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基礎以醫學、生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為主,學生身體的知識觀圍繞以上科學構建,是學生身體科學化管理的重要依據。但容易造成學生身體人文性的弱化,缺少人文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立德樹人決定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要抓好應用性人才培養,同時必須也要抓好人文性培養。學生管理的視角亟待轉變。
關鍵詞:學生管理;學生身體;人文科學化
高校學生的管理無疑要從各方面來加強,但是管理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學生身體如不能得到應有人文關懷,那么培養學生也就無從談起,高校管理工作基于立德樹人的出發點也就無從談起。高校行政化管理自高校創立以來便有之,改革開放之后更甚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被置于各個應用科學知識體系的配置之中,受到應用科學理性的護航而偏向于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建設,忽視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學生身體的人文性正處于式微階段,以此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難度,這不得不引起所有高校教師的反思。
一、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普遍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只有更多地作為勞動者才能維持作為肉體的主體的生存,并且只有更多地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勞動者”。 [1]從本質上出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從具體的勞動關系(社會關系)出發,賦予人以新的涵義,將人的本質歸屬于勞動關系(社會關系)之中,也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得出勞動的人最光榮,賦予了勞動的人以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光環。反之,詰難不肯勞動的人,將此類人歸于社會之外的人,將其稱之為懶人。由此,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先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其次是將人的本質付諸于勞動關系(社會關系)之中,最后極力褒揚勞動和社會之人。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勞動說”影響之下,將學生視為是一個可以勞動的人,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將學生置于可以勞動的場所,這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也鍛煉了學生的責任心和品質,提高了學生的意志力。久而久之,多勞多得的觀念也可以慢慢深入學生的意識之中,區分了勞作的學生和不勞作的學生,從而也為社會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
可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之下,學生們不敢不勞作,并且正走向一種看不見學生身體健康的勞作(學習、工作無止境),正如人民日報報道的《別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談關愛》一樣,應當加強對學生身體健康的關愛,將處于萌芽狀態的無視學生身體健康的勢頭扼殺在搖籃中。
馬克思主義界定學生勞動的社會性作為第一屬性之地位不可動搖,高校管理的學生身體的動物性應當被隱藏起來,甚至應當抹殺其動物惰性。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勞動說”的宣傳之下,“學生在接受教育成為有知識技能和健康體魄的社會人之后還要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2]由此,可以發現學生管理工作將學生勞動視為第一屬性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學生只有勞動才能為社會服務,為祖國的未來服務,才能承擔起大學生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實現中國夢。
(二)管理學、心理學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在管理的諸多方法之中,有一種經常被應用到的管理學方法是來自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其著名實驗“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唾液分泌。在此過程中,他還發現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 [3]這個實驗后來被稱之為巴甫洛夫定律或者稱之為條件反射定律。雖然巴甫洛夫本人并未想在教育管理學中應用該方法管理學生,但還是被后來的教育者應用在了管理學生的方法之中。最早該方法的應用是在“1921年1月,列寧簽發了一道命令:《科學家巴甫洛夫的杰出成就對全世界工人階級具有巨大意義》要求對巴甫洛夫和他的實驗提供物質保障,包括狗食;并在斯大林統治的五十年代初期,蘇聯更公開采取政府行為,強行推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用以改造教育學心理學”。 [4]
