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教育領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急需融入科技創新元素,以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建南教育集團從自身實際出發,探討科技創新元素如何與小學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科技創新;小學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傳統的勞動教育往往注重機械性的勞動操作,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將科技創新元素融入小學勞動教育成為當前勞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
當前小學勞動教育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勞動教育內容陳舊。部分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打掃衛生、整理內務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上,缺乏與當代科技發展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內容。二是勞動教育方式單一。傳統的勞動教育方式往往過于單一,主要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和示范,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缺乏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難以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興趣。三是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脫節。當前小學勞動教育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勞動技能在家庭和社區生活中難以得到應用,學生難以體會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四是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現有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往往較為簡單,僅僅關注學生參與勞動的次數、時長和勞動量,忽視了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評價體系缺乏對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取得的成績的認可和激勵,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五是家長和社會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家庭和社會相對缺乏對勞動教育重要性的了解與認知,部分家長認為勞動教育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甚至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家長和社會對勞動教育的支持不足,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
二、小學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元素的關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元素的融合對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勞動教育為科技創新提供實踐基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之中,提高實踐能力。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科技的應用和價值,培養對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其次,科技創新為勞動教育提供技術支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新興技術逐漸應用于勞動教育領域,為勞動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手段。例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勞動教育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同時,科技創新也為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在線教育等,有助于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最后,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又可以激發其創新潛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各個領域的人才支持。而科技創新的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勞動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使勞動教育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總之,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關系密切,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將科技創新元素融入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三、科技創新元素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融合實踐案例
基于對勞動教育創新的思考與探索, 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建南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在推動科技創新與小學勞動教育融合方面以“勞動+”課程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勞動教育的工具性:促進知識與技能的融合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勞動教育具有“整理頭腦”的工具屬性,即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組合技能,幫助各學科完成從知識到實踐的轉化,推動學科融合的實現。
1.勞動讓知識動起來
在“智能農業種植”一課中,學生利用學校的智能溫室系統,通過編程控制溫度和濕度,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并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農業種植環境的精準控制,增強了對科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勞動讓思維動起來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在勞動課程的總目標部分有如下描述:“發展初步的籌劃思維,發展基本的設計能力;能使用常用工具與基本設備,采用一定的技術、工藝與方法,完成勞動任務,形成基本的動手能力;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方面經驗解決勞動中出現的問題,發展創造性勞動的能力”。那如何讓思維動起來呢?在“制作智能小夜燈”一課中,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小夜燈,并研究如何使用感應燈以達到節能效果。一組學生在四年級科學課“點亮小燈泡”的基礎上,運用單片機技術制作出感應燈,通過“勞動+科技”實現知識的融合,提升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3.勞動讓生活動起來
勞動可以激活、融合各個學科知識,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的生活鮮活起來。在“勞動+科學+數學+美術”項目式學習“智能菜園設計”中,四年級學生通過編寫簡單程序控制自動灌溉系統,利用傳感器監測土壤濕度,實現科學種植。學生不僅學習了植物生長的科學知識,還通過編程實踐,提高了數學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二)勞動教育的人文性: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與建設者
集團“勞動+”課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發展了項目式學習。課程針對四年級學生設計了“智能菜園設計”項目,通過科學、數學和美術的綜合應用,從打壟、采買到種植和觀察,培養了學生的籌劃思維和設計能力。課程針對二年級學生設計了“智能鳥巢”項目,學生通過探究利用智能技術保護鳥類,制作符合鳥類需求的智能鳥巢,體現了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三)構建完善的勞動課程體系:實現勞動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集團以“勞動+”課程,實現勞動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建構了一整套勞動課程體系。
國家課程校本化: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編撰校本化課程《小勞模望童實踐手冊》,完成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和在地文化的對接。開發實踐課程:如“今天我值日”“跟著二十四節氣做勞動”等。項目式學習:開發不同年齡段的主題項目:如四年級的“智能菜園設計”、五年級的“煮出美味的茶葉蛋”、六年級的“演繹一場皮影戲”。研學課程:興龍農場體驗科學種植。
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勞動意識,集團設立了“小勞模勞動銀行”。該項目記錄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場所的勞動情況,給予一定的“勞動積分”作為激勵。學生在學校可以通過參加值日、維護校園衛生、參與校園建設等獲得積分;在家里可以通過幫助做家務、照顧家人等獲取積分;在社會可以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志愿活動等增加積分。每學期末,學校會對學生的勞動積分進行評定,給予表現優秀的學生“勞動小模范”稱號。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還讓他們體驗到勞動的價值和成就感,逐步培養他們成為家校社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和建設者。
四、科技創新元素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更新勞動教育內容,融入科技創新元素
集團設立“科技勞動課”,在課程中引入物聯網技術的基礎知識,例如,學生可以學習如何使用傳感器監測環境溫度,實現數據可視化。
(二)結合生活實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集團內各校區分別開展“科技創新勞動周”活動,勞動周期間學生可分組進行科技項目的研發,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的設計與搭建。集團利用自身的創客空間,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設立“科技勞動課”,在課程中引入物聯網技術的基礎知識結合信息技術課程,讓學生學習編程和機器人制作,制作簡單的機器人。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科技創新潛能
集團實施個性化勞動教育計劃,為不同年齡、不同動手能力的學生提供多層次的專業指導。例如,對有機械興趣的學生提供3D打印和機械設計的培訓;對低年級學生則提供簡單的科技手工制作活動,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興趣。集團還設立科技創新勞動競賽,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特長和能力選擇不同難度級別的項目,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潛能。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集團組織教師參與科技創新和勞動教育的培訓,如派遣教師參加省、市、區的科技教育研討會和實地考察,建立教師創新實驗室,鼓勵教師結合自身專業開展科技創新教學研究,提升教師將科技創新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能力。
(五)增進家校社協同,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勞動教育
集團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舉辦家校活動,與家長溝通,按期舉辦家長講座和研討會,提高家長對科技創新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認識和支持;與本地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校園,實地參觀和學習科技創新成果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聯系社區服務機構,如科技館、創新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勞動教育資源和活動場所。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元素與小學勞動教育的融合將為未來的勞動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集團凸顯科技創新元素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校本特色,充分借助科技教育優勢,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勞動教育內容,創新勞動教育途徑,構建以科技為引領、體現新時代特征、完整開放的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同時積極打造主體實施與協同聯動并進的創新機制,堅持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推進勞動教育的組織協調、資源整合、過程管理、總結評價,以更大的政治責任和改革決心推進學校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芬芬.“學科融合”視角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與勞動教育創新融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6).
[2]張愛民.科技創新視域下小學科學學科勞動教育的育人策略[J].教育觀察,2022(2).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