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提倡教師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開發與挖掘多種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繪本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其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并巧妙地設計問題,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在問題驅動下提升關聯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思維等,進而形成思維品質。基于此,主要對思維品質培養下的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研究,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維品質;繪本教學;問題設計
作者簡介:王蘇蘇(1999—),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了培養學生形成思維品質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提高對思維品質培養的認知高度,將思維品質培養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創新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學生能在英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思維能力。在英語繪本教學中設計具有發散性、層遞性特點的問題,可以突破常規英語教學模式的束縛,為學生的多元思維發展搭建優質平臺,引領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相較于常規的基于課本內容開展教學的方式,繪本教學具有更強的趣味性、交際性以及主題多樣性,其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選擇各類繪本,基于繪本內容、繪本主題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繪本中的圖畫信息、文字信息,以及繪本的主題意義等,可以為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落實思維品質培養目標。
一、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問題設計原則
“問題連續體”理論認為教學問題有五種類型,即單一性問題、再現性問題、引導性問題、參與性問題、開放性問題,不同類型的問題指向不同知識水平及能力水平的學生。合適的問題設計,可以夯實學生的基礎認知,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應用知識,同時可以引領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入手,辯證地看待故事內容,分析故事人物的形象特點,領悟到作者表達的情感及創作意圖,并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解決問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認知思維。
從思維品質培養的角度分析,教師在英語繪本教學中設計問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原則。在英語繪本教學中設計問題,教師需要明確目標指向,保障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發展學生某一項或多項思維能力,為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及引領[1]。同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基礎及其認知發展規律。
2.開放性原則。教師應突破傳統的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想象、選擇以及創造性表達的空間,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
3.關聯性原則。高質量的問題應是連續且合乎邏輯的,在英語繪本教學的問題設計中,教師需要加強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從一個問題的思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的探索中,使學生得以構建系統化的問題鏈,同時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4.遞進性原則。新課標提出,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開展教學活動。對此,在英語繪本教學的問題設計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個體差異視角出發,設計由易到難的問題,讓學生能在探索難度逐層遞進的問題的過程中走向深度學習,形成高階思維[2]。
二、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問題設計策略
(一)設計生活化問題,培養關聯思維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結合繪本內容設計生活化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將繪本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結合現實生活思考問題,建立自我與故事人物間的聯系,促使學生能設身處地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變化,進而可以培養學生的關聯思維[3]。
以《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一級上)》中的繪本I Can See為例。這冊繪本講述了主人公Lora和家人玩捉迷藏的故事:Lora在和家人玩捉迷藏的過程中,沒有發現自己身后一直跟著一只小老鼠,藏得非常隱秘的Lora感覺勝券在握,絕對不會有人發現她,但是Lora的貓卻抓住了小老鼠,也暴露了Lora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繪本內容,體會到故事人物的心理變化,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繪本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存在的聯系,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其他人玩捉迷藏游戲的視頻,創設生活化情境,并結合情境設計以下問題。
(1)What game are they playing?
(2)Who have you played hide and seek with?
(3)How do you feel while playing games?
通過解答這些問題,學生能形成關聯思維,在閱讀繪本或其他英語文本時可以主動聯系生活實際,運用生活經驗思考問題、解答問題。
(二)設計觀察性問題,發展預測思維
繪本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一種閱讀文本。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形成善于觀察圖片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通過觀察圖片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結合圖片內容預測故事情節,發展預測思維。對此,教師可以結合繪本中的圖片設計觀察性問題,讓學生預測繪本內容,發展學生的預測思維。
以Step into Reading(Step 1)中的繪本Big Egg為例。這冊繪本主要講述了母雞Hen在雞窩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蛋并尋找蛋的主人的故事。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There is a hen who found an egg in her nest that does not belong to her. She wants to find the owner of the egg. Can she succeed? Let's guess based on the pictures!”,以激發學生思考。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會更仔細地觀察圖片內容,尋找關鍵信息,并預測故事內容。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Observe the picture and guess what the hen would do if she found a large egg?
(2)What animals will it encounter while searching for who the big egg is?
(3)Can you guess if the hen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 owner of the big egg?
(4)What else did you guess? Please share it with your classmates.
