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黨和國家新時代重點關注的教育工作。傳統的顯性教育重認知,輕實踐,以說教為主,忽視學生個性和內在需求,而隱性教育主張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各種育人環境和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接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般的愛國主義教育熏陶。聚焦隱性教育視域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設教育新路徑,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知愛國主義、在校園文化中共情愛國主義、在網絡世界中堅定愛國主義、在實踐活動中踐行愛國主義、在傳統文化中浸潤愛國主義、在科技創新中深化愛國主義,以期引領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隱性教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1]在當前全球化、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單以理論灌輸為主的顯性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高校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深入挖掘課堂內外隱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隱性教育的定義及特征
(一)隱性教育的定義
1968年,美國教育家杰克遜在其著作《班級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了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這一概念。他認為,“在校學生不僅接受讀、寫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而且獲得態度、動機、價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長,后一方面是通過非學術途徑,潛在地、間接地傳給學生的。”[2] 20世紀6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了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也隨之提出了隱性教育這一概念。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存在的,是引導學生在學校教育性環境中,直接體驗和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于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3]
(二)隱性教育的特征
1.教育對象的自主性
顯性教育指“正規的課堂教育,有一定的計劃性,教育方式一般以灌輸為主,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公開性和略帶強制性。”[4]縱觀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多以教師理論灌輸為主,以寫論文、開卷答題的考核方式來反饋教學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導,教育目的公開強制,導致學生的自主性可能被忽視或受到抑制,從而成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容易引起學生的排斥。而在隱性教育過程中,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結構、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等進行自主選擇。在受教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參與較少,極大程度上基于學生的主體意愿。
2.教育方式的潛隱性
隱性教育的“隱”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施教過程的潛隱性;第二,受教過程的暗默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意圖、教育目的越不易讓教育對象所察覺,就越易被其接受內化。[5]區別于以外顯的、強制的手段實現教育目的的顯性教育,隱性教育隱藏育德動機,以各種環境和實踐活動為載體,將教育內容“隱”于其中。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熏陶,獲得持久的教育效果。隱性教育下學生受教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學生通過各種環境暗示、情感陶冶、行為模仿、朋輩交往交流等方式受到啟發和教育。[6]
3.教育內容的整體性
同顯性教育一樣,隱性教育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教育與引導。與顯性教育不同的是,隱性教育以認知教育為起點,側重知識的內化,強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單靠理論學習是不夠的,需要知、情、意、行四個維度齊頭并進。引導學生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培養過程,隱性教育突破時空界限,極大地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維度,使愛國主義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材上、課堂中,而是讓學生在教育性校園環境中、多樣育人路徑中獲得整體性的發展。
二、隱性教育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從一維到多維,拓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輻射廣度
就時空結構來看,隱性教育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不單局限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而是將愛國主義教育擴展到了整體的學校生活,呈現出“全天候”的教育狀態;從施教主體來看,隱性教育潛隱性的特征決定了學校亞文化、教材以及校園環境等都可能成為施加愛國主義教育影響的主體;從教育途徑來看,高校可深挖學科資源實現課程育人、營造校園文化實現環境育人、參觀紅色基地實現文化育人、參與志愿活動實現實踐育人、聯動高新企業實現科技育人,育人途徑多樣化;就教育內容來看,大學生在多種育人途徑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有利于多維度進行自我教育,助力實現愛國主義知、情、意、行的整體性發展。
(二)建立作用機制,挖掘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化深度
就施教過程來說,隱性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主要以暗示、模仿、感染和認同等方式呈現,強調對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就受教過程來說,學生面對隱性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映性學習,而是需要對信息進行自主篩選。只有在經過反映、選擇、整合三個環節后獲得肯定性反饋的信息才被教育對象內化。[7]因此,高校應積極掌握隱性教育獨特的作用機制,不斷預設和完善主客觀環境,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提供科學指南,促進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動接收和內化。
三、隱性教育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具體實施路徑
(一)學知明理: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
堅持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需要提高教師隱性教育的意識和水平。
首先,教師要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教師言行對學生發揮著“無聲之教”的影響,其影響力往往比被動地接受說教來得迅速、深刻和有效。[8]教師要扎實愛國主義理論基礎,始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主義外化為自覺行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優良品行中接受熏陶。其次,教師要把握好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度”。避免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程“機械拼盤”,即專門留下課堂的部分時間進行愛國主義的說教,將教育目標完全暴露在學生面前,喪失隱性教育的潛隱性功能。同時,避免愛國主義與專業課程表面融合,即只是在專業課程上粘貼愛國主義的標簽,將二者牽強地捆綁在一起,不能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觸動。“隱”之過多,難以發揮專業課程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隱”之過少,喪失隱性教育的隱蔽特征,與顯性教育無異,教師要堅持適度原則。最后,教師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將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化、生活化,實現隱性愛國主義教育的“無痕之教”。
(二)融情于境:在校園文化中弘揚愛國主義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出發,探索隱性愛國主義教育路徑。
