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態資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經濟可以從不同維度影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于中國30個省份2011—202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文章通過構建數字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量化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1)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呈逐期上升形勢,中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有提升空間;(2)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正向且顯著,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與進行雙向固定效應檢驗后,結果依然成立;(3)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經濟可以顯著影響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系數分別為0.1478、0.1416和0.5884,對東北地區的影響不明顯。此外,對森林資源豐富度進行組合分類異質性分析,均通過檢驗。文章創新性地從產權理論視角來分析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數字經濟的作用機制,并構建價值核算體系,拓展了相關研究。基于研究結果與討論,文章提出要堅持綠色生態政策,深化“兩山”理念實踐;加速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數字化轉型;依托森林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49; 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4)8-005-20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四川高等教育競爭力對標提升戰略路徑研究”(21xnzd11),四川省脫貧成果后評估項目(22sh001501)。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WANG Deping, HE Yue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00)
Abstract:Forests, as an indispensable ecological resource for human being, have enormous development potential. Digital economy can affect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2011 to 2022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used a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total value index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showed a gradual upward trend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re wa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nationwide.(2)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wa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nd the results still held true after gradually adding control variables and conducting a two-way fixed effects test.(3)Heterogeneity analysis found that digital economy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ith impact coefficients of 0.1478, 0.1416 and 0.5884, respectively. While the impact on Northeast China was not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forest resource richness through combination classification had passed the test.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in realizing the value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established a value accounting system, thereby expanded releva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the article advocated adhering to green ecological policies, deepening the practice of the \"Two Mountains\" concept,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and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lying on forest resources.
Keywords:digital economy;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value realization;empirical analysis
1引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目前,農林業發展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難題尤為突出,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狀況下,要堅持走保護優先、綠色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道路。同時,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共中央辦公廳2021年4月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為全國各地進一步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了指導建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基礎,也是促進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措施,森林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一環,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中國森林覆蓋率為22.96%,比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全國森林面積為2.2億hm2,人工林面積為8003.10萬hm2,居世界首位①。總體來看,中國的森林資源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Zhou等(2023)研究發現,中國的森林面積顯著增加,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成倍增加,人造林規模居于全球第一,對于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著良好的基礎。隨著人類活動足跡的不斷擴大,原始森林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目前全球各個國家都在努力制止持續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徐清源等,2018;Watson et al., 2018),中國也在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全面深化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②。林業建設亦是如此,需要不斷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林業產業業態發展模式。目前相關政策、理論在不斷豐富,但缺乏實證方面的研究,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機制還需進一步探索。
鑒于以上背景,為深入探索數字經濟發展對于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本文對中國30個省份2011—202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通過回歸分析進行實證探索。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區域進行異質性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1)在已有文獻基礎上,從生態經濟與產權理論視角解釋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機理;(2)構建指標體系時,基于產權理論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總值的核算體系進行創新,豐富目前實證分析中的實際運用;(3)應用實踐上,考慮到全國各地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機制實施存在差異性,因此進行雙向固定效應檢驗,以提高結果的一致性。通過對我國省域維度劃分并進行區域異質性分析,有利于為不同森林稟賦條件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新的視角,可進一步加快解決部分地區“數字經濟洼地”與“生態高地”并存的現實問題。
