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改革在育人價值基點上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培育導向,思政教育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推動思政教育理念的改變、推動思政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推動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重構。因此,學校必須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完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等方面協同發力,有效利用新質生產力在思政教育改革中的價值。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思政教育|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速構建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構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與戰略抓手[1],作為培養人才搖籃的學校肩負起了培養具有前沿科學技術、主流價值觀念和豐富知識背景的新時代人才的使命。因此,思政教育除了傳統的理論教學以及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外,還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緊密跟蹤社會發展新趨勢,不斷調整優化思政教育內容與方式,確保其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保持高度的適應性和前瞻性。唯有如此,思政教育才能更有效地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改革的耦合性
(一)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改革在育人價值基點上高度契合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培育一批能夠順應并加速新時代產業革新與技術飛躍的精英人才。同時,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塑造符合時代脈搏、引領未來的青年才俊,承擔著塑造青少年正向價值觀念的重大責任。從人才培養的軌跡審視,思政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雖在時序上有所差異,但從社會進步的宏觀視角出發,兩者均是中國夢多維度實現的具體展現,共同植根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根本價值導向,故而在價值層面上高度一致[2]。從其運作機制的深層剖析,這兩者也都秉持人本理念,都不可避免地聚焦于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勞動者。新質生產力的躍進,呼喚著具備創新動能與前瞻視野的新型勞動者,而在此過程中,思政教育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催化角色。因此,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在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價值基點上實現了深刻的契合,共同服務于國家與民族的長遠發展目標。
(二)新質生產力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培育導向
新質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經濟結構與社會面貌,同時也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鮮明的培育導向。它強調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與生產效率的提升,還更深層次地觸及到了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社會責任感的轉變,這些均為思政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要求。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思政教育改革培養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綜合素質。同時,新質生產力的蓬勃興起正深刻驅動著教育內容與方式的革新步伐。具體而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飛躍性進展,諸如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被巧妙融入教學之中,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智能化調配與個性化教學方案的定制。這一變革可以極大地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形態,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生活實際,顯著提升教育的靶向性與成效性。
(三)思政教育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思政教育改革不僅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證。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依賴于高素質、具備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隊伍。思政教育改革通過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學習體驗。它不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樹立。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勇于面對挑戰,積極創新,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思政課改革創新還促進了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大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教育導向促使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科技研發等各個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因此,思政課改革創新不僅是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證。
二、新質生產力對推動思政教育改革的現實影響
(一)推動思政教育理念的改變
新質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每一個角落,也悄然推動著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革新上,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深刻重塑。首先,新質生產力促進了思政教育從傳統講授向創新引領的轉變。傳統講授模式往往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而新質生產力的出現,要求思政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思政教育開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從而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獨特的見解和思維方式。其次,新質生產力強調了思政課的實踐性和時代性。思政課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思考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思政教育必須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將社會熱點問題、國家發展戰略等融入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時代感和現實性。同時,通過組織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動思政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
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推動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革新。首先,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學內容。這一理論不僅涵蓋了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等前沿領域,還深刻揭示了生產力進步與社會變革的內在聯系。將其融入思政課堂,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其次,新質生產力技術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資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其蘊含的先進科學技術,這些技術為學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學校積極擁抱這些變革,利用它們開發出多元化的智能教學資源,如互動性強的在線課程、沉浸式的虛擬實驗室以及智能化的習題庫等。這些資源不僅打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使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自主學習,還通過個性化推薦和智能反饋機制,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便捷性和效率。最后,新質生產力理念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方法。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進行教學。同時,還可以利用評價和反饋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實時掌握,并據此進行教學進度上的調整。