在物質文化方面,首先,重視校園景觀建設,讓學生在領略祖國美好河山的同時激發自豪感,實現校園景觀實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其次,重視校園建筑群的育人功能。在校內設立愛國英雄、偉大科學家的雕塑,在學生宿舍、班級走廊懸掛國旗,張貼仁人志士的畫像和愛國名言等。最后,學校內部建設校史館、黨史館,通過資料記載和實物展示,讓學生知校史、學黨史,激發大學生愛校、愛國、愛黨之情。
在精神文化方面,首先,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樓宇和道路的規劃與命名工作,在愛校榮校教育中厚植師生家國情懷。[9]其次,發揮校風的精神力量。校風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例如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校風,使北大師生牢記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五四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最后,明確儀式禮儀的重要價值。儀式禮儀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知識,規范的儀式禮儀更是能磨煉學生的愛國意志,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鞏固強化。高校要認真組織入黨入團儀式,規范學生升掛國旗、奏唱國歌等禮儀,強化學生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
(三)凝心鑄魂:在網絡世界中堅定愛國主義
高校應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構建校園網絡新媒體傳播矩陣,全方位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學生愛國主義意志。
首先,強化用戶服務理念,推出有吸引力的愛國主義內容。高校可在大學生喜愛的平臺注冊官方賬號,例如微博、抖音、B站等,積極與學生互動討論熱點話題,傾聽學生觀點。針對惡意扭曲意識形態的言論加強正確引導,理性發聲,占領輿論高地。重視點贊、轉發、評論等隱喻性表達方式,使愛國主義精神在無聲地浸潤中得到弘揚。其次,高校組織學生制作以愛國為主旨的動圖、動畫片以及微電影等。相較于純文字報道,動態圖形更容易讓受眾抓住重點信息,也能達到更好的視覺傳播效果。借助大數據個性化推薦機制,將愛國主義內容滲透到學生的網絡日常中。最后,依托智媒體技術,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新活力。運用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讓學生線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沉浸式體驗紅色革命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可視化、可聽化。
(四)知行合一:在志愿活動中踐行愛國主義
知易行難,行勝于知。高校要引導學生從知到行、從理論到實踐,將愛國認知、愛國情意轉化為報國行動。
高校積極搭建志愿服務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利用寒暑期組織學生參加“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教育援助活動,組織大學生到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開展作業輔導、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中詮釋愛黨愛祖國的真摯情感。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增強勞動意識,提高勞動能力,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優良美德,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中詮釋愛黨愛祖國的真摯情感。其次,高校倡導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特崗計劃”等基層項目,鼓勵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所學知識、技術轉為實效,激發基層人才活力,助力祖國鄉村振興。
(五)文化涵育:在傳統文化中浸潤愛國主義
對祖國悠久歷史、優秀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是培育和發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意的重要條件。高校應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首先,高校要深入挖掘傳統節日這一隱性愛國主義資源,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佳節,號召大學生發揮專業特長,跨專業組隊,制作以傳統節日故事為主題的話劇、歌曲、宣傳片等,拉近傳統與流行的距離,打響中國傳統節日復活戰。其次,高校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名家進校園”等活動,讓大學生在閱讀經典中尋到歷史歸屬感,在漢字書寫中培養審美情趣,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高校組織學生參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體會民間音樂、戲劇戲曲、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魅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
(六)科技報國:在科技創新中深化愛國主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至關重要。愛國主義是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高校應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調動大學生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熱情。
首先,高校應充分發揮人脈資源優勢,開展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到高新技術企業參觀學習,開通大學生實習通道,讓學生在參觀實踐中查找自身不足。其次,高校應邀請一線科研人員、專家學者到校開展主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現狀以及研究的重難點。通過專家學者的答疑解惑,幫助學生了解新知,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打好基礎。最后,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青春”“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組建團隊,成立課題。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助力高校培養創新型高質量人才,實現人才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精準對接。
四、結語
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元路徑中,隱性教育以其潛移默化的獨特效能,構筑了深化學生愛國情懷的新高地。隱性教育視角下的愛國主義教育超越了傳統知識傳授的局限,主要聚焦于情感的深度共鳴與價值觀的深刻內化。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網絡平臺、實踐活動等各種育人環境之中,促進了學生在愛國情感、認知、意志及行為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實現了知情意行的深度融合。未來,繼續深化高校隱性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創新實踐載體,讓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大學生心中最堅實的信仰,共同書寫新時代青年愛國奮斗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趙婀娜.努力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N].人民日報,2017-10-17(001).
[2]郭小香.美國隱性教育的實施路徑及其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0(12):185-187.DOI:10.13660/j.cnki.42-1112/c.010655.
[3]賈克水,朱建平,張如山.隱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質特征[J].教育研究,2000(8):37-42.
[4]陳志章,美國社會隱性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
[5][俄]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36.
[6]賈克水,張如山,朱建平.論隱性教育功能和作用機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3):1-5.
[7]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68.
[8]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1.
[9]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3-06-0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56804.htm.
(責任編輯:孟冬冬)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遼寧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改革創新研究”(L20BKS011)。
" "作者簡介:馮笑艷(199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楊婕(1983—),通訊作者,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