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落實新課標,朝陽市教師進修學院構建了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的“三微”教研模式,其操作方法是把握微課題的來源、特點及成果呈現方式,明確微課堂的體現形式與設計要點,發揮微講座的O2O形式的優勢。在“三微”教研模式的實施中,用“小題大做”的態度彰顯“三微”教研模式的實效;強化微課題、微課堂以及微講座之間的關聯,以此提升教研的效果。
關鍵詞:“三微”教研模式;理論依據;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近年來,朝陽市教師進修學院構建了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的“三微”教研模式。借助這一教研模式,能夠快速提升一線教師的專業素養,更新傳統的培訓模式,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訓效果。這一模式不僅可以運用于各級進修院(校)組織的教師培訓中,也可以創造性地運用到校本教研中。探討“三微”教研模式的相關問題,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三微”教研模式選擇與構建的理論依據;二是保證“三微”教研模式正確運行的方法;三是“三微”教研模式運用時的注意事項。
一、構建“三微”教研模式的理論依據
構建“三微”教研模式的理論依據,可從新課標的要求、教學實踐的需要兩個層面上進行歸納。
(一)新課標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毙抡n標的這段表述可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強調核心素養于學科教學中的地位;二是強調如何將核心素養融入學科教學的方法。對于后者,教師應依據新課標的表述將其分解成“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層面。核心素養分解的背后,其實就是針對如何培養“核心素養”這一大教研專題的微化處理,這樣的微教研針對性更強、應用性更廣。
(二)教學實踐的需要
學科教學需要持續性教研的支撐。無論是教材的處理、課程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思路的設計、教學實踐的規范,每一個教學環節里都有需要研究的教研專題。例如,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在彰顯學科特征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當教學內容被確定之后,如何選擇匹配的教學素材,怎樣利用這些精心選擇的教學素材設計教學情景等一系列相關教學問題,都可以成為微講座的主題。
在以“革命文化”為大主題的教研中,教師可以確立如下多個教研子主題:一是對教材現有革命文化選文的教學探討。這一主題的教研主要用于教師分析《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黃河頌》等課文的歷史背景。例如,在《老山界》教學中,我們把教研的難點集中到《老山界》文本的解讀上,把教研話題集中到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與紅軍、長征相關的文學作品。二是對各冊教材革命文學選文的統籌教研上。其中包括這些選文作者身份的確認——都是革命的親歷者依托不同體裁革命文學作品詮釋革命精神。三是以探討革命文學作品課程資源開發的線上教研。新課標明確要求任課教師應該具備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依據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需求,結合教材里的革命選文編排,任課教師選擇有利于設計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的優質課程資源參與語文教學,這不只是構建多元教學資源體系的要求,更有利于提升革命文學作品的教學效果,甚至隨著任課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的提升,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其他題材作品的教學效果上。
雖然“三微”教研模式已經取得了相對豐富的理論成果,但這些成果的應用卻在學科教學中呈現出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因此,教研成果的實踐化就成了目前學科教學應該關注的焦點。究其緣由,一是教研價值彰顯的必然;二是“三微”教研均衡發展的關鍵。鑒于這一教研模式自身的優勢,有必要借助“三微”教研模式來促進全科教研的發展。只有“抓住問題‘保鮮期’”“強化課堂‘薄弱區’”“過渡職業的‘困惑期’”,才能使教研更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只有解決有針對性的教學問題,才能改變教學的薄弱之處,從而幫助教師快速擺脫自己的“困惑期”。
二、“三微”教研模式的操作方法
教師通過微課題所獲得的教研能力,以微課堂的方式應用于日常教學,能夠更好地彰顯微課題的教研價值。同樣,在微課堂中發現的教學問題,在微講座中得到解決,能夠更好地彰顯“三微”教研模式的深層價值。
(一)微課題的來源、特點及成果呈現方式
微課題要源自教學中的“小問題”。在傳統的課題研究中,課題的確認多與教學熱點相關。微課題與之不同,它主要源自教師日常教學中的困惑之處。哪怕是教材里一個簡單的注釋,它所具備的多維教學功能也值得我們以微課題的方式進行挖掘、探討。及時發現教研話題,隨時確認需要探討的教學經驗,這就是微課題的實時性特點。
當微課題與微成果相匹配,“微”的內涵會更加明顯。微成果可以是一篇教學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學科教學的理論成果通過微課題、微課堂和微講座的方式進行轉化。例如,生物學學科的教學難點是其核心概念、術語的講解,而名詞術語的講解始于對字音的正確把握,因此我們就可以借助微講座,結合“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易讀錯的名詞術語及原因”研究成果,把相關的知識傳遞給各科教師。經過微課堂的驗證,教師認為要在名詞術語的講解中融入邏輯思維,用字音去關聯字義,依托術語內涵去明確概念的外延,從而使師生關注字音的意識得到強化。
