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生態公益林建設是國有林場的重要內容,通過闡述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長山林場省級生態公益林的發展現狀,分析了該生態公益林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丹徒區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的對策建議,即丹徒區長山林場應提升公益林林分質量、加強林場管理建設水平、建立公益林監測體系、拓寬公益林補償機制,從而促進長山林場省級生態公益林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發展現狀;對策建議;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
中圖分類號:S718.5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5.059
生態公益林以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主要經營目標,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3]。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建設具有極為突出的生態價值,而現階段我國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建設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一些不足,嚴重阻礙了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的長遠建設和發展[4-5]。因此,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長山林場開展省級生態公益林研究,能夠及時準確掌握林場省級生態公益林發展現狀和空間分布,評估林場生態公益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對促進林場省級生態公益林的持續健康發展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6]。
1 "基本概況
丹徒區長山林場位于江蘇省鎮江市南部長江南岸,與兩市(句容市、金壇市)三區(京口區、潤州區、鎮江新區)相連。長山林場土地總面積2 647.3 hm2,森林覆蓋率79.48%,林場分為香山、長山、橫山、曲陽4個工區,共有25個林班,地廣面大分布散,其中北部紹隆寺林班北鄰長江,與儀征、揚中隔江相望,南端曲陽工區與金壇市茅東林場和句容市東進林場毗鄰,西部與句容市林場接壤,東西相距約40 km、南北相距約50 km。場部位于鎮江市南郊十里長山腳下,和丹徒新區相毗鄰。
林場現有有林地2 074.4 hm2,占78.36%;疏林地7.1 hm2,占0.27%;灌木林地151.1 hm2,占5.71%;無立木林地299.7 hm2,占11.32%;宜林地65.8 hm2,占2.49%;林業輔助生產用地47.7 hm2,占1.80%;無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全場活立木蓄積16.30萬m3,其中喬木林蓄積15.68萬m3,占96.20%;疏林蓄積0.48萬m3,占2.94%;散生木蓄積0.14萬m3,占0.86%。
2 "發展現狀
2.1 "資源現狀
2.1.1 "林分郁閉度
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1 463.036 hm2,其中郁閉度小于0.5的面積146.18 hm2,占省級公益林的9.99%;郁閉度0.5~0.7的面積935.80 hm2,占省級公益林的63.96%;郁閉度0.8~1.0的面積381.05 hm2,占省級公益林的26.05%。
2.1.2 "樹種組成
在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的喬木林樹種中,馬尾松764.68 hm2,占62.22%;杉木林163.30 hm2,占13.29%;其他櫟類131.50 hm2,占10.70%;國外松50.16 hm2,占4.08%;其他硬闊類49.64 hm2,占4.04%;其他軟闊類44.34 hm2,占3.61%;黑松18.64 hm2,占1.52%;板栗4.97 hm2,占0.40%;闊葉混1.86 hm2,占0.15%。
2.1.3 "林齡結構
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中喬木林按齡組劃分,幼齡林面積58.97 hm2,占4.80%;中齡林面積366.79 hm2,占29.84%;近熟林面積93.85 hm2,占7.64%;成熟林面積709.47 hm2,占57.72%。
2.2 "管護現狀
長山林場省級公益林以防護林為主,總面積1 463.04 hm2,重點分布在曲陽工區、長山工區、香山林區,涉及小班369個。據統計,長山林場每年獲得省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76.65萬元用于公益林管護,共計落實護林員27人(見表1)。
3 "存在的問題
3.1 "林分質量欠佳
趙惠勛等在森林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中指出,公益林林分郁閉度0.8以上林分質量最好,郁閉度的指標值越大,林分質量越好;中齡林的林分質量最好,成熟林、近熟林、幼齡林依次次之[7]。長山林場內現有中齡林占全部省級公益林的29.84%,近熟林、成熟林占65.36%,且僅有26.05%的公益林林分郁閉度在0.8~1.0,尤其中齡林以上林分主要目的樹種林分郁閉度低,整體林分質量欠佳。此外,林分質量差還表現在樹種結構不合理,長山林場中多為針葉純林,馬尾松占喬木林總面積的62.22%,杉木林占13.29%,闊葉混僅占0.15%,樹種結構相對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不利于維持森林的生態平衡,這與王曉榮、梁愛軍等研究一致[8-9]。
