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袁同禮與《永樂大典》調查

2024-12-03 00:00:00張雨婷
圖書館界 2024年6期
關鍵詞:調查

[摘 要]在治學興趣、留學契機與家國情懷的共同作用下,袁同禮開展了長達20余年的《永樂大典》調查工作。他通過實地訪查、友人告知、書刊閱覽等途徑系統調查了367冊《大典》,并在此基礎上先后9次整理編寫“《永樂大典》存目表”,使其朝著豐富化、精確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為使《大典》長久保存,袁同禮又以圖書交換與原本錄副的方式促成《大典》回歸,并在抗日戰爭期間經過多方運作將國內60冊《大典》悉數裝箱、運美保存。

[關鍵詞]永樂大典;袁同禮;存目;調查

[中圖分類號]G25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6-0010-09

1 引 言

《永樂大典》是明代初年的官修類書,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在中國古典文獻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然而,由于“水火兵蟲”等諸多原因,《大典》《大典》為《永樂大典》的簡稱,為表述方便,本文將二者并用。正本在隆慶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途多舛,屢遭劫難,星散于全球近十個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現存《大典》殘本已查訪到400余冊,雖不足原本的4%,但一代代學人為調查搜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卻值得我們學習與延續。

作為調查《永樂大典》現存卷目第一人,前北平圖書館館長、版本目錄學家袁同禮功不可沒。其一直致力于搜集考證《大典》遺存,于1920—1939年間游歷各國、遍訪各大圖書館,先后查訪到367冊存世《大典》,約占目前所知《大典》冊數的四分之三。而其所撰《永樂大典考》《永樂大典現存卷目》《永樂大典存目》《關于永樂大典之文獻》[1等系列文章,也為當下的《大典》研究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總之,袁同禮為《永樂大典》的調查研究做出了開拓性貢獻,但由于其具體調查過程少有史料記載,學術界長期以來亦少有論述,僅道“其搜討之辛勤與銖積寸累之過程可以想象”[2。然而,隨著國內外傳記、報刊、書信、回憶錄等資料的整理公開,袁同禮長達20年的《大典》調查歷程逐漸有跡可循,為進一步開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目前,國內學術界提及袁同禮在《永樂大典》調查方面所做突出貢獻者,有張升[3、趙愛學4、張光潤5、劉軍6-7等人,主要著眼于近代以來《大典》流傳與收藏過程中袁同禮發揮的具體作用。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稱述袁同禮與《永樂大典》調查之功績者居多,而具體論述袁氏調查過程者不足;梳理袁氏《大典》調查之脈絡者居多,而充實脈絡背后之細節者不足;利用袁氏所編《大典》存目者居多,而挖掘歷次編目增刪補正之緣由者不足。因此,鑒于學術界目前關于“袁同禮與《永樂大典》調查”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圍繞袁氏調查《永樂大典》的背景、經過和成果展開細致論述,力圖從整體上把握并呈現袁同禮與《永樂大典》調查的全貌,將袁氏與其學術生涯中頗為人稱道的《大典》調查緊密聯結,以為補充。

2 袁同禮調查《永樂大典》之緣由

1924年2月,刊登于《學衡》雜志第26期的《永樂大典考》[8標志著袁同禮與《永樂大典》系列調查初步成果的誕生。在此之前,袁氏對目錄學、圖書館學的治學興趣,訪學歐美的深造經歷,以及身處近代中國、目睹文化浩劫、致力救亡圖存的家國情懷共同催生了這篇頗具“宣言書”性質的《永樂大典考》,袁氏長達二十余年的《大典》調查工作也由此展開。

2.1 治學興趣

以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身份馳名中外的袁同禮早在青年時期即確定了自己為人治學的終身志向。曾為袁氏北平圖書館同事的吳光清在追憶文章《袁守和先生傳略》中指出:“先生壯年,因美國傳教士韋棣華女士Miss Mary Elizabeth Wood(一八六二—一九三一),發起中國現代圖書館運動,立意專攻圖書目錄學,以現代化中國圖書館,為其職志。”[9早在1899年,韋棣華首次來到中國,意識到近代中國公共圖書館資源匱乏后,即面向國際社會籌措資金,最終于1914年在武昌創辦公書林,開中國近代開放辦館之先河。隨后,韋棣華又在歸國學生沈祖榮和胡慶生的幫助下,以美國圖書館學校辦學制度為藍本,創辦文華大學圖書科,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型圖書館學人才。在韋棣華的支持下,“許多中國年輕人——包括袁同禮在內——對圖書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10

