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流的價值、現實困境及紓解路徑進行剖析。結果顯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流與推廣有利于實現中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互融互通,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及國際話語權。受中外文化差異、對外交流形式單一、傳播理念缺乏創新、對外推廣渠道不健全等因素制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流與推廣停滯不前。因此,創建多渠道宣傳手段、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意識、實現中外民族傳統體育常態化交流是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影響力的紓解路徑。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流;文化自信;國際影響力
體育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展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我國體育事業的對外交往融入了不同時期我國政府對外交往、政治支援中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同時也體現了塑造國家形象、促進民族認同、構建文化同質體、爭取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等多元價值。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樣化的不斷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體育文化多樣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面對新時代體育對外交往實踐發展的新形式、新要求和新任務,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往無論是在國際規范、對外資源整合、參與制定以及體制機構、決策應對、體育文化傳播思想認識方面,亟待進行深層次改革,亟需從國家層面構建符合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的體育發展戰略[1]。通過梳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作用價值、現實困境及紓解路徑,對于推動體育助力國家外交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科學規劃我國體育對外交往政策以及補充完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宏觀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1 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往的作用與價值
1.1 多元化政策引領,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社會在長期體育實踐過程中不斷演變而成的且具有民族地域風格和時代特征的活動形式,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多元體育文化融合發展背景下,提高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各國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指引。因此,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交流中構筑和塑造國家形象先行載體優勢成為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契合點[3]。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眾多傳統體育項目的業界言行準則,不僅傳遞著中華文化技藝研修所遵守的崇尚道德禮儀規訓,而且彰顯著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等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核心特質。如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形式體育項目之一,具有強身健體、搏擊對抗、涵養身心等多種功能,其以道為統、以儒為基、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賦予中華文化內外兼修、以形養神、剛柔并濟的中庸智慧。與此同時,在與世界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中華傳統文化海外傳播推廣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國家形象有著緊密聯系。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中的民族傳統體育在有效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往進程中,始終彰顯著中華民族與人和善、自強不息的價值認同,并給予社會個體修身養性的獨特關照方式以及擴大人類自身睦鄰友好、文化融通效益的獨特功能。另一方面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強國以及堅定文化自信的國家意志,奏響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時代強音,尤其在國家政策文件當中,積極推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意志接連被明確提出[4]。如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及:“支持中華武術等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走出去”,反映出國家精準夯實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任務的文化自信根基[5]。這些政策意見的頒布實施突顯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過程中所蘊含的巨大親和力和張力。
1.2 體現對外交往政治價值,講好中國故事
體育對外交往的政治價值是通過建立國家之間政治與體育良好互動關系而突顯出來。所以體育作為“外交先行官”也成為我國溝通世界和維系不同民族伙伴關系的橋梁。一方面我國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溝通,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切入點,創新推進不同文化的國際傳播。尤其對于不斷提升民心融通、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等效益的民族傳統體育來說,因其具有突破民族、地域及語言等方面界限,通過身體活動表現且易讓受眾群體產生相應認知并被接受的獨特優勢;在各國之間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突破價值理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障礙,只有突出“親誠惠容、民心相通”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征途中被作為博得海外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認同與共鳴的代表性項目,并給予國家公器層級的責任擔當與歷史使命[6]。另一方面在對外交往形式上,體育交往作為各個國家強化合作、彌合沖突、解決矛盾的理性手段,在推動各國文化交流、調整國際關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顧拜旦曾言:“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只能由好的個人組成,而好的個人要從激烈的比賽中去造就。”通過體育塑造和諧的社會和健全的個人,進而傳播和諧的世界觀[7]。如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體育外交重點主要是積極發展對外關系,打破西方操控下國際體育組織對我國體育外交的孤立。在體育促進對外交往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國際友人對中華傳統體育的認識,實現了體育文化交流與政治外交的雙贏[8]??梢钥闯觯覈姸嗝褡鍌鹘y體育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同時,增添了域外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發自內心的由衷認同及正面效能。最后,中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互通建設的民心紐帶相對于各國敏感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內容,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則通過跨越種族、制度和語言障礙,進行深層次溝通交流。如我國邊境省份地區與相鄰國家因地理位置相近,生活環境類似,所具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具有相似性而得以相互認同,這不僅架起了國家間溝通的橋梁,而且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間人民心靈相通、民意相融,最終實現對外交流發展中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和諧共生局面[9]。
