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探討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接受肺康復治療的82例COPD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肺康復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呼氣容積的百分比(FEV1%)、6分鐘步行距離試驗(6MWD)、慢性呼吸疾病問卷(CRQ)評分、改良伯格氣促量表(mMRC)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治療后,兩組FEV1%、6MWD、CRQ評分高于治療前(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兩組mMRC評分低于治療前(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運動水平、日常活動和生活滿意度,是一種安全、有效、易操作的肺康復方法。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縮唇腹式呼吸;踏車運動;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1.04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1-0132-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以持續呼吸道癥狀和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藥物治療雖然能夠減輕COPD的癥狀和發作頻率,但不能阻止肺功能的持續降低[1]。因此,非藥物治療,尤其是康復治療在COPD患者的綜合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縮唇腹式呼吸是一種常用的呼吸訓練方法,可調節呼吸模式,增強呼吸肌力,其中縮唇呼吸能夠增強氣管壓力差,改善通氣效果,較一般呼吸方式更好。踏車運動是一種常用的有氧運動方式,通過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和全身代謝水平,其作為一種節律性、可調節的中低強度運動,可評估運動量并依此調整運動處方。將兩者相結合是一種創新的肺康復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縮唇腹式呼吸提高通氣效率,減少呼吸做功,同時利用踏車運動增加心肺負荷,促進心肺適應性,從而達到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呼吸癥狀和生活質量的目的[2]。本研究旨在探討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對COPD患者肺康復的影響,為臨床COPD患者肺功能康復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接受肺康復治療的COPD患者82例。納入標準:符合COPD診斷標準[3];年齡50~75歲;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呼氣容積的百分比(FEV1%)30%~70%;主動參與肺康復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影響肺功能的疾病(如肺結核、肺癌、支氣管擴張等);合并其他影響運動能力的疾病(如骨關節炎、神經肌肉疾病等);治療期間發生急性加重或并發癥;治療期間未能按要求完成肺康復方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50~75(63.2±7.5)歲;體質量指數(BMI)18.5~24.9(21.7±2.1);病程2~10(5.6±2.4)年;FEV1% 30%~70%(48.3±9.6)%。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51~76(62.8±7.3)歲;BMI 18.6~25.0(21.9±2.0);病程2~9(5.4±2.3)年;FEV1% 31%~69%(47.8±9.4)%。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參與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肺康復方案。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包括支氣管擴張劑、抗感染藥物、糖皮質激素等)、氧療(根據血氧飽和度調節流量)、呼吸訓練器(3次/d,每次10下)、有效咳嗽訓練(3次/d,每次2~3下)等常規肺康復方案。護理人員定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氣分析、肺功能等指標,評估患者的癥狀、運動耐力、生活質量等情況,及時調整治療計劃,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活動。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①縮唇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腹部,經鼻深吸氣,同時腹部膨脹,吸氣時感受到腹部隆起;經口呼氣,呼氣時間是吸氣時間的2~3倍,呼氣口徑要小,緩緩呼氣,如同吹口哨,呼氣時感受到腹部凹進去。呼吸頻率為7~8次/min,3次/d,每次5 min。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進行縮唇腹式呼吸,注意呼吸節奏和深度,避免過度通氣和呼吸肌疲勞。②踏車運動:患者在踏車上進行有氧運動,根據患者的心率和血壓調節運動強度和時間,以不出現心悸、氣促、胸悶等癥狀為宜,1次/d,每次20 min,持續8周。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踏車運動,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參數,根據患者的反應和耐受程度適當調整運動負荷,及時補充水分,運動后進行肢體按摩和放松。兩組患者均能按要求完成肺康復方案,無中途退出者,治療依從性良好。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FEV1%。采用Master Screen PFT智能肺功能儀測定,按照ATS/ERS 2005標準操作,取3次測量值的最大值作為結果。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6分鐘步行距離試驗(6MWD)。6MWD按照ATS 2002標準操作,在30 m的走廊內行走6 min,記錄行走的最長距離。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慢性呼吸疾病問卷(CRQ)評分。采用CRQ評分評價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呼吸困難、情緒功能、體力活動和乏力4個維度,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按照7分制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改良伯格氣促量表(mMRC)[4]評分。采用mMRC評估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該量表包括0~4級5個等級,分別對應0~4分,呼吸困難程度與等級評分呈正相關。⑤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心悸、氣促、胸悶、頭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FEV1%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6MWD比較 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CRQ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mMRC評分比較 見表4。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見表5。
3 討論
COPD是一種常見的、嚴重致殘的慢性肺部疾病,在全球范圍內患病人數超過2.5億[5]。COPD不僅影響患者的肺功能,還導致全身性損害,如肌肉萎縮、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等,進而降低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COPD的主要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綜合征,導致氣道阻力增加、肺彈性減退、肺泡通氣不足、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等。因此,尋找有效的COPD治療和康復方法,對于提升患者的呼吸功能、運動水平、日常生活和生活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
目前,COPD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氧療、手術治療等,但這些方法均不能根治COPD,只能緩解癥狀、減少急性加重或并發癥的發生。肺康復作為穩定期COPD患者管理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本質上是需要多學科團隊共同參與的個體化綜合干預措施[6],利用藥物、氧氣、呼吸和運動等訓練以及心理輔導,提高患者的呼吸狀況、運動水平、日常活動和生活滿意度。本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為FEV1%、6MWD、CRQ評分和mMRC評分,這些指標均與COPD的病理機制和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的相關性。監測以上指標對于評估COPD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效果和預后風險具有重要價值。肺康復已被證實能夠顯著提高COPD患者的FEV1%、6MWD等客觀指標,以及CRQ評分、mMRC評分等主觀指標。目前常規的肺康復方案仍存在不足,如操作復雜、耗時長、費用高、依從性差等。因此,尋找一種簡便、有效、易操作的肺康復方法,對于提高COPD患者的康復效果和滿意度具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探討了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對COPD患者肺康復的效果,結果表明,該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和呼吸困難程度,且優于常規肺康復方案,安全性良好。該方案的主要特點是將縮唇腹式呼吸和踏車運動相結合,利用兩者的協同作用,達到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的目的。縮唇腹式呼吸能夠增加呼氣時間,延長呼氣末正壓(PEEP),減少氣道阻力,防止小氣道閉合,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增加有效肺泡通氣量,降低呼吸頻率和通氣量,減少呼吸做功和耗氧量。此外,縮唇呼吸康復工具的使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有積極影響。
踏車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不僅能夠改善血液循環,還能夠減少骨骼肌萎縮和疲勞,對COPD患者的肺康復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縮唇腹式呼吸結合踏車康復方案是一種有效的肺康復方法,能夠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運動水平、日常活動和生活滿意度,為臨床肺康復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據。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未考慮患者的疾病分期和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未與其他肺康復方法進行對比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增加對照組,探討不同肺康復方法的優劣和適應性等,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普適性。
參 考 文 獻
[1] 劉春英,秦麗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進展[J].天津醫藥,2009,37(9):814-816.
[2]余淑芳,馬清藍,林婉靜.有氧運動聯合縮唇腹式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2):172-174.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員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21,44(3):170-205.
[4]劉欣欣,王浩彥,張曼林,等.改良版英國醫學研究會呼吸困難量表評分及肺功能測定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能力的預測價值研究[J].臨床內科雜志,2016,33(6):404-406.
[5]王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理及精準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21,19(7):16-18.
[6]宮玉翠,陳潔雅,李平東,等.慢性呼吸疾病肺康復護理專家共識[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5):70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