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山水畫不斷地在詮釋著中國文化的博大崇高,不斷地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加強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至關重要,本論文旨在探索中國山水畫課程在師范院校中的思政教育價值,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最后通過教學案例分析,驗證了山水畫課程思政的有效性,這些研究和實踐對于師范院校中國山水畫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進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術師范專業課程思政理念培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大計,師范為本,師范教育在國家教育事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師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機”,師范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2021年教育部頒布了《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要求師范生應具備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這四種職業能力,其中師德踐行能力放在第一位體現了師范生師德的重要性。未來的師范教育是師德為基的“全人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范生的培養更應突出師德的養成,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師范院校要將“四有好老師”的新時代要求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傳統師道文化貫穿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因此,對于師范專業課程思政理念的培育顯得十分重要。
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美術師范專業課程既有助于以具體生動、可感可知的形象引發師范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鳴,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美術師范生只有具備了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意識,厚植教育情懷,畢業后才能勝任“以美育人”的重要使命,樹立起當一名優秀美術教師的職業理想。
美術師范專業山水畫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山水畫課程是中國畫專業的必修課程。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堂”的理念,根據師范生的特點,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較高文化審美素養和中國畫技能的美術師范專門人才。
一、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的提升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起到關鍵作用。“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素養的要求,本質上和思政課教師是一致的,只是從事立德樹人的“平臺”不同。因此,美術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還要強化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一方面,學院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的相關培訓和講座,專業教師要認真鉆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等,在日積月累中豐富理論知識、提升理論素養,將立德樹人轉化為教師的思想自覺。另一方面,根據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山水畫的課程特點,找到與思政課的協同點,挖掘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內容深度融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能力。
二、深入挖掘山水畫課程包含的思政價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異彩紛呈的山水畫將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和道德修養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中國人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養。山水畫中的“山水”二字不是簡單的風景概念,它是一種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表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教師深挖山水畫中蘊含的審美精神、和諧精神、創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很有意義。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里寫道:“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審美精神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在審美對象與藝術作品中的顯現,它體現在題材上,也體現在藝術語言上,更體現在整體風貌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內涵。中國畫家將自然之美、意境之絕、筆墨之妙都融入在小小的山水畫中,表達了山水畫獨特的審美精神。在山水畫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開闊藝術視野,感悟到水墨、設色所體現的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因此帶來了情感和情緒上的愉悅。學生審美精神的培養不僅賦予他們獨立的審美敏感度和判斷力,還有助于提升其生活品質,拓寬視野,提高心靈層面的滿足感。
中國山水畫從誕生起即受到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和形意之間辯證的哲學思維方式,找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山水畫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融相濟,深入挖掘山水作品中的和諧精神,能夠培養學生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發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弘揚生態道德,更好地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清代畫家石濤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這一美學思想,表明了中國繪畫風格發展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元代畫家王蒙在五代董源披麻皴的基礎上創造了行筆曲回的解索皴法;南宋時期的山水畫構圖一改北宋的全景式構圖,而追求具有形式感的邊角構圖;元四家完成了山水畫由“重格律,以理貫法”到“重氣韻,以趣運法”的升華,這些都是古人在繪畫上創新精神的具體表現,是這一理念的實踐和成果。當代師范生要不斷扎實基本功,提高專業水平和基本技能,從而開拓創新,切實提高創造能力。
三、創新山水畫課程思政的教學形式
