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現狀,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調研等方法,以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為基礎,分別從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角度提出梨樹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為推動吉林省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梨樹縣;棚室蔬菜;高質量發展
梨樹縣地處吉林省中南部,位于東經123°45′30″~124°53′0″,北緯42°49′~43°46′,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年均日照時數 2 700 h,無霜期152 d,年平均≥10 ℃的有效積溫為3 046.8 ℃,土壤類型主要為黑鈣土、黑土、草甸土,為蔬菜生產提供了有利氣候物候和土壤條件[1]。梨樹縣交通條件優越,產地靠近消費市場,地勢平坦,擁有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地資源。梨樹縣立足“菜籃子”工程,積極挖掘“黑土地”資源稟賦,推動棚室蔬菜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地區特色產業體系,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1 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梨樹縣是吉林省的重要瓜菜產區和菜籃子基地,是全國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優勢區域、冬季特色區域。
1.1 棚室蔬菜產業基礎
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早、進程長,經歷了從生產隊集體探索、農戶自主發展到政府引導下的規模化提升等不同階段,現已形成了以梨樹鎮、喇嘛甸鎮為中心、輻射周邊30多個村(屯)的規模化發展新格局[2]。梨樹鎮的高家、西平安、東平安、大煙筒等多個村及喇嘛甸鎮的王家園子、柳樹營、申染坊等多個村,是梨樹縣瓜菜生產核心區,播種面積占全縣瓜菜播種面積的60%以上。
梨樹縣30畝以上園區共32個,標準化育苗基地1個。截止2024年6月,蔬菜播種面積約0.85 萬h㎡(12.8萬畝),主要種植的品種包括菜豆、番茄、黃瓜、茄子、芹菜等[3]。其中,九月青豆角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因其優良的品質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主要銷往長春、北京、哈爾濱等地[4]。據統計,2022年,梨樹縣年產蔬菜瓜果34萬t,產值15億元,設施農業已成為梨樹縣的“綠色銀行”。
梨樹縣投入1.3億元建設棚膜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面積達到3.2萬㎡,園區內建設有28棟高標準溫室大棚。此外,以高家村為中心的棚膜經濟產業園區已建有大棚8 000余棟,種植品類涵蓋30多種。梨樹縣積極打造集聚化、規模化、品質化化棚膜產業,以梨樹縣綠色瓜菜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堅持“春秋北上、夏季南下、全年采摘”的思路,全力推動“7區2線1支點1中心”建設。即:在長春-四平交通干線沿線的蔡家鎮、郭家店鎮、十家堡鎮,重點發展規模化棚室果蔬生產,主推高標準規模園區建設和生態園、采摘園等都市休閑農業;在梨樹鎮、喇嘛甸鎮,依托西部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打造棚膜精品環線;以榆樹臺鎮為支點,依托四平市兄弟慶豐種苗有限公司,打造“菜籃子”育苗基地;以霍家店街道為中心,依托梨樹縣棚膜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推動梨樹蔬菜進入國內大循環。
1.2 現有棚室種類情況
梨樹縣棚室種類有三種,分別是鋼骨架塑料大棚、標準日光溫室和土堆溫室。
第一種是鋼骨架塑料大棚,作物生產為一年兩茬,生產時間3—11月。修繕時應選擇透光性能比較好的“無滴膜”。通過春提早秋延后栽培方式,每年栽種2茬,主要種植菜豆、茄子、黃瓜等蔬菜,年收益可達3.5萬元/667 ㎡[5-6]。
第二種是標準日光溫室,墻體材料分為模板砌塊和磚混兩種情況。優點是造型美觀,高舉架、大跨度,土地利用率很高,冬季生產不需進行室內加溫就可實現周年生產;缺點是造價高。主要種植草莓、有機葉菜類蔬菜等,可開展休閑采摘來增加收入,年收益可達8萬元/667 ㎡[6]。
第三種是土堆溫室,墻體一般是3~5 m的寬度。優點是保溫性能好,造價低;缺點是土地利用率低,在冬季極寒天氣時農戶需利用熱風爐、加熱板等設備來保障正常生產作業。每年生產3~5茬,主要種植白菜、菠菜、油麥菜等速生葉類菜和錯季果菜,年收益可達5萬元/667 ㎡[6]。
1.3 蔬菜產業品牌建設情況
梨樹縣重視特色和品牌的建設,以滿足高端化、品牌化的市場需求,認證有機、綠色食品及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達17個[6]。梨樹九月青豆角是吉林省梨樹縣的特色農產品,2021年被納入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2 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由于長期粗放式、自發式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滯后、老舊棚室生產力不足、科技人才力量不足、適宜年輕勞動力短缺、配套產業鏈不完善、品牌建設能力不強等問題凸顯,亟須解決。
2.1 農業產業化水平滯后
梨樹縣農產品加工業主要集中在糧食加工領域,蔬菜加工企業極度匱乏。現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無法有效拉動本地蔬菜種植。我縣棚室體量巨大,需要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和支撐才能推進蔬菜產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高質量綠色發展。