2文獻回顧與評述
針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歸根結底是生態經濟的拓展研究。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爾丁首先提出把生態學和經濟學結合的經濟思想,人們開始審視傳統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目前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概念定義研究。國外眾多學者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協同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Daily et al., 1997),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給人類提供各種福祉的相關服務價值十分重要(Fujii et al., 2017;Brockerhoff et al., 2017),具體表現為人類從中所獲得的經濟、生態等效益。森林生態產品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來源于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概念的延伸與升級,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由森林生態系統提供,通過生態調節、人為管理等方式供給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各類產品與服務(竇亞權等,2022;吳琳敏等,202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現,可以理解為通過經濟手段解決生態產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雙向轉化與環境保護問題(謝花林等,2022),也有學者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在市場上明確價格交易生態產品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實現價值的全過程(張林波等,2021;李楊,2022;顧健等,2024)。對于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雷相東等(2024)從森林資源資產化、竇亞權等(2022)從供給與需求視角進行了延伸。本文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定義為:在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等經濟手段,將森林生態資源轉化為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態物質產品與服務產品,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向良性互動的過程。二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轉化機制為“資源—資產—資本—資金”(鄭毓翰,2024),森林亦是如此,森林資源作為價值實現的邏輯起點,其供給質量關乎生態交易市場的培育與產業鏈的完善(謝賢勝等,2023)。李致遠等(2024)認為森林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是由政府主導森林資源進行“資源—資產”的轉化,賦予經濟價值從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森林資源作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物質供給,其產權的清晰界定對整個價值實現過程尤其重要。王見等(2021)提出明晰森林資源使用權與所有權,改變林戶經營行為,以此促進森林資源增長,增加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物質產品供給量;蔣凡等(2019)對我國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產權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總結,提出要規范森林資源合理流轉,提升生態林補償標準以強化森林資源收益權效率。三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為了更高效地利用森林生態資源與保護生態區域環境,需要準確地進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測算。在生態產品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核算體系中,生態產品總值為生態物質產品價值、生態調節服務產品價值與生態文化服務產品價值之和(歐陽志云等,2020)。吳尚蕓(2022)從產權理論視角出發創新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系,認為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是在核算期內提供的森林生態產品價值之和,以此量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經濟活動的貢獻。本文借鑒以上學者的研究,選取森林生態產品總值量化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程度。
關于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的研究,主要從兩個視角展開。一是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機制。侯方淼等(2023)基于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數字經濟從數據要素、技術重塑林業生產、經營、產業三個主要方面,從而促進森林資源價值實現;許周迎等(2024)針對純公共性森林生態產品權屬問題,探討數字經濟如何對森林生態產品進行確權登記轉型,從而推動價值實現;針對集體林權登記成果不完善的難題,我國創新性地利用數字影像、三維數據等技術開展林權地籍調查①,以此依法維護林農和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而推動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王曉麗等(2024)從森林生態產品轉化機制同質化問題出發,認為數字賦能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更強長尾效應,以此豐富森林生態產品市場供給促進價值實現。二是數字經濟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間影響關系、影響程度的實證研究。詹琉璐等(2024)運用Super-NSBM模型測算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認識到目前全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普遍不高,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與完善市場機制;孔凡斌等(2022)對浙江省麗水市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進行研究,提出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有積極影響,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總結前人研究基礎上發現,目前針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概念辨析、影響機制、路徑實現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成熟,但還存在2個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1)當前研究雖在政策與理論層面成果顯著且持續優化,但量化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直接效應尚顯不足。(2)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系面臨數據非統一性及調節服務價值評估中的原始數據獲取難、測算標準不一等挑戰。鑒于此,深入探索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實證影響,完善其評價體系,具有迫切的學術需求與實踐意義。據此,本文采用中國30個省份2011—202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評價體系,運用固定效應模型等量化方法,探究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影響機制及區域異質性,旨在為不同區域提供差異化策略建議,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實現與可持續發展。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為深入探索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本文基于生態經濟理論、產權理論分析數字經濟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總值的作用機理,并提出研究假設,利用熵值法對所收集到的面板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驗證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效應,進一步分析區域異質性、森林資源豐富度異質性劃分下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效果,從而豐富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的研究。
3.1理論分析
為研究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間的影響,本文通過影響機制、理論分析對數字經濟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系進行探討,以提出研究假設。
