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路徑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將智慧體育這一熱點與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有機融合,探索教育現代化必然趨勢下的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本文從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智慧化為切入點,圍繞基本概述、智慧體育的優勢、高校傳統體育課教學現狀以及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路徑,為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構建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和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體育;智慧體育;體育教學
一、引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網絡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已經快速地滲透到各個領域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使傳統教學理念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相關政策層出不窮。智慧體育也成了體育界當下的研究熱點,如何將新一代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到體育課堂的各環節,優化高校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本研究將從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智慧化為切入點,圍繞智慧體育的含義、優勢、高校傳統體育課教學現狀、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運用等方面探討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路徑,以期為我國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構建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和參考。
二、智慧體育概述
隨著“互聯網+體育”的深度融合發展,這一模式已經成為體育創新發展的突破口。隨之而來的智慧體育逐漸成了當下的研究熱點。而智慧體育被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產物,是以互聯網絡為載體,圍繞體育產業、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教學等方面,通過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于體育領域,并進行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有效地管理和監控,打造智慧化運動的環境和模式,滿足人們對體育的多樣化需求。
智慧體育的融入給高校體育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在提高學生運動積極性的同時也能以智能終端為載體,將學生、教師、體育社團、體育課堂、體育場館、體測數據等板塊有效地鏈接整合,建立順應新時代教育現代化要求以及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體育教學方式。
三、智慧體育的優勢
(一)智慧體育促進體育教學的信息化
智慧體育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在時間、空間等方面的限制,讓體育鍛煉行為與數字空間進行有機地融合,以互聯網為載體對體育鍛煉行為進行全過程監控與分析。根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體育教學信息化也是必然趨勢,智慧體育不是替代傳統體育教學,而是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之上將新一代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之融合,從而實現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順應時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移動設備在如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大學生的群體中更為顯著。而智慧體育可以順應當代大學生的鮮明特征,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和不同人群制定具備個性化的運動處方。這一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達到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
(三)整合資源加強體育教學的監控
智慧體育可以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信息技術將教育、文化、醫療等種類繁多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
首先能夠打造網絡化、智慧化的運動空間和鍛煉模式,通過可穿戴設備量化體育參與者的運動強度,盡可能避免意外風險地去進行科學有效的鍛煉,為大學生的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其次,通過對學生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鍛煉以及體質健康測試的各項指標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得出體育課堂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具體影響,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具有針對性地調整,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科學合理的運動強度,建立過程化評價體系,從而提高教師的管理效率。
最后,可以通過智能化手段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達到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
四、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困境
(一)教學手段與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目前,體育教學更多的是在考核過程中把學生技術動作的完整性或熟練程度作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同時評價方式也過于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導致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降低。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更多的是以期末分數為主要目的參與課程,這種教學理念、方法與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形成被動學習的思想狀態,很難建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待提高
學校體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之一,體育教學的效果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對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分析也可以反映出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亟待提高。久坐、熬夜等情況在大學生人群中的比例也逐年升高,這些情況地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為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國家相繼出臺了若干相關政策,以加大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力度。可見,學生體質健康一直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工作內容,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經之路。
(三)場地使用缺乏合理性
學校的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對體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高校體育課作為必修課參與學生人數多,使用時間集中,特別是北方地區在冬季來臨之際,室外場地教學的課程受天氣因素影響會進入室內場地教學,會進一步造成在體育課堂上呈現出“人滿為患”的狀況,而課后又會出現運動場地閑置的情況,導致運動場地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綜上所述,高校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有著自身的局限性,但該教學模式的優勢同樣也無法忽視。因而,在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優勢基礎之上融合智慧體育教學模式是未來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
