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而且也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之一。目前,在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如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存在不足、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不夠、產業集群式發展基礎薄弱及產業融合集群水平不高、國際市場準入的技術壁壘和政治干擾因素在不斷增加等諸多挑戰。在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視角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應該在夯實產業創新基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速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集群水平、高效推進對外開放等方面多下功夫,以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邁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276.4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24-0017-04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主要領域和載體,而新質生產力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動力源泉,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應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但在新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通過對各類要素的協同創新,融合集聚,不斷推動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四鏈”加速融合發展,實現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突飛猛進,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建立在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強的引領帶動性且增長潛力非常大的產業,是科技不斷創新進步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具有全局性、導向性、帶動性、高技術性、高成長性及動態性等特點。新質生產力本質上就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的生產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和未來產業培育能夠加快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1],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技術經濟新范式,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既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躍遷和成長的重要驅動力量。新質生產力是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其首要錨點就在于高質量[2],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不斷取得更大的突破,從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就在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能得到加速優化和調整,促進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實現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經濟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新質生產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很多,如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形成數字經濟、顛覆性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3],通過數字經濟發展賦能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4],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邁向中高端。
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只有通過企業的自主創新來實現,引進與模仿實現不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但目前在一些領域,我國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尤其是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存在短板,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有限、新型基礎設施供給需要進一步優化、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等。2023 年,我國全年研發(Ramp;D)經費投入33 278億元,占GDP 的比重為2.6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 212億元,占Ramp;D經費支出比重為6.57%,與發達國家普遍15% 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加上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的貢獻度僅占1%,對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投入明顯不足[5],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明顯滯后。盡管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但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技術研發和應用沒有實現完美匹配,創新成果轉化率偏低,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體制尚不完善。
(二)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存在不足
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不僅是促進經濟平穩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目前我國在某些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產業鏈供應鏈存在脆弱性,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目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加速重構,逆全球化趨勢仍在蔓延,“斷鏈”“脫鉤”威脅也在不斷增大,導致全球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體系正在加速調整重構,我國的關鍵核心技術短板越發突出。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這與世界其他科技強國普遍低于30% 的情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性能集成電路、高端芯片、高端數控機床、高性能計算軟件、高性能復合材料、納米材料及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封裝技術等領域仍受制于西方發達國家[6]。加上全球95% 的國際標準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特別是云計算、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分別被美國、英國和德國掌控,由此會產生“標準合圍”和“標準鎖定”現象,會嚴重削弱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比較脆弱的情況。因此,在“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集中優勢資源,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
(三)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不夠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與科技鏈“雙鏈”融合,但目前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還不夠,產業鏈與創新鏈存在脫節現象,產業發展“被脫鉤”的挑戰依然存在[7],產業升級緩慢。近年來,雖然我國在推進產業與科技融合方面的步伐在加快,但也存在著戰略對接不足、融合方式單一、協同性不強、產學研用脫節、金融支持不足、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不夠等諸多問題,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一代數字化技術、綠色化技術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仍不完備,二者的融合度亟待提升,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產學研等諸多方面共同參與,協同創新,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人才培養和優化完善合作機制等多種措施,推動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創新規律,構建有利于產業與科技融合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環境,促進產業與科技融合精準定位、深化分工協作,推進多方位、多層次、多環節融合,促進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四)產業集群式發展基礎薄弱、產業融合集群水平不高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打造出了許多標志性的產業集群,已進入產業集群融合發展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從名單中也可以發現產業集群呈現出空間不均衡的特點,北京(4個)、上海(4個)、武漢(4個)、深圳(3個)等一線城市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陣地,中西部地區城市產業集群較少。但由于一線城市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受限,工業用地規模有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引進落地及戰略性新興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張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規模較小,產品集中在中低端,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競爭力弱,龍頭企業的帶動性不強,部分企業還沒有形成鏈主企業,產業鏈“缺鏈、斷鏈、短鏈及弱鏈”四大現象突出;引領型標志性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儲備不足,尚未形成大規模的融合集群式發展態勢,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水平不高。
(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市場準入的技術壁壘和政治干擾因素增加
由于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多數是根據國內需求開展研發和生產的,對于國際標準參考不足,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企業較少,導致企業產品或服務難以符合國際標準認證,頻繁遭遇國際技術壁壘。這些壁壘包括技術標準、產品認證、法規標準、測試檢測和認證程序等,它們可能限制進口產品的市場準入。加上近年來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高端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對我國實行“精準脫鉤”,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筑起“小院高墻”,特別是在半導體、新材料、航空設備、信息通信技術、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對我國實施嚴密封鎖打壓,通過技術封鎖、人才限制、金融投資的雙向封堵等方式,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遏制,通過加大核心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破壞國際競爭秩序,維護自身相對壟斷地位[8],這對中國的科技進步和國際市場份額構成挑戰。同時,由于國際局勢、經濟環境、貿易秩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經濟也將進入以“高通脹、高債務、高風險”為特征的大調整期[9],地緣政治風險在不斷加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受到多種政治干擾因素的影響。