設計這樣的觀察性問題,可以促使學生主動觀察與分析圖片,結合圖片內容大膽地猜測故事情節,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預測思維。
(三)設計整體性問題,鍛煉邏輯思維
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習慣于將文本拆分開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實際上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性,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無法發現文本中存在的內在邏輯關系,增加了學生理解、整合文本內容的難度,這不僅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同時也容易讓學生陷入碎片化學習的誤區。在指向思維品質發展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整體性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整體結構與內容,脫離碎片化學習的狀態,在分析整體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邏輯思維、推理思維的鍛煉[4]。
以人教版(PEP)《英語》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繪本故事“The Rat and the Snake”的教學為例。這冊繪本主要講述了小老鼠被蛇抓住,又成功逃脫的故事,其中包含了許多的語言知識點,如“Now I can eat.”一句強調“eat”的發音,“I can do thing for you.”一句強調學生對句子意義的理解,如果教師將這些知識點進行拆分講解,學生將無法理解繪本中蘊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整體視角設計問題,使學生能在解決整體性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具體問題設計如下。
(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nakes and mice in nature?
(2)How did the little mouse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eaten by a snake?
(3)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eal reason why mice can survive successfully?
又以The Magic Pen繪本的教學為例。通過閱讀繪本,學生能了解到此繪本主要講述了Mr. Big意外得到了一支魔法鋼筆的故事。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知繪本內容,并能條理清晰地解讀繪本,教師可設計如下幾個問題。
(1)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of A Magic Paint Brush: The Story of Ma Liang when you see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2)What will the Mr. Big do with this magical pen in the story?
(3)What characters did Mr. Big spend with the Magic Pen?
通過設計整體性問題,并讓學生解答問題,可以使學生主動研讀繪本,經歷邏輯推理、辯證分析等過程,認識到解答問題需要嚴謹的思維、清晰的思路,從而使其能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
(四)設計生成性問題,增強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是思維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階思維的重要表現。在英語繪本教學中,要想增強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表達觀點的機會,并以巧妙的問題設計為載體,引領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形成多角度看待問題以及創造性表達的能力,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實現學生思維由低階到高階的過渡[5]。
仍以人教版(PEP)《英語》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繪本故事“The Rat and the Snake”的教學為
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ich character in the story do you prefer?”,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出現的角色的形象特點,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設計生成性問題:“Does the snake/rat in the story have qualitie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蛇和鼠的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引領學生由解答問題過渡到寫作練習,讓學生在寫作中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通過提問的方式給學生布置故事創編任務:“What other unexpected stories will happen between the rat and the snake? Please put it in writing.”,這樣,可以使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并從不同角度設想故事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而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五)設計評價性問題,形成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主要指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全方位判斷、理解事物,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其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客觀評價繪本內容,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使學生形成批判思維。
如在“The Rat and the Snake”繪本故事的教學中,在學生理解了繪本內容以及其中闡述的道理后,教師可以設計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從繪本故事中獲得啟發,思考現實。例如,教師可提出問題:“Do you think the story of the rat and the snake would happen in real life?”,將學生的思維由思考繪本故事轉入思考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能找到繪本人物或故事在生活中的折射點。教師還可以提問:“If you encounter many powerful opponents in life who surpass you, do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m?”,以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內容以及角色形象的基礎上客觀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此外,在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后,教師還可以問題為載體,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相互評價,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情況,促進學生批判思維的形成。
三、總結
總之,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形成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問題設計的原則及方法,通過設計生活化問題、觀察性問題、整體性問題、生成性問題、評價性問題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思維品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陸玉仙.指向思維能力提升的小學英語整本書泛讀教學中的問題鏈設計:以《麗聲妙想英文繪本》(第七級)Toad Swims for His Life!為例[J].英語學習,2022(12):44-48.
[2]高春琴.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問題鏈設計[J].福建教育,2023(10):56-58.
[3]趙嘉冰.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問題鏈的有效設計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3,23(10):99-101.
[4]劉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閱讀課實踐活動設計:以小學繪本閱讀課“The Tiny TV”為例[J].新教育,2023(28):46-49.
[5]劉艷梅.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問題設計:以繪本閱讀課The Rat and the Snake為例[J].校園英語,2023(4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