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高校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模式,網絡思政教育的應用和規范為高校思政研究提供了新路徑,同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文章結合各大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發揮校園媒體功能,優化教育話語風格等,旨在不斷提高新時代網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網絡思政和傳統思政的統一,協同強化育人工作。
關鍵詞:網絡思政;話語優化;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032-04
一、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
(一)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通過優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以確保話語內容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吸引力,以符合當代大學生語言習慣和接受方式。通過大學生目前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的“網絡”作為話語載體,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到更廣泛的大學生群體中,將輻射的范圍限定在高校之中,對話語內容、類型、受眾對象的分類,創新性對思政話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補充,擴大話語影響的范圍,使“思政之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讓大學生吸收,真正做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各大高校要搭建好思想政治育人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實際功效充分發揮。構架穩定暢通的橋梁,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動權,了解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讓學生更便捷地接觸到這些話語,并從中獲得積極的價值觀和思想啟示。同時,這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水平,能更高效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保障
當前,我國面臨的意識形態問題形式多變,依舊復雜嚴峻。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改革創新、注重實效”,[1]這切實說明了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視程度,現如今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質量有著極大的提升潛力,為了將黨和國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標貫徹到位,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助力。另外,隨著科技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的技術加持,利用互聯網平臺傳播的影響面廣、黏性高、針對性強等特點,為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話語的發展規律和潛在動力提供支撐。高校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思維活躍,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發展方向,有助于服務好高校思政育人的全過程,以更加主動的態度和更接地氣的方式,提升互動性。
(三)維護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是維護政治安全。”[2]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新生代力量,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基礎工作,務必摸清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受眾群體和易被影響群體,充分利用制度資源和技術資源,不斷構筑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大學生基數大,信息傳播速度極快,高校必須始終保持對信息內容的高度警覺,做好輿論導向和教育引導。要針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和形式予以優化,為抵御西方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和建設安全、美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高校和相關部門在引導高校學生在學術上不斷進步的同時,還要引導其積極參與到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建設中。通過共同優化制度建設,構筑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屏障,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校園網絡是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也是西方勢力滲透、侵蝕我國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堅守校園陣地、凈化網絡空間、優化思政話語體系已經成為高校的重大課題,務必進行有效引導,堅定正確的意識形態。
二、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創新核心特點
(一)高校網絡思政課程涵蓋多領域
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課程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思想道德、政治理論、文化素質、心理健康等,還與時俱進地融入了諸多新的元素,如科技倫理、網絡安全、社會熱點問題等。這些新增內容與原有的課程領域相互交融,形成了更為豐富全面的課程體系。
在教學方法上,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課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方式,而是不斷創新,結合多種元素,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擬、互動討論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此外,網絡直播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探索“互聯網+”視域下網絡直播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寒假和暑假時間,線上學習理論知識,實踐中體驗和感悟知識。例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課程還強調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建立,綜合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素質和思想表現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高校網絡思政課程具有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課程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從形式上來看,高校網絡思政課程不僅包括傳統的文字和圖片形式,還包括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學習知識。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互動和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例如,一些高校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有一些高校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將思政課程與實際場景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課程內容。同時,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一些高校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條件和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有一些高校通過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評價標準,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進程。
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西方文化沖擊高校網絡空間話語建設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高校展開意識形態滲透的途徑與形式愈發靈活多樣、隱蔽難測”,[3]尤其是網絡平臺所具有的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性,讓一些西方意識形態有了可乘之機,它們借此對高校網絡空間進行滲透和搶占,給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保障帶來了巨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4]網絡空間對民眾的精神世界影響不容小覷,要重視高校話語體系的建設和保護,呵護新生力量,使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健康成長。
西方意識形態具有影響高校學生思想的現實性。一是話語霸權,西方國家利用其經濟和文化實力,在全球網絡空間中占據了絕對的話語優勢,掌握著網絡空間的主動權和主導權。[5]二是文化滲透,西方國家通過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出等方式,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滲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三是網絡攻擊,一些西方國家通過黑客攻擊等手段,破壞他國信息基礎設施,對他國的安全和國家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維護高校網絡空間話語權已是當務之急。
