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的提升與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密切關系,也是我國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素養進行價值闡析、問題檢視,并提出應對策略。價值闡析:內容價值、本位價值、場域價值推動健康教育及學生體質水平提升。問題檢視:體育教師角色意識淡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政策文件未形成聚合力,缺乏系統性;培養體系不健全,缺乏培訓、評價及監督機制。實踐路徑:政府頒布針對性文件,提升思想引領重視;體育教師提高角色意識,提升健康教育課堂實踐質量;聯合多方力量促進素養體系化形成。
關鍵詞: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價值闡析;問題檢視;實踐路徑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1-2]。《綱要》對我國基礎教育中“健康”的要求擺在了突出位置,這與我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謀而合。但青少年健康問題仍層出不窮,身體素質低下、近視低齡化、肥胖低齡化等問題久日無太大改觀[3],因而學校開展健康教育切實解決青少年健康問題,提升體育活動參與數量,提高健康監控的質量,成為學校體育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有力保證[4-8]。
健康中國離不開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需要學校體育的土壤,而體育教師則是實現高質量健康教育的攻堅者。《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2]。鑒于我國與發達國家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差異,體育教師作為健康教育主要師資力量成為必然選擇。鑒于此,需不斷提升體育教師對健康教育的參與質量和貢獻程度,以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為主要載體精準實施健康教育,避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育”與“健康”一定程度的割裂[7]。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應從多層面、多維度、全方位探析其價值邏輯、問題檢視以及實踐路徑,促進以健康為導向的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精準化改革。
1 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價值闡析
1.1 內容價值有利于推動健康教育發展
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內容實質就是健康教育的持續化發展。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僅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更關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長效化發展,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或課外體育活動中,青少年掌握一定的體育專項技能,了解一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具備一定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對于實現終身體育具有基礎性作用。
健康教育的發展是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價值體現。隨著體育強國戰略以及人們對于健康需求的日益深化,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迫在眉睫。然而,體育教師素養精準化提升的“根”,通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滋養,將養分分布到中小學學生的“莖”,最后形成枝繁葉茂的健康教育大格局。但此過程并非單向發展,而是雙向促進,且呈現動態發展過程,既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價值所在。
1.2 本位價值有助提升自身期望水平
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認為:人總是渴求滿足一定的需要并設法達到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尚未實現時,表現為一種期望,這時目標反過來對個人的動機又是一種激發的力量。怎樣激發力量達到最佳值,弗魯姆的期望模式提出: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組織獎勵—個人需要—期望值提升。從期望理論可以看出,個體通過個人努力不斷提升個人成績(能力),在外界因素恒定情況下,不斷滿足個人需要,就會逐步提升自身期望水平,然而,隨著期望水平的提升,又會反過來促進個人價值得到體現,如此循環往復,個體本位價值與自身期望水平就會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高質量水平。
體育教師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外,加之外界環境的支持和刺激,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健康教育多維度的知識能力和教學能力,即構建和完善“素養”體系,從而不斷提升健康教育素養,因此,隨著自身本位價值的不斷提高,來提升自我期望水平,獲取健康教育教學成就期望,最終反哺于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缺失的彌補和提升。
1.3 場域價值有效拓展家、社、校一體化功能
場域理論指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若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僅靠體育教師自身努力的內在動因,則無法達到健康教育的最大供給化,其還受到場域內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發展。學校、家庭、社區以其不同的地位、資本、關系,都對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影響、融合和交叉,在相互制約和促進的內外聯動中形成了家庭場域、學校場域、社區場域等元場域與個體(體育教師)“素養”的協同發展。
以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精準培育為核心的整體場域中,在各元場域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過程中,個人素養元場域的提升改變了體育教師“不被重視”的慣習策略,推動了學校體育潛在價值的深度挖掘,促進了學校體育在家-校-社體育一體化場域中地位的凸顯;其次,體育教師界入家庭場域干預體育健康教育,彌補了家庭場域對于學校體育或健康教育認知上的偏失,同時家庭健康教育的發展也是學校體育在空間上的擴展和時間上的延續;最后,學校場域相對有序的健康教育教學秩序、穩定的教學環境等與社區場域參與主體、活動內容、時間的不規則性形成鮮明對比,但社區可為學校健康教育提供社會實踐場所,為體育教師素養提升提供實踐化平臺,兩者相互補充,緩解無法相互內化的尷尬狀態[9-11]。因此,體育教師健康素養的提升有效拓展了家、校、社場域的一體化功能。