與此同時,身處古今中西之間的袁同禮還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目錄學的弊端及其亟須完成現代轉型的必要,破舊立新的為學使命促使其撰寫了在目錄學現代轉型實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永樂大典考》。袁同禮曾多次強調現代目錄學之于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1922年12月,袁氏在致陶孟和的信中稱:“目錄學為研究學問不可少之利器,甚感其重要。(法Petguot謂目錄學包羅萬有,為最大的科學,則未免吹的大甚)。我國科學的目錄學不發達,故作高深研究者深感痛苦。其劣者便暗中抄襲,而養成intellectual dishourty,實學術界之恥。私意擬于返國后聯合同志將中國目錄學加以整理,他日茍得結果,可省學子精力無限,亦整理固有學術之先驅也。惟整理方法不得不取法歐美,而搜集西文目錄學之書籍實不容緩。”[11“省學子之無限精力”誠為袁氏屢次著錄《大典》存目的初衷,其于1925年發表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也表達了“茲僅就個人所見聞之卷數,列舉于下,想亦關心文獻者所欲知者也”[12]4以提供學術便利之意。總之,現代目錄學的科學方法貫穿于袁氏《大典》調查的始末,以《大典》編目呈現傳統目錄學的現代轉型亦可視為袁氏《大典》調查的內在動因之一。

綜上所述,對圖書管理事業的堅定選擇和對中國傳統目錄學現代轉型的自覺使命共同推動了袁同禮《永樂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而除此之外,袁氏對《大典》調查本身的熱愛也激發了他在這一領域持續耕耘的興趣。德國漢學家傅吾康在《袁同禮博士:東西方文化的中介》中言及此事:“袁博士積極投入學術工作,這從他自己的出版物可以看出。他在1924至1939年間發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涉及《永樂大典》,對其現存卷目的追蹤是他最喜歡的科目之一。”[13由此可見,袁同禮《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既是自身學術選擇的產物,也是個人治學興趣的投射,目錄學、圖書館學的專業背景在為其提供《大典》調查客觀保障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從事該項工作的主觀意愿。

2.2 留學契機

1920年,尚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供職的袁同禮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Collins Fellowship),并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赴美深造,其先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州立圖書館專科學校攻讀學位。留美三年畢業后,袁氏繼續西行,于1923—1924年在英國倫敦歷史研究院進一步深造,直至1924年底學成歸來,任廣東嶺南大學圖書館館長。留美訪歐的游學契機對袁氏《永樂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誠如傅安明所言:“(袁同禮)游美時,先研史學,再習圖書館學,對于以科學方法治史與管理史料,有深切之訓練與研究。在此期中,先生努力于求新知,廣交游,以奠定將來學術事業之基礎。”[14]21-22誠然,袁同禮在出入歐美各大圖書館、博物院近距離接觸域外漢籍的同時,也結識了諸多國際學界同仁,為回國后繼續獲取《大典》信息開辟了渠道。在袁氏最早著錄的149冊《永樂大典》中,有半數以上庋藏國外,且尤以歐美為主,這與袁氏早年的訪學經歷密切相關。

此外,袁同禮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編目實習的經歷則更為直接地推動了他對《永樂大典》的初步調查。美國國會圖書館第11任館長勞倫斯·昆西·芒福德(Lawrence Quincy Mumford)在《袁同禮與國會圖書館》中提及袁氏與該館長達44年的交往,并將他在“截至1923年6月30日的國會圖書館館長財政年度報告”中發現的相關記錄予以公布:“袁先生畢業于國立北京大學,過去三年在紐約州立圖書館專科學校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在過去三個暑假里出色地協助國會圖書館的中文圖書編目工作。他希望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的圖書館工作,并承諾在他完成一年的歐洲圖書館研究工作回到中國后,將進一步加強與本館中文館藏的合作。”[15由此可見,袁同禮留美期間除專研圖書館學外,還特別注重圖書的編目實踐,他在國會圖書館的實習經歷為其《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積累了素材。在《永樂大典考》中,有33冊源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據此,有理由推測袁氏因編目實習期間親見了不少《大典》原本,并搜集了許多相關信息,在成規模的海外《大典》面前萌生了進一步調查編目的想法,并在此后的倫敦之行中將其轉化為有意識、有目的的具體實踐。

總之,袁同禮《永樂大典》的調查工作肇始于美國,初成于英國,它既是袁同禮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編目實習的意外收獲,也是訪學歐洲的調查所得。面對《大典》流散海外的現實,走出國門的留學契機為袁同禮的《大典》調查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促使其產生想法、付諸實踐。

2.3 家國情懷

“守和先生幼承家學,從傅增湘、李木齋諸前輩游,舊學根底深厚”[14]21,故而對中國古物、典籍保有很深的熱愛。早在1919年,袁氏所作《諾貝爾獎金》一文在對諾貝爾獎及得主進行詳細介紹的基礎上指出:“吾國有世界最古之文化。人民智慧非弱于歐美人也。只以閉關自守,不與世界潮流相接觸,以致有今日之現狀。茍能亟起直追,將來在世界學術思想中,當不讓他人專美于前也。”[16由此可見,袁同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高度的文化自信,并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潮流,在國際交流中大放異彩。因熱愛與珍視中國古物,袁同禮于1923年首倡“保存中國古物案”,強調“古物關系歷朝國粹,有歷史上考證之功用處”和“表示一代文化之演進”,面對“近來中國古物漸形喪失,散漫無稽可考,且不知愛護,損毀堪虞”的境況,傳達出對古物“一經毀滅,無法復原”的擔憂,并由此提出“設古物保存所,征集古物”“調查作統計,明悉古物之來源及所在地”“作著作報告,以便引起人民注意”[17等調查保護方案……此案所蘊含的古物保存思想與袁氏的《大典》調查思路一脈相承,均體現了袁同禮對中國古物典籍保護問題的密切關注。