三、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夯實產業創新基礎,不斷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要加大投入,強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高收益、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投入具有長期性,只有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才能保證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持續發展下去。要目標明確,聚集優質資源,持續加強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攻關研發,瞄準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高端芯片等重點領域、重點關鍵核心技術長期持續投入,久久為功,以圖突破,不斷提升其自主供給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10]。二是要加快各類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步伐。要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有代表性的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要充分發揮國家在技術創新中的基礎引導作用,構建由“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體系。同時,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不斷為重點領域提供標準驗證、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檢驗檢測及技術開發、試驗、推廣等方面的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三是要不斷加大成果轉化支持力度。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保障。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難點主要包括轉化資金短缺、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轉化風險較大以及缺乏專業的轉化人才和技術轉移平臺等,要通過建立和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包括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環境、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配套政策、探索成果轉化新模式等途徑,切實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補短板鍛長板,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要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補足產業鏈“短板”,著力疏通卡點堵點,鍛造產業鏈“長板”,通過數字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11],不斷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為此,一是要聚焦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深耕細作,定向突破,攻克“卡脖子”難題?!笆奈濉逼陂g,要特別針對高端功能材料、集成電路、基礎元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基礎研究領域及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及操作系統等高端技術,組織力量集體攻關,推動協同創新,盡快補足“短板”,實現彎道超車。二是要彰顯產業優勢,進一步鍛造“長板”。“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在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已經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的領域,協同創新,持續加大投入,在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促進形成由中國主導制訂的國際產業標準與認證體系,提升國際標準話語權,不斷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同時,要加快第三代互聯網、6G網絡設備、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腦機接口及先進高效航空裝備等創新標志性產品的研發,不斷鍛造更多“長板”。三是要加大對本土創新型、引領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出臺有足夠吸引力的配套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快促進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型舉國創新體制機制[12],開展聯合攻關,逐漸突破光刻機、高端芯片制造等“卡脖子”環節技術,構建起以本土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企業為核心,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協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體系,盡快補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短板,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三)加速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只有二者實現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方面戰略布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關鍵措施。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對于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要加快彌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短板,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集聚優質要素資源,逐步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二是加快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關鍵,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要大膽打破高等院校學科設置專業壁壘,嘗試構建科技產業復合型人才培育體系,革新傳統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培養高素質、多層次復合型人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科技創新成果只有應用在生產一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出它的真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因此,要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以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商業化。
(四)推進產業布局優化,不斷提升產業集群水平
一是強化產業規劃頂層設計,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笆奈濉逼陂g,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產業集群建設方案,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集群發展方向,彰顯產業發展地方特色和發展目標,形成主業突出、多元發展的格局。既要聚焦5G、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要前瞻布局諸如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導體、太赫茲、氫能與儲能、類腦芯片及柔性電子等未來產業。引導各省各地方根據自身產業發展狀況,培育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逐步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二是充分發揮鏈主型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不同領域的龍頭企業積極承擔產業鏈鏈長職責,利用自身優勢,不斷賦能鏈上企業發展,促進產業鏈整體水平提升。要發揮鏈主企業的主引擎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吸引、整合更多的配套企業融入產業鏈,做好補鏈、延鏈、強鏈工作,引領產業鏈升級,整體提升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集群競爭力。
(五)高效推進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國際化新局面
一是要鼓勵支持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骨干企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主動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搶占一席地位,獲取更多國際標準制定主動權、話語權;要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和推廣我國優勢產業標準,確保其國際領先地位;要及時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設計出現的各種機會窗口,取得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使更多的產業技術國家標準能夠有機會轉為國際標準;要掌握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發展動態及趨勢,提前布局,積極應對。二是要切實推進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布局。要注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積極申報PCT國際專利;鼓勵有一定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骨干企業走出國門,加強與國外企業的技術合作,取長補短,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三是要不斷開辟新的國際市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化環境。要密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交往,不斷拓展交流與合作的寬度和廣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要借助RCEP區域一體化機遇,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陸上、海上和空中交通網絡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要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升級,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服務和知識產權轉移,不斷提高貿易質量。
參考文獻:
[1]" "焦方義,張東超.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0-116.
[2]" "胡洪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經濟學家,2023(12):16-25.
[3]" "張森,溫軍.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一個分析框架[J].當代經濟管理,2024(3):1-12.
[4]"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3):4-11.
[5]" "潘教峰,王曉明,薛俊波,等.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新方向、新問題、新思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407-413.
[6]" "汪文祥.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J].全球化,2019(2):84-93.
[7]" "顧麗敏.創新鏈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理論邏輯與機制設計[J].現代經濟探討,2024(3):80-86.
[8]" "趙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機理及培育路徑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26-31.
[9]" "林永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與新任務[J].國家治理,2023(1):40-44.
[10]" "王海南.“四鏈”深度融合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4(1):7-12.
[11]" "黃先海,黨博遠,宋安安,等.新發展格局下數字化驅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經濟學家,2023(1):77-86.
[12]" "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