傳統的山水畫課程往往只重技法訓練,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等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埋沒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通過分析美術師范專業培養目標、山水畫課程特點,課程組重組教學內容,制定了以史作基、以美作引、以技作結的“三位一體”中國畫思政教學理念,將課程思政目標細化,滲透到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中,使美育和德育充分結合起來,把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專業技法傳授貫穿于日常課堂教學之中。
美術師范專業山水畫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 " " " "——以《宋元山水臨摹》一課為例
中國山水畫以筆墨為基礎,以意境為宗旨,傾注畫家的思想和才情,進而寓情于畫、以畫言志、以畫抒情。中國山水畫的學習是一個師法古人、師法造化、師法本心的過程。宋元時期是山水畫成熟崛起并且達到了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中筆墨皴法最為成熟、畫論最富于哲理,畫家也是各具風格,獨辟蹊徑又有著相互師承的關系,折射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狀態和審美傾向。
一、思政育人教學目標
《宋元山水臨摹》是山水畫課程學習的必經之路,十分具有代表性。對于山水畫的臨摹不應僅局限于技法,還應注意其中的豐富內涵。通過學習臨摹宋人、元人的山水畫,從中感悟山水畫語言形式的豐富,體會傳統筆墨的語言特性,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和美學理論,熟練掌握山水畫用筆用墨的技巧和規律,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培養學生對大好河山自然造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對自己所學專業更加充滿信心和動力。
二、教學案例實施過程
首先,以史作基。
通過對宋元山水畫發展史的深入講解,能夠讓學生理解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歷史淵源、風格流派及名家名作,從而懂得中國畫的獨特審美特點,提高其欣賞水平。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展現了崇山峻嶺、奔流的溪水和林木蔥蘢的自然景觀,以及一名旅行者徜徉其中的情景。通過范寬的構圖和筆墨運用,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思考。畫中的山川河流顯得雄渾而壯麗,給人一種恢宏和超越凡俗的感覺。而旅行者的身影則讓人聯想到人類與自然的融合與和諧。這種山水畫中的意境,既展示了自然的壯麗與力量,又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理念。它讓我們反思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醒我們珍惜和保護大自然的美麗與生命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與中國山水畫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相契合。引導師范生尊重自然,堅定熱愛生活環境、熱愛祖國的信念,充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其次,以美作引。
宋代和元代山水畫在不斷發展的歷程中展現的精神風貌各有千秋。宋代山水畫傾向于自然,側重“真”和“實”,提倡山水畫的寫實風格。而元代山水畫在汲取前人知識的基礎上,把筆墨的情趣與個人主觀情感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山水畫由寫實風格向寫意風格的轉變。北宋畫家李成的山石如卷動的云,畫樹枝獨創“蟹爪法”筆鋒精厲,其山水有荒寒蕭疏之境;范寬所創的“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谷,呈現了北方山水的雄壯厚重。南宋畫家馬遠的“斧劈皴”用筆犀利剛健,他與夏圭以獨特的邊角構圖開啟了山水畫的新面貌。“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將披麻皴法要訣發揮到極致,展現出渾厚華滋的南方山水畫;倪瓚創制的“折帶皴”用筆方折,形成了筆簡意遠的獨特畫風。通過對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構圖、形式、筆墨、透視、繪畫風格和文化內涵的深挖,讓學生認識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激發他們對山水畫的學習興趣,堅定熱愛生活環境、熱愛祖國的信念,提高學生認識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第三,以技作結。
臨摹是學習古人繪畫技法、藝術思想和創作方法的絕佳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國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加深對畫家、流派、作品的認識,從而系統地學習古代優秀的山水畫技法。宋元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各種皴法日趨完善,讓畫家在表達上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將傳統山水畫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皴法是表現各種石質紋路的主要手段,是中國畫特有的繪畫技巧和程式化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示范雨點皴、披麻皴、斧劈皴的用筆方法,讓學生從中感悟和認知傳統繪畫的筆墨語言特性和藝術精神。學生從一勾勒一皴擦的臨摹訓練中掌握用筆用墨的技巧和規律,感悟中華民族的繪畫魅力和深刻內涵。中國山水畫的學習重在傳承,汲取古人的繪畫理論和技法,學而用之,把傳統精髓延續下去。作為師范生,肩負了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要明確自己作為未來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扎實練好基本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山水畫這一傳統繪畫形式傳承發揚,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三、教學反思
通過宋元山水模塊的臨摹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能夠分析筆墨的形式美感,掌握作品中的筆墨規律、構圖特點、意境營造等,也理解了山水畫作品所承載的思想內涵與價值觀。本課程將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與案例分析的深度融合,讓教育理念、立德樹人和中華傳統文化貫穿始終,著力提升實際教學效果。
作為古老東方藝術的代表,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歷史社會和中華民族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是中華民族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之一。因此,在師范院校山水畫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打造符合時代的專業課程教學結構與教學體系,引導師范生樹立起正確的藝術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自我品格、實現自我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高尚情操和積極價值觀的未來教育工作者。
作者簡介:
李琦,1986年生,女,講師,碩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師范院校中國畫課程思政的教學滲透研究”(課題編號:2021SJB0889)成果。作者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