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統節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67-04
【作者簡介】黃正平,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210013)研究員,江蘇省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生活方式。情景中反映的情況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本專欄的班主任紛紛表示,要充分認識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以中國傳統節日為載體,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一、充分認識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節日,作為文化的一種鮮明體現,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社會文化現象。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和民族情感的集中體現,更是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和思想精髓的承載者,如同一根堅韌的精神紐帶,緊密維系著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1.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國傳統節日源自農耕時代,展現了多元且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節日不僅形式各異,而且蘊含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等多個領域的精髓。經過歲月的積淀和世代的傳承,這些節日已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它們在國家和人民的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凝聚著民族的向心力,并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間文化生命力的集中綻放。它們不僅是歲月流轉中的特殊時間節點,更是中華文化基因的鮮明表征。這些節日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從最初的自然崇拜到民俗的自覺形成,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和力量源泉。
2.傳統節日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
每個傳統節日的特定主題與文化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寄托著中華兒女特有的家國情懷。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故事通過“過節”這一特別形式代代傳承與延續。因此,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對于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引導青少年在積極參與中體驗節日習俗、展現中國精神、增進文化自信,煥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對于厚植新時代青少年學生愛國情懷、塑造新時代青少年思想品格具有重要意義。張丹鳳老師認為,每一種傳統文化背后,都有著鮮明的文化符號,保留特色的傳承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因此,我們要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文化中的特色,留住記憶,記住鄉愁。
3.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開展傳統節日教育,要挖掘展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突出培育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要充分發揮傳統節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的功能,讓傳統節日成為愛國節、文化節、道德節、情感節、仁愛節、文明節,推動節日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健康向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姚國艷老師認為,班主任有責任讓學生深入了解、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在深入體悟中傳承并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準確把握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節日。節日能很好地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由于歷史、地理、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傳統節日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文化差異。
1.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西方的節日傳統與宗教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地根植于農耕文化和家族倫理。這些節日不僅是對自然規律和農耕生活的尊重,更寄托了人們對家庭、親情、團圓、和諧的追求。在春節期間,人們歡聚一堂,共慶新年的到來;在中秋節,家人圍坐,共賞明月,寄托著人們對團圓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家庭、親情和諧的重視,也成為人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們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和文化標識,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2.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價值取向不同
西方的地理環境多樣、氣候多變,這種自然環境的流動性特點塑造了一種開放而靈活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西方人更傾向于追求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性,促進了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崇尚個性與獨立,個人至上的理念成為時代的主流。這種風尚深深影響西方的節日文化,使個人主義的色彩在節日中尤為鮮明。在西方的節日里,人們通過盛裝打扮、狂歡慶祝的方式,表達對個性、自由與獨立的追求和崇尚。
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代表集體主義精神。儒家文化強調的“仁、義、禮、智、信”,深深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輩分制與家族觀念尤為顯著,每個家庭成員都恪守長幼有序的傳統,形成了和諧的家族氛圍。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更是家族團聚、共慶佳節的時刻,體現了中國人對家族的重視與依賴,彰顯出深厚的集體主義精神。
3.中西方傳統節日的人文延伸意義不同
西方的節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節日慶典往往圍繞對神的崇拜和敬仰展開。這種對神的虔誠崇拜和信仰構成了節日的核心,體現了“以神為本”的宗教精神。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在農業社會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人們最大的祈愿,因為這與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緊密圍繞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展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從春節的團圓、清明節的祭祖、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到中秋節的賞月、重陽節的登高,每一個節日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人文情感。這些節日不僅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和感恩,更體現了對家庭、親情、友情、師生情誼等人際關系的珍視和尊重。
吸收西方有益的文化,堅守傳統優秀的文化,是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度。因此,在開展傳統節日教育中,要消除“重洋輕中”的心理,堅持理性、包容、開放的態度,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尊重各國歷史特點和文化傳統,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三、深入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策略建議
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品德形成的規律,開展傳統節日教育要正確處理認知與踐行、體驗與引領、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使傳統節日教育體現時代性,增強實效性。
1.堅持認知與踐行相結合
知與行的關系,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荀子·儒效》提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明代學者王陽明進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認為“知”是行動的起始,而“行”則是知識的完成,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現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將知行合一的理念付諸實踐,將其應用于教育領域,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時代特點,深入闡述了“知”與“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這一理念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傳統節日教育中,班主任要堅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僅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和文化內涵,更能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深刻體驗并領悟其中的精神價值;要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思想意蘊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外化為日常的行動;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更加堅定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堅持體驗與引領相結合
體驗是構筑學生品德的堅固基石。體驗不僅建立在學生的認知之上,更是通過他們與客觀世界的深入互動,使學生能獲得對人生獨特而深刻的見解。體驗的過程如同心靈的磨礪,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探索中,逐步塑造穩定而健康的道德觀念。因此,在傳統節日教育中,班主任必須充分認識體驗的重要性,并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傳統節日中自我設計、自我體驗、自我教育、感悟升華。
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既要使學生產生必要的情感體驗,更要重視價值引領。要充分發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突出傳統節日的教育重點。徐蕾老師認為,通過把握節日文化的內涵可以塑造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念,從而弘揚愛國、團結、友善、仁愛、和諧、忠孝等中華民族精神,發揮以文化人的效用。
傳統節日的靈魂就是其文化內涵。在開展傳統節日教育中,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既要堅持理性、包容、開放的態度,又要堅持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向,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孫高原老師認為,萬圣節不適合作為校園集體慶祝的活動。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應該禁止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進入校園。
3.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中國傳統節日有悠久的歷史、鮮明的節律、深厚的情感內蘊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些節日不僅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念,深刻體現了民族精神風貌。它們既是歷史的積淀,又是文化的傳承,寄托著歷代先賢的崇高理想,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家庭團圓、社會和諧的永恒追求。鄭靜老師認為,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看懂節日的內涵,探尋傳統文化背后的深層意蘊,使學生領悟節日滲透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情感,逐步形成認同感,對愛國主義精神進行鮮活的表達和主動的傳承。
傳統節日有創新才有生命力。我們既要創新表達方式與傳播形式,又要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傳統節日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演進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創新方式、豐富形式、有效傳承,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才能讓傳統節日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真正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班主任要積極打造富有內涵、形神兼備、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并以此為載體,吸引學生廣泛參與,讓他們在親身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享受其中的樂趣,獲得成長與啟迪。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應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開展活動時,班主任還要注重校家社協同,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從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傳統節日教育體現著對自然、生命、家國情懷的認知與追求,是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延續。班主任要遵循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堅持認知與踐行相結合、體驗與引領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以中國傳統節日為載體,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下功夫、求突破、見成效。
見習編輯:徐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