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自然課程對培養幼兒觀察、探究、動手等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文章從釋放天性、培養審美、健全人格等角度分析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實踐意義,從創設情境、組織活動、家園共育等方面探討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實施策略,以期促進幼兒園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情境創設;自然情感;家園共育
作者簡介:岳燕艷(1983—),女,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盱眙開發區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針對科學領域提出“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的教學目標。對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求優化親自然課程設計,組織豐富的體驗活動,為他們提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以此鍛煉其觀察、動手、探究等能力,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實踐意義
(一)釋放幼兒的天性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回歸自然。這里的“回歸”體現在身體和心理兩個層面。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發展,城市里的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相對較少,難以感受自然界的蓬勃生機。開展親自然課程能夠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拉近幼兒與大自然間的距離,讓幼兒在探索興趣的驅動下認真觀察自然、釋放天性,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培養幼兒的審美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開展可以讓幼兒親身感受自然之美,如探索毛毛蟲變成蝴蝶的奧秘,觀察種類豐富的植物,與小動物親密接觸,等等。這對于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調動下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三)健全幼兒的人格
親自然課程的實踐使幼兒的學習范圍變得更加廣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均為寶貴的教育資源,蘊含堅強、勇敢、包容等美好品質,能夠滋養幼兒的內心。在親近自然的活動中,幼兒能夠直觀感受花草樹木旺盛的生命力,形成尊重生命、珍惜資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同時增強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在與同伴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健全人格,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有助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二、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親自然興趣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調動幼兒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使幼兒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具體而言,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確定親自然課程的具體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后,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設計多元化的互動問題,營造活躍、愉快的班級氛圍,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讓他們逐漸明確課程主題,從而對接下來的實踐活動產生強烈的參與興趣。可見,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有效激活幼兒的親自然興趣,使他們初步了解親自然課程的主題。
例如,在觀察植物生長活動的室內教學中,為了激發幼兒的親自然興趣,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介紹柳樹成長過程的視頻。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下,幼兒對柳樹的成長充滿好奇,全神貫注地觀看視頻。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見過柳樹嗎?它有什么特點?仔細回想一下,柳樹在什么季節枝葉最茂盛?在什么季節它的枝葉會變得干枯?”這些問題能夠促使幼兒整合生活經驗與視頻內容,鍛煉幼兒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接著,教師為幼兒分發彩筆和畫紙,鼓勵他們以繪畫的形式呈現柳樹的生長過程,同時反復播放視頻資料,為其提供創作思路。此項活動使幼兒關注柳樹的各項特征,深化對柳樹成長過程的了解,激發幼兒對親自然課程深度研究的興趣,彰顯創設問題情境對提高幼兒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影響。
2.創設自然情境
為了保證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創設自然情境,為幼兒營造真實的活動場景,為親自然課程的開發與實現做好充分準備。首先,教師應從幼兒園的戶外環境入手,增加園內的綠化面積,根據土壤濕度和當地溫度種植適宜的綠色植物,為幼兒營造真實的自然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種植植物時不僅要考慮土地因素,還要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挑選具有特點的、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以此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在園內設立“觀察角”“昆蟲區”“小花園”等區域,并在每個區域提供放大鏡、小噴壺等物品,最大限度上還原自然場景。其中,“觀察角”內種植了不同種類的蔬菜,便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昆蟲區”內有蝴蝶、蜻蜓、蜜蜂等,教師組織觀察活動時必須保證幼兒的人身安全;“小花園”中有牽牛花、玫瑰、向日葵等,旨在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為了發揮親自然課程的教學價值,除了直觀展示動植物,教師還要利用自然材料為幼兒構建游戲區域。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不同樣式的貝殼制作風鈴,將其懸掛在教室門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使幼兒掌握自然材料的多種用途。在創設自然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策劃者,需要積極開發自然資源的應用途徑,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營造真實場景,使他們更加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材料的獨特魅力,從而讓幼兒有機會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開闊眼界的同時推動各項實踐活動的開展。
3.創設游戲情境
游戲對幼兒有著較強的吸引力,能使他們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一性格特點創設游戲情境,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因此,當明確親自然課程主題后,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創設相應的游戲情境,開發自然材料的多種用途,并融入趣味性情節,使他們踴躍加入游戲中,通過與同伴的默契配合順利完成游戲,對自然現象形成全新認識,同時促進自主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例如,在進行“小動物的家”主題教學時,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組織一次尋寶游戲。首先,將提前準備好的動物模型放在教室內的各個角落,并設計一些與該動物有關的簡單問題,幼兒回答正確便可以順利拿到動物模型。比如,藏在角落的動物模型是小白兔,幼兒需要回答“小白兔的眼睛是什么顏色的?”“小白兔有幾條腿?”等問題。其次,教師將幼兒分為3人一組,并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張藏寶圖,讓他們根據現有提示在圖上尋找動物的家,將模型擺放到相應位置上。在此過程中,幼兒需要仔細觀察藏寶圖上的信息,仔細回想不同動物的居住環境,結合多方面因素最終確定動物的家的具體位置。最后,分組展示游戲成果。教師引導幼兒用流暢的語言闡述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和收獲。游戲情境的創設不僅讓他們了解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還在無形中提高其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自然材料設計創意游戲,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動手操作中使其感受到自然材料的魅力。