3.1.1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
探討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機制,主要從生態經濟理論角度強調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從產權理論角度梳理數字經濟在森林資源所有權、使用權與收益權之間的具體運用,從而影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經濟理論強調了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索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為實現經濟高效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盧廷艷,2022)。數字經濟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張銀銀,2021)、創新生態補償與激勵機制、推動數字化森林生態產業轉型升級等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從而影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森林資源作為價值實現的邏輯起點,清晰界定其產權是實現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湯勇,2012;劉艷鴻,2022)。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承包方實行承包經營的,承包方享有該林地的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①。針對目前森林資源產權界定面臨的難題,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此提出新思路(王曉麗等,2024),通過數字化登記和管理確保森林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得到明確的界定,確保其交易的合法性。數字經濟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與不可篡改特性,確保森林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信息的真實完整,以防止產權糾紛。通過經營、利用或轉讓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為森林資源的收益權,這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在經濟上的體現。經過大數據平臺對森林資源的實時檢測,幫助森林資源所有者科學制定森林資源使用計劃從而創新森林資源價值實現方式,以提升森林資源使用效率。數字經濟通過搭建電商平臺、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拓寬了森林生態產品的收益渠道,極大提升了森林資源經營者的收益效率。數字技術量化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測算以及價值評估等(Wang et al., 2022;Xia et al., 2023),通過對森林生態產品的直接經濟價值與生態服務價值方面的核算,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收益公平分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1。
H1:數字經濟能夠推動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3.1.2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的異質性分析
我國在自然資源稟賦的分布上極不平衡,林業經濟發展極大地依賴于區域資源和區域宏觀經濟(潘煒棟,2013),在空間上會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異質性。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廣、存量大,但大多分布在資源富集但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既是經濟洼地又是生態高地(王曉麗等,2024),因此生態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相較于東部地區的發展潛力更大。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邊際效應較大(白福臣等,2023),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中部、西部地區的作用比東部地區更為高效明顯。此外,從調節機制來看,森林資源豐富度與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質上是量與質的關系(曹先磊等,2024),地區林地面積的增加、森林質量的提高增加森林生態產品的供給,為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資源基礎,從而提升其實現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2。
H2: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在地理空間與資源分布方面存在異質性。
3.2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著重探討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的影響以及不同地區在不同年份的影響程度,使用目前已在經濟學領域得到普遍認可的固定效應回歸模型,選取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對數字經濟發展和森林生態產品總值進行實證分析。
3.2.1熵值法
本文運用熵值法構建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4數據來源、描述性統計與典型事實分析
基于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與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全國省域層級的面板數據,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
4.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全國30個省份(因西藏、香港、澳門、臺灣數據缺失較多,故未考慮)的省級面板數據為實證研究對象,基于研究數據的可獲取性,選擇的研究期限為2011—2022年,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各個省份《統計年鑒》等,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補齊,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
4.2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計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為更好驗證森林生態產品總值受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選取變量進行研究。同時,為更清晰地了解數據的變化情況,對收集到的面板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
4.2.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Fgrep)。基于《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①對生態產品總值與其價值量的界定,在GEP核算體系中,生態產品總值為生態物質產品價值、生態調節服務產品價值與生態文化服務產品價值之和(歐陽志云等,2020)。
遵循構建指標體系需要基于科學性、系統性和數據可獲得性的原則,本文基于森林生態產品的概念界定以及孔凡斌等(2022)、吳尚蕓(2022)、秦國偉等(2022)的相關研究,構建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物質產品價值量、調節服務價值量和文化服務價值量3個一級指標,如表1所示。物質產品屬于生態物質產品,其價值為生態產品的直接使用價值,故采用市場價值法測算其價值量。調節服務產品、文化服務產品屬于生態服務產品,其價值為生態產品的間接使用價值。提供調節支持服務的生態產品多為準公共性生態產品,例如水源涵養、大氣凈化、土壤保持等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無法清晰界定產權,其價值衡量方式可用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與征收生態稅費等方式(吳尚蕓,2022),選取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中政府的經濟補償資金與生態稅費進行衡量。物種保育采用保護區保護法②進行價值量的測算。文化服務價值量具體體現為在我國林業產業政策的驅動下,森林資源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以林業產業所產生的總收益、森林發展旅游業帶來的收入來衡量。由于數據單位的不一致,本文采用熵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并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

4.2.2核心解釋變量
核心解釋變量為數字經濟發展指數(DE)。基于數字經濟的內涵,結合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可獲得性,借鑒徐清源等(2018)、趙濤等(2020)、孔凡斌等(2022)對于數字經濟的相關研究,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業務規模、數字技術創新三個維度進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測算。