1.3 傳承和維護多樣性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史,是中華傳統文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歷史產生并流傳至今的利用各種身體練習來提高人的生物學和精神潛力的范疇規律制度和物質設施總和”[10]。一方面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和民族精神的根源,是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它承載著社會文明,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與價值。如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將我國濰坊國際風箏會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體育藝術保護工程。另一方面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信息[11]。如龍舟競渡是盛行于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賽事,其“國家”與“民間”、“傳統”與“現代”、“存異”與“求同”、“多樣”與“一元”的交匯與矛盾,存在于龍舟競渡賽事各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目前這項賽事繼發展革新后逐漸成為規范化現代水上國際性賽事的一部分。這不僅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往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且從國際賽事交流的普及趨勢看,它也保持了文化多樣性和兼容性。最后,要推動和實施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工程。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廣泛參與世界多樣化文化間對話,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對外文化交流,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各國不同文化相互借鑒[12]??梢钥闯鑫覈褡鍌鹘y體育文化只有積極、自信的走出去,才能重塑信心,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
1.4 延伸發展空間,開拓國際化推廣之路
體育文化是動態的,不同特質的體育文化形態之間因為差異性的存在而互相摩擦碰撞并相互借鑒吸收,最終推動體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化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舉辦和組織國際性賽事,如1980年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交流迅速發展,尤其在武術、圍棋、養身氣功、太極拳、龍舟等項目上通過“請進來,派出去”與世界不同國家間進行卓有成效的溝通交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濰坊國際風箏節、國際泰山登山節、國際太極武術文化節、河南國際少林武術節、湖南岳陽國際龍舟節、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等。其中作為國際性的風箏賽事,在1984年我國舉辦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有來自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的18支代表隊共185人參加,在展現我國悠久風箏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國家間友好往來。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相關體育項目國際協會組織的建立。如1989年經國務院批準,國際風箏聯合會在我國山東濰坊市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成立最早的國際體育組織之一。同樣,龍舟項目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逐漸流行并成立了相應組織。例如1991年成立了國際龍舟聯合會(IDBF),各國在龍舟聯合會的領導下也成立了本國龍舟協會,并積極開展各項龍舟賽事。在亞太地區,每年舉辦一些著名的龍舟賽事,包括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澳門國際龍舟邀請賽、馬來西亞國際龍舟邀請賽等。目前國際龍聯已擁有來自五大洲50多個會員組織,龍舟項目也成為世界性現代體育文化運動。由此看出,廣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賽事,不僅拓展和延伸了這些體育項目賽事的發展空間,而且使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充滿了生機并不斷推廣發展,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交往的現實困境
2.1 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顯著,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對外交流與傳播中愈發起到重要作用。如我國龍舟、太極拳、武術等傳統項目已享譽海外,成為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有符號。但由于各國之間存在文化、地域、宗教、價值觀等方面差異,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推廣與傳播出現了諸多困難[1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國在社會發展、人文思想、宗教信仰、行為規范、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等方面迥然不同,決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文化存在多樣性與差異性。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歷史中其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始終占據重要地位。以“天人合一”“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在身體運動理念上強調自然與個體的和諧統一,并遵循“道法自然”至高境界;在健身思想上強調以強身健體、修養身心為中心,并注重文武兼備,從而達到個體全面發展。反之,西方體育文化所追崇的思想是個人本位主義,認為天人相分,在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更多在于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征服自然,以此培養其勇敢、豪放、粗狂、強蠻的精神品質,這也是其文化傳承所帶來的“斗牛士精神”和“騎士風范”。所以如何解決中西方及沿線國家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問題,使其他國家理解并接受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推廣交流過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2.2 對外推廣渠道不健全,文化傳播理念缺乏創新
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對外推廣過程中其內容、方式、渠道等方面不健全,從而導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推廣存在眾多障礙。一方面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國際推廣與傳播中,過于強調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和民族性,沒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所存在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并且沒有使用統一的國際語言,這在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中很難產生良好的預期效果,甚至會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與西方長期存在貿易差,西方霸權主義長期控制與支配網絡文化資源的利用,同時部分國家對我國文化產品設禁令,而且國外媒體也屏蔽掉了我國眾多的文化信息。在這樣的文化抑制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傳播就顯得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再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民族傳統體育內容、形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而且這些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標識,在國際推廣與交流中有著較強的主觀傾向性和意向性,整體出現了以武術項目交流為主,個別項目鮮有參與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不僅容易造成國外大眾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產生偏見和誤解,而且還會增加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對外傳播、推廣與交流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