此外,近代中國敦煌劫余的悲劇也直接影響了袁同禮開展《大典》調查的決定。1907年,斯坦因抵達敦煌,從王圓箓手上以極不光彩的欺騙手段賺取了大批珍貴的敦煌文書,此舉在當時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陳寅恪曾在《敦煌劫余序》中稱:“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發見之佳品,不流入于異國,即秘藏于私家……精華已去,糟粕空存。”[18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敦煌文書與《永樂大典》在近代中國的流散頗為相似,都是積貧積弱境遇下令人痛惜的文化浩劫,袁同禮對此深有同感。據袁氏之子袁澄回憶:“由于中國近世的變亂,再加上西洋政經及文化侵略,不計其數的珍本圖書及藝術寶藏,流散到海外。民國十年,父親尚在美國讀書時,英籍猶太人斯坦因正發表他得意忘形的千佛,不打自招的描述他怎樣擄取千佛洞數百箱的十一世紀文物經印運英美。由此書的印行,另加上父親目睹美、歐博物館我國珍品的積藏,是他開始調查永樂大典的原因。他知道我國國勢如此,沒有立即收回那些珍品的可能,然如果還不加以注意,這筆賬及我國文化上的損失,勢將永無法清算。所以父親除了在學術行政工作以外,終生默默的從事典籍調查工作,無非要把這筆爛賬,有一個基本的調查。”[19因此,在《永樂大典考》中,袁同禮論及《大典》流散時亦指出:“(《大典》)今散于國外者,或為館人所盜竊,或為聯軍所分掠,我國固有之物不得復見于中土,亦文獻之一大劫也。”8]23由此可見,敦煌劫余的現狀對袁同禮產生了極大的觸動,自此關注我國典籍在國外的流散情況成為袁氏自覺的文化使命,其對《永樂大典》的系列調查也在強烈的家國情懷的作用下應運而生。

總之,袁同禮的《大典》調查一方面源于他對古物典籍的無限熱愛,另一方面源于其身處近代中國由愛國而生發的文化使命感。袁同禮《永樂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是其熱忱而濃烈的家國情懷的外在表現,而其所撰的《永樂大典考》也因此傳達出搶救古籍運動中的民族主義情感。

綜上所述,袁同禮《永樂大典》調查工作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袁氏結合個人學術道路與治學興趣的選擇,是其訪學歐美機緣巧合的收獲,也是其植根內心深處家國情懷的寄托。事實上,從治學興趣到專業素養、從留學契機到國際交流平臺的搭建、從家國情懷到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這些原本為促使袁氏開展《大典》調查的源動力,后來都貫穿于整個調查的始終,對其調查過程的持續進行產生了積極影響。

3 袁同禮調查《永樂大典》之經過

1920—1939年,袁同禮先后發表了15篇有關《永樂大典》調查與研究的系列文章,其中涉及《大典》存目者多達13篇(見表1),所著錄《大典》卷目亦從最初的149冊增加至367冊,約占目前已知大典冊數的四分之三。從1923年《永樂大典考》的誕生到1939年《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的發表,袁氏長達近20年的《大典》調查以歷時之久、涉獵之廣、貢獻之巨為人稱道。除《大典》搜求與《大典》著錄外,袁同禮還特別注重《大典》保存,致力于通過圖書交換與膠片交換等多種方式促成域外《大典》的實體回歸與影印回歸;并在抗日戰爭期間,通過多方協調努力,將北平圖書館所藏《大典》運送美國,以使其免遭戰火沖擊,不被歷史淹沒。總之,作為中國近代系統調查《永樂大典》的第一人,袁同禮功不可沒,而其調查過程之艱辛也應予以更多關注。

3.1 《大典》搜求

為了搜求流散于海內外的《永樂大典》,袁同禮的視野、足跡與書信遍布中土、兼及日本、遠達歐美。他通過實地訪查、友人告知、書刊閱覽等多重渠道獲取了較為豐富的殘存《大典》信息。