2 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問題檢視
宏觀角度而言,基于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改革的要求,學校體育對于體育教學進行了深層次審視和剖析,摒棄了畸形的“放羊式”“軍事化”“單一技術”等的體育課堂,建立了以健康為中心的核心素養體育教學新形態,為中小學體育課堂的變革和優化提供了方向。在宏觀體系指引下,微觀層面的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體現在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健康教育教學能力、健康教育知識拓展能力三個維度,體育教師不斷彌補三個維度的若干子能力指標中的薄弱點,例如,對于知識與技能目標而言,心理衛生知識與技能就是體育教師短板之一;教學能力而言,課堂教學與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力,就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創新;知識拓展能力而言,健康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要求體育教師轉變角色意識,提升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能力。體育教師對標三個維度的若干子指標,要不斷檢視自身素養是否存在偏頗、是否能夠順應變革滿足學生“體育+健康”的需求,從而構建和完善健康教育素養體系。具體而言,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存在以下現實問題。
2.1 體育教師角色意識淡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中小學體育教師缺乏正確的角色認知。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在不同時代背景和社會角色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中不斷明確自身的角色認知,不能將學生體育成績的高低作為唯一標準,也不能將體育分數作為文化成績的輔助品,從而在有限的體育教學中圍繞體育考試項目進行低層次的重復學習[9]。長此以往,就違背了體育促進身心健康的本質,而淪為了青少年為達到升學目的的“必修課”,體育教師也就逐漸陷入了機械式傳授技術、提高成績的泥淖,將體育與健康關系的本質漸行漸遠,無法彰顯體育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本真。因此,體育教師在對自我角色上存在的認知偏差,很難轉變體育全方位育人的思維模式,厚技能、薄健康的固有模式導致體育教師素養僅僅停留在狹義的體育層面,對體育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功能,缺乏習得動機和意識,從而導致自身健康教育素養變得匱乏。
角色學習是體育教師提升健康教育素養得必經之路。基于正確得角色認知,角色理論要求不斷得學習符合該角色認知范疇內的各種行為。強體能、弱衛生的固有格局未能真正貫徹體醫融合的發展思路,健康教育表現出“一條腿”支撐,而非“兩條腿”走路,究其原因,就是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素養習得過程中注重運動能力、教學能力、課堂管理能力的提升,而忽視衛生保健技能、心理衛生技能、疾病預防技能等知識的學習。因此,難以在“體育教師”和“健康教育教師”之間游刃有余的切換,或者不能夠厘清兩者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是體育教師健康素養提升的最大阻礙。
2.2 政策文件未形成聚合力,缺乏系統性。
早在2008年國家頒布文件規定的各中小學校健康教育課程以體育課為載體,到現如今的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國務院、教育部與衛生部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健康教育持續發展的文件政策,顯示出我國對基礎教育中健康教育重視程度。
盡管國家始終重視學校健康教育的發展,但是對于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并未形成系統化文件,且與出臺的相關文件未能形成聚合而服務于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對于體育教師應成為怎樣的健康教育教師?如何成為?區別和聯系是什么?我國對于此并沒有統一認識,單純的理解為體育教師只是在學校體育中承擔健康教育教師一職,從體育教師到健康教育教師轉變界限模糊,甚至兩種角色都無任何差異,只是叫法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在國家相關文件下,沒有較為具體的、系統的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培育方案,表現為未厘清健康教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有哪些、對標指標應提升的素養有哪些、通過哪些內外部力量推動能夠達成最終素養等。除此之外,與健康教育相關的醫療、學校、社區等外部因素的相關文件中關于健康教育的部分不健全、較為模糊,體育教師在運動知識、技能方面雖較為擅長,但涉及到健康醫療等領域則是體育教師的短板,從而在指導健康教育實踐中存在不足。因此,各相關領域若能分別從自身角度對體育教育提供具體量化體系,完善學科交叉體系,及時配套各自領域與健康教育教師素養提升相融合的政策文件,就可以使各文件形成聚合力,推動健康教育教師素養的提升。
2.3 培養體系不健全,缺乏培訓、評價及監督機制。
由于體育專業社會需求中沒有健康教育所對應的崗位,即專任學校健康教育教師,因此在高校體育專業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整個體系中沒有針對健康教育進行專門設置,而是在通識選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中作為附屬品和衍生品存在,由此所導致體育教師在理論知識、教學能力、技能水平的習得不具備健康教育能力的專業性,而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提升就要依靠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
調研江蘇省近三年新教師入職崗前培訓得知,培訓中涉及健康教育的內容少之又少,而在中小學入職后,絕大多數的培訓主要圍繞教學能力的提升,未能針對性的體現健康教育的重要位置。大量的職前、職后培訓,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與健康素養評價體系不統一有很大關系[3],教師通過評價,可以了解自身培訓情況,明確自身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從而在工作中及時反思改進,但我國健康教育培訓和評價機制的缺失,不利于體育教師崗位的學習和發展。
3 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實踐路徑
3.1 政府頒布針對性文件,提升思想引領重視。