2.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尚未形成氣候,傳承意識薄弱
人類文化多元化產生因素主要是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多元文化的沖突和碰撞逐漸出現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中, 文化殖民化、文化同質化等西方霸權文化正在侵襲和壓縮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從我國目前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開展的情況來看,在體育項目的設置與開展中,民族傳統體育設置與開展是嚴重不足的,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主要以現代西方競技和休閑體育為主。究其原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尚未形成氣候。一是我國群眾體育長期以來沒有從長遠利益考慮民族傳統體育的整體性發展保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大多是圍繞傳統武術等項目展開"[14]。現如今除了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項目外,我國其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在局部地區處于自然生存和無序發展的狀態,其對外傳播與推廣基本停滯不前??梢钥闯觯瑢ξ鞣礁偧己托蓍e體育的引進推廣,已遠超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需求,這也側面反映了社會整體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的薄弱和輕視。二是文化輸出需要具備一定的“高能”優勢。伴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浪潮以及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出,籃球、跆拳道、空手道、街舞、滑板等西方競技休閑運動項目已占據了我國大眾體育的方方面面,許多青少年已經熱衷于此并認為這些項目具有時代先進性、時尚性,出現過度崇拜西方競技體育明星等,而對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則知之甚少,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抵觸現象。
2.4 文化生存和發展空間狹小,陷入“二元”文化困境
隨著體育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和延伸,具有深厚文化霸權主義背景的西方體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推廣,逐漸成為現代體育的重要特征和標志性文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與發展在面對西方體育的“攻城略地”,顯得“身單力薄”。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和體育全球化使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遭受外來文化“圍攻”之時陷入了“兩難”境地。要么積極融入到體育全球化潮流中,被迫接受以西方體育文化為標準的“奧林匹克”運動體系;要么強化國家和民族文化認同,積極面對西方體育文化侵襲,重拾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持本民族體育獨立自主性,守護本民族文化精神家園。雖然上述兩種方法均不可取,但事實證明,西方國家依靠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雄厚實力,以及憑借“先入為主”的優勢,已經牢牢控制著體育全球化的“話語權”。以全運會為例,除了武術項目外,其他競賽項目基本都以奧運項目為主,西方文化霸權控制下的西方體育已然成為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文化的主流[15]。這極大壓縮和吞噬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存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就外部發展環境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催生了文化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這使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陷入了“二元”文化困境或保持文化“原生態”,在狹小的空間艱難生存或跟隨文化“商業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追求豐厚利潤[16]。當然,在體育商業化驅使下,為擴大效應、吸引眼球,大眾媒體則熱衷于傳播賽事的競爭性和娛樂性,這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本質背道而馳。但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與推廣又離不開大眾媒體宣傳報道,若遠離民眾視野,又會使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逐漸走向民族體育文化的邊緣和角落。
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交往發展的紓解路徑
3.1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實現體育交流常態化發展
我國體育對外交流工作的基本指向就是實施不同國家間體育文化交流,積極推進民族傳統體育“走出去”工程,這有助于促進我國與各國民心相通和友好和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積極“走出去”也是國外民眾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如通過中國體育名人效應、宣傳影視明星、開設孔子學院、舉辦各類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等都有助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對外推廣與宣傳。如由于地緣因素,我國與沿線諸多國家有著相似相近的體育項目,可以此為出發點推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化傳播,通過舉辦相關項目的交流比賽,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在堅持“走出去”的思路上,積極與“請進來”相結合、相呼應,廣泛開展和組織國際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交流賽事,積極創新傳播新理念,邀請其他國家來我國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訪問,實現體育交流常態化發展,以此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人民心靈相通相融[17]。
3.2 開展多渠道交流模式,提升我國體育文化影響力
目前,在創新渠道和傳播方法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要做到“傳播主體”多層化、“傳播內容”多元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對象”廣泛化。一方面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傳播推廣模式上應結合傳播對象及傳播區域的文化差異性,對傳播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創新差異化傳播模式,在快速發展的自媒體時代,充分利用和借助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互聯網+”等較流行的網絡傳播渠道實現跨境推廣宣傳,同時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關的影視資料、書刊報紙等翻譯成多國語言,以此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多渠道交流模式,通過舉辦各類競技賽事和觀摩展演,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與各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深入交流。如在我國沿海省份每年舉行的各項國際龍舟賽事,吸引了大批東南亞和歐洲等國的選手參賽,舉辦地結合當地人文環境與特色文化,積極借助媒體宣傳當地傳統體育項目,通過現場觀眾、參賽隊員和媒體的交流互動,使其成為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有效平臺。
3.3 提升文化自信, 加強全民文化傳承意識