3.1.1 實地訪查。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編目實習和英倫之行于牛津、劍橋等諸多藏書機構親見《大典》殘卷開始,實地訪查便成了袁同禮《永樂大典》搜求工作最主要且最早運用的方法之一。據袁氏1925年12月所著《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記載:“民國十二年冬旅居英倫,得閱該國所藏《永樂大典》殘本,曾記其卷數,刊入《學衡》雜志(第二十六期)。次年春游德奧,發見四冊。近游大連,又得其二。”[12]4關于袁氏春游德奧以調查殘存《永樂大典》的經歷在鄭壽麟與西門華德的回憶中均有所提及。鄭壽麟曾在《從永樂大典與圖書集成說起——袁守和先生與中德文化之溝通》中寫道:“我與守和先生初次會面,還在民國十三年的五月七日,那時我正在德國萊普齊希大學念書,當天袁先生從倫敦到萊普齊希找我,交談之下,知道他熱心地在探訪我國《永樂大典》流落歐洲各國的實況。我當即記起不久之前,適逢德國通貨膨脹的時候,有一人拿著薄薄一大本《永樂大典》到萊普齊希求售,索價一百英鎊,據說那是庚子叛亂時在北平得來的。我就帶領袁先生去參觀大學圖書館以及東亞研究所(Ostasiatisches Seminar)。”[20事實上,早在《永樂大典考》中,袁氏已著錄《大典》卷920、卷5354和卷13450庋藏于考龍(Cologne)“考龍”(Cologne)即德國科隆,本文沿用袁同禮《永樂大典考》中的譯名。某書店,且注明這一消息源于牛津大學圖書館館長告知。然而經過此次德奧之行的實地訪查,袁氏在新修訂的《大典》存目中,將上述三冊《大典》的庋藏地均改為“萊比錫大學”,還補充了此前未注明的葉數。據此,筆者推測,這極有可能是袁氏經鄭壽麟帶領參觀、親見此三冊《大典》后的糾錯成果。此外,袁同禮旅德期間的足跡并不局限于萊比錫大學,還涉及當地多座圖書館、博物院和科研院所,他秉持能搜盡搜、不虛此行的原則,最終在1923年著錄的德國所藏《大典》的基礎上增加4冊。西門華德論及此事時亦指出:“我初次與袁守和先生見面,記得大約是在1925年左右。那時他到柏林大學圖書館(而我恰好正在該館任職,兼在該大學中授課),旨在考究久經散逸西方的《永樂大典》。袁博士蒞臨西方各大圖書館中訪查是項典籍,其心意與做法,均是可以表明他個人為學治事的創見與堅毅。”[21]45

總之,通過實地訪查的渠道進行《大典》搜求,對于袁氏獲取更加準確的《大典》信息以及補正此前聞見著錄中存在的諸多錯誤產生了積極影響,該方法以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成為袁氏《大典》搜求工作的核心。此后,“近游大連,又得其二”[12]4“十六年六月游東瀛,得睹《大典》二十七冊”“而以近日在京中所見者附焉”22等語多出現于袁氏《大典》調查的相關著述之中,無論是海外游歷的經歷,或就職北平圖書館的工作契機,都為袁氏以實地訪查的方式搜求《大典》提供了諸多便利。簡言之,實地訪查是袁氏搜求《大典》最常用、最普遍,也是貫穿其搜求過程始終的方法之一。

3.1.2 友人告知。依托早年留學交游所積累的學界人脈以及就任北平圖書館長期間可借助的人力資源,友人告知隨即成為袁同禮獲取《大典》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誠如西門華德所言:“至于他(袁同禮)與國際學者、名流之發生密切的聯系,多少也可以說是始于他那次的西游。”[21]45袁同禮訪學歐美的游學經歷為其結識各大藏書機構的工作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持續獲取《大典》信息創造了有利條件。早在《永樂大典考》中就有袁氏關于友人告知《大典》信息的記錄:“柏林私家藏書二冊,某書店一冊(此三冊系友人陳樞函告。卷數待查),考龍(Cologne)某書店三冊(牛津大學圖書館館長告予,去秋在考龍出售。卷數列下。未見也),安南漢諾瓦遠東書院(Ecole franciaise d’Extrême-Orient,Hanoi)三冊(New China Review,Vol.J,p.213.近伯希和教授告予,此三冊已不在漢諾瓦矣)。”8]23上述9冊《大典》的庋藏信息雖尚不準確,著錄卷數也有待核實,但至少證明了這些《大典》的存在,并為袁氏后續的搜求指明了方向。當袁氏歸國后受現實條件所限,無法及時進行《大典》的實地訪查時,國際友人的幫助便顯得尤為重要。1929年10月,袁同禮在《永樂大典現存卷數表續記》中指出:“近接河內遠東書院來書,知該院藏永樂大典四冊。除卷二千二百六十之二千二百六十一及卷二千二百六十六之二千二百六十七兩冊,業已在前表著錄外尚有:卷二千四百四之二千四百五一冊、卷八千六百二十八之八千六百二十九一冊,至前表所記之卷二千四百九一冊,該院并未入藏也。”[23越南河內遠東書院的來信不僅提供了新增的《大典》信息,還進一步補正了袁氏此前著錄的錯誤,推動了袁同禮《大典》搜求工作的精確化進程。1930年4月,袁同禮又接到英倫博物院東方圖書部主任翟林奈博士(Dr.Lionel Giles)來函,稱“近在英倫訪得大典四冊,為前表所未著錄”,并“示以卷數”[24,袁氏對此深表謝意。事實上,英國漢學家翟林奈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曾將《孫子兵法》《論語》等中國典籍譯介至英國,其在英倫博物館東方圖書部供職期間即與前來從事《大典》調查工作的袁同禮相識,并維持了長久的友誼。因此,翟林奈此番來信既是他與袁同禮友誼的見證,也反映了他對中國典籍的持續關注。