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對于思政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革新都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推動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重構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思政評價體系開始注重數據化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尖端科技力量,學校可以構建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數據采集與分析體系,覆蓋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環節,包括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在線學習活動等。這一體系能夠精準捕捉并匯聚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數據。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科學嚴謹的處理與分析,學校能夠繪制出學生學習狀況與成效的精確畫像,為教學評估工作提供了既客觀又全面的參考依據。這種數據化的評價方式,有效避免了傳統評價中主觀性過強、評價維度單一等問題。同時,依靠新質生產力,學校可以開發智能化評價指標與工具。該指標與工具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與學習特征,建立有針對性的評估準則與方法。比如,利用智能評估體系,對學生的學業進展與學業表現進行實時監控,對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與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引導與建議。除此之外,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持下,學校思政評價體系還可以實現自動化評價與過程監控。這可以自動完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反饋,大大減輕教師的評價負擔。總之,通過數據化信息收集與處理、智能化評價指標與工具的開發以及自動化評價與過程監控的實施,新質生產力在推動學校思政評價體系重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新質生產力推動思政教育改革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途徑。通過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教師創新能力、加強教師實踐鍛煉和優化師資結構等措施,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首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工作坊、在線課程等形式,幫助教師及時掌握新質生產力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應用。其次,培養教師創新能力。學校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實踐,如采用案例教學、模擬演練、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企業領袖等走進校園,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拓寬教師的視野和思路。最后,優化師資結構。一方面,積極引進具有新質生產力背景或相關學科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思政課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促進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和轉型。
(二)改革思政教育內容
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思政課課程體系尤為重要。首先,思政教育應及時吸納新質生產力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深入剖析新質生產力的產生背景、理論基礎及其實踐意義,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學習這一理論。同時,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解析,激發學生探索新知、服務社會的熱情。其次,精準對接發展需求。設計如“創新驅動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法治保障下的技術創新”等模塊,并在每個模塊中,結合“轉變角色”“立志愛國”“崇尚創新”等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積極引入社會熱點和學生關心的話題,以案例說法增強學生共鳴[3]。如通過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等具體案例闡述新質生產力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講解辯證唯物主義時,可以結合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政策背后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和科學決策能力。
(三)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思政教學方式亟須進行深度創新,以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首先,積極擁抱新技術浪潮,主動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思政課教學平臺,在為思政課信息化建設鋪設堅實基石。通過引入智能算法系統,深入剖析學生的學習特征與認知結構,實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精準把握。基于此,智能地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路徑,并推薦最適合其需求的學習資源,確保教學內容與目標的高度個性化與精準化供給。同時,通過模擬真實場景、還原歷史事件等方式,讓學生在多感官參與中深刻感受思政知識的魅力,提升其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一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還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習成為一場更加個性化、高效且富有成效的旅程。其次,打破時空限制,拓展學習空間。線上教學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安排時間,線下教學則能強化師生互動、促進深度交流。最后,加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結合。組織社會實踐,企業參觀,社區服務等,使同學們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親自感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成就與社會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把學習到的思想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
(四)完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
完善思政課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是新質生產力推動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最后一環。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思政課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的思政課評價體系應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教學質量。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細化評價指標、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如筆試、口試、項目作業、社會實踐等,實現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其次,引入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等多元評價機制。學生評價可以反映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態度等方面的感受和建議,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重要參考。同行評價則可以從專業角度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學術素養、教學創新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通過多元評價機制的引入,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立體的評價視角。最后,設立獎勵機制,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教學獎勵、職稱晉升、科研項目資助等,以表彰和獎勵在思政教學改革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教師。
四、結語
高校思政課教育改革是順應時代變遷的必然抉擇,更是造就未來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的根本途徑。本文的深入探討,使我們清晰洞察到新質生產力對思政課教育所施加的深遠且多維的影響,這促使我們必須在教學隊伍構建、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升級以及評價體系完善等多個維度上,展開全面而深刻的變革與探索。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如同一股不竭的源泉,持續為思政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與導向。它激勵我們不斷前行,在教育的廣袤天地中,勇于嘗試,敢于突破,力求構建出一種既符合時代特征,又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政課教育模式。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1.
[2]萬馨,聶秦勇,易顯飛.高校思政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邏輯、現實之需與紓解之策[J/OL].當代教育論壇,1-16[2024-07-03].
[3]邱澤航,肖鵬,王溪.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論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20):48-50.
(作者簡介:吳冰冰,碩士研究生學歷,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黨總支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