五、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打造高校智慧體育平臺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智慧體育平臺是一個多元化的平臺,能通過信息技術將線上線下進行有效對接,同時能夠整合相關資源、發布相關信息,能為高校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平臺。與此同時,能夠全面提升體育教學現代化管理效能及信息化管理水平,為智慧體育的模式創新創造不可或缺的前提,最大限度地發揮“智慧體育”優勢,打造融合共生的智慧生態體系,為在校師生提供一個獲取信息和服務的便捷窗口,讓數據充分互聯和共享,實現“系統互通”“設備互聯”“數據共融”,讓師生所有體育、體質健康相關數據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實現管理、服務、教學、科研等全域大數據有效地匯聚、交叉和融合。
通過平臺讓實踐數據實現良性循環,對學生學習過程、鍛煉過程與體育課成績進行全方位“掃描”,實現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動態和綜合評價。加快體育課程改革步伐、提高體育教師專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提高學校教育質量,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教學的綜合實力。
(二)構建高校智慧體育教學模式
1.課前
在課前教師可以借助“微信”平臺中公眾號的功能,按照課程進度將提前搜集到的課程資源或整合資源后制作好的教學內容推送至該平臺,起到提前約束學生課前預習的作用,從而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有效預習環節。課前預習教學內容按照微課的形式進行制作,將內容控制在5-10分鐘的時長,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行碎片化地學習,另一方面避免時間過長的預習內容給學生帶來壓力和抵觸情緒。教師可以通過該平臺的評論和提問功能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從而設計更合理的教學內容。
2.課中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課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智慧體育的概念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相融合形成智慧體育教學能同時發揮出兩者的優勢。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在基本部分這一環節中主要以示范講解與學生跟練為主,可以通過其面授的優勢及時且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之上引入智慧體育模式能夠很好地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已有課前“先知”環節的前提下進入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示范講解的時間,增加了學生更多有效的練習的時間,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技術動作的肌肉記憶,提升技術動作學習的效果。
在練習環節可以利用有關項目的教學反饋系統,例如:華體融科針對校園體育教學訓練方面的系列問題,以乒乓球為主攻項目,推出的校園乒乓球智能訓練產品,適用于幫助學生提高乒乓球的成績。該設備能夠通過高速立體視覺數據捕捉技術,對學生訓練過程中的乒乓球飛行軌跡、球速、落點以及過網高度進行實時捕捉及分析。乒乓球落點也能即時反饋出來,通過相應的計算規則可實時解析每個球綜合能力并給出相應的即時反饋,并配有不同音效,營造娛樂性練球氛圍,各類“通關”式學習,提高學生訓練熱情。同時借助視覺顯示屏即時顯示學生訓練成績,老師可通過評測數據結果更高效地對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糾正和指導,切實有效提高學生掌握乒乓球技能程度和水平。
3.課后
智慧體育教學模式在課后部分教師可以專門設計一個板塊,同樣利用“微信”公眾號的相關功能,為學生推送學習的內容進行碎片化學習,并結合運動輔助類APP的功能記錄學生課后鍛煉情況反饋給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并根據數據讓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部分。
由此可見,智慧體育教學模式是把“互聯網+”思維貫穿整個高校體育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做到充分掌握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在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興趣的同時,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渠道,有助于教師設置針對性地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三)建立高校智慧體育學生體質測試平臺
大學生體質健康工作一直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構建高校智慧體育學生體質測試平臺也是智慧體育教學模式的重點分支。學校每年需要完成大量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從流程設計、時間安排、場地安排等到最后的數據統計、匯總和上報的整個過程,都伴隨著超負荷工作量的同時,也會出現準確性和周期過長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打造學生體質測試平臺也是必然趨勢。
首先,需要依托智能測試設備,建設智能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實現學生通過健康云測試預約平臺自主預約,自助完成室內測試項目。有助于改善測試環境、創新測試模式、提高健康測試的精準化、人性化綜合提高測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師工作量。
其次,基于智慧體育平臺建立運動處方板塊,根據學生的測試數據進行科學的評估,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到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最后,實現測試標準與數據共享,使學生、教師以及所在學院可以隨時查看體質測試成績,不僅可以通過數據了解自己的成績根據智能設備所推薦的運動處方進行鍛煉。同時,結合各學院的實際情況及時查看成績提高獎學金評定等工作的效率。
(四)設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服務平臺
首先,設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服務平臺,在校師生可根據運動場館的使用情況避開教學時間段進行場地預約,以此提高校園運動場所的使用率,并對體育場館進行科學的管理。
其次,設置“好友”板塊,學生能夠通過該板塊結伴同行互相督促進行鍛煉。
最后,在該系統中設置打卡獎勵機制,定期組織打卡競賽活動,按照每周、每月、每學期、每學年等周期進行統計。將資源進行整合提高校園運動場所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鍛煉。
(五)完善高校智慧體育群體競賽平臺
基于高校智慧體育平臺,完善群體競賽智慧化,是一個服務于在校人員、社團以及運動隊等群體的綜合性板塊。
首先,構建群體競賽的智能服務平臺,通過體育社團組織積極開展校園運動競賽和趣味體育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其次,建立校園高水平運動隊智能化管理,監測高水平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等數據,充分了解運動員身體狀況的同時,根據所得數據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優化訓練過程。
最后,開設內容豐富的校園體育網站,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有助于師生了解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六、結語
高校智慧體育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能夠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將高校體育教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通過取長補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并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形成教學方式智慧化,運動過程安全化,課程評價多元化,體質測試科學化,體育場館智能化群體競賽個性化等服務體系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燕燕,陳蔚,吳湘玲.智能時代高校智慧體育服務的邏輯蘊涵、體系建構與運行保障[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2):35-42.
[2]仲鵬飛,徐詩雨,段雨軒.高校智慧體育教育創新發展戰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1):74-76.
[3]朱海濤,程亮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體育教學的創新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103-107.
[4]徐先霞,黃慶.智慧體育和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融合與構建[J].滁州學院學報,2020,22(05):91-94+131.
[5]李燕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服務智慧化的發展路徑[J].湖北體育科技,2020,39(09):834-837.
[6]竇麗,陳華衛,錢澄.高校“智慧體育課堂”的價值與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136-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