2.2 老舊棚室生產力不足
2.2.1 棚室設施陳舊
老舊棚室在結構、設備等方面存在諸多瓶頸,如通風不暢、濕度難控制、光照不足、抵御冰雪冷害能力差等問題都不能滿足現代化的生產需求。個別大棚所采用的材料質量較差,已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隱患。
2.2.2 土壤環境惡劣
由于長期對化肥的依賴忽視有機肥的使用,重利用輕養護,導致土質硬化、板結,土壤中的礦質養分超標、有機質含量變少,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
2.2.3 經營管理不善
棚室的水、電等基礎配套不完善,缺少排水溝,尤其近兩年7—8月降水量大造成內澇,不能及時栽種適宜品種只能改種,影響產量和收益,亟須改造。
2.3 科技人才力量不足
農村蔬菜種植戶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對蔬菜種植全憑經驗常識或與周邊村民以及農資店相互傳授,大部分農戶沒有經過定期專業培訓,缺乏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意識,導致蔬菜產量和質量難以快速提高。此外,長期投身到基層一線的專業人才非常少,這也導致很多新技術不能及時推廣應用。
2.4 適宜年輕勞動力短缺
棚膜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導致用工難、人工貴,且部分老齡農民經營意愿下降,嚴重制約了棚膜經濟的繼續發展。
2.5 配套產業鏈不完善
梨樹縣域內從事蔬菜深加工和包裝流通等的龍頭企業較少,產業實力較弱,不能很好地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從產業鏈后端分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低,一般為生鮮銷售,與英美日等發達國家高達80%商品處理率相比,優勢明顯不足。大型批發市場、冷鏈運輸、加工企業、包裝企業、銷售企業等配套體系的缺失,導致很難打通產銷一體的全產業鏈,真正創造出經濟效益,實現良性發展。例如,2023年梨樹縣露天種植的蘿卜、白菜等低價蔬菜出現了放坡毀菜現象,造成了菜農們的經濟損失。
2.6 品牌建設能力不強
大部分蔬菜種植戶和銷售商對品牌建設認識不足,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戰略規劃,只注重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忽視了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品牌建設需要有效的宣傳和推廣,梨樹縣缺乏有效的推廣策略和手段,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費群體范圍小,除九月青豆角外,還要在白菜、黃瓜等其他蔬菜方面創造梨樹的特色品牌。
3 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分別從產業、文化、生態、人才、組織五大振興角度提出梨樹縣棚室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7]。
3.1 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重點。通過打造特色村鎮、成立蔬菜小院、改造老舊棚室、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區域品牌、應用數字農業等方式,發展蔬菜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3.1.1 打造特色村鎮,形成“一村一品”布局
聚焦打造一批專業化村鎮,帶動棚膜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是區域布局,劃定村屯在品種上統一生產形成規模化,打造“土特產”,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布局[8],使其在銷售、價格上有話語權;二是差異化發展,根據南北方氣候、品種等特性,錯峰生產銷售,突出特色,形成區域優勢產業。
3.1.2 成立蔬菜小院,力爭提高生產科技水平
成立蔬菜科技小院,選派專家團隊入駐小院,引進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將先進的科技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搭建資源共享、知識交流、影響廣泛的平臺[9]。
3.1.3 改造老舊棚室,加快提升蔬菜產業效能
要探索投入少、易推廣的升級改造模式。例如,冷棚改造為雙膜雙拱棚、簡易溫室改造為冬季蔬菜棚室、老舊溫室升級為冬季果菜棚室。還可以測土施肥,進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添加新設施,增加棚室生產的科技含量;合理種植,加強病蟲害防治等優化管理,來提升棚室生產力增加效能。
3.1.4 培育龍頭企業,促進完善蔬菜產業鏈條
培育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完善儲藏、加工、物流等產業鏈環節,研發蔬菜汁、蔬菜類零食等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實現“蔬菜+”模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完善延長產業鏈。
3.1.5 圍繞綠色發展,提速打造區域特色品牌
積極申請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強“三品一標”建設,同時鼓勵企業、合作社積極申請有機、綠色農產品和商標,利用好“平地生香”區域公共品牌,讓蔬菜產品走上品牌化道路。依托“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減肥減藥”等項目,鼓勵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生物菌肥,制定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讓蔬菜產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以“品牌”和“綠色”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最終達到優質優價。
