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戴彥偉(1983— ),男,漢族,黑龍江巴彥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消防救援;趙建春(1990— ),男,漢族,山東臨沂人,本科,研究方向:消防救援;夏鉦(1999— ),男,漢族,黑龍江雞西人,本科,研究方向:消防救援。
摘要: 近年來,我國水域救援任務量顯著增長,同時伴隨著高傷亡率與高救援難度的雙重挑戰。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中的中堅力量,消防救援隊伍肩負著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重任。因此,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如何優化水域救援策略,提升救援效能成為消防救援隊伍建設與發展的新課題。本文深入剖析了當前水域救援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歸納了水域救援的獨特性與技術關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隊伍的水域救援能力,進而以更高效、專業的能力,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助力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水域救援;實戰訓練;應急預案;團隊協作;技術革新
引言
隨著氣候變化,我國水域救援任務日益繁重,這對消防救援隊伍的水域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域救援考驗著消防救援人員的體能與技能,要求其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和專業素養。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水域救援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消防事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水域救援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探討消防救援隊伍如何全面提升水域救援能力,以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式應對各類水域災害,為人民群眾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一、水域救援現狀
(一)水域救援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水域救援是指人員在水域中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或重要場所、建筑物受到水流破壞時,采取的緊急救援行動。在我國東北地區,特別是松花江、遼河等水系區域,每年雨季都面臨著嚴峻的防汛抗洪挑戰。水域救援的類型多樣,落水事故救援主要針對游泳、船舶翻沉等意外落水情況,還包括冬季冰面厚度未知而導致車輛、人員落水等事故。這些情況都要求消防救援人員快速定位并實施救援,以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內澇災害救援因暴雨導致城市或村莊排水不暢,引發洪澇。該項救援工作需協調多方力量,確保受災群眾安全轉移和物資供應。孤島轉移營救涉及在水流湍急、水位快速上漲的情況下,將被困群眾從孤島等危險地帶轉移至安全區域。
面對水域救援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東北地區的救援隊伍須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和引進先進裝備。然而,水域救援仍面臨諸多挑戰。通過加強水域救援訓練和裝備建設,提高消防救援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應對能力,是確保水域救援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1]。
(二)現有消防救援隊伍的水域救援能力現狀
當前,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水域救援的中堅力量,其對水域災害的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至關重要。在深入審視當前狀況后不難發現,其水域救援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間。從裝備層面來看,盡管消防救援隊伍已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水域救援設備,但相較于日益復雜多變的救援需求,其裝備水平仍有待提升。先進的高速救援艇、精密的潛水裝備,如雷達、三維立體掃描等專業設備的缺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救援行動的迅速展開與高效執行。加大對水域救援裝備的投入以實現裝備的現代化與專業化,是提升救援能力的重要一環。同時,專業技能培訓也需加強。面對水域救援中的種種挑戰,消防救援人員需具備更為全面、深入的專業技能。通過持續開展高水平的技能培訓,確保消防救援人員都能熟練掌握這些關鍵技能,在面對緊急情況時從容應對、有效施救。此外,實戰演練與協同作戰能力的提升同樣不容忽視。通過組織定期的實戰性訓練,檢驗隊伍在水域救援中的真實應對能力,幫助救援人員在實戰中積累經驗、提升技能。加強與地方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的協同作戰訓練,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水域災害的挑戰,這也是提升整體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徑[2]。
