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電視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之一。廣播電視新聞是廣播電視臺的重要核心部門,其新聞主播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親和力,在媒介信息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融媒體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單一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的改變,也促使媒介互動形式不斷創新。新聞主播作為媒介信息傳播的重要一環,在融媒體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文章通過理論闡述與案例分析,深入探究新聞主播的“變”與“不變”,旨在為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發展路徑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導向。其中,“變”聚焦于探討新聞主播的角色定位多元化、個人品牌塑造以及采編播綜合能力構建,“不變”則著重剖析新聞主播在堅守新聞真實性、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以及精進評論能力和深化共情能力方面的恒定追求。這種“變”與“不變”的并存,既展現了新聞主播發展的靈活適應性,也體現了其專業素養的穩定性。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賦予了新聞主播更多的使命與期待,要求其在“變”與“不變”中尋求平衡,在不斷推陳出新中,將高質量、高價值的新聞信息傳播給受眾,以此推動新聞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受眾;創新;堅守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6-0009-05
(一)傳播方式的改變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幾年通過新媒體平臺觀看新聞直播的受眾呈爆發式增長,其中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收看新聞直播的次數屢創新高。這一改變不僅拓寬了新聞傳播的渠道,還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效率和互動性。
以央視新聞節目為例,其不僅開設了微博、抖音等官方賬號,還積極應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傳播信息,如央視頻App、央視新聞、《主播說聯播》短視頻欄目等,都是與央視緊密相關的媒體平臺和欄目。這些媒體平臺和欄目通過直播互動、視頻發布、話題討論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的關注,有效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電視臺積極突破創新,廣播臺也在積極轉型。例如,浙江廣播城市之聲“新聞姐”融媒主播賬號、天津新聞廣播《公仆走進直播間》問政欄目等,都充分展示了傳播方式的變革。這樣的變化對新聞主播的角色定位和新聞欄目傳播效果產生了重要影響。新聞主播必須因勢利導、乘勢而為,不僅要確保有過硬的新聞專業知識與精準的語言表達技巧,還要強化個人在創新思維及跨領域協作方面的能力,以實現新聞多元化、高效化和個性化的傳播。
(二)互動形式的創新
1.電視媒體提升互動及時性
新聞節目互動形式的創新是提升節目吸引力和受眾參與度的重要手段,如央視《朝聞天下》節目在對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進行直播報道時,就充分體現了互動的即時性——受眾可以通過留言、彈幕等形式與主播進行跨屏互動,媒體也可以根據受眾反饋及時調整內容策略,為輿情監測提供重要渠道[1]。除此之外,央視網還推出了《大咖陪你看》系列節目,受眾可以通過彈幕留言與采訪嘉賓互動,主播和嘉賓則能及時看到彈幕留言并作出相應解答,由此形成一種全新的互動方式。
2.廣播媒體升級可視化傳播
不僅電視節目在創新互動方式,廣播節目也在尋求突破升級。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形式,廣播節目為受眾提供了多樣的互動參與方式[2]。例如,天津新聞廣播問政欄目《公仆走進直播間》就充分體現了廣播節目的可視化升級——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以視頻直播的方式與受眾互動,使節目從“聽得見”走向“看得見”“看得遠”。天津電臺新聞廣播《公仆走進直播間》節目是與天津市政府辦公廳合辦的,是全國開辦較早的集政府服務與媒體監督為一體的熱線節目之一[3]。2001年,在由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評選中,該欄目與《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等欄目一起榮獲中國新聞名專欄獎[4]。每期節目都會邀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走進直播間,現場解決市民反映的問題。連續多年在年初和年末分別舉辦特別策劃,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例如,2023年舉辦了兩場特別策劃,分別為年初的“見行動看效果——2023區長訪談”和年末的“2023委辦局長年終訪談”。前后27期節目,節目組抱著有始有終、對群眾負責、為群眾解決問題的態度,架起了群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
