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紫玉蘭色彩艷麗、花型獨特,適應性較強,在我國多地的園林綠化工作中均有廣泛應用。但部分地區對紫玉蘭的特征特性缺乏了解,并未采用合理的栽培技術進行栽培,導致紫玉蘭長勢不佳。為提高紫玉蘭栽培技術水平,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例,在分析紫玉蘭特征特性的基礎上,從育苗、栽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除草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紫玉蘭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紫玉蘭;特征特性;栽培技術;甘肅省蘭州市
中圖分類號:S688.4;S79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7.039
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0.9 ℃,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374 h,無霜期為172 d,年平均降水量為300 mm,在種植紫玉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為滿足園林綠化需求,創造工作崗位,蘭州市有關部門大力推動紫玉蘭種植工作。蘭州市紫玉蘭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且苗木品質極佳,遠銷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等地。因此,對蘭州市紫玉蘭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進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1" 紫玉蘭特征特性
紫玉蘭[Yulania liliiflora(Desr.)D.C.Fu],別名望春、木蘭、辛夷,是木蘭科玉蘭屬植物,為我國所獨有。其樹形婀娜、枝繁花茂、樹冠美觀,觀賞價值較高,廣泛應用于蘭州市的園林綠化工作中,在各大公園、廠礦區均有分布。普通紫玉蘭樹高多為3~5 m,但經過嫁接的植株樹高在10~15 m。紫玉蘭具有先花后葉的獨特習性,花期3—4月,花朵顏色為外紫內白,略帶香味,呈漏斗狀或鐘形;4月初發芽,葉多為倒卵形,葉背處長有絨毛;果期8—9月。
紫玉蘭為典型的喜光樹種,生長環境以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為宜,怕水淹,較耐寒,但不耐旱和鹽堿。其生長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排水良好、溫潤疏松、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為最佳。
2" 紫玉蘭栽培技術要點
2.1" 育苗
2.1.1" 播種育苗
林農可于每年秋季采摘紫玉蘭種子,以形態飽滿、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者為宜。采摘后清洗種子外皮,隨后晾曬沙藏。紫玉蘭播種時間以翌年春季(2—3月)為宜,播種方式主要有3種,即撒播、點播、條播,每667 m2播種量以3 kg為宜。在播種工作結束后,覆以摻沙的土壤或疏松土壤,厚度以2 cm左右為宜,隨即進行輕輕鎮壓即可。通常播種后20 d,種子即可正常發芽。3—4月,蘭州市氣候變化較大,為保障紫玉蘭幼苗正常生長,應在田間覆蓋塑料薄膜予以保護。
2.1.2" 嫁接育苗
嫁接工作多于5月開始,因為此時蘭州市氣溫回升,有利于紫玉蘭的生長。嫁接砧木以白玉蘭或山玉蘭為主,嫁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劈接、腹接、切接等。因劈接法具有苗木成活率高且長勢迅速等應用優勢,在蘭州市應用最為廣泛。因此,以嫁接方法為例,說明白玉蘭嫁接育苗方式。用劈接刀從接口處劈開,中心插上木橛;然后將接穗截成10 cm左右長的小段,基部削成楔形插入劈口中,注意外側相互對齊,一般每個劈口兩邊各接一個接穗;最后抽出木橛,用塑料袋或者濕潤、消毒過的稻草包裹,扎緊嫁接部位。通常而言,2 a后即可成苗出圃。
2.2" 栽植
在蘭州市,紫玉蘭的適宜移栽時間為2月下旬至3月初。移栽前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長寬均為1 m左右,深度以50~90 cm為宜。挖定植穴時,將心土與表土分開堆放,同時在穴底施加發酵過的廄肥,每穴施加量以10 kg為宜,再灌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進行消毒,每穴施加量以750 g為宜,可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隨后以撒施的方式,施加ABT生根粉劑,最后澆定根水。必須予以重視的是,如果種植區域為低洼地,則必須將栽植點抬高,并在定植穴底部放置水管、鋪設石子,避免雨后積水,出現澇害。