二、水域救援的特點及技術要點
(一)水域救援的特點
東北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展現出高風險性與高挑戰性的特點。這一地區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加之冬季漫長、冰雪覆蓋,導致水域救援任務尤為艱巨。東北地區的水域救援環境復雜多變,水流因季節、降雨等因素而變得湍急難測,加之低溫導致的能見度下降,給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救援人員在救援現場須時刻警惕溺水、寒冷導致的體力透支、失溫及抽筋等風險,這要求他們具備卓越的體能、耐寒能力及自救互救技能[3]。
東北地區的水域救援往往涉及大規模的人員調動與協調,現場危險系數高。面對復雜的救援現場和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消防救援人員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并有效執行救援任務。在冰雪融化期或暴雨季節,水域狀況瞬息萬變,這對消防救援人員的反應速度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需熟練掌握各種水上救援工具的使用,具備在惡劣環境中快速定位、搜救及轉移被困人員的能力。
(二)注意事項
防范落水與被淹是救援行動的首要原則。消防救援人員須時刻保持警惕,細致觀察周邊環境,一旦發現有群眾被困,須立即啟動緊急響應機制。在接近被困者時,優先使用救生圈、救生繩、無人機、遙控救生艇等裝備進行遠程援助,確保被困者在等待過程中保持安全。根據現場情況,靈活采取安全措施,如建立穩固的救援平臺或利用繩索系統,為后續的救援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在水域搜救過程中,無論是水面還是水下搜救,救援人員都應遵循科學謹慎的原則,避免盲目行動。由于東北地區部分水域可能存在冰層覆蓋、水溫低等特殊情況,救援人員須充分了解水域地形和可能存在的危險,合理規劃搜救路線,避免發生意外。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水下聲吶、無人機等,提高搜救效率和安全性。救援現場的情況往往復雜多變,救援人員須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及時發現并應對可能出現的險情。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嚴格遵守“先上后下”的原則,先確保自身安全再開展救援行動。在選擇救援地點時,須充分考慮水域的地形條件和水流情況。東北地區的水域地形多樣,既有寬廣的河流湖泊,也有狹窄的溪流和水庫,救援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救援場所,確保救援行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進行水下作業時,必須穿戴專業的個人防護裝備和安全防護裝備,如潛水服、呼吸器等,以應對可能的水下危險。在水面搜救時,須根據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搜救區域和搜救位置,確保搜救行動高效、精準。
三、提高水域救援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設備體系和提升技術水平
隨著充氣式救援橡皮艇技術的日益精進,傳統通用型橡皮艇正逐步被更為專業、高效的救援型充氣橡皮艇所取代,這一變革顯著提高了救援力量的專業性與響應速度。消防救援裝備技術部門正積極順應這一趨勢,致力于研發基于最新專業救援型橡皮艇的快速充氣技術。通過集成創新,開發出高效便捷的快速充氣組件,實現了橡皮艇在緊急情況下的及時部署,極大縮短了救援隊伍抵達現場的時間,為救援行動爭取了寶貴時機[4]。
剛性船體充氣船作為水域救援的另一重要支柱,其配備比例與類型也在不斷拓展與優化。平底船、氣墊船、自扶正船等多種類型船只的引入,構建了更為全面靈活的救援裝備體系,使救援隊伍能從容應對各種復雜水域環境,確保救援任務的高效執行。在裝備配置上,倡導“剛柔相濟”的策略,將剛性船體充氣船與專業救援橡皮艇進行科學組合,形成優勢互補的救援裝備組合。根據區域水域特性的不同,合理配置橡皮艇數量,巧妙利用氣墊船艙的存儲空間,實現橡皮艇的日常維護與快速取用。此外,有關部門也應高度重視裝備的日常維護與檢查工作,特別是針對橡皮艇的船體結構、充氣系統以及快速充氣組件等關鍵部位,進行細致入微的檢查與維護,確保其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出最佳性能;對氣墊船等配套裝備進行全面檢查,保障整個救援體系穩定可靠,為水域救援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堅實基礎。
(二)人員培訓和技能提升
消防救援隊伍必須高度重視人員培訓與技能提升的深度融合。須致力于打造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論學習體系,確保每名指戰員都能深刻理解水域救援的要點與精髓。精心設計的課程可使救援人員掌握最新的救援理念、技術原理及安全規范,為實戰操作奠定堅實基礎。實戰技能訓練是提升隊伍戰斗力的核心環節。模擬急流暗礁、漩渦、光視線受阻等各種復雜多變的水域環境,開展高強度、高難度的技能訓練,錘煉指戰員的專業技能,培養其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決策、果斷行動的能力。