近些年,通過新媒體平臺,該節目已經從單一線性的音頻直播節目拓展成多元化的傳播矩陣模式。除了來信、來電以及在微信、微博公共空間留言等互動形式,其還在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發布短視頻合集,以及在“津云中央廚房直播間”進行特別節目的視頻直播。這不僅打破了媒介平臺界限,還拓寬了受眾收看收聽的場域,與受眾之間形成了雙向的互動結構,無形中增強了用戶黏性。這樣的轉變無疑對新聞主播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角色定位多元化
作為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角色是“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依據社會客觀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力適應社會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5]。新聞主播的角色定位應與其所歸屬的節目及傳播平臺保持一致,不同節目對新聞主播定位各不相同,因而催生了角色定位多元化的理念。
電視新聞主播借助電視這種優勢媒體的強大號召力,成為一種特殊的中介,在“二級傳播”過程中扮演了“輿論領袖”的角色,因而成為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雙重實踐者[6]。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主播逐步從電視大屏走進新媒體小屏,其固有的“輿論領袖”角色也延伸到了新媒體平臺,呈現出人際傳播中“意見領袖”的新的角色特點。同時,出現了很多新聞主播成功轉變角色的實踐案例,如《主播說聯播》短視頻節目,其“從《新聞聯播》中播發的新聞出發,結合當天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由一位值班主播用年輕人喜愛的網絡化語言解讀新聞、品評時事、傳遞主流聲音,旨在實現《新聞聯播》內容的碎片化、分眾化、年輕化傳播”[7]。該節目主播語言生動接地氣,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收視互動性也大大增強。
(二)個人品牌塑造
1.個人品牌與欄目品牌共同成長
品牌主持人和品牌欄目是共生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8]。換句話說,深受大眾喜愛的廣播電視欄目與具有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主播是互為因果的關系。融媒體時代,很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廣播電視欄目積極拓寬賽道,尋求創新發展之路。例如,浙江城市之聲節目以專業的新聞素養與幽默犀利的點評深受廣大受眾喜愛,率先在新媒體平臺開通了官方媒體賬號,積極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研究發現,短視頻平臺的IP號比頻道號擁有更強的用戶黏性、流量穩定性,城市之聲及時迭代轉換賽道,鼓勵所有一線采編播人員根據自己的節目打造新媒體賬號[9]。時至今日,其節目主播個人IP“新聞姐”僅在抖音官方賬號就擁有2541萬粉絲,點贊量超過8.1億次,綜合傳播指數位居全國前列。這樣龐大的受眾基礎,通過“流量反哺”使浙江城市之聲節目的品牌聲譽和美譽持續發酵,形成了欄目品牌與主播品牌相互借力共同宣傳、相互促進的現象。
2.個人品牌應注重受眾視角
傳統媒體新聞主播的業務強項主要是對信息的精準傳達和新聞的客觀評述。新聞主播的個人品牌塑造,離不開其在節目中積累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優勢。例如,“新聞姐”就憑借長期積累的新聞素養,無論是視頻選題還是新聞評論,都緊貼受眾視角和社會熱點,深受受眾喜愛。
任何一家媒體的記者數量再多、活動區域再廣泛,報道的選題內容仍會存在局限性,而普通受眾則能夠彌補這個短板。在網絡時代,受眾的話語空間逐漸在網絡上塑造起來,人們跨越時空限制進行交流成為可能,最接地氣的民意和信息匯聚于此。網絡平臺的受眾可在各大網絡媒體互動區發布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新聞事實,也可以是新聞評論的選題。這種使用受眾提供的選題的做法,不僅使節目內容更豐富,也使選題更貼近受眾的需求。“新聞姐”經常會根據評論區網友的反饋,重點報道受關注的新聞事件或調整內容方向,以滿足受眾需求,極大地提升受眾參與新聞制作的熱情[10]。這種交流和互動不僅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與滿足感,還讓新聞內容更貼近受眾需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受眾的選題彌補了媒體記者的局限,但也加大了新聞媒體判斷新聞真實性的難度。新聞工作者應保持新聞敏感性,具備分辨新聞事實的能力,以確保給受眾傳遞準確無誤的信息。
(三)構建采編播綜合能力
過去,一條新聞的生產需要記者、攝影師、編導等多個職能人員進行團隊協作才能完成。但如今,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方式的轉變,數字化技術被廣泛應用,這對新聞采編播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成為集采、編、播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11]。為更好地整合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規律和優勢,滿足不同播出平臺的受眾需求,新聞主播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還要在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探索[12]。這意味著,新聞主播不僅應掌握新聞播報、新聞采訪等基本能力,還應拓寬知識領域,掌握影像錄制、視頻剪輯、節目制作、信息傳播及社交平臺管理等技能,以更好地把握新聞全貌,強化新聞傳播效果。
