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勇于擔當;師生關系;強基計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29-02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三年光陰如流水,留下無數回憶與感觸。細細想來,我從三年前入學時的懵懂少年蛻變成如今胸懷“創新報國”之志的青年,是我的班主任劉璇老師一直給我以前行的力量與勇氣。
在懵懂迷茫中遇見光
三年前,剛入學的我尚懵懂無知,尚未發現自己的特長與興趣所在。所幸的是,我遇到了劉老師,她說:“作為淮中學子,你是有長成參天大樹潛質的,是可以成為創新拔尖人才的。立‘創新報國’之志,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三年的每一步,你一定可以做到!”
“創新報國”這四個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中。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中寫道:“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創新報國”的種子悄悄地埋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不變的目標與向往。困頓煩擾時,每每憶及劉老師的話語,每每想起“創新報國”的志向,胸中的拼搏奮斗之火都會被重新點燃,讓我篤定前行。
在荊棘滿途中追隨光
克雷洛夫曾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創新報國”之志對高一時的我而言宏大而遙遠,正如河流之彼岸,而我能做的正是劉老師所說的“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三年的每一步”——課堂上的每個知識點我都細致記錄、每一個問題我都認真思考。在劉老師的建議、鼓勵下,我逐漸放下了對師長的畏懼,樂于向老師請教、與他們交流,也加入了學習小組。班級中熱情開放的氛圍讓我融入其中,我逐漸走出慣性思維的桎梏,更加樂于思考,提出標新立異的問題,并與同學探討,得到新穎獨特的見解。在思維的碰撞中,我對未知也越發感興趣,我的學習路徑從“接收輸入”轉向“主動去拿”。
也正因如此,我才第一次能夠正視學科競賽,擺脫畏難情緒,并渴望從競賽中獲得對世界更深入的認識,探求奇妙化學反應的內在機理,解答我對神奇自然現象的疑惑,響應國家對創新化學人才的號召。然而,此時已臨近高三,我有點無所適從。是參加競賽,還是集中精力于課內學習?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選擇題。
劉老師看出了我的困惑,她主動和我交流,了解我的困擾后,她笑道:“既然對化學感興趣,何不嘗試一下?不論競賽結果如何,你都將有所收獲。相信自己,大膽追夢吧,這樣便不會給未來留下遺憾。”劉老師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耳畔,我心漸明,便投入了競賽的學習。令我驚訝的是,參加競賽非但沒有影響我的課內學習,反而促使我利用好課余時間,大大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動力,競賽內容對我的課內學習也有所裨益。微觀世界的神奇與精妙令我嘆為觀止,原子通過復雜的原理和精巧的結構組成種種功能各異的材料更讓我熱血沸騰,也更加深了我日后選擇強基計劃中化學材料學習方向的決心。
待競賽塵埃落定,高三已然來臨,緊張感如同空氣中的塵埃,飄浮在每個人的周圍,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卻無法將其驅逐。劉老師在班會上給我們朗讀了約翰·多恩的小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鼓勵我們成立學習小組。在她的動員下,班級里成立了各式各樣的學習小組,我也深受感染,加入其中。在同學們的互幫互助下,緊張彷徨感煙消云散,充實滿足感油然而生,我也在這和諧共進的學習氛圍中逐步適應了高三的節奏,更主動地去迎接挑戰,成績也愈加穩定。我們班也在“共擔風雨、共創輝煌”的口號下更加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在恩師引領下沐浴光
高三上學期臨近期末時,劉老師向我介紹了北京大學的寒假學堂,給我們詳細講解了強基計劃。這個計劃旨在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我不禁回想起高一時劉老師提出的“創新報國”理念。然而,我總覺得強基計劃是給競賽強者準備的,這讓我有些退縮,劉老師嚴肅地糾正了我的胡思亂想。她說:“強基計劃正是一方肥沃的土壤,孕育棟梁之材,以助民族復興。”
蘇洵云:“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憶及劉老師“創新報國”的話語,我不禁感慨,自己雖渺小,仍欲獻微薄之力,以助國之富強。我放下了顧慮,不假思索地報考了北京大學的化學強基計劃。
考前加油鼓勵,考中全程守候,考后暖心交談,無論何時,劉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如同溫暖的春風拂去我考試的焦慮。劉老師說:“守得云開見月明,相信‘相信’的力量,堅持‘堅持’的信念。選拔考試結束后我請你吃飯!”劉老師的話恰似黑夜中的點點光亮,給我以前行的希望。最后,我成功通過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測試。
三年走來,劉老師從沒有一點架子,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在潛移默化中將“創新報國”的信念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何其幸哉!今朝入燕園,離實現“創新報國”之志又近了一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這顆小小的種子終于發芽,雖然渺小,但仍期望在盛開之時可為滿園春色增添自己的色彩!
(作者系江蘇省淮陰中學2024屆畢業生,現就讀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