除了依托國外友人告知,袁同禮歸國任北平圖書館館長期間也借助“職務之便”與國內諸多藏書家取得聯系,獲取了許多流散于中國各地的《大典》信息。袁氏曾于1925年發表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中指出:“此外藏書家如傅氏、陶氏、羅氏、周氏、日人大倉氏,各有數冊,卷數待查”[12]4,而在此后的編目中也屢見“天津徐氏”“秋浦周氏”“海鹽張氏”“吳興劉氏”等庋藏著錄,袁氏獲取此類信息的渠道或得益于他與諸位藏書家的私交。1927年4月6日,張元濟在寫給袁同禮的信中稱:“奉四月二日手教,謹誦悉。承詢敝藏《永樂大典》四冊,前歲以資用告竭,貨于周君叔弢。其卷數及隸屬何韻,均不復記憶,可就近一詢便知。”[25由此可見,袁同禮也曾主動向友人詢問《大典》信息,以補充其搜求之存目,而其友人也盡己所能,悉數告知。在袁氏歷次著錄的《大典》存目中,吳興劉氏是庋藏《大典》最多的藏書家,其《嘉業堂藏書日記抄》即保留了1926至1936年間,諸如“又答袁守和”[26]550“北平圖書館長守和來,予延見守和”26]606“袁守和由潯回見訪”26]607“今晚宴袁守和”26]654等諸多交往記錄。這些記錄雖不能作為袁氏從吳興劉氏處獲取《大典》信息的直接證據,但也能間接說明上述推測有存在的可能。

總之,袁同禮《永樂大典》搜求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國內外友人的熱心幫助,他們提供的相關信息在明確庋藏來源、豐富搜求卷目、糾正袁氏著錄謬誤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友人的存在,袁氏的《大典》搜求渠道才得以由點及面,匯成網絡。

3.1.3 書刊閱覽。鑒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圖書編目與叢書編修傳統,加之當時不少有識之士曾在報紙雜志上發布流散《大典》信息,在書刊閱覽中搜求《大典》也不失為很好的選擇。自1920年赴美留學至1923年冬完成《永樂大典考》的撰寫,此三年間袁氏不曾回國,關于國內京師圖書館庋藏60冊《大典》無法進行實地訪查,只能借助《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查閱獲悉。事實上,據袁氏所列,為他提供《大典》庋藏信息的書刊除了上述《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還有《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新中國評論》《通訊:關于漢堡中國語言與文化研究所兩項重要文獻成果》三種。關于這些書目的具體介紹,張光潤在《袁同禮研究(1895—1949)》[5]144-145中已有詳細說明。此外,袁氏于1925年所著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中新增卷“一四六二八之一四六二九”1冊,并注明其庋藏地為“日本富岡君賜楓書樓”,“見《吉石盦叢書》四集”[12]9。《吉石庵叢書》是1914—1916年間,羅振玉輯印的一套古佚書叢書,其選目重視中國不存之佚書與版本,收書共計27種,上述《大典》即包含其中。據此,袁氏雖未見該冊《大典》原本,但在羅氏所輯叢書中見到了影印本,從而獲取了頗為完備的相關信息,豐富了他的《大典》搜求成果。總之,在受環境所限無法進行實地訪查且無友人告知的情況下,書刊閱覽也為袁同禮的《大典》搜求提供了諸多便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之一。

綜上所述,實地訪查、友人告知、書刊閱覽是袁氏開展《大典》搜求過程中最常見的三種渠道,其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諸多《大典》信息,在進一步豐富袁氏的搜求成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3.2 《大典》編目

1924年,袁同禮在《化學參考書舉要》中指出:“資料整理之途徑,第一步在搜集,第二步在分類,其事雖甚苦,而為研究學問所必須……自學科目錄之學發達以來,資料整理,已有可觀,省學子之精力無限。”[27依據袁氏的資料整理方法,在完成《大典》搜求后即應進行《大典》編目,為同樣關心該文獻下落者提供便利。因此,在1923—1939年間,袁氏先后9次編修《大典》存目,在歷次增刪補正中使其編目內容日趨精確化、豐富化,編目形式日趨科學化、規范化。

3.2.1 編目內容的精確化與豐富化。總體來看,著錄卷數增加、欠缺葉數補全、庋藏信息更新是袁氏《大典》編目內容豐富化與精確化的主要表現。

在《大典》著錄卷數方面,據袁氏統計,從1923年《永樂大典考》中著錄的149冊,到1939年《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中著錄的367冊,袁氏在先后16年的時間里使其著錄的《大典》冊數增長了一倍有余,其搜求之艱辛不言而喻,取得的豐碩成果也令人贊譽。