本文基于數字經濟概念定義以及已有研究,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業務規模、數字技術創新3個一級指標,如表2所示。數字基礎設施主要體現在電信通信服務與互聯網發展兩個方面,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為林業的發展提供技術能力的支撐,同時通過構建數字信息共享平臺,打通數字信息交流壁壘,提升部門森林資源監管效率。數字業務規模則體現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規模。數字技術創新代表不斷創新發展以培養更多專業科技人才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綠色林業、智慧林業更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選取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業務規模、數字技術創新三個維度來衡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運用熵值法進行數據預處理與計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

4.2.3控制變量
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總值發揮的作用,本文選取城鎮率、林業產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對外開放水平四個控制變量。隨著城鎮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鎮人口會引起城市中心區域面積的擴大,從而導致森林景觀資源面積的縮減(張金屯等,1999),城鎮率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一定影響,用城鎮常住人口數占地區常住總人口數的比值來衡量。林業產業發展水平表現為林業產業發展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提升,用林業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孔凡斌等,2022)。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顯著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以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產業結構。對外開放有助于激發生態市場活力,吸引核心科技與人才進入生態建設,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對外開放水平。主要變量含義解釋如表3所示。
4.2.4描述性統計
為更全面了解樣本數據的變化情況,本文對主要變量各項具體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4所示。表4結果顯示,2022年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均值為0.1279,是2011年的4.70倍,這表明隨著“兩山”理念等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森林生態環境有所改變,價值實現總值逐漸變大。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不斷上升,體現了我國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此外,城鎮率、產業結構與對外開放水平的變化趨勢均較為平穩;而林業產業發展水平在逐步下降,這可能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有關,未來應多元化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林業產業發展水平。

4.2.5典型事實分析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除了對數字經濟發展指標和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標以及常規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本文選取浙江省麗水市的典型案例事實證據分析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促進作用。
麗水市作為“兩山”理念的重要發源地和先行實踐地,在2019年1月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試點期間,麗水市積極探索森林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森林資源實行全天候、全覆蓋動態監測管理,建立森林面積、質量年度監測成果數據庫。麗水市2019—2022年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如圖1所示,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當地木材生產力高,森林資源具有可持續性。


依托森林資源數據庫,麗水市建立縣(市、區)級層面的森林資源空間數據庫和生態產品動態變更空間數據庫。通過摸清森林生態產品底數和空間分布,為生態產品權益交易提供數據支撐。孔凡斌等(2023)提出,當數字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技術溢出效應開始顯現,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起到推動作用,其中每萬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關聯度最高。麗水市2019—2022年每萬人固定電話年末用戶數如圖2所示,麗水市依托《麗水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①,聚力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在森林生態方面形成一批“兩山”理念轉化成果。綜合發現:數字經濟特別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正向影響。

5實證結果與分析
基于本文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通過熵值法對被解釋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進行數據處理與指數測算、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以進一步探究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機制。
5.1數字經濟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評價
為更全面直接地了解變量的綜合水平,整理中國30個省份2011—2022年相關指標數據,通過熵值法測算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的綜合得分。
5.1.1評價體系綜合得分
對收集到的數據通過熵值法進行綜合得分的測算,以初步認識數字經濟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發展。
(1)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測算結果如表5所示,全樣本綜合得分均值為0.1185,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處于偏下水平,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經濟地帶的劃分②,從空間維度來看,12年來東部地區發展指數均值為0.2115,西部地區為0.0588,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從時間維度來看,隨著時間推移,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綜合得分差距越來越大,12年來從2011年差距0.0730逐漸上升到2022年差距0.2565,且只有東部地區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其余地區皆在均值以下。綜合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且區域間差距較大,更需要重點關注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2)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綜合得分測算結果如表6所示,我國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全國綜合得分為0.0711,還需進行深層次研究與進一步提升。從時間維度來看,全樣本綜合得分均呈平穩趨勢發展,這也跟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一致。從空間維度來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綜合得分在全國均值以上,這跟地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加快發展林業產業等因素相關。其中,西部地區略高于全國均值,這可能跟該區域生態保護力度大、經濟較為落后等因素有關。綜合可知,我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進一步關注。
5.1.2相關性分析
對2011—2022年省級面板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1)數字經濟發展、林業產業發展的相關性系數均為正,表明有正向的影響關系。其中,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性最為顯著。(2)城鎮率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性系數為-0.0461,說明存在負相關關系,意味著伴隨著各地區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地的森林生態功能會降低,可能是城鎮化的擴大導致林地面積的減少,從而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水平整體降低。產業結構的相關系數為-0.1217,且顯著性強,說明目前產業結構優化程度不高,對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還未體現。特別說明的是,相關性分析僅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情況,并不能直接作為影響結果,為確保實證結果的嚴謹性,還需做后續的分析。