(二)現代信息時代下校園網絡普及速度過快
現代校園網絡迭代優化,無疑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便捷且快速的信息獲取方式,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并加強了其與外界的聯系。然而,這種高速的網絡普及方式給尚未完全成熟的校園網絡話語環境及其優化帶來了挑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具有人生導師和引路人的作用。但是,當下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由于個人或者地區因素,難以充分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僅知曉一些關于網絡的基礎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新一代大學生群體,原有的理論儲備顯然是遠遠不滿足要求的。
網絡普及迅速,給校園網絡環境的構建與氛圍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高校校園網絡環境相對而言還處于一種較為脆弱的狀態,應對突發事件時反應速度很難達到理想狀態。多數校園網絡在運用的過程依然處在逐步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尚未完全定型。并且,高校話語優化不但要契合當下大學生的心理,更要注重學生對于“被尊重”的追求,同時也要適應網絡普及過快所引發的突發變化。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內容發展的“流速”,可能會阻礙優化和運用話語的情境,甚至脫離了學生實際生活,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面對這些嚴峻的挑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大多高校學生群體“三觀”尚在構建
高校學生呈現年輕化趨勢,其視野更加廣闊。然而,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發展階段,判斷能力相對較弱,易受到來自各方面信息的影響。“三觀”會隨著時間流逝以及主體所獲取知識體系的完善而逐步形成。剛進入成年階段的大學生漸漸擺脫了高中時期的稚嫩,在大學校園生活中,呈現出更為活躍且躁動的特性。其一,伴隨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年齡狀態和心理狀態呈現出一定的錯位,如何把主流意識形態及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里,填補錯位縫隙,是優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大難題。其二,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處在構建進程中,易受到外界各種思潮的影響,如短視頻的負面內容,如果不加以辨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探索和運用將更加困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6]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里怎樣呈現以及如何呈現,乃是優化話語的關鍵之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向的群眾為特殊群體,以校園網絡為源頭,在對學生“三觀”的形成過程中有著重大意義。針對大學生群體自身特性的不同,如何把具備方向性與引導性的優秀“三觀”融入話語中進行引導和傳播,并最終達到理想效果,這同樣是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議題。
四、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話語優化路徑
(一)堅持政治第一,正確對待外來信息
當下,以美國為首的眾多國家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進行著更加靈活豐富的影響與侵蝕,利用網絡的多樣性和去中性化特點,滲透并奪取高校網絡空間,給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方面的發展與安全帶來了難題。
大數據時代,掌控網絡陣地者才能掌控全局。高校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在意識形態領域具備至關重要的地位。必須牢牢拉緊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這根弦,在抓好高校網絡空間話語權之際,也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宣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加速改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助力處于思想建設階段的高校大學生過濾掉網絡空間中的錯誤聲音,有效判別錯誤思潮,要從根本上識別西方意識形態,做到知己知彼,強化文化自信,對不良思潮等進行批判,堅持去粗取精的態度,守住愛國初心,正確對待外來信息。
(二)發揮校園媒體功能,加強多方緊密合作
處于新時代,高校校園媒體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與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校在育人潤心、思想引導等方面的具體路徑。不同的校園媒體,在風格、內容、受眾等方面具有差異。在話語要求方面,由于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從整體上對高校學生要有政治上、底線上的統一性,同時要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獨立個性。與傳統的校園媒體相比,當代的校園媒體有明顯的傳播效率高、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等特點,尤其作為高校的官方媒體,所發布的內容代表著高校官方身份,作為“代言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學院官方網站上,其主題、形式、內容等在發布時須要更加嚴謹、更加負責,實行多人審核制度減少錯誤,維護高校權威形象。做好扎口和監督管理工作,在加強網絡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的同時,也要夯實其思想政治素養基礎,以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效能。
(三)優化教育話語風格,增強高校話語吸引力
高校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端媒體的監管,如“表白墻”“校園君”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平臺,這些平臺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由于學生個人把控平臺內容的意識淡薄,高校應對這些非官方媒體采取管制措施。同時,高校官媒在保證所發布內容無誤的情況下,也應當迎合受眾的興趣和需求,牢牢抓住學生的愛好,發布受眾感興趣且具有教育娛樂雙重特性的相關內容。同時,高校教師和大學生需求各不相同,“對癥下藥”以實現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校園網絡優化思想政治話語的運行過程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持和保障,在統籌校園媒體功能時,要盡可能地明晰各個媒體的作用,以將作用合力發揮到最大。
各位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相關部門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篩選能力。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積極利用網絡這一新興的教育工具。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更加便捷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為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另外,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在線討論、主題征文、社區互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學生的網絡素養和信息篩選能力,培養當代高校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愛國情懷,從而達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高校信息的傳遞方式多樣且便捷,面對世界網絡的復雜形勢,如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抵御外界錯誤的意識形態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我國大學生基數龐大,還處在思想成長期,部分群體容易受到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少部分學生出現崇洋媚外的情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政治素養以及觀點辨析的重要性,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方式,讓廣大高校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靳諾.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作用[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4):4-7.
[2] 吳濤. “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學習習近平相關重要論述[J]. 黨的文獻,2021(06):54-61.
[3] 劉曉薇. 西方價值觀滲透我國高校意識形態的新特征與對策[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6):6-9.
[4] 習近平. 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4-26(02).
[5] 謝晶仁. 網絡空間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23(02):71-74.
[6] 劉倉. 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J].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9,5(02):36-47.
(薦稿人:李昕昕,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