在欠缺葉數補全方面,《永樂大典考》所著錄的149冊《大典》中僅有59冊注明葉數,包括牛津大學12冊、劍橋大學1冊、倫敦圖書館1冊、英倫博物院6冊、劍橋大學漢文教授翟理斯4冊、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1冊、馬登1冊和美國國會圖書館33冊,其余90冊均無相應的葉數著錄。據此粗略統計,袁氏最早編修的《大典》存目表中僅有不足40%的卷目有較為完備的葉數信息。此后,袁氏在搜求《大典》、豐富卷目的同時也特別注重欠缺葉數的補錄。1924年底,袁同禮學成歸國,因親見京師圖書館及教育部圖書室所藏的64冊《大典》,在其1925年發表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中將此前有所缺漏的葉數信息悉數補全。與此同時,原注為“考龍某書店”后改為“萊比錫大學”的3冊《大典》(卷920、卷5343和卷13450)以及另兩冊庋藏原注為“梁啟超”后改為“葉恭綽”的《大典》(卷13991和卷20478之20479)也在此卷目中補全了葉數信息。至此,《永樂大典考》中未注明葉數的90冊《大典》已補全69冊,而這一存目中有完備葉數著錄的《大典》已約占其總數的80%。1927年6月,袁同禮東渡日本,在東洋文庫見到了此前著錄為“原屬莫理遜,今入靜嘉堂文庫”的7冊《大典》,并在同年8月所發表的《永樂大典現存卷數續目》中補錄了葉數。1932年12月,袁氏又在《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附表)》中增補了漢堡大學、河內遠東書院(原著錄為“漢諾瓦遠東書院”)共5冊《大典》和庋藏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1冊《大典》(卷13453)的葉數信息。直至1939年7月,袁氏所撰的最后一版《永樂大典》存目再次補充了康奈爾大學所藏4冊《大典》和英倫博物院所藏1冊《大典》(該冊《大典》在《永樂大典考》中著錄為“原屬莫里遜,今入靜嘉堂文庫”)的葉數信息。至此,《永樂大典考》中因葉數未知而留白的90處空格已有87處被填滿,在袁氏《永樂大典》編目的收官之作中,高達94%的卷目已著錄了完備的葉數信息。總之,1923—1939年間,葉數著錄率從40%到94%的轉變充分反映了袁同禮在推動《大典》編目內容豐富化、完備化進程中所做的突出貢獻。

在《大典》庋藏信息的更新方面,袁同禮始終從動態變化的角度審視并更新編目的相應內容。在其歷次整理編修的《大典》存目中,庋藏信息從無到有、從模糊到精確的著錄變化隨處可見。1930年8月,袁氏在《永樂大典現存卷數表三補》中增補了4冊庋藏于“吳興丁氏百一齋”的《大典》,并額外注明“前表未詳特補記之”[28;1939年7月,因劉承幹此前將嘉業堂所藏44冊(實為42冊)《大典》賣給滿鐵大連圖書館,袁氏亦將“吳興劉氏”的庋藏悉數更改為“大連滿鐵圖書館”……總之,深諳收藏僅為書籍流通中短暫一環規律的袁同禮始終將《大典》庋藏置于流動中予以關注,從而不斷修正、完善《大典》編目內容,使其朝著精確化方向發展。

3.2.2 編目形式的科學化與規范化。致力于推動中國傳統目錄學現代化轉型的袁同禮也將西方目錄學的諸多原理與方法運用于《大典》編目的具體實踐中,這在日趨科學化與規范化的編目形式中有如下三重體現。

其一,表格形式的確立與完善。在最早的《永樂大典考》中,原本沒有“卷數”“韻”“標題”“葉數”“現藏”等具體類目,直至1925年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才正式補充,并為后來歷版目錄所沿用。與此同時,袁氏整理編寫的前兩版目錄雖融入了列表理念、呈現了表內信息,但均無具體的表格形式,直至1927年2月發表的《永樂大典現存卷數續目》才首次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現其搜求到的《大典》存目,并將其確立成為此后《大典》存目編寫的固定模式。

其二,卷數著錄的簡便與直觀。《永樂大典考》中的卷數著錄均以“×萬×千×百×十×之×萬×千×百×十×”進行表達,讀者檢索起來頗為費力。因此,袁同禮在第二版《大典》存目中予以簡化,將“萬、千、百”等計數單位全部省略,僅保留具體數字,在節省目錄篇幅的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省學子之無限精力”,袁氏又在1929年2月所撰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中將卷數著錄中的“之”省略,并將該冊《大典》所包含的所有卷目悉數羅列,給讀者以更為清晰直觀的檢索體驗。至此,以卷782—784為例,袁氏關于《大典》卷數的著錄形式經歷了從“卷七百八十二之七百八十四”到“卷七八二之七八四”再到“七八二 七八三 七八四”的變化,該變化既是袁氏編目理念不斷更新、編目方法日漸科學的體現,也是其編目實踐中精益求精的具體寫照。

其三,“雜記”一欄的增設與固定。事實上,早在《永樂大典考》中已有“雜記”雛形,用以記錄袁氏經眼《大典》中的插圖信息。然而,此目錄雖有該類目的具體內容,但并未注明“雜記”類屬,且將其置于“庋藏”之前,僅作為《大典》內容中涉及插圖數量的補充。而在此后1925—1927年袁氏所撰的三版目錄中,“雜記”一欄又不復存在,直到1929年2月袁氏所編《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中“雜記”一欄才正式出現,并固定在“庋藏”之后,用以補充說明相關信息,其所涉及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插圖數量,而是進一步擴展到有無殘缺、是否錄副、原藏何處、曾作何用以及庋藏信息出處等。總之,“雜記”一欄的增設與固定在為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大典》信息的同時,也增強了袁氏所作《大典》存目的完整性、規范性與科學性,至今仍為從事《大典》編目工作的學者沿用。