3.2 "管護不到位
長期以來,長山林場更加注重公益林的經營數量,而忽視了對公益林的培育與養護,林分普遍疏于管理,有的林分中枯立木、瀕死木和倒伏木未及時清除,有的林分中雜草快爬上樹梢,難以發揮公益林的生態效能[10-11]。長山林場內1 463.04 hm2的省級公益林由27名生態護林員管理,人均管護面積54.19 hm2,因管護人員少,諸如病蟲害、枯死木、濫砍濫伐、盜伐等很多問題不能及時被發現。如近年長山林場的馬尾松因受松材線病危害,松樹大量死亡,現存松樹生長差,林相殘敗,導致森林生態功能大幅度退化;杉木林栽植立地條件較差,樹齡較長,成熟林較多,生長停滯,亟需人員采伐更新。
3.3 "監測體系不健全
省級公益林落界矢量成果是林場落實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基礎。近幾年,林草濕數據與國土三調數據對接融合、森林督查、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變更、林草濕綜合監測等工作相繼開展,林場內省級公益林矢量成果數據變更頻繁。省級生態公益林的調入調出數據更新不及時,數據之間聯結性差,基礎數據不實,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林場省級公益林的年度變化統計,無法準確反映林場生態公益林保護成效[12]。實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之后,林場省級公益林建設成效如何?省級公益林資源和生態效益狀況如何?這些都不得而知,這就迫切需要對林場內省級公益林開展監測。
3.4 "補償標準偏低
目前,長山林場的省級公益林依賴于省級財政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市級財政未安排專項公益林管理經費,補償渠道單一。2005年以來,建立了江蘇省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補償標準進行了6次提高,從最初的每667 m2補助8元,提高到現行的省級生態公益林每667 m2補償35元。長山林場27名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可獲得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約2.8萬元,管護資金缺口較大,難以調動護林員加強公益林管理的積極性[2]。近年來,隨著林場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省級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所需要的設備和人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單純的財政補貼不足以支撐公益林基礎設施的建設,每667 m2補貼35元的標準已難以滿足長山林場公益林保護管理的實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林場省級公益林的管護成效[13]。
4 對策建議
4.1 "提升公益林林分質量
4.1.1 "補植補造
對林場內郁閉度低于0.5的林分制定補植計劃?,F有林木分布比較均勻的林地采取均勻補植,現有林木呈群團狀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較多的林地采取群團狀補植,樹種可選擇紅果冬青、青岡櫟、櫸樹、樸樹、欒樹、錐栗、黃連木等珍貴鄉土闊葉樹。
4.1.2 "撫育改造
對需要調整密度的林分采取透光伐,間密留稀,留優去劣;需要調整林木生長空間,促進林木生長的林分,可采用生長伐撫育,采伐干擾樹;受松材線病危害的馬尾松林,可采取衛生伐清除受害木和病源木;而出于游憩或景觀目的需要改變群落結構與組成的林分可進行景觀伐,適當補植觀花、觀葉、觀果樹種。
4.1.3 "綜合改造
對針葉純林采取抽針補闊、對針闊混交林采取間針育闊、對闊葉純林采取栽針保闊,調整林分樹種結構[14],營造針闊混交林,提高樹種結構的多樣性,達到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目的。
4.2 "加強林場管理水平
4.2.1 "強化林場管理意識
對林場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杜絕隨意管理、散漫施工的不良工作狀態。同時進一步落實“林長制”,將省級公益林管理納入對林場林長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因工作不力而造成生態公益林資源受損的,在年終考核中實行一票否決制。
4.2.2 "提高護林員待遇
將林場護林員的招聘納入當地的就業保障工作中,人社部門給予護林員一定崗位補貼[11];定期對護林員進行業務知識、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免費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同時實施獎勵制度,對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的護林員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此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
4.2.3 "巡山護林智能化
護林員是落實林場管護責任的源頭和載體,為護林員配備巡護智能手機,推廣應用“生態護林員”APP,實現巡山護林智能化,從而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提升護林效果。
4.3 "建立林場公益林監測體系
4.3.1 "開展定點監測