(一)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
無論媒介如何變化、受眾需求如何多元化,新聞真實性原則永遠不會也不能變。從宣傳或說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內容的信息,由于傳播者不同,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這是因為人們首先會根據傳播者的可信度來判斷信息的真偽和價值[13]。從長遠發展來看,新聞媒體只有樹立良好的傳播信譽和專業的權威性,才能獲得受眾的信任,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以犧牲新聞真實性為代價去提高點擊率和收視率的行為,無疑是不可取的。新聞采編播人員應具備判斷新聞真實性的能力,要能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實可靠的信源,確保將真實可靠的新聞信息傳播給廣大受眾。
(二)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
廣播電視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主播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為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這要求其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新聞主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新聞報道與時事評論的實踐中,須嚴謹篩選各類新聞素材,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新聞主播還應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政治態勢與時事變化,深入分析和解讀新出臺的政策法規,不斷提升個人的政治素養與業務水平。通過不斷學習與實戰,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力與執行力,不斷提升正面引導輿論及有效傳播信息的能力。
(三)精進評論能力
當下我國視聽媒介已經進入觀點時代,新聞報道中評論的分量逐步加重,主播對新聞的解釋和評論能力成為新聞節目生存的核心競爭力。這種評論能力既包含無稿的即興點評,也涉及有稿的評論播讀;既包括三言兩語就能深化延伸的能力,也涉及獨立長篇能深度剖析和多角度探討的能力。
國內具有公信力的媒介平臺和新聞節目有很多,如央視的《新聞直播間》《新聞1+1》《焦點訪談》《中國輿論場》、浙江衛視的《新聞深一度》、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等節目。這些節目在信息傳播鏈條中體現出重要價值,除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還構建了“公眾的言論場”,促進了社會意見的相互交流和意見共識的達成。受眾不僅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相互討論,而且通過熱線、網絡直接參與談話節目,如《時事辯論會》的“網友觀點”環節、《新聞深一度》的“公眾評論員”[14]以及《中國輿論場》設置的“網友提問”環節,都是如此。這種互動方式為意見信息搭建了恰當的表達空間,延伸了廣播電視信息的內涵。在這樣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新聞主播是關鍵一環,既是意見信息的生產者和中介,也是媒體和受眾的橋梁,其評論能力對整個節目的發展和信息的有效傳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多新聞欄目也以短視頻形式在新媒體平臺頻頻出圈,比如“新聞姐”抖音賬號每一條短視頻的點贊量都高達幾萬到幾十萬次,爆款視頻點贊量甚至達幾百萬次。“新聞姐”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認可度,除了其所依托的浙江廣播電視臺的權威性和美譽度,還有其自身被公眾認可的魅力——深刻而獨到的評論觀點、溫暖而有力量的精神內涵。
除了日常的短視頻展現方式,面對重大突發新聞時,很多新聞主播還會以出鏡記者的身份奔赴新聞現場,以“傳統媒體+新媒體”雙重直播的方式,實時報道新聞,及時消除新聞的不確定性。例如,央視新聞節目主播白巖松在多次大型新聞直播中的現場即興點評,既深刻又獨到,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總而言之,評論是一種能力,不進則退。新聞主播想要提升這種能力,必須從主播臺走到新聞第一線,走進基層,努力提升對事實的研判能力和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的核心競爭力應對“萬變”的挑戰。
