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研集備機制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文章闡述“雙減”政策、校本教研和集備機制的概念,分析集備機制的現狀及其優勢與挑戰,從集體備課、實踐探討、成效共享等三個方面提出優化策略,以期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與指導。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校本教研;集備機制;優化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校本教研集備機制改革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Z2023ZX0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真(1969—),女,福州高新區第一中學。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文件肯定了校本教研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貢獻,同時從宏觀層面上對新時代的教研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然而,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還不夠完善,教學內容設計缺乏系統性,課堂互動不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為此,研究“雙減”背景下的高中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現狀,探討有效的高中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優化策略尤為必要。
一、“雙減”背景下高中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概念界定
(一)“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是中國教育系統近幾年實施的一項重大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政策的核心目標不只是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和課外輔導時間,更重要的是通過減負來提升教育質量,促使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身心健康。“雙減”政策倡導從被動的“管、卡、壓”模式轉變為自主學習模式,力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體發展空間和選擇機會,從而重構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教育的深度轉型。
(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指以學校內部的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圍繞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校本教研的研究對象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研究目的是促進學校的發展并提升教學質量。校本教研強調立足于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注重校內資源的利用,通過行動研究和反思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校本教研旨在通過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并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教研有助于推進新課改的實施,保障教育改革的實際效果。
(三)集備機制
集備機制是教師通過合作與共同研討進行備課的組織方式,旨在整合集體智慧,以提升備課質量和課堂效果。集備機制強調團隊協作,通過共享經驗和資源,優化教學方法,高效達成教學目標。集備機制要求教師定期進行交流,集中討論教學內容和目標,并合理分工,以發揮各自的優勢。集備課機制不僅有助于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助于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
二、“雙減”背景下高中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現狀分析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高中思政校本教研的集備機制得到了廣泛關注。因此,集體備課在高中思政教學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共同研究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力求在課堂上更全面、精準地傳授知識。集體備課已成為提高課堂效率、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集體備課通常包括集體研討、模擬課堂、評議和修訂等環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定期組織教研活動,集中討論新課程標準、教材重難點以及思政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并結合時事熱點,探討如何將其有效融入教學。基于集體研討,教師開展二次備課,結合班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從而保證教學設計既符合統一要求,又具有個性。部分學校還會安排教師進行模擬上課,讓其他教師觀摩并提出意見。通過這一過程,教師能夠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課堂結構,形成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然而,集體備課也面臨一些挑戰。部分學校的集體備課存在形式化問題,教師之間的討論較少涉及深度思考和創新設計,更多的是關注教材知識點的覆蓋面和教學進度。這種表面化的交流難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集體備課的統一性與個性化教學存在沖突,不同班級的學生在認知水平和興趣上存在差異,集體制訂的教學方案未必能滿足所有學生,這要求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適當進行調整。當然,集體備課也存在多種評價和及時反饋機制未建立的問題。評價方法太過簡單,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忽略對學生全面素養的評價,這不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此外,由于集體備課需要教師定期參加研討和評議活動,部分教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工作負擔,尤其在思政課程日常教學任務較重的情況下,這可能影響他們的教學熱情和質量。
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更好地應對思政課堂的新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和改進集備機制。教師更加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研究,并在集體備課中深入討論時事熱點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力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課堂知識。此外,集體備課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如通過線上平臺交流教學經驗,分享課件和視頻資源,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資源共享的廣度。同時,學校通過引入專家指導和開展課題教研,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和備課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達成政策要求。
三、“雙減”背景下高中思政校本教研集備機制優化策略
(一)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提高質量
集體備課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高中思政課程中。定期組織集體備課會議,為教師創造了開放的交流平臺,讓教師得以分享教學經驗、教學資源和課件設計。這種合作不僅能促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還能為教師提供反思和改進的機會。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共同討論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從而制訂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圍繞如何將這一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展開討論。通過集思廣益,教師能夠設計出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活動,如通過案例分析、社會調查或模擬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情境中感受到這一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這樣的實踐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還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此外,集體備課還為教師提供了知識共享與整合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共同開發系統性的教學大綱和教案模板,確保在教學過程中有一致的目標和要求。這種合作不僅能提高備課的質量,還能增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教師可以相互借鑒成功的教學案例,探討各自的教學方法和效果,通過分享經驗和反思,促進個人和集體的成長。
為進一步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學校可以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在線協作工具和平臺,使教師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備課討論和資源共享。通過建立資源庫,教師可以方便地上傳和下載教案、課件、相關資料,實現知識的快速傳播與共享。這樣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能提升備課的便利性,還能激勵教師進行更廣泛的教學創新,推動整個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
(二)實踐探討:凝練過程,統籌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凝練過程來優化教學,基于集體備課的成果,細化教學內容,確保每節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這樣的精細化設計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人生價值與社會責任”的主題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設計多個相關的子主題,如“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等。教師應明確每個子主題的教學目標,如通過討論責任意識來增強學生對社會角色的認知,通過分析奉獻精神來培養他們的志愿服務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開展多種實踐活動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分組討論是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子主題,分享各自的見解和體會。這不僅能引發學生的思考,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角色扮演活動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設計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實際操作中了解責任和價值觀的內涵。這種體驗式學習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為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應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在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討論或個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看法。根據反饋信息,教師可以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或興趣點進行必要的修改。這種反饋機制不僅能幫助教師優化教學過程,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實踐探討,教師可以有效統籌教學過程,使每個環節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主題教學中,教師應建立子主題之間的關聯,如在討論個人責任時引入社會責任的概念,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價值觀框架。由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取單個知識點,還能通過知識間的聯系理解知識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從而形成系統的、立體的理解。這一教學理念既體現了思政課程的教育目標,又符合新時代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要求。
(三)成效共享:復盤整理,優化教研
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應通過系統的復盤和整理,總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在定期的交流與反饋中,教師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學成效和經驗,建立良好的學習和改進機制。例如,在講授“國家的性質”主題的課程時,一名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另一名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則出現教學缺乏吸引力的問題。這樣的復盤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還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
為提高復盤和分享的效率,學校可以建立資源共享平臺,讓教師在平臺上上傳自己的教案、課件、教學視頻及其他教學資料,供其他教師參考和使用。這樣不僅能促進教學資源的流動,還能鼓勵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不斷進行創新與實踐探索。教師可以查看其他人的教學視頻,了解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借鑒成功的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教研活動,讓教師在集中討論中分享復盤的成果。活動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教師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改進方案。例如,在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共同探討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成效共享機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師在相互支持和激勵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教師不僅會感到自身的努力得到認可,還會更加積極地進行教學創新和實踐,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高中思政課程教學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通過有效的校本教研集備機制,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實踐探討與成效共享,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這不僅能提高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思政課程教學將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不斷優化。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和改進,為學生創造更具吸引力和現實意義的學習體驗機會。
參考文獻:
[1]李秀輕.“雙減”背景下農村高中政治校本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高考,2022(31):115-117.
[2]鄭誼文.學科教研基地,撬動普通高中質量提升[J].四川教育,2024(2):37-38.
[3]陳鵬磊,龔興英,黎聚才.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創新發展的價值、任務及推進機制[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4(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