在林場內設置固定樣地,對樣地內林木、植被生長狀況、土壤結構、生物量、人為活動情況等進行監測[15],及時掌握公益林資源結構狀況和林分質量變化趨勢,評估林場公益林保護成效,便于及時制定提高公益林生態效益的經營措施。
4.3.2 "組織動態監測
借助生物監測技術和紅外線監測技術、遙感影像數據對比判讀等監測林場內公益林資源變動情況,對濫砍濫伐、偷盜珍貴用材樹種等破壞公益林的違法行為及森林火災、有害生物等問題進行實時監測,以保障林場公益林生態安全。
4.3.3 "建立公益林管理平臺
長山林場可運用計算機系統和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公益林管理平臺,對林場內公益林的調入調出進行實時變更,實時展現落界完善成果,有利于管理人員實時掌握公益林的面積。
4.4 "擴寬公益林補償機制
4.4.1 "建立市縣級補償機制
將提高重點公益林補償標準納入地方“林長制”考核,督促落實建立市縣級生態效益補償機制[16],市縣級按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1配套,這樣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可提高到每667 m2每年105元。
4.4.2 "開通社會捐贈渠道
開通社會捐贈渠道,以個人名義命名公益林并掛牌,設立專戶資金用于林場內公益林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病蟲害防治及森林防火等;開展線上公益林“云領養”,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機關和個人認領管護公益林,明確相關權益,并頒發電子榮譽證書。
4.4.3 "擴展林場收入渠道
重點開發森林休閑游、森林生活游、科普教育、越野拓展訓練等參與性強、對資源條件要求較低的旅游項目。長山工區在保護公益林的前提下可打造森林生態旅游區,營建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香山工區可集中打造森林資源保護區,重點發展科普教育、生態環保等自然教育;曲陽工區打造林業多種經營區,大力推廣游客可參與的山野菜(果)采集、游釣、特色種養業,營造多種經營大觀園,提高多種經營與旅游聯動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羅佳, 田育新, 曹玉玲, 等. 慈利縣公益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J]. 湖南林業科技, 2019, 46(4): 49-58, 73.
[2] 江浩, 徐宏強, 黃厚琦, 等. 對江蘇省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初步探討 [J]. 江蘇林業科技, 2014, 41(5): 54-57.
[3] 徐勇, 祝亞云, 戚陽艷. 丹徒區省級公益林分布格局與優化落界對策 [J]. 江蘇林業科技, 2023, 50(4): 53-56.
[4] 張力栓.關于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自然科學,2023,(10):163-166.
[5] 叢劍鋒. 淺談如何加強國有林場公益林林地管理 [J]. 新農業, 2021(8): 78-79.
[6] 王步剛. 大峪林場生態公益林的現狀與管理對策 [J]. 甘肅林業, 2016(5): 28-29.
[7] 趙惠勛, 周曉峰, 王義弘, 等. 森林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 [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0, 28(5): 58-61.
[8] 王曉榮, 劉學全, 詹萬鵬, 等. 丹江口庫區龍口林場水源涵養林林分質量評價 [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7(4): 63-68.
[9] 梁愛軍, 孫朝升, 閆彩云, 等. 中條山林區人工林林分質量評價 [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7, 32(6): 203-209.
[10] 劉芳. 福州市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現狀與發展對策 [J]. 林業科技開發, 2003(S1): 54-56.
[11] 李文驊. 揚中市省級公益林現狀和保護策略分析 [J]. 浙江林業科技, 2023, 43(5): 129-136.
[12] 成麗. 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現狀及管理對策 [J]. 山西林業, 2023(3): 28-29, 56.
[13] 張國好. 探討國有林場公益林保護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J]. 河北農機, 2022(2): 112-114.
[14] 陳愛華. 塔山林場公益林現狀及經營管理 [J]. 中國林副特產, 2020(2): 58-59.
[15] 張展, 曹雪云, 袁寶龍. 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研究 [J]. 南方農業, 2020, 14(18): 90-93.
[16] 祝瓊. 宿松縣生態公益林補償現狀及其機制探析 [J]. 現代農業科技, 2022(16): 112-115.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3-21
作者簡介:蔣學莉(1989—),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木種苗、國有林場管理、綠化造林、森林資源監測。E-mail:1032821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