條件反射理論之所以能在教育管理學中推廣并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究其原因是行為主義對學生管理的可實際操作性,認為人是有欲望的,只要有欲望那么人就可以被操控。從這個假設出發,高校學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和控制,并讓學生有了勞動的積極性,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屬性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出發,看待事務應該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堅持主次矛盾相結合的方法看事務的發展。從此理論視角來審視行為主義之下的教育管理學方法,可以發現行為主義研究的對象是動物,一條狗,而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動物相差甚大。要將該方法作用于人身上,想必在用之過度的情況下必然帶來不可逆轉的后果,造成學生創新性的缺失,繼而對學生創新創業的工作帶來不便。教育管理者在享受這種管理方法帶來的高效之后,同時也在之后的工作中被該方法反噬。
巴甫洛夫定律應用之下的學生是一種可以復制、強化的行為管理,最終形成了習慣性行為,學生缺乏創新性。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之下,基于行為主義在教育管理勢必與國家大政方針產生沖突。如想在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有所突破,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呼之欲出。
(三)經濟學、醫學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是產出價值效應,價值的多寡決定了事物生存與否。在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體系中,新的管理方法能讓學生有價值產出,決定了該方法的應用前景。投入與產出成正比與否、產出效應的時間長短都深深影響著管理方法的應用。從經濟價值角度出發,很多無法立馬在學生身上體現出價值的方法都被高校放棄了,替之的是一種可以被量化、被比較、被快速化體現價值的管理方法,能夠用數據體現出來的方法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青睞。以經濟視角的教育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為社會高能的產出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為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幫助。另外,高校學生管理的應用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了醫學對人的解剖原理來定位,在科學技術面前,高校學生的身體將完全被醫學暴露出來,讓教育管理者對學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為學生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等安排提供了一套自然科學的方法。按照醫學的管理,學生在縱向的線性時間上學習活動,為學生的管理提供了便捷。
經濟學、醫學用科學方法取代了學生的隨性,學生身體在經濟學和醫學的程序之下意義越來越數據化。學生的階層劃分也越來越清晰,為社會選擇提供了高效的對接。
通過以上分析,高校以往的科學化管理方法正在受到挑戰。雖然先前的科學化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轉變高校學生科學化方法的趨勢不可逆轉。無論是從國家大政方針還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出發,高校學生的人文科學化管理正在呼之欲出。
二、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化之“霧”
基于高校學生管理科學化依據的分析,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逐漸被具體的以自然界為認識對象的具體學科所統指,而哲學則被擠在狹小的學術空間中繼續從事著形而上學的思辨事務,” [5]科學化走上了一條實證化的迷霧之路??茖W除了自然科學之外,還應有也必須有人文科學。高校學生管理正在自然科學的迷霧之中徘徊,是因為其研究對象是學生,這區別于具體的自然事物,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必然擁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思想之管理必然要求思想之方法來解決,這個方法必當屬于人文科學。從人文科學角度出發,現在學生管理是按一套系統的運行法則,它缺少人文的靈性與隨性,身體則被置于科學知識的解釋框架之中,缺少人文藝術的創造性等等。
尼采一位輕視看不起人文性的哲學家,曾說到:“我完完全全是身體,此外無有,靈魂不過是身體上的某物的稱呼。身體是一大理智,是一多者,而只有一義。是一戰斗與一和平,是一牧群與一牧者。兄弟啊,你的一點小理智,所謂‘心靈者’,也是你身體的一種工具,你的大理智中一個工具,玩具?!?[6]從這句話可以讀出,尼采這位創造性極強的哲學家,他非常注重人文性在身體中的地位。將身體和科學的二者關系理得很清楚,認為身體是駕馭科學的,科學是為身體服務的,而不是讓身體走上一條為科學服務的道路,希望人們能夠走出科學理性的迷霧森林。
學生管理在科學化的影響下,人文性管理的意義正在消失,學生管理是一種被科學秩序安排的管理,如學生的知識學習、作息規律、運動強度等,都無不被理性科學所圍繞。在現行的高校學生管理方法之下,走上了三種迫待轉變的傾向。
第一,學生管理的生產性傾向。學生管理之下的生產性來源于勞動對學生的要求,并且教育管理者構建了關于經濟學的系統性話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社會生產,生產來源于教育對學生的投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興起,生產于學生的關系產生了倒置,高校管理學生是為了生產,而不是為了立德樹人,學生與高校管理關系受到了扭曲。因此,高校管理學生從外在來看變成了一種投入產出的場所,失去了高校管理原本的目的——立德樹人。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每一所學校畢業的學生都被帶上了社會工具的標簽,學生在為人方面怎么樣卻被忽略了。
