摘 "要:在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對德育越來越重視,一線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學實踐中融合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拓展了線上教育模式,構建了便捷的交流平臺。互聯網的發展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德育工作面臨著沖擊和創新的雙重機遇。因此,高校教師需要認真分析“互聯網+”視域下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來優化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以德育視域下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優化措施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德育來改進當前大學生教育工作。
關鍵詞:德育;大學生教育;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177-04
在我國,隨著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我國,道德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新課改下的道德教育,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綜合素質和國際視野。這一轉變是由單純的“考試”轉向“素質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但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問題,更是與社會與世界的發展息息相關。為此,大學應加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加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投資力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的創新,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與成效;致力于培育品德高尚,具有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的杰出人才。
一、德育的意義
德育作為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首先,德育可以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在當今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德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人格修養和道德觀念,使他們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和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德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大學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德育通過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具備應對的能力,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最后,德育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在當今高度競爭的社會背景下,僅有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各行業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更注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道德操守。德育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增強他們與他人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提升他們在職場中的競爭力。[1]
二、大學生教育工作的現狀分析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教育工作的現狀,高校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大學生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即在學術上、思想上、道德上等多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績。然而,目前的大學生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在學術方面,一些學生存在著成績波動較大的情況。雖然大學校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術支持,但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這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或者是他們缺乏對學科的興趣和自我驅動力。此外,一些學生因為課業負擔過重或者是學術競爭激烈,出現了學習壓力過大的情況。
二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惑。他們處于一個從少年走向成年的關鍵時期,思想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些學生可能存在著喪失自我定位和價值觀模糊等問題,甚至面臨著迷失、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同時,現代社會的信息化和快節奏也給大學生思想的健康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例如,社會的多元化和縱容度的增加,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產生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不健康的價值取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可能在面臨道德抉擇時做出錯誤的選擇。[2-4]
三、德育視域下的優化需求
(一)建立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
德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高校教師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這個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個人德育評價、社會實踐評價、學術成果評價等多個方面,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全面性。[5]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的德育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引領和指導。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培養和選拔德育的專業人才。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的培訓和研修班,提高現有教師的德育水平;也應該吸引更多有專業背景和經驗的人才加入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德育學習環境。
(三)構建德育的相關機制
高校教師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來促進德育的發展。可以設立德育的專門機構或部門,負責規劃和推動德育的各項工作;制訂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推動德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確保德育的持續發展。
(四)與社會各界進行有效的聯系與合作
大學生的德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部,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與合作,可以通過與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社會實踐項目。同時,也可以通過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等開展相關講座和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視野和思考空間。
四、德育視域下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優化措施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素質、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為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高校教師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和學術交流平臺。
1.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形式
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展、學術講座等形式,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化節可以囊括豐富多樣的藝術表演、文化展覽和傳統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提升他們對文化藝術的欣賞和理解。藝術展可以展示學生的創作才華和審美素養,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術講座可以邀請知名學者和專家前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為學生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 加強學生組織和社團的建設
學生組織和社團是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提供資金和場地支持,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各類社團和團隊。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能讓他們在組織活動中鍛煉自身能力。學校可以與社會組織和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提升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 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生交往環境
學校可以加強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和監督,提供正面的學生交往示范和引導,倡導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校園環境的管理也需要重視,應提供安全、整潔、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學生提供安全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是應有之義。
(二)增加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機會
在德育理念下,為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實習機會是一項重要且必要的措施。社會實踐和實習是大學生發展綜合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因此,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 與社會合作機構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
通過與企業、社區、政府等各種社會資源的合作,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社會環境,了解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動態。社會合作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讓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的管理
在學生選擇實踐和實習項目時,學校可以提供相應的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各種實踐機會的特點和優勢,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進行選擇。學校應建立健全的實踐和實習管理機制,加強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監督和評估。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實踐和實習活動質量,使其能夠真正獲得實踐經驗和實際能力的提升。
3. 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實習資源支持
通過與校外社會資源的合作,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場所、實習崗位和項目資源。此外,學校還可以設立獎學金或津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和實習活動。這些資源支持的提供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實踐和實習機會,助力其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學校應該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實習機會,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
在德育視域下,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是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校園環境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條件,而管理機制則能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 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是建立良好校園環境的基礎
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組織各類社團和學術團隊等,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參與機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能,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校園環境還需要注重服務意識和人文關懷,為學生提供舒適、安全、有益的學習生活環境。
2. 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是確保校園環境良好的重要途徑
建立學生管理委員會或相關機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指導,確保校園秩序井然,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學校還應該制訂明確的規章制度,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和習慣。學校還需加強對寢室管理的重視,提供良好的寢室環境和管理服務,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注重家校合作是建立良好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的重要環節
學校與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支撐點,兩者之間的密切合作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議和家長培訓班,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問題,形成家校攜手共育的良好局面。
4. 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
學校應該加強對教職工的培訓和教育,提升他們的教育意識和專業水平,使其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同時,學校還應該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給予教職工相應的獎勵和榮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共同推動學校德育的發展。
5. 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是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只有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注重家校合作和加強教職工的專業發展,才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有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和成才。
(四)加強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在德育視域下,加強家校合作是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基本單位,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家校之間的緊密配合和有效合作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 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學校應該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態等信息。通過家長會、家長微信群等形式,讓學校與家長之間及時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家長也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對方的關注點和需求。
2. 注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過家長培訓、家長講座等形式,學校可以向家長普及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提升他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識;邀請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策劃和組織,讓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還可以通過與家長合作,開展家庭作業輔導、家庭閱讀指導等活動,為家長提供更多支持和指導。建立家校互助平臺也是加強家校合作的關鍵。學校可以建立家校互助社區或網站,提供家長交流、資源分享和心得體會等平臺,促進家長之間的互相交流和資源共享。通過這樣的平臺,家長可以互相學習、借鑒和共同進步,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學習社群。學校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及時向家長介紹學校的相關政策、教育資源和教育活動,增加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了解和參與度。
3. 對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任務有明確認知
學校應該尊重家庭的權威地位,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和責任,而家庭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只有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優化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加強家校合作是德育視域下優化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學校和家長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注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并建立家校互助平臺,形成育人合力。
(五)建立德育評價體系
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于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優化至關重要。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德育成果和發展情況,為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
一方面建立德育評價體系需要制訂明確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標準應當由教育專家、學者和相關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制定,既要符合傳統的德育理念,也要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例如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作為評價指標,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評價體系應當融入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傳統的德育評價主要依靠成績和考試,這種量化的評價方法往往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可以引入多種評價方法,如能力測評、實踐考察、個人陳述等,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的德育發展進行評價。
五、結語
當前德育視域下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優化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家校合作和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管理機制等,高校教師有效提高了德育的質量和水平。然而,在未來的德育領域中,大學生教育工作將面臨多樣的發展方向和挑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成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高校教師將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素養,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等。通過構建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成長,成為更具綜合素質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馮掬琳.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探索[J]. 才智,2023(32):53-56.
[2] 劉春月,孫鐵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學生德育教育融合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14):146-150.
[3] 李曉月,趙輝.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與德育教育創新探析[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2):125-127.
[4] 任禮姝. 地域文化傳承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徑研究[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09):81-82.
[5] 趙國鵬,張征斌,曹冉,等. 文化自信視域下中醫藥專業學生德育教育路徑探究[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05):165-168.
(薦稿人:趙健全,福州英華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