(二)組織活動,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
1.了解植物的“一生”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了解植物的“一生”是實現該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對此,教師可以組織與植物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幼兒記錄植物從發育到成熟的全過程,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具體而言,首先,教師為幼兒準備不同植物的種子,讓他們先認真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特點,再進行種植。接著,教師要定期帶領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為其提供鏟子、噴壺等工具,按照科學指示給植物澆水,并以畫圖或簡單的文字記錄它在發芽、長葉、開花等階段的變化。此項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幼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規律,直觀感受生命的奇妙。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戶外實踐活動,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植物園或農場,并邀請園藝師為大家詳細講解不同植物的生長環境、用途、與人類生活的聯系等。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提出問題,通過園藝師的專業解答消除他們的疑惑,以此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可以在園藝師的帶領下觸摸這些植物,充分感知它們的外形特征。回到園內,教師組織幼兒互相分享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如看到了哪些植物、了解了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等等。該環節既能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讓幼兒從同伴的發言中了解種植技巧,有利于幼兒社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以上活動能夠拓寬幼兒接收信息的渠道,讓幼兒在了解植物生長過程的同時感受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進而增強環保意識。
2.與動物“交朋友”
與動物“交朋友”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其行為特點和生存條件,引發幼兒對生命的思考,樹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觀念。對此,在幼兒園親自然課程的實踐中,教師應圍繞動物組織多樣性的實踐活動,引導幼兒與動物“交朋友”,在近距離接觸中使他們增強對不同動物習性、生存環境、飲食習慣等方面的了解,達到培養親自然情感的教育目的。
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園內設置“小動物觀察區”,帶領幼兒觀察動物們的生活習慣,如小兔子的“跳躍式”走路、小雞的啄食行為、小貓每次吃完飯都會用爪子“洗臉”等。此項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直觀感受動物的可愛與活力,還能培養他們對動物的關愛之情。另外,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的互動游戲,如模仿動物的叫聲、吃飯習慣、走路方式等,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其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我與動物交朋友”的主題活動。由于園內條件有限,無法讓幼兒與更多動物近距離接觸,教師便可以帶領他們參觀附近的動物園。在參觀過程中,教師需要介紹動物的基本信息,并解答幼兒提出的問題,如“老虎和獅子能生存在同一個空間內嗎?”。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棲息環境和活動習慣,從而使他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如此,幼兒既能夠了解動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又能在和動物的親密接觸中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識,有利于正確生態觀念的培養。
(三)家園共育,豐富幼兒親自然經驗
家園共育是提高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長的參與和陪伴對豐富幼兒親自然經驗具有重要幫助。基于此,教師應以“親自然”為主題組織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邀請家長陪同幼兒一起參加,融洽親子關系的同時保證親自然課程的實踐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家庭自然觀察日記”的課后活動,為每個家庭提供筆記本,讓他們留心觀察家庭里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或是記錄不同季節的天氣特點,家長負責撰寫文字,幼兒則以畫畫的形式記錄自己親眼所見的內容,雙方共同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另外,觀察日記不局限于文字和圖畫兩種形式。幼兒還可以用相機拍下大自然中的美好瞬間,打印后粘貼到筆記本中,以此豐富日記內容,讓幼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親近大自然并逐漸愛上大自然。幼兒園還可以組織一些自然體驗活動,如郊游、野餐、種植等,邀請家長陪同幼兒參加,一起觀察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增進親子間的交流與互動。例如,“植樹節”即將到來,教師提前在班級微信群里發布親子活動的邀請函,讓家長提前準備鐵鍬、噴壺、鏟子等工具。在活動現場,教師介紹此次親子活動的主題和意義,并讓大家以家庭為單位挖坑、種樹、澆水,在身體力行中讓幼兒體驗勞動的快樂,同時也使幼兒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觀察并愛護自然的良好習慣。通過家園共育,幼兒的親自然經驗更加豐富,在與家長共同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特有的魅力,充分體現出親自然課程的教育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優化親自然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無論是對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是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從興趣、情感、經驗等方面出發,在實施親自然課程的過程中,采用創設情境、組織活動、家園共育等策略,在教師、家長、幼兒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親自然課程的實施效果,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鄔錦佳.幼兒園體驗式“親自然”課程的實踐研究[J].新智慧,2023(30):86-87.
[2]鄭茹.淺談幼兒園自然課程開發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115-117.
[3]郭志娟.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的構建研究[J].求知導刊,2023(14):98-100.
[4]崔莉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自然課程建設研究[J].知識文庫,2022(18):67-69.
[5]袁玎.巧用幼兒園資源開展親自然課程[J].試題與研究,2022(28):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