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紅色文化 推進紅色教育-" " " " " 策劃" " 本刊編輯部" " 主持人" " 滿令怡
國家、民族的發展,是以文化作為支撐的。紅色文化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和豐富內涵的文化,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崇高的價值取向、深厚的群眾基礎、堅決的奮斗精神等,為實現中國的繁榮昌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可通過紅色文化啟迪學生思考,創新紅色教育模式,將紅色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推進紅色教育,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摘 要]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五育融合”理念設計體育教學活動,將紅色文化和體育教學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德育和體育方面都有所進步。教師可以從挖掘資源、拓展途徑、創新策略這三方面入手設計融合型課堂,通過挖掘影像資料、遺址遺跡、主題活動等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采用設置情境、組織聯賽、戶外遠足等方法,拓展紅色文化的教學途徑。通過融合經典事件、融合藝術作品、融合家長力量的創新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關鍵詞] 融合理念;紅色文化;小學體育;教學策略
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增強體能,還要激發他們運動的興趣,讓他們體驗運動的魅力,領悟體育的意義,發揚刻苦學練的精神。也就是說,體育課堂不僅要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端正他們的思想,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這正符合“五育融合”的教育思想?!拔逵诤稀崩砟顝娬{“五育”之間的相互關聯和融合,要求教師將它們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其作為德育資源,和體育教學結合在一起,構建融合型課堂。紅色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關鍵點,它指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基于融合理念,將紅色文化和小學體育課程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感受紅色精神。
一、基于動態、靜態資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一)利用紅色影像資源,激發學生斗志
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但是并非所有紅色文化資源都適合與體育學科融合在一起,故此,教師要挖掘適合體育課程的動態或靜態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紅色影像資源為動態、靜態結合的資源,包括紅色歌曲、紅色影視劇、紅色照片等。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運用這些資源,激發學生運動的動力。
教師要選擇一些堅韌不拔、勇敢奮進的革命者形象,將他們的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看,在學生運動時,起到激勵作用。這種激勵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行為激勵。學生在參與長跑等耐力活動時,常常會因為疲乏而想要放棄。此時如果展示革命先輩跋山涉水、奮勇不屈的形象,就能給他們一定的動力。另一方面是言語激勵。在學生想要放棄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喊口號的方式,讓學生回憶起紅色影視資料中的畫面,通過自我鼓勵和相互鼓勵的方法,互相啟迪、勇闖難關。
(二)利用遺址遺跡資源,指導規劃線路
遺址、遺跡屬于靜態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它們,組織學生參與戶外體育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根據遺址、遺跡調整自己的運動路線,這樣的活動能增強他們的體驗感。
教師要利用遺址、遺跡的地理特點,組織學生參與運動項目。教師可以選擇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挑選一些自然風光較好,且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廉政教育及傳統文化尋蹤功能于一體的景點,組織學生參加長跑、競走等體育活動。這樣可以很好地調整運動線路,將原本圍繞校園操場跑圈的枯燥活動變成融入大自然、感受革命歷史的探究活動。將遺址、遺跡資源融入體育運動中,能讓戶外活動更有新意,學生的代入感也更強。這樣,他們參與運動的興趣也隨之更加濃厚。
(三)利用歷史故事資源,自創趣味活動
紅色歷史故事也是值得融入體育課堂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結合這些紅色歷史故事,組織學生參與主題活動,讓他們自主設計活動內容,豐富運動形式,從而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通過“講述歷史故事、設計主題活動、交流個人感受”這三個環節,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在“講述歷史故事”環節,學生可以自主上網收集南通革命歷史小故事,講述給同伴聽。如在蘇中戰役期間,民眾自發地為前線戰場運送糧草,成了戰士堅強的后盾。在“設計主題活動”環節,學生可以根據上面的故事設計游戲規則,在場地上設置板凳、長繩等路障,學生要運送重物跨越障礙,完成接力跑。在“交流個人感受”環節,學生可以說說在特定革命歷史背景下參加活動,自己獲得了什么感受,能否和當年的革命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樣的教學氛圍能讓課堂變得更有積極氛圍,構建“以生為本”的體育課堂。
二、指向課程開發,拓展融入紅色文化的途徑
(一)創設紅色情境,傳遞長征精神
在學科融合課堂中,將多種教學途徑融合在一起,能讓課程內容更豐富,有助于開發校本課程。教師可以結合長征中的重要場景,創設運動情境,這樣能起到渲染效果,有助于學生感受長征精神,并融入實踐生活。
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都是長征中的事件,教師可以用它們創設情境,設計體育游戲,安排學生參與其中。在“飛奪瀘定橋”活動中,學生用板凳設置窄橋,將其想象成瀘定橋。他們要手持重物,快速跑過窄橋,兩邊有同學扮演敵人,用丟沙包代表“發射槍彈”,阻止進攻方。若學生從窄橋上掉落,則出局,最后看看哪個小組通關的人數更多,就是勝利者。在“爬雪山”活動中,學生將高樓想象成雪山,參與爬樓比賽,看看誰先到達樓頂。在“過草地”活動中,學生自主設置場地,添加呼啦圈、礦泉水瓶、繩網等障礙物,將它們想象成沼澤地等陷阱,他們要穿越障礙物,獲得勝利。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在提升體能的同時感受長征精神,端正自己的態度和思想。