5.2基準回歸、異質性分析與穩健性檢驗
本文著重探討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總值的影響,通過共線性和Hausman檢驗,選取雙向固定效應回歸模型進行分析;通過對時間與個體進行控制,在逐步加入解釋變量后,結果顯示影響系數為0.1702,正向且顯著,與前文假設一致。
5.2.1基準回歸
在進行基準回歸前,本文先對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顯示方差膨脹因子均在5以下,說明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進一步進行F檢驗和Hausman檢驗,F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故拒絕混合回歸模型的假設,選擇固定效應;同時運用Hausman檢驗對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進行選擇,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rob>chi2,應拒絕模型為隨機效應的假設,再次驗證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基準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其中模型(1)是指數字經濟發展和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所進行的主回歸,模型(2)為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從表8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發展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正向的促進關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機制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相繼實施,各地區間政策發布的差異性可能會導致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程度不一,本文采用雙向固定效應展開回歸研究,結果依然顯著。基于以上分析結果,數字經濟發展會顯著影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說明假設H1成立。

5.2.2異質性分析
我國森林資源空間分布十分不均勻,延伸出各地區富有特色的產業鏈業態。我國第一大林區東北林區區域內擁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共同組成了東北森林帶(張宇等,2023),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碳匯功能區和生態屏障區(Tian et al., 2011;Du et al., 2021)。東北三省基于東北林區的地理優越性,緊抓國家政策,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旅游業。近年來,東北三省旅游業發展步伐逐步加快,旅游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情況(宋曉丹,2020)。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地方是新疆,森林生態系統的防沙固土、涵養水源、遮蔽風沙等功能在新疆很多地區不能顯現。同時新疆地廣人稀的地理環境限制了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如何將外部資源引入新疆成為當地發展的難題。因此探索區域異質性十分必要,基于不同的資源稟賦,需要因地施策發展不同的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本文借鑒曹先磊等(2024)基于森林資源豐富度的劃分進行異質性分析,劃分為經濟發達但森林資源不豐富、經濟發達且森林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且森林資源不豐富和經濟欠發達但森林資源豐富4個組合。
區域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所有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間的主回歸系數均為正,其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總值的影響正向且顯著。同時,西部地區影響系數遠遠高于東部地區,可以理解為在東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數字業務的規模已經較為成熟,數字經濟發展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所帶來的影響的顯著性低于數字基建較為落后的其他地區,表明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作用提升空間很大且更有研究價值。由于東北地區只劃分為三個地區,存在樣本量較少,導致回歸結果顯著性不高。由此驗證了假設H2,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區域異質性,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經濟價值實現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對森林資源豐富度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10所示,4類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系數均為正,其中組合2中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在經濟發達且森林資源豐富地區,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作用最大。組合1和組合3中,森林資源數量回歸系數為正,表明對于森林資源較落后的地區,增加森林資源數量對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正向效應;數字經濟提升森林資源質量以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經濟欠發達但森林資源豐富地區的影響更為明顯。

5.2.3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回歸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分別采用剔除觀測值、縮尾處理、穩健性標準誤3種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1)剔除觀測值。從前文的回歸結果來看,東北地區的回歸顯著性不強,這可能跟劃分區域樣本量較少有關,為進一步檢驗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剔除掉東北地區的數據進行回歸,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2)縮尾處理。本文在1%分位上對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數據進行雙邊縮尾處理,結果如表11所示,回歸系數從0.1702擴大到0.1836,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3)穩健性標準誤。在基準回歸的基礎上加入穩健性標準誤,回歸系數仍顯著為正。據此,再次驗證了假設H1。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2011—2022年全國省域數據,通過熵值法對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標準化處理與綜合得分測算,實證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正向影響以及區域異質性,得出研究結論并展開討論,為不同森林資源稟賦條件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出政策啟示。
6.1結論
數字經濟在不同維度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影響,本文基于中國30個省份2011—202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兩個主要變量進行指標構建,再進行回歸分析,得出3點主要結論。
(1)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呈逐期上升趨勢。通過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樣本數據進行熵值法測算綜合得分,結果顯示二者綜合得分逐期增長,截至2022年均值分別為0.1185、0.1007,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發展較不均衡,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從2011年相差0.0730上升到2022年相差0.2565,表明需要加強西部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2)數字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過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進行基準回歸,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發展每增加1個單位,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指數提升10.59%,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在加入控制變量后結果依然成立,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是正向且顯著的。