心理素質對消防救援人員來說非常重要。通過模擬真實救援場景、心理壓力測試、反復性訓練等方式,幫助消防救援人員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強大的心理韌性。在面對高風險、高強度的救援任務時,他們能保持冷靜、堅定,從而確保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保持持續學習的熱情也是重要一環。有關部門應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水域救援技術和裝備,組織指戰員參加各類技術交流與合作活動,不斷拓寬其視野。同時,鼓勵救援人員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提出新的救援思路和方法,為水域救援事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5]。
四、案例分析
(一)尚志市抗洪
在2023年8月,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影響,黑龍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鎮遭受了嚴重洪澇災害。在此次救援行動中,特勤大隊的快速響應與高效執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案例[6]。面對復雜多變的救援環境,特勤大隊展現出了優秀的專業素養和頑強的戰斗力。在暴雨和洪水的雙重考驗下,特勤大隊指戰員不畏艱難,晝夜奮戰,成功轉移被困群眾600余人,解救被困車輛及搬運大量物資,有效緩解了災區壓力[7]。
經過分析,地理環境為此次災害加劇的重要因素。低洼的地勢和遠離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使該鎮在面對強降雨時,基礎設施極易受損,特別是通信和電力設施的中斷,從而嚴重影響了救援工作的效率。特勤大隊的快速響應和高效執行,展現了我國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的健全性和完備性。從預先號令的發布到隊伍的迅速集結,再到救援行動的精準實施,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應急管理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多部門協同作戰和裝備管理的嚴謹性,也為救援行動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緊急救援的同時,積極安撫受災群眾的情緒,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這種人文關懷不僅有助于減輕受災群眾的心理壓力,也為災后恢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五大連池泥石流
百年一遇的黑河市五大連池市朝陽山鎮東風村的泥石流災害,不僅是對該地區的一次重大考驗,也是對我國消防救援隊伍在復雜自然環境下水域救援能力的一次實戰檢驗。五大連池市的地理環境復雜多變,地勢低洼、水系密布以及強降雨后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共同構成了此次救援行動的巨大挑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消防救援隊伍必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評估災情,制定并執行有效的救援方案。在救援過程中,消防救援隊伍展現出了出色的專業素養和團隊精神。指戰員迅速響應,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控制了險情,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8]。第一,加強裝備適應性訓練,確保消防救援人員在復雜自然環境下能熟練使用各種救援裝備;第二,完善通信保障體系,確保在通信中斷等極端情況下救援隊伍仍能保持有效的指揮和協調;第三,加強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多部門聯動協調救援機制,提高整體應對能力。
結論
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力量,在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復雜多變的水域環境,要充分認識到水域救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不斷提升水域救援隊伍專業化、現代化水平。要針對不同的水域環境、不同的災害類型、不同的事故特點,充分發揮現有裝備器材的性能優勢,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裝備,以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志鵬.簡述加強消防隊伍水域救援安全防范的路徑[J].水上安全,2023(06):76-78.
[2]馬建輝.加強消防隊伍水域救援安全防范措施的幾點思考[J].中國應急救援,2022(01):14-18.
[3]李炳濤,袁凱.消防隊伍平靜水域應急救援實戰化教學與訓練研究[J].今日消防,2022,7(01):34-36.
[4]沈偉.水域救援專業隊救援能力評價體系[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09):1304-1307.
[5]尤寶明.激流水域救援的探討[J].水上安全,2023(13):122-124.
[6]李博滔.淺析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建設[C].2021年度滅火與應急救援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1.
[7]隋翔宇.消防救援隊伍滅火救援實戰化建設的思考[J].今日消防,2022,7(09):127-129.
[8]高慶超.消防救援隊伍戰訓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今日消防,2022,7(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