綜上所述,在袁同禮長達16年的編目實踐中,通過堅持不懈的刻苦搜求,其編寫的《大典》存目以收錄卷數逐漸增加、葉數欠缺信息逐漸補全、庋藏變動信息不斷更新,實現了編目內容的豐富化與精確化。與此同時,依托現代目錄學的專業指導,編目實踐中表格形式的確立、卷數著錄的簡化、“雜記”欄目的增加,也最終推動了袁氏《大典》編目形式的科學化與規范化進程。

3.3 《大典》保存

在袁同禮與《永樂大典》調查的具體工作中,除上述“搜求”“編目”外,《大典》保存也是重要一環。

一方面,袁同禮開創了以中國典籍交換域外《大典》以促成其原本回歸的先例。據德國漢學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為中國著迷:一位漢學家的自傳》記載,早在1937年,袁同禮即與漢堡大學漢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顏復禮(Fritz Jger)達成協議,以當時中國印刷的多部大型著作匯編之書交換傅吾康之父福蘭閣(Otto Franke)于一戰期間在中國征集到的兩冊《大典》。但由于當時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袁同禮輾轉各地無法接洽,這兩冊大典遂被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存,最終于袁氏去世之后抵達臺灣[29。上述《大典》交換事件集中反映了兩個問題:其一,袁氏在調查《大典》下落的同時,致力于使流散海外的《大典》原本“復見于中土”;其二,為保護《大典》免遭戰火沖擊,袁氏以轉存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方式促成了該文獻的妥善保存。這既是袁氏變通、創新搜求方法的體現,也是其家國情懷的彰顯。

另一方面,袁同禮重視海內外《大典》的影印、錄副,以促成其永久保存。早在《永樂大典考》中,袁氏即明確表達了他的《大典》影印觀,他在文末補充道:“吾于此復有一言:(一)藏于國外之各卷,亟宜擇要影攝,仿今西法景印,無刊刻校勘之勞,時間經濟兩皆省便,雖屬吉光片羽,當亦為嗜古者所同珍。(二)國內公私所藏,其卷數為此篇所未及者,應慫恿公布,我國藏書家每以藏有秘本自詡,不愿公之于世,一有錯失焚毀,天壤間遂不復存,其阻礙學術者何限。今宜借出景印,俾不湮沒,他日次第刊行,流布海內,固藝林之快事也。”[8]19出于對學術發展與古籍保護的考量,袁同禮從影印《大典》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三點出發,闡明了影印確為《大典》長久保存的最便捷之法。因此,在后續的調查工作中,袁氏對域外《大典》的影印回歸與私藏《大典》的“慫恿公布”均予以額外關注,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成為館藏《永樂大典》數量最多的圖書館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袁氏的歷次編目中,其于1929年2月所作的《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首次著錄了“此冊北平北海圖書館藏有影本”[30]218(卷2256)、“此冊內藤已付影印”[30]220(卷2608—2609)、“此冊江安傅氏已影印行世”[30]221(卷2610—卷2611)、“此冊原藏于教育部圖書室,北平圖書館錄存副冊”[30]224(卷3141—3142)等影印、錄副信息,這些信息的公布既為學者提供了閱覽便利,也為實現《大典》的永久保存創造了可能。據袁氏1939年7月編寫的最后一版《大典》存目記載,庋藏美國國會圖書館的38冊《永樂大典》已為北平圖書館悉數影印收藏。至此,已有49冊《大典》為北平圖書館錄副或影印刊行,除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38冊外,還有日本東洋文庫4冊、上海東方圖書館4冊、番禺葉氏2冊、館藏未詳1冊(卷2256)。總之,袁同禮于1923年提出的《大典》影印倡議在此后長達近20年的時間里不斷為《大典》收藏者踐行與回應,甚至更為深遠地影響到80年后中國國家圖書館仿真影印海內外存世《大典》的出版計劃。

此外,袁同禮對維護北平圖書館所藏60冊《大典》也可謂不遺余力。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為避免中國珍貴善本古籍重蹈書厄覆轍,袁氏趕在北平淪陷前便將其精心挑選的館藏善本精華運往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大學。然而,鑒于當時上海已一片混亂,為最終確保古籍安全,袁同禮聯合胡適、王重民等人經過多方交涉,將2 800余種、總計102箱中國善本圖書運達美國,交由國會圖書館代為保存,其中就有袁氏視若珍寶的60冊《大典》。事實上,袁氏在促成《大典》運美寄存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絕非幾句輕描淡寫的概括所能言清,其具體過程可詳見錢存訓《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籍運美經過——紀念袁守和先生》[31一文。總之,袁同禮為《大典》保存的奔走、付出充分反映了他對古籍與祖國的愛與熱忱。

綜上所述,從《大典》原本的交換回歸與影印回歸,到北圖《大典》的寄存之旅,“一入一出”都是袁同禮為長久保存《永樂大典》所做的努力。事實上,袁同禮對《大典》的關注遠不止于其過去的流散與當下的庋藏,還涉及未來的流傳與可持續的利用。正是袁氏在《大典》保存中融注的先進理念和采取的具體實踐,才讓我們在將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機會閱覽袁氏當年竭力保全的《大典》。