目前,全球化發展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體認和溝通機會,而且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了“重構文化”的發展平臺。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國外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話、交流、溝通和融合,開展各種文化交流,參與世界多樣化文化協同發展。同時不斷提高繁榮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路向,全面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品質內涵,強化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意識與精神。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與發展是要在國內有堅實的傳承根基,這從中便離不開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廣泛開展。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大力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等工作,鼓勵和支持各類學校在開展現代體育教學活動的同時,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和活動”[18]??梢钥闯?,全面加強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參與熱情,提高民眾傳承意識和危機意識,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廣和傳播的重要基石。
3.4 貫徹“融通中外”理念,傳遞傳統體育文化
首先從邏輯來看,要立足于“中外融通”,建立起特有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跨國傳承體系。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融通中外,成為一種跨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同樣也幫助實現中西方民族體育文化交流的有效銜接。在體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外宣傳與推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時,不能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來認識西方體育,要基于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向外輸出推廣,展現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構建起良性的互動關系。其次從形象來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跨國傳承應當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形象。一個民族體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整體形象,與此同時也體現著該國家的精神與氣魄。在維護民族傳統體育自主性的過程中,不應回避體育全球化。所以既要努力開拓民族傳統體育走向世界的新途徑,又要形成在建立自身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彰顯民族傳統體育個性,只有這樣在體育全球化進程中,才能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與時俱進,進而提升民族性,體現世界性。最后從傳播要點來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外傳承應當以中西方文化的共同性作為傳播基礎。雖然中西方社會演化歷程具有較大差異,但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元素。所以,想要做好文化傳遞,就要把握這一共通因素,應當選擇人們在平時就可以進行的體育文化,從不同國家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健身習慣入手,在最底層構建起關聯性,從而保證體育文化跨國傳遞通道的順暢。
4 結語
綜上,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進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使我國民間體育繼續肩負著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任務的典型載體和使命責任。只有中外文化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才能使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更加枝繁葉茂。新時期,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服務大國外交和體育強國建設的能力和作用更加凸顯,對外交往工作致力于更加健全的大協同機制,形成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體育對外交往新格局,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實現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體育治理格局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為全球體育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鐘秉樞,張建會,劉蘭.新時代中國體育外交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4):1-8.
[2]彭國強,高慶勇,季瀏.美國體育對外交往嬗變的歷程、特征與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5):117-123.
[3]劉麗英.雙重國家形象及其整合營銷傳播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2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5]姚丹,李士英.中華武術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與時代構想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4):127-137.
[6]郭桂村,李臣.中國武術對外文化交流中的困境審思與策略轉向: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考察[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6):128-135.
[7]王大中,杜志紅,陳鵬.體育傳播—運動、媒介與社會[M].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2006:269.
[8]杜舒書,陳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論[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8):72-77.
[9]尹繼林,李乃瓊.廣西與東盟民族體育賽事交流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7):40-43.
[10]姜玉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新的途徑[J].體育與科學,2004(5):29-31.
[11]張海利,劉曉海,張海軍.論體育是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J].體育文化導刊,2018(10):11-14.
[12]孫大光.推動中國體育文化走出去戰略構想[J].體育文化導刊,2012(5):1-4.
[13]高曉東,魏鵬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推廣與交流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5):83-87.
[14]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04(11):54-61.
[15]李衛平,王智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SWOT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1,32(6):28-32.
[16]婁章勝,袁校衛,王振杰.體育全球化視野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危機[J].體育學刊,2008,15(12):88-91.
[17]武旭,宋鵬,等.“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國際化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3):123-129.
[18]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844431/content.html,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