起苗5 d前,為種苗澆透水,使其得以獲得充足的水分,從而達到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目的。挖苗后,修剪苗木根部土球,使其呈圓形,并用濕潤的草包將土球圍裹起來,待纏繞10圈左右后即可扎緊。在苗木裝載時,如果發現其枝葉較多,應適當進行修剪工作,以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避免苗木因失水過多而死亡。定植時,將紫玉蘭苗木豎直放入定植穴,而后填入表土,并使其與苗木根系緊密接觸,最后填入心土并踏實。2—3月,蘭州市多風,為避免苗木被吹倒,可用三腳架固定苗木。定植當日、3 d后、5 d后,各澆1次水。
2.3" 水肥管理
2.3.1" 水分管理
紫玉蘭怕水淹,因此林農必須做好水分管理工作,使種植區域土壤保持濕潤狀態,但不可出現積水,從而提高紫玉蘭成活率。受季風影響,蘭州市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此時不宜澆水,并應做好防澇工作。在蘭州市,林農多采用開盤圍堰的辦法防澇。圍堰時的直徑最好略大于土球直徑,然后將圍堰的土及內壁拍打實,以保障在旱季澆水時,水不外滲;在雨季下雨時可以在圍堰的低洼處開口排水。在其他時期,林農可每月澆1次水。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可在紫玉蘭上方搭設遮陽網,并配以小型高壓泵或噴霧設備,定時對樹冠進行噴霧,不但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而且可以減少水分蒸發。
2.3.2" 施肥管理
林農應根據紫玉蘭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需求合理進行施肥。一般來說,紫玉蘭施肥頻率以一年4次為宜。首次施肥于2月下旬,每株可施加氮磷鉀復合肥5~10 g,促使紫玉蘭正常生長,并顯著提高其開花品質。第2次施肥于3月紫玉蘭開花后進行,主要施入氮肥,每株施加氮磷鉀復合肥3~5 g,使植株在短期內迅速生長。第3次施肥時間為7—8月,所施肥料種類和施加量與首次相同,促進紫玉蘭花芽分化。第4次施肥時間為10月,多結合澆水進行施肥,每株施加腐熟的圈肥5~15 kg,可保持地溫,增強土壤活性。
2.4" 整修修剪
紫玉蘭生長能力極強,但枝條過多會爭奪營養,使林木長勢不佳。因此,林農應定期對紫玉蘭進行修剪。按照修剪時間可分為春剪和秋剪,春剪為每年2—3月,秋剪為每年9—10月。在修枝時,應嚴格遵循《甘肅省城市園林綠地養護管理標準》(DB62/25 3003—2001)進行,秉持“去弱留強”的基本原則,剪除病枝、弱枝、徒長枝,保留健壯枝條。在剪口處涂抹草木灰,不僅可加快傷口愈合,還可有效避免病蟲害入侵,使植株得以茁壯生長。
2.5" 除草
在蘭州市,常見雜草種類包括但不限于甘肅嵩草、牛筋草、鱧腸及中華山苦荬等。如果不及時鏟除雜草,其勢必會與紫玉蘭爭奪土壤養分。因此,林農需要重視除草工作。除草時間以6—7月為宜,每667 m2用乙草胺150 mL,兌水45 kg噴施即可。在除草5 d后,對種植區域進行巡視,除草率應在95%以上,如未達到該標準,則應進行二次除草[1]。
2.6" 病蟲害防治
在蘭州市,紫玉蘭常見的病蟲害有炭疽病、立枯病、天牛及蠐螬等,林農在實踐中總結出如下有效防治措施。
2.6.1" 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盤長孢狀刺盤孢菌、蘭刺盤孢菌、蘭葉短刺盤孢菌等感染導致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在蘭州市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7—9月為發生高峰期。此時氣候溫暖,雨水豐沛,為病菌滋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發病初期,紫玉蘭葉片上出現中部呈圓形、橢圓形,葉緣呈半圓形的紅褐色斑點。發病后期,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心顏色變淺,上面輪生小黑點。病斑大小并不一致,有時病斑呈縱向破裂。該病害不僅影響紫玉蘭的觀賞價值,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株死亡,嚴重影響紫玉蘭的成活率[2]。
針對炭疽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加大巡視力度,如果發現葉尖有病斑存在,則應在第一時間剪除,并做深埋、焚燒處理,避免病害進一步蔓延。需要重視的是,在剪除葉尖時為確保紫玉蘭的觀賞性不受影響,剪口應距離病斑1~2 cm,剪口以與葉尖類似的“A”形為宜。如果植株發病,可用70%炭疽福美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 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2.6.2" 立枯病