現階段,我國大力推行健康中國戰略,健康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有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政府必須通過針對性文件、政策疏通健康教育自上而下的經絡,就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而言,首先要制定體育教師作為健康教育主要師資力量的指導性文件,明確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持續化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師資力量在整個健康教育發展規劃中的重要性及發展方向;其次,文件要明確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所包含的相關指標,并且在不同的階段體育教師應該達到的素養進行分解、分層,讓體育教師在學校、工作崗位不同身分階段都能清楚知道自身素養的優缺;最后,要制定詳盡的體育教師職前、職后培訓文件,規定職前、職后健康教育主題培訓的內容、課時等,通過考試取得結業證書,統籌兼顧,樹立職前職后發展一體化意識,通過頒布系統化文件,切實提升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10]。
3.2 體育教師提高角色意識,提升健康教育課堂實踐質量
體育教師是我國青少年健康的建設者和守護者,為使我國青少年能夠全面提升健康素養,體育教師必須擺脫單一的角色定位,不單認為自己只是傳授運動技能的師傅,相反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將健康教育落實到每一節體育課堂,通過不斷的角色學習,獲得更高的角色期待。
體育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有意識地不斷補充除體育專項知識、專項技能外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如,青少年健康和運動飲食、青少年性和性健康、常見疾病的預防、心理衛生知識、運動處方及后期監控測評、運動急救等[5]。同時,這些知識技能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并傳授給學生,豐富體育教學課堂內容,打破原有以單一技術為主的課堂形態,因此,體育教師在理論到實踐再回歸到理論的循環往復過程,就是其不斷成長進步的過程,就可以將健康教育潛移默化落到實處,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而真正收益,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3 聯合多方力量促進素養體系化形成
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通過內外因素的聯動,建立公共健康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提升個人技能、加強社區聯系、開展定向健康服務等,最終促成多方協同下的精準化素養體系。
首先,需要出臺公共健康政策,依據政策中的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專業準則開展相關活動,形成強能力、重參與、跨部門、可持續的素養提升策略,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與相關部門聯動、學校培訓、商業機構合作等創造支持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提升的環境[6]。其次,體育教師在學生階段就應針對性的提升健康教育素養,本科階段基本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實踐技能,研究生階段掌握和提升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在入職后,通過相關入職培訓以及健康教育專項培訓來提升素養。最后,通過走進養老院、走進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宣講、健康檢測等開展定向健康服務,同時與醫療機構或校醫院進行深化合作,定期接受醫療衛生相關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培訓學習。
4 結語
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提升不僅僅需要體育教師個人進行努力,還需要從國家政策的實施和落實,高校體育學科本、碩課程的變革,基礎教育的不斷摸索,社區、商業機構、醫療組織的深化合作等方面全盤思量和探索,在傳授健康和傳授技能間搭建橋梁,成為具備綜合素養的體育教師,讓“體育”的本質真正回歸“健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 [EB/OL].[2018-02-10].http//www.gov.cn/ xinwen/2016 -10/25/content_5124174.html.
[2]金善花,齊艷.健康素養與健康結局關系評價體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19,35(3):243-246.
國家衛生健康委.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S].2019.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
946/200812/t20081201_80266.html.
[3]董鵬,程傳銀,趙富學,等.基于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向度的體育教師功能缺憾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4):493-499.
[4]王飛,趙揚,趙淑華.學校健康教育發展瓶頸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20(22):19-21.
[5]胡玉華.中小學生群體健康素養的概念、測 量 及 發 展 策 略 [J].中國教育學刊,2019(6):44-50.
[6]王曉宇,劉丹琦.美國學校健康教育的體系建構及經驗啟示:基于WSCC模式的解析透視[J].上海教育科研,2020(7):66-70.
[7]李曙剛,陳慶合,趙華恩,等.“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新型體 育教師的培養[J].體育學刊,2019(3):96-100.
[8]李小偉,于素梅.論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一體化建構[J].課程·教材·法,2021,41(7):139-143.
[9]尹志華,汪曉贊,覃立.基于標準的職前體育教師質量認證程序開發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19(3):109-114.
[10]王強,瞿福煥,張開.安徽省中小學體育教師健康教育能
力測評與分析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8,34(6):496-498.
[11]陳華衛,竇麗,蔣曄.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解讀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8,25(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