(二)組織團體聯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將紅色文化融入體育課堂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聯賽的方式,將教育觀念融入聯賽活動的各個環節。
在聯賽活動的各個階段,教師都要將教育觀念滲透其中。在聯賽活動的準備階段,學生可以參與互動探討,說說參加聯賽的目的是什么。在學生自主鍛煉期間,教師要觀察學生的鍛煉情況,發現他們出現畏縮退讓的情況,就要加以引導,給他們講述革命先輩奮勇當先的故事,讓他們從先輩的事跡中得到啟迪,逐步形成不畏艱難、克服困難的精神。在團隊配合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才能提升團隊配合效率。如果團隊配合出現問題,導致比賽失敗,則可以給學生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讓他們了解當年的戰士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會如何應對,一起找到解決方法。紅色文化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能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不斷端正自己的思想。
(三)設計戶外遠足,培養堅毅品質
勇敢、堅毅等品格也是紅色精神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相融合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戶外遠足。在此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遇到各種困擾,他們要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培養不退縮、不逃避的堅毅品質。
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尋找紅色榜樣、解決實戰問題、交流思想品德”這三個環節,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在“尋找紅色榜樣”環節,學生可以尋找本地的革命烈士,和同伴說說他們的事跡是什么,尤其可以選擇和行軍有關的故事,這樣更有針對性。在“解決實戰問題”環節,學生切實參與戶外遠足,解決教師給他們出的各種難題,并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如在“挑軍糧”這個戶外遠足環節,有的學生自制的“扁擔”壞了,他們若要用手提的方式搬運軍糧,需要花費更大力氣,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堅毅品質等。
三、聚焦核心素養,創新融入紅色文化的策略
(一)結合鄉土事件,創編運動項目
基于融合理念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更新穎的教學策略,組織有新意的體育活動,這樣學生的參與興趣會更濃厚,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結合經典的鄉土歷史事件,創設一些體育項目,將知識技能的提升和情感態度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首先可以結合歷史學科,了解南通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歷史事件。他們要嘗試復述該事件的來龍去脈,并感受革命者的豪情壯志。如可以講述“南通三官殿抗戰”革命故事,感受革命者的光輝事跡。其次,他們要結合這些歷史事件,自創運動項目。如可以從抗戰故事中得到啟迪,利用實心球和呼啦圈,設計“搶奪陣地”的體育游戲;學生在場地中放置若干呼啦圈,他們要手持實心球跑步,并將自己團隊的實心球放入呼啦圈中,代表占領了一個“陣地”。與此同時,他們還要在回程的時候,搬運轉移其他小組的實心球,搶奪他人的“陣地”。比賽結束后數一數哪一方占領的陣地數量最多。最后,學生還要互動討論,說說參與創編活動的感受。
(二)融合體育影片,理解技術細節
在引導學生探究難度較大的體育項目時,教師可以適當融入藝術作品,讓學生分析人物的動作細節,進而掌握相關的技術細節。這樣能提升他們運動實踐方面的核心素養。
在教授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的時候,學生需要掌握很多技術動作。如果教師單純展示技術動作,并讓學生模仿,他們容易感到枯燥。此時可以基于“五育融合”理念,選擇一些展現體育項目的影視劇作品。這些作品中往往弘揚了愛國精神,體現了精神文明,屬于廣義的紅色文化范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動作賞析、對比自我、自練提升、再次交流”這一系列活動,讓他們從影視劇中挖掘素材,內化成自己的專項技能。很多藝術作品都有特寫動作,教師可以截取這些部分,設計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看。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切實幫助他們掌握動作要點。
(三)融合家長力量,培養健康行為
在學科融合課堂中,教師還應建立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橋梁,聯合家長力量,設計家校親子活動。這樣能讓學生逐步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為后續的成長發展奠定基礎。
教師可以聯系家長,并指導他們和孩子一起參與一系列親子活動。如在“親子同走烈士路”活動中,各個家庭參與遠足野餐活動。學生要模仿當年的戰士,背上沉重的包裹前進。當他們產生想要放棄的想法時,家長要給他們講述當年革命者的故事,激勵他們勇敢向前。在“日日鍛煉”打卡活動中,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并參與一些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如耐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參加短跑活動,爆發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參加長跑、跳遠、跳繩的活動。他們要設定運動目標,包括每天鍛煉多長時間,完成哪些項目。家長則要監督,在學生想要放棄的時候,用革命者的故事啟迪他們。家長還可以將孩子自主鍛煉的精彩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和其他家庭分享。如果教師能得到家長的配合,則能構建家校合一的融合教學體系,有助于學生養成隨時隨地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并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融合視域,從紅色文化中挖掘教學素材,和體育教學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樣能幫助學生融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培養他們百折不撓、吃苦耐勞的精神,幫助他們提升綜合能力,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湯峰.趣味田徑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18(34):104-105.
[2]鄭行美.“雙減”政策下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3(2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