立枯病因立枯絲核菌感染導致,多為風雨傳播。4—6月,蘭州市氣溫與立枯絲核菌最佳生長溫度(17~28 ℃)相契合,且雨水較多,因此該病在此時多發。立枯病主要為害紫玉蘭根部。發病初期,受害紫玉蘭根部出現褐色凹陷斑點;發病后期,根部組織壞死,嚴重時根系完全腐爛干枯,新長出的幼根也可受害腐爛。受害后,紫玉蘭的葉片失去生機,色澤灰淡,出現干枯,邊緣內卷,新葉停止生長。檢查紫玉蘭根部,常可看到褐色腐爛部分,上有白色或褐色的蛛網狀菌絲,有時可見到鼠糞狀菌核。該病可導致植株死亡,對幼苗的危害尤為嚴重。
針對立枯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在病害發生高峰期前對土壤進行消毒,每667 m2可用磨細過篩的硫酸亞鐵30~60 kg,均勻撒于畦面,以有效消滅病原菌,降低發病率;初發現病苗時,可澆灌1%硫酸亞鐵或50%代森銨200~4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量為2~4 kg[3]。
2.6.3" 天牛
天牛是多食亞目天牛科昆蟲的總稱,世界上有2萬多種天牛,在蘭州市以光肩星天牛、楊柳綠虎天牛、云斑白條天牛最為多見,其1年發生1代或2~3年發生1代,每年4—9月為天牛危害高峰期。天牛以紫玉蘭的莖稈、枝葉為食,受害后莖稈上出現明顯的排糞孔,孔外淤積糞屑,導致樹勢衰弱或枝枯樹亡等嚴重后果[4]。
針對天牛,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5—7月為天牛產卵盛期,此時應加強巡視,如果發現蟲卵,用手抹殺。天牛具有一定趨光性,可于種植區域懸掛黑光燈誘殺,每667 m2放置量以1盞為宜,防治率在90%以上。或可在種植區域釋放管式腫腿蜂防治,每隔25 m設置1個釋放點,腫腿蜂釋放量不少于100頭。在釋放管式腫腿蜂時,平均氣溫應在20 ℃以上,同時因為其怕淋雨,因此在放蜂前后3~4 d內,均不可有任何降雨。此外,放蜂時間以09:00—11:00、15:00—18:00為宜。對于天牛,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4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8 d噴藥1次,連噴3~4次[5]。
2.6.4" 蠐螬
蠐螬別名白土蠶、白地蠶,是金龜子的幼蟲,主要棲息于土中。在蘭州市,以華脊鰓金龜、紅腳綠麗金龜的幼蟲最為多見。蠐螬每年發生1~2代,5—6月為其高發期。在苗期,蠐螬可咬斷嫩莖,7月中旬后為害根部,使植株出現萎蔫、枯黃等現象,發生嚴重時則可造成紫玉蘭死亡[6]。
針對蠐螬,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蠐螬對糖有一定的趨性,因此可將糖、醋、水按照1∶3∶6體積比配制成溶液,置于紫玉蘭種植區域進行誘殺。在蘭州市,5—7月為蠐螬成蟲出現高峰期,可每667 m2設置1個蠐螬專用誘捕器,每個誘捕器內放置蠐螬性誘劑1粒,集中誘殺。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30 kg拌細沙或細土25~30 kg,在紫玉蘭根旁開淺溝撒入藥土,隨即覆土或結合鋤地將藥土施入,可有效防治蠐螬。在蠐螬發生較重的種植區域,可用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l 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 mL,可殺死植株根際附近的幼蟲,避免其繼續為害[7]。
3" 結語
紫玉蘭是一種極富市場發展前景的園林植物。各地在發展紫玉蘭種植產業的過程中,應以其特征特性為依據,制定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規程,提高紫玉蘭的成活率。同時,紫玉蘭具有怕澇、對肥料要求高的特點,因此林農應注重水肥管理工作,并根據歷年病蟲害發生記錄,采取完善的措施防治病蟲害,促進紫玉蘭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愛杰.玉蘭的常見品種及栽培養護技術[J].現代園藝,2023,46(5):71-73.
[2] 林竹隱,寇文華.土壤質量以及施肥方式對紫玉蘭生長的影響[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2(4):535-539.
[3] 李瑞云,張清元,劉雨霞,等.灌木玉蘭引種栽培及其適應性評價[J].山西農業科學,2019,47(5):810-813.
[4] 胡婭婷,胡心怡,朱星語,等.無公害辛夷栽培技術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9,21(4):784-791.
[5] 孫李勇,蔣政,劉晨妮,等.基于DIVA-GIS的紫玉蘭地理分布及適生性分析[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6):804-811.
[6] 劉加陣.山杜英移植與紫玉蘭引種栽培試驗初報[J].綠色科技,2016(13):138-139.
[7] 申雪梅.紫玉蘭在園林綠化美化中的應用[J].山西林業,2016(2):36-37.
(責任編輯:劉寧寧)
作者簡介:侯國賓(1979—),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地管護。E-mail:3836756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