(3)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存在異質性。通過區域劃分檢驗,結果顯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影響系數分別為0.1478、0.1416和0.5884,顯著性大于東北地區,表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森林資源豐富度組合檢驗結果顯示,組合2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為0.1036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在經濟發達且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作用較大。
6.2討論
基于本文的實證研究結論與目前學術研究現狀兩個方面,對數字經濟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進行討論,并總結本文的不足。
(1)綜合得分測算發現,數字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總值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各地區提升水平不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存在區域差異的結論與劉軍等(2020)得出的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文將東北地區單獨劃分出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東北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綜合得分較西部地區更低。這可能是因為受到西部大開發等優先政策影響,導致西部地區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較東北地區好。森林生態產品總值與馬國霞等(2017)關于全國GEP測算中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價值占比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于東部較為一致,本文據此進行驗證,近10年來東部地區呈上升趨勢。這可能由于東部地區森林生態系統質量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政策導向以及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持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
(2)實證檢驗發現,數字經濟能夠正向且顯著影響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研究中,顧健等(2024)、許周迎等(2024)提出數字經濟通過數據要素重組、數字技術創新等方面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生正向作用。本文對此進行了實證檢驗,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多次穩健性檢驗后結果依然成立。這與我國強調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數字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理念相一致。
(3)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影響具有地理區域和森林資源豐富度異質性。這與印慧等(2021)提出在森林資源豐富度高的地方經濟發展較慢、曹先磊等(2024)提出在森林資源豐富度較高地區能顯著影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觀點較為一致。不同之處在于,本文對資源豐富度與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組合分類,更加全面地對不同資源稟賦條件下數字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具有地理區域和森林資源豐富度異質性,可能原因在于我國的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而且各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一。
本文的不足之處有: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評價指標構建目前學術界還在不斷探討與豐富中,基于已有文獻研究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進行評價體系的構建,還存在體系薄弱、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僅實證了數字經濟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影響,還需多探索其作用機制,以深入研究數字經濟如何更高效地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6.3政策啟示
由研究結論與進一步討論可知,數字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確實有著正向影響。為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綠色生態政策導向,應加速推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本文針對推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出3點政策啟示。
(1)堅持綠色生態政策,深化“兩山”理念實踐。拓寬森林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深化林下經濟特色與產業融合,促進產業鏈與價值鏈協同升級。構建靈活政策解讀與響應機制,確保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政策能迅速轉化為行動指南,支撐森林生態產品數字化轉型。
(2)加速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數字化轉型。針對轉化滯后區域,強化數字化轉型力度,構建評估交易體系,精準對接市場,促進生態資源高效轉化為經濟價值。堅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為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3)依托森林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數字化共享平臺,促進生態技術、市場信息與資源要素跨區流通與互補,強化區域協同。針對資源富集而經濟薄弱區,加速林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與附加值,以產業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白福臣,高鵬,鄭沃林.生態資源賦能鄉村共富——數字經濟的促進作用[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3, 28(6):263-275.
曹先磊,任云鶴.森林資源豐富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農村居民增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4, 29(8):34-49.
劉軍,楊淵鋆,張三峰.中國數字經濟測度與驅動因素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 2020(6):81-96.
竇亞權,楊琛,趙曉迪,等.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與路徑選擇[J].林業科學, 2022, 58(7):1-11.
顧健,竇亞權,陳幸良,等.林下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世界林業研究, 2024, 37(2):8-14.
侯方淼,李曉怡,肖慧,等.數字經濟賦能中國鄉村林業發展:理論機制、成效分析及政策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 2023, 36(2): 1-6.
蔣凡,田治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產權問題與制度完善[J].湖北農業科學, 2019, 58(19):214-219.
孔凡斌,程文杰,徐彩瑤.數字經濟發展能否提高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基于浙江省麗水市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23(5):163-184.
孔凡斌,王寧,徐彩瑤.“兩山”理念發源地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J].林業科學, 2022, 58(7):12-22.
雷相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多功能性:概念、指標和經營模擬模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24, 46(5):1-11.
李楊.政府推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 2022.
李致遠,謝花林.我國森林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邏輯、核心機制與模式[J].生態學報, 2024(12):1-16.
劉艷鴻.馬克思產權理論視閾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析——基于南平“森林生態銀行”的考察[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1):62-71.
盧廷艷.森林資源資產生態價值實現的典型路徑及其實踐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 2022.
馬國霞,於方,王金南,等.中國2015年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 2017, 37(4):1474-1482.
歐陽志云,林亦晴,宋昌素.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研究——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20, 45(6):80-85.