(四)深化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播音員主持人能夠理解和感受到受眾的情感狀態,進而與受眾產生共鳴和情感聯結的能力[15]。具備這項能力的新聞主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并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也能更細膩地捕捉嘉賓與受眾的情感波動,從而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搭建起一座基于真誠與深刻理解的溝通橋梁。
1.共情的運用
新聞主播的共情能力基于深厚的同理心,這意味著主播需要從他人視角理解世界,細膩體察不同個體的情感世界與立場差異,通過細心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理解多樣人群,達到傳受雙方雙向的情感交流。例如,“新聞姐”2024年1月“新聞姐闖東北”融媒行動,直播觀看總人數超過200萬,在線最高人數超過2萬,在抖音平臺發布的10集短視頻總點贊量超過200萬次,這都顯示了這次活動對受眾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此系列短視頻《新聞姐中央大街直播現場,東北老鐵笑著笑著哭了:看到了希望》《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觀眾留言看哭了》《長春老鐵:“家鄉就像父母一樣,不希望他老,希望他很好”》等,更是從東北本地人的視角出發,向受眾展現了“東北老鐵”的熱情和熱愛、東北的發展與困境,以及東北城市歷史文化中流淌著的紅色血脈。這樣的報道視角暖人、動人,不僅打動了東北本地人,還引發了全國人民的共情。
2.共情的把控
共情能力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傳達有溫度的話語,但溫暖的同時要注意“度”的把控。新聞主播應避免個人偏見,在報道新聞時須保持客觀立場,對人對事不偏激,不帶入個人情緒;應直面人生疾苦,全面且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嘉賓和受眾,更應在深刻理解并給予尊重的同時,堅守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避免因過度追求情感共鳴而偏離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總而言之,新聞主播必須擁有共情能力,在深化情感聯結的同時,始終堅守專業精神與獨立判斷能力,以全面、深入且負責任的方式促進信息高質量傳播。
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在日常工作中,新聞主播應及時轉變自身角色,努力拓寬賽道,增強個人能力,也應始終堅守新聞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精進主持業務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發揮更大影響力,推動新聞事業持續進步與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光祺.主流媒體年輕態表達的實踐與思考:以《朝聞天下》欄目為例[J].新聞世界,2024(6):41-44.
[2] 張興方.淺談融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轉型發展:“70后”廣播人應對融媒廣播的思考[J].記者搖籃,2024(6):117-119.
[3] 張穎.淺析微博時代傳統媒體發展之路[J].新聞傳播,2012(4):144-145.
[4] 閆麗琴.廣播電視新聞輿論監督節目發展歷程及現實意義:以《焦點訪談》《公仆走進直播間》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1):104-107.
[5] 周曉紅.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60.
[6] 吳信訓.新編廣播電視新聞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270.
[7] 林陽.姿態、語態、形態:媒體融合進程中的主持傳播創新: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21(1):90-104.
[8] 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 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99.
[9] 鄒雯.內容為王始終是不變的內核:浙江廣電集團《新聞姐》的流量密碼[J].傳媒評論,2022(9):17-19.
[10] 王昕月.主流媒體個人IP打造路徑探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4(4):53-55.
[11] 孫慶紅.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主持人采編播一體化的機遇與挑戰[J].記者觀察,2020(24):26-27.
[12] 林柟,張錫杰.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主播轉型的創新路徑[J].現代視聽,2023(7):65-67.
[1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83.
[14] 何志武.視聽評論的勃興及其多重價值[J].媒體時代,2013(2):10-15.
[15] 王巍.全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共情能力的應用現狀及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6):191-194.
作者簡介 閆妍,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