3.1.6 應用智能溫室,加速搭乘數字農業快車
積極探索智能化溫室技術的應用,重視數字農業的應用。通過建立智能化監測系統,實時掌握農作物生長狀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準農業,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還可以創建蔬菜電子商務市場,促進“互聯網+蔬菜產業”的融合。
3.2 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靈魂。一是采取制作宣傳短片、故鄉謠等形式,多維度挖掘蔬菜文化,如歷史淵源、食用價值等,還可以制作與蔬菜相關的吉祥物、掛鏈、書簽等產品;二是借助節假日舉辦“蔬菜采摘節”,讓游客釋放生活的壓力,感受田園的快樂,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三是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政府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并出臺企業扶持政策,企業加強蔬菜種質資源創新,把控好蔬菜質量,從而提升蔬菜文化。
3.3 生態振興
生態振興是基礎。一是實施輪作制度,合理規劃不同品種蔬菜的種植時間,避免土壤的過度使用和污染;二是因地制宜推廣生態基質無土栽培技術,增產增效;三是采取廢棄菜葉轉化有機肥措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3.4 人才振興
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蔬菜產業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力量。探索新型高效的蔬菜種植模式,讓專業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4.1 培育高素質農民
邀請域內域外蔬菜領域的專家精準對接“菜籃子”應急保障基地,通過舉辦農民培訓班、進園入棚技術指導、遠程微信視頻服務等形式[10],提高農民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四平現代農業科學院(吉林梨樹黑土地學院)被中組部、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基地開展培育高素質農民,以此實現蔬菜種植規范化、標準化。
3.4.2 引進高層次人才
制定“引、育、留、用”科技人才的相關政策,打造“柔性”引才模式,建立返鄉就業人才引進機制,建立蔬菜產業人才庫,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投身到蔬菜產業中,以人才振興助推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11]。
3.5 組織振興
組織振興是引領。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引領村集體建設模式,將閑置棚室統一流轉、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以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還可以采取農民自建、村民共建、合作社領建、村企聯建等方式,創新棚膜經濟增收模式。例如,“龍頭企業+村集體+基地”模式、“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集體建設模式,與銀行、擔保公司等單位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金融產品,探索棚膜抵押貸款新模式[12-15]。
參考文獻
[1] 陳貴成,吳景山.梨樹縣耕地土壤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01):276.
[2] 楊佳.產業發展“加速跑”鄉村振興后勁足[N].四平日報,2022-06-28(001).
[3] 吳淑紅,王玉霞.淺談梨樹縣發展棚膜蔬菜產業的有效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3,33(02):56.
[4] 探尋“效益農業”——吉林省梨樹縣發展棚膜經濟一瞥[J].吉林農業,2010,(01):27.
[5] 王玉霞,崔四川,張東輝,曹國先.淺淡梨樹縣發展棚膜蔬菜園區的有效對策[J].農業與技術, 2011, 31(01):4-5.
[6] 劉豐艷,張春祥,孫瑞,侯柏森.吉林梨樹棚膜經濟趟出富民新路[J].農村工作通訊,2021,(16):62-63.
[7] 張應良,徐亞東.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的深化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46 (04): 52.
[8] 王有軍.吉林:打造國家級北菜南運基地[N].中國經濟時報,2023-08-15(003).
[9] 王洋.鄉村振興需抓關鍵強優勢[J].新長征,2021,(05):30-31.
[10] 劉爽.奏響鄉村振興“致富曲”[N].四平日報,2023-07-20(001).
[11] 人才創領“梨樹模式”[J].中國人才,2021,(02):80.
[12] 閻紅玉.吉林:蔬菜產業旺農民口袋豐[N].農民日報,2023-08-17(001).
[13] 孫瑩,張鵬,邢天笑.棚膜經濟奏響鄉村振興“致富曲”[N].四平日報,2023-04-12(006).
[14] 李婷,張添奧.吉林市:發展棚膜經濟助力鄉村振興[N].吉林日報,2024-03-06(012).
[15] 梁志敏,崔爽,崔維利,楊率鑫,鄧玉卓.齊心協力穩固農業“壓艙石”[N].吉林日報,2022-07-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