4 結 語

袁同禮的《永樂大典》調查工作對當時及后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1923年袁氏《永樂大典考》的發表,《大典》逐漸開始活躍于時人的視線。隨后20年間,題為“永樂大典考”的文章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大典》歷史、訪求《大典》殘本、利用《大典》信息,并在袁同禮相關撰著的啟發下,對《大典》進行各個層面的深入探究。時至今日,談及《永樂大典》自近代以來的流傳,袁同禮所撰系列文章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他在《大典》調查中所做的大量基礎性工作亦為當前《大典》研究的縱深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袁氏的《大典》調查也并非完美無缺,其編目中隱晦的信息著錄與停滯的信息動態也對后來學人的研究形成阻礙。在袁同禮的《大典》著錄中,有關庋藏一項若涉及私人藏書家往往以“某地某氏”進行指代。對于江安傅氏、吳興劉氏、天津徐氏、海鹽張氏等知名藏書家而言,他們的名字即使被“某地某氏”隱去,仍能被精準識別;但至于“瑯琊王氏”(“文安王氏”)、“吳興丁氏”“朱先生”等則未知其人亦無跡可尋,只能大致推測。而袁氏出于何種原因將《大典》收藏者的姓名隱去則仍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此外,據筆者了解,上海東方圖書館作為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圖書館,于1924年在涵芬樓的基礎上建立,并于1932年經“一·二八”事變在戰火中焚毀,然而在袁氏1939年編寫的《大典》存目中仍保留了“上海東方圖書館”的庋藏著錄,可見其關注《大典》庋藏信息動態變化的同時也有停滯與疏漏。

[參考文獻]

[1]袁同禮.袁同禮文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2]方莉,杜羽.袁同禮與《永樂大典》[N].光明日報,2017-02-20(5).

[3]張升.德國漢堡大學所藏兩冊《永樂大典》的流傳[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21(6):101-105.

[4]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J].文獻,2014(3):37-64.

[5]張光潤.袁同禮研究(1895—1949)[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6]劉軍.民國時期永樂大典殘部在世界各國存藏情況梳理[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2(1):83-100.

[7]劉軍.民國時期永樂大典殘部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存藏情況考察[J].當代圖書館,2022(4):64-67.

[8]袁同禮.永樂大典考[J].學衡,1924(26):18-37.

[9]吳光清.袁守和先生傳略[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29.

[10]WU K.T.民國傳記詞典:關于袁同禮[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49.

[11]袁同禮.袁同禮君致陶孟和教授函[N].北京大學日刊,1922-12-25(1).

[12]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25,1(4):3-9.

[13]SEUBERLICH W.A Personal Reminiscence[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39.

[14]傅安明.悼念袁守和先生[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21-24.

[15]MUMFORD L.Q.T.L.Yuan an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35.

[16]袁同禮.諾貝爾獎金[N].時事新報,1919-01-25(9).

[17]袁同禮.保存中國古物案[J].新教育,1923,7(2-3):278-279.

[18]陳垣.陳援菴先生全集[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2.

[19]袁澄.勞碌一生的父親[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46.

[20]鄭壽麟.從永樂大典與圖書集成說起:袁守和先生與中德文化之溝通[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55.

[21]SIMON W.In Memoriam Yuan T’ung-li[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45.

[22]袁同禮,劉國鈞.永樂大典現存卷數續目[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27,3(1):9.

[23]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數表續記[J].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1929,3(4):7.

[24]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數表再補[J].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1930,4(2):42.

[25]張樹年,張人鳳.張元濟書札增訂本(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58.

[26]劉承幹.嘉業堂藏書日記抄[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

[27]袁同禮.化學參考書舉要[J].科學,1924,9(5):580.

[28]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數表三補[J].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1930,4(4):4.

[29]傅吾康.為中國著迷:一位漢學家的自傳[M].歐陽甦,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03.

[30]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J].北平北海圖書館月刊,1929,2(3-4):215-251.

[31]錢存訓.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籍運美經過:紀念袁守和先生[G]∥朱傳譽.袁同禮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55-57.

[收稿日期]2024-09-13

[作者簡介]張雨婷(2001—),女,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中國歷史文獻學)專業202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說 明]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永樂大典》綜合研究、復原”(項目編號:21@ZH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調查
關于“網紅經濟”對大學生的影響的調查報告
湯家坪鉬礦尾礦庫水文地質環境調查與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58:20
茅箭區初級中學體育教師師資配備情況調查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9:55
陜西理工學院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9:09
東莞市普通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現狀調查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2:38
東莞市普通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調查與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17
高職學生志愿填報取向及滿意度調查研究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49:14
小額貸款公司的簡易盡職調查方案研究
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研究
天臺縣城區有毒觀賞植物資源調查初報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12: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天天色|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www.av男人.com| 久久国产拍爱|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a视频| 精品色综合|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欧美日本不卡|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91精品亚洲|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欧美区国产区|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欧美三级自拍|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天堂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亚洲一区网站| 操国产美女|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91|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日韩精品资源|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色婷婷色丁香|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