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是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略。丹東市第十七中學通過強化心理健康意識,形成同心呵護教師心理健康工作機制,通過實施“‘4+1+3’心理健康基礎工程”“‘2+1+1’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工程”“‘3+1’教師心理行為訓練工程”三個有效舉措,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推進教師隊伍優化建設,實現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學校管理;有效方略
在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推進“五育并舉”、扎實做好“雙減”工作的大背景下,教師的工作內容、方式、考評機制都在發生新的變化。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面對新的挑戰和壓力,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提上新的日程,做好教師心理健康工作成為當下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丹東市第十七中學(以下通稱“學校”)把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學校重點工作之中,把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能量源泉。
一、強化教師心理健康意識
(一)充分認識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師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要與社會要求相協調,被社會所接納;要能愉快接受工作任務,擁有責任擔當意識,并具有創造的思想。即教師應該有廣泛的生活興趣、融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情緒體驗、積極的進取精神、飽滿的工作熱情、強烈的團隊合作意識。
首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高尚師德和良好心理素養的源泉。因此,學校管理者應重視教師的心理研究,把做好教師心理健康輔導作為打造優秀教師隊伍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效果。教師歸根到底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人、自然人,面對各種壓力,同樣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其職業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同事關系、團隊協作,以及整個教師隊伍建設,甚至影響整個學校的和諧穩定與長遠發展。
最后,教師的心理健康是踐行“五育并舉”、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前提。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要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澆灌心靈。這一職業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二)把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學校重點工作之中
學校在不斷完善辦學硬件設施、優化校園環境的同時,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把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學校重點工作之中。
首先,學校領導班子從培植教師高尚職業道德和優秀從教素養的層面,達成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共識,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從學校管理決策的高度,把關心教師心理健康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落實。
其次,學校通過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引領教師樹立自覺呵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一是幫助教師在工作中正確認識情緒的變化,自覺關注心理波動,學會自我關注、自我調節、自我掌控。二是幫助教師學會關注團隊成員的情緒波動,在工作生活中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重個性和人格獨立,關心幫助同事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促進人際和諧、團隊協作。
二、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工程
(一)實施“4+1+3”心理健康基礎工程
學校實施“4+1+3”心理健康基礎工程。其中,“4”即學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設施,創造性設置好沙盤等心理疏導相關器材,充分發揮好“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行為訓練室”“沙盤室”4個心理健康教育專用室的功能;“1”即以心理專業教師為主導,組建一支優質心理教師團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引領教師參與到提升心理健康的活動中,參與心理健康課題研究;“3”即抓實心理健康課程研發、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心理行為訓練3項基礎工作。
(二)實施“2+1+1”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工程
學校實施“2+1+1”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工程。其中,“2”即從教師、學生兩個層面確定課題研究方向,引導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改變認知、革新觀念、提升心理調控能力;“1”即通過課題研究,結合教師現狀,研發出一套心理健康校本課程,針對實際問題,整理出可實操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1”即創設出一個提升自我心理調控能力的特色活動,將課題研究的成功和心理健康活動有效結合,實施關注心理健康的長效機制。
學校認真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研究,把教師隊伍凸顯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歸納概括、深層探究,切中要害、科學立項,組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之中。在科研過程中,引領教師形成自覺的心理健康關注意識,學會調控情緒,融洽師生關系。將課題研究的成果轉化成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健康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時,把科研成果具體化,研發出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形成可操作的能夠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特色活動。
(三)實施“3+1”教師心理行為訓練工程
心理行為訓練是應用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具體行為訓練項目來提高參訓人員的基本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學校實施“3+1”教師心理行為訓練工程。其中,“3”即首先以三個學年組為單位,設計分別以“認識自我”“心存感恩”“團隊合作”為主題的針對性心理行為訓練活動;“1”即確定一個以“聚能超越”為主題的全校型心理行為訓練,旨在使全體教師形成樂觀進取的心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
學校分學年開展三個主題心理行為訓練,核心目標就是解決當下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性問題,組織教師參與心理行為訓練活動,引領教師從特色活動中重新認知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關注被自己忽略的心理健康問題,審視尋找愉快工作和幸福生活的能量源泉。針對性心理行為的訓練可以幫助教師從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開始,關注同伴內心感受,強化與時俱進的意識,提升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笑納新時期教育工作中的考驗,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迎接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挑戰。
三、營造愉悅的工作氛圍
(一)建立健全學校民主管理制度
學校實施科學民主的管理,完善各項制度,為教師打造公平公正從教平臺,營造風清氣正的民主氛圍,這是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創造性的前提,是教師心理健康的保障。
首先,建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學校把政治素養高、思想品行正、具有公平正義感、具有大局意識和議事能力的人推選出來,讓他們真正擔負起教師代表民主議事責任,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堅定立場、堅守原則、弘揚正氣。
其次,堅持按照規章制度實施民主管理。學校在廣泛征求民主意見的基礎上,完善修正各項管理制度,并通過民主程序,經職代會通過后實施。在濃厚的民主氛圍中,人人參與管理,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接受監督,整治歪風,樹立正氣。
最后,讓教師在遵守制度中得到公平正義的回應。教師一旦認同學校的各項管理,就會自覺規范言行舉止,自覺維護集體榮譽,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團結協作,心情愉悅地努力工作,遇事換位思考,具有集體榮譽感和大局意識,這樣就會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工作作風。
(二)美化優化校園環境
學校領導班子把校園環境建設作為內涵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和主旋律。實施環境育人,努力實現操場有綠蔭、走廊有文化、教室有花香。
首先,學校挖掘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確立校園文化主題。經過調研論證,學校確立“養正”文化主旋律,從厚重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新鮮力量,分樓層分主線展示“養正氣”“培正心”“樹正見”主題宣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師生的情感。
其次,學校開展優秀辦公環境評比活動,促進教師參與辦公環境美化建設。從干凈整潔、物見本色、擺放有序做起,引導教師把自己的辦公環境建設好,使辦公室各具特色。積極發揮走廊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創設情境,讓校園文化核心精神入眼入耳、潤心啟智,讓墻壁說話。美好、富有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成為呵護教師健康心理的有效保障。
(三)及時發現、化解矛盾沖突
師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教師之間、師生間發生不愉快或矛盾沖突在所難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所有的矛盾沖突都源于溝通的不暢。學校管理者應及時發現矛盾,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維護好學校和諧穩定。
首先,建立矛盾排查機制。學校分層建立責任制,充分運用網格化管理辦法,把關注不和諧現象和矛盾沖突納入日常管理中,落實到最基層的班組,發現矛盾和不和諧苗頭后及時疏導化解,把其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次,堅持以和諧團隊建設為基點,引領教師樹立自我反思意識,以情緒管控為支點,從心靈關懷角度改變矛盾雙方的錯誤認知,化沖突為和諧,不斷形成寬容、理解、友善的共事心態。
最后,倡導和諧風尚,樹立和諧理念。在教師中開展和諧文化宣講主題活動,舉辦和諧故事講述、和諧詩詞誦讀活動,倡導“不和諧的事不做,不團結的話不說”的良好風尚。
總之,教師的心理健康決定著教師從教技能的發揮和工作成果,更影響著學校團隊建設和內涵發展。管理者應把做好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學校重點工作之中,不斷探索有效路徑,實施科學舉措,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技能精湛、團結協作、樂觀進取的教師隊伍,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傅小蘭,張侃,陳學峰.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2]俞國良.社會轉型:社會心理服務與社會心理建設[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