第二,學生管理的規訓性傾向。在高校管理體系中,規訓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管理措施。行為主義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教師對學生管理方法的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對學生管理方法的缺失。規訓的意義是讓學生能夠服從上級,聽從教師安排,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诖四康?,對于規訓行為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就像科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樣,規訓運用不慎也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在被高校管理者運用極致的規訓行為之下,學生的創造性受到了極大的壓縮,馴服學生的延伸危害體現了出來。教師只顧運用手中的知識權威來界定學生是否優秀,是否能夠有足夠多的產出,而罔顧了學生的靈性對于產出的重要性。
第三,學生管理的概念性傾向。學生被置入經濟學、生理學的學科框架之下,成為價值論上的身體,是一種數據體現的身體,因此學生難逃被概念化。在高校管理中,經濟學、醫學剝奪了學生的人文性,學生成為科學知識探究的對象,學生不再是自己主體的發言人,它是經濟學和醫學的價值標簽。
三、高校學生管理的人文科學應用之法
從前面討論的界定來看,重塑學生管理之法必須以尊重學生身體為主,其中人文科學的學科特質就不可忽略。為了將學生身體從工具論中釋放,高校管理者必須重新審視理性科學的管理之法,而是要堅持人文科學與理性科學相結合的道路,不可以一論來定高校學生管理之法,唯其中一論都勢必在不遠的將來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那么,高校學生管理從現形勢來看,亟待形成如下觀念:身體不僅是一般和科學的,還有個別和人文的。高校學生管理的人文性科學化應用就應當如下來做。
第一,高校學生管理確立學生適當的享用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雖然以“勞動工具”這一備受敬仰的結論來塑造學生,但是學生在獲得勞動的同時也是為了生活。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要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社會按需分配的目標,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在勞動基礎之上,有適當的享受也是可行的,適當的享受不僅能保證身體精力的充沛,更能激發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保證勞動資源的持續性。因此,重新高校學生管理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調整學生與生產之間的基本切入點——究竟是學生為生產服務還是生產最終服務于學生,都是需要重新審視的理性科學之論。通過人文式的理性回答來確立學生在高校管理體系中的意義,并為新形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視界。
第二,高校學生管理中師生適度的自主性?,F如今,在高校管理的規訓法則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核心關系是一種建立消費觀的謬論之中。學生認為自己交了學費就可以無節度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員付出,學生認為他們既然交了學費就有權獲得服務,完全無視高校管理者作為教師身份的存在。同時,某些高校管理者認為學生是交錢來高校讀書的,學生交了多少學費完全與自己無關,只作為自己獲取報酬的那一份勞動,學生其他與自己無關的行為,完全不會理會。從二者的角度來看,學生、教師在規訓體系之下,已經有所麻木,只是按照體系辦事,忽視了雙方的自主性責任,既沒有做到學生責任,也沒有做到一個高校管理者應負有的責任,極大損害了雙方的形象,導致雙方推諉,互相埋怨。加強雙方的自主性,有助于雙方在教育實踐中付出應盡的本職責任。
第三,高校學生管理中要具有審美眼光。審美眼光是一種自然之審美,存在即合理,這句名言無人不知,但是真正能將其運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少之又少。加強對學生審美的眼光,一是為了重新審視學生,不能只將學生視為賺錢的,以價值論來界定學生。如只是以價值論來定學生,對學生的關愛也將少之又少;二是為了能夠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只有審美的眼光才能發現學生的優點,發現優點才能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學生之美,有助于在管理學生中挖掘學生的創造性進而為學生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概言之,高校學生管理的理性科學之“霧”與人文科學應用之法,從某種個意義上詮釋了當下高校學生管理之癥并提供了解除癥結之法,如不及時懸崖勒馬。那么,任何科學化的教育方式都將在爭議中徘徊,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學生即社會之未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亟待加強關注對人文科學這一長期被高校教育理論界忽視的另一領域,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更為合理、寬厚的理論依據,讓學生身體在教育實踐中更具活力,充滿靈性,高校文化校園的建設才能在學生管理中真正的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43.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1、134.
[4]雷一寧.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5723.html.
[5][6]熊和平.科學、教育學與人的命運[J].教育發展研究.2010.(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