(二)微課堂之“微”的體現形式與設計要點
微課堂之“微”可從以下兩個層面上進行理解:一是從時間上區分,凡是那些用時明顯少于45分鐘的課堂都可以稱之為微課堂;二是從教學目標的達成角度講,凡是針對單一教學目標,局限于單一教學內容的課堂,也可以稱之為微課堂。從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角度看,“微課堂”的設計者,可以是從事學科教學的一線教師,也可以是負責培訓的各級教研員。特別是在線上培訓的實踐中,微課堂的培訓效果更加明顯。為了驗證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的培訓效果,在數字化教學的背景下,微課堂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名著導讀是統編語文教材閱讀教學的難點,特別是對于長篇小說體裁的作品而言更是如此。在《西游記》的閱讀教學中,一位教師把孫悟空形象的解讀作為重點,設計了一節微課。該節微課以孫悟空的成長經歷為重點,共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從孫悟空的出生到其遠離花果山求學的成長經歷;第二部分是孫悟空與唐僧眾人的取經經歷;第三部分是孫悟空的最終成就與原因。通過觀看這節微課的視頻,學生不僅明確了孫悟空求學的過程,還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從這些危難的處理中,學生思考了如何保持積極心態和行動,克服困難并找到成功的方法。
在孫悟空形象的解析中,學生不只是對小說故事情節進行把握,更依靠故事情節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感悟到了責任的重要性??梢哉f,這節微課實現了從語言積累到立德樹人的質變,實現了從人物形象解析到小說主題把握的遞進。
(三)微講座的側重點與形式
微講座有三個側重點:一是講座的內容以解決“小問題”為主;二是講座的時間不宜過長,在限定的時間內把特定的問題講清楚,這不僅考驗教研員的教研能力,還能彰顯教研的實際效果;三是教研成果能夠被更多的教師關注,最大程度地發揮講座的意義與探討問題的價值。微講座可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即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這一教研形式有五點好處:一是整合了線上教研與線下教研;二是實現了教研者與參與者的角色轉變;三是突破了教研的時空限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可以突破傳統講座式教研的時空限制;四是極大地降低集中教研所需要的資金支出;五是可以使參與教研的教師人數實現最大化。線上的講解是為了解決線下遇到的問題;而線下的教學實踐又為線上的教研提供了需要持續探討的話題。
三、“三微”教研模式運行的注意事項
(一)“小題大做”
“微”是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的共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的教研活動要彰顯出“小題大做”的特點。教研無小事,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它會跟隨一個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影響其教過的所有學生,因此,教師要有“小題大做”的教研態度。如果一位七年級的任課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紅軍精神的教學中存在瑕疵,就會有可能影響到在導讀《紅星照耀中國》時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總結與歸納。教研組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方向。
(二)聚焦關聯
作為一種教研模式,其構成要素間需要相互關聯、彼此制約,而若人為地割裂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之間的聯系,其教研效果會被削弱。依托微課題研究中所獲取的能力去提升微課堂的設計能力,然后再把微課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微講座的方式解決,這是“三微”教研模式最基本的操作思路。反之,只有理論研究而無實踐驗證的課題研究,是紙上談兵;沒有理論支撐而設計的微課堂,是缺乏理論指導的隨意性實踐;不能解決針對性極強問題的微講座,是脫離教學實際的無效教研。因此,運用“三微”教研模式時,教師一定要關注要素間的彼此關聯。
總之,“三微”教研模式具有豐富的教研價值、特殊的教研功能。教研員要結合教研的需要,在“小題大做”的態度支撐下,關注微課題、微課堂與微講座之間的邏輯聯系,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教師培訓的實踐之中,提升一線教師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亞亮.“三微”教研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3(7).
[2]李志凱.“互聯網+”理念下微教研模式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1(9).
[3]孟安華,徐微,王秀莉.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易讀錯的名詞術語及原因[J].中學生物教學,2024(6).
[4]王亞亮.“三微”教研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3(7).
[5]孫鳳霞.革命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路徑[J].語文建設,2022(18).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