潘煒棟.產業結構對林業經濟增長貢獻程度的統計分析[J].特區經濟, 2013(10):177-179.
秦國偉,董瑋,宋馬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意蘊、機制構成與路徑選擇[J].中國環境管理, 2022, 14(2):70-75, 69.
宋曉丹.東北三省康養旅游業發展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 2020(5):50-56.
湯勇.森林生態服務(產品)市場化交易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12.
王見,任秀峰,夏凡,等.產權強度對集體林區森林資源增長的影響——基于云南省10縣500戶數據的實證[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2(6):21-28.
王曉麗,彭楊賀,石道金.推進準公共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鍵難題、破解路徑與實踐探索——基于數字賦能視角[J].生態經濟, 2024, 40(3):220-227.
吳琳敏,林以恒,鄭焜,等.大食物觀視角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23, 43(6):586-595.
吳尚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試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22.
謝花林,陳倩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J].經濟地理, 2022, 42(9):147-154.
謝賢勝,仇曉璐,趙榮,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主要癥結與推進路徑[J].林產工業, 2023, 60(10):82-86.
徐清源,單志廣,馬潮江.國內外數字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調研世界, 2018(11):52-58.
許周迎,田昕加,魯青艷.數字經濟視角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塑:現狀、機遇與挑戰[J].世界林業研究, 2024, 37(2): 94-101.
印慧,伍海泉.脫貧攻堅視角下森林生態產品供給有效路徑選擇——基于黑龍江省的實證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1, 37(2):136-140, 145.
詹琉璐,楊建州.我國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研究——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框架[J].經濟問題, 2024(8):34-42.
張金屯, Pickett STA.城市化對森林植被、土壤和景觀的影響[J].生態學報, 1999, 19(5):654-658.
張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生態產品概念再定義及其內涵辨析[J].環境科學研究, 2021, 34(3):655-660.
張銀銀.數字經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來自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麗水的實踐[EB/OL]. (2021-11-16) [2024-07-05]. https://www. zjskw. gov. cn/art/2021/11/23/art_1229564967_43257. html.
張宇,余振,欒軍偉,等. 1982-2020年東北森林帶植被綠度時空變化特征[J].生態學報, 2023, 43(16):6670-6681.
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 2020, 36(10):65-76.
鄭毓翰.新質生產力賦能碳匯產品價值實現:理論邏輯、作用機制與推進路徑[J].世界林業研究, 2024, 37(4):9-16.
Brockerhoff E G, Barbaro L, Castagneyrol B, et al. Forest biodiversity,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17, 26(13): 3005-3035.
Daily G C, Alexander S, Ehrlich P R,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s Supplied to Human Societies by Natural Ecosystems [J]. Issues in Ecology, 1997(1):1-18.
Du C, Chen J S, Nie T Z,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meteo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s in Northeast China: change patterns, response relationships and causes [J]. Natural Hazards, 2021, 110:155-173.
Fujii H, Sato M, Managi 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 [J]. Sustainability, 2017, 9(5):687.
Tian H, Melillo J, Lu C, et al. China’s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contributions from multiple global change factors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11, 25(1):1007.
Wang N, Xu C Y, Kong F B. Value Re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Forest Ecological Products——Case Study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12):7538.
Watson J E M, Evans T, Venter O, et al. The exceptional value of intact forest ecosystems [J]. 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2018(2): 599-610.
Xia H, Li H, Prishchepov AV. Assessing Forest conservation outcome of a nature reserve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effectiveness, spillover effects, and insights for spatial conservation prioritization [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3, 285:110254.
Zhou Z, Zhang L, Wu T, et al.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Forests in Southwest China’s Karst Regions from 2001-2020[J]. Forests, 2023, 14(8):1534.
(責任編輯韓杏容)
①數據來源:中國森林覆蓋率22.96%,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65/20190620/103419043834596.html。
②參考來源: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 5671108.htm。
①參考來源: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于落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求規范做好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通知,https://gi.mnr.gov.cn/202406/t20240604_2847238.html。
①參考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二章,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28/content_5464831.htm。
①②參考來源: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指南》。
①參考來源:麗水市發改委麗水市經信局關于印發《麗水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http://jxj.lishui.gov. cn/art/2021/9/9/art_1229243711_58717681.html。
②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具體劃分為:東部地區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區12省(區、市)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東北地區3省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