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育人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路徑之一。高職院校由于其培養人才的固有特征,在文化育人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方式、路徑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文化育人路徑的需求和期待,引導高職院校從“完善文化育人的教育體系”“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深化思政課的理論加強作用”“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加強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中的鞏固作用”這三種實踐策略,完善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提升育人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實踐策略
發揮好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實現高職院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需求,也是促進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大國工匠”人才的現實要求,更是推動我國人才結構實現轉化的重要基礎。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在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就業規律的基礎上,更加準確地、科學地把握文化育人的路徑,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以達到更佳的人才培養效果。
一、文化育人的時代意蘊
首先,高職院校堅持文化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路徑[1]。“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價值功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育人功能,是我們能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正確道路。
其次,高職院校堅持文化育人與“三全”育人相結合,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認同感和獲得感。高職院校在堅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過程中,在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關注前沿熱點的基礎上,深層次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文化育人的方式和路徑具有多樣化的特征,需要將文化育人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載體相結合,譬如微信公眾號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化育人的過程中。
最后,堅持文化育人是形成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基礎。我國高職院校分布范圍廣泛、辦學特色突出、專業特色鮮明、學生就業特征明顯。因此,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本校的專業特色優勢、行業優勢、模范典型優勢,打造特色的文化育人路徑。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文化育人路徑認同性調研情況
為了更全面且準確地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文化育人路徑的認同情況,筆者面向高職院校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同時走訪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以及相關教師,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方式和認同性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訪談。經過對問卷數據和訪談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情況:
以“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文化育人路徑的認同性調研”為主題,對某高職院校進行實地調研,面向該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6份,其中有效問卷占162份。填寫問卷的性別分布情況為:男生115人,占總人數的70%,女生47人,占總人數的30%;正在或曾經擔任學生黨(團)干部(包含班干部)等職務的學生共26人,占總人數的16%,未曾擔任學生職務的共136人,占總人數的84%;在政治面貌方面,中共黨員人數為58人,占36%,非黨員(包括團員、群眾,以及其他民主黨派)為104人,占總數64%。
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參與調研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有30%的人聽說過“文化育人”,并且了解文化育人的相關內容;所有受訪人中有92%的人點贊過校內學習平臺發布的優秀傳統文化視頻;有60%的人讀過中華優秀典籍(書籍、雜志等);有97%的人學習過校內學習平臺上發布的何小虎等“大國工匠”的典型案例,但是并未分享給他人。
三、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面臨的困境
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進行文化育人的方式、路徑選擇,以及影響力這三個方面,呈現出兩大特征:
第一,從調查問卷的結果看,高職院校在進行文化育人時,學生作為接受者呈現出被動性強的特征。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研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只有12%的人選擇了“非常愿意學習學校學習平臺上推送的文化專題”,同時有70%的學生選擇了“按照學校的要求去學習文化專題”,18%的學生選擇了“偶爾學,大部分情況下不學”。在“你希望學校通過什么方式進行文化育人”的選項中,65%的學生選擇了“希望通過虛擬仿真設備去接受文化專題的學習”,33%選擇“希望通過播放電影、觀看話劇、詩詞大會等更加便利的方式去學習”,2%選擇了“都可以”。這組數據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文化專題的學習更加傾向于“更潮流的方式、更信息化的渠道、更多樣化的選擇”,而目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更偏向傳統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則呈現出被動化的特征。
第二,從走訪調研的結果看,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方式中更傾向于傳統方式。在同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輔導員和相關教師的訪談中,可以得知,目前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方式中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育人方式。例如,將文化育人的主題鑲嵌在思政理論課中,在團日活動中選擇文化育人的專題進行主題教育。除此之外,還包括依托思政類社團進行宣傳、社團進班微宣講、開辦文化育人的專題學術講座等。就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來看,這些傳統的育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接收信息的需求、高校進行文化育人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拓展、開發更多文化育人的途徑和方式,以滿足學生對于文化育人的需求和期待。
通過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認同性調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形成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相關機制不健全、搭建的育人場景不足、技術水平尤其是虛擬技術開發應用不足。主要表現為: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輔導員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等教師職業素養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完成文化育人的任務;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機制構建者和實施者存在脫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政府、高校和教師之間銜接不夠緊密,文化育人的相關機制構建不夠完全;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文化育人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通過虛擬場景的搭建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需要投入更大的資金和精力去挖掘紅色資源,搭建更多的文化育人的信息化場景。然而,要增加文化育人的信息化場景,不僅需要虛擬技術的支撐,也需要專業的技術教師的支持。因此,人才和設備的缺乏、技術的不成熟是造成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方式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政府、高校的角度來說,高職院校應當健全完善文化育人相關機制,大力引進相關的技術設備和人才,這是拓展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的重要保障[2]。
第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接受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深受互聯網環境及朋輩群體的影響。文化育人需要有良好的育人氛圍,這種氛圍應當是自在的、主動的。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傳播的媒介也越來越豐富。在教學環節中學習不到的知識,學生會通過新媒體渠道去獲知。因此,在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會形成這樣一種情況:學生被動性地參與到學校文化育人的過程中,同時通過朋輩之間的交流來分享自己的感悟。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大多是被動性地參與到文化育人的過程中,究其背后的原因,是高職院校并沒有為文化育人提供良好的、專業的、喜聞樂見的氛圍和內容,使得文化育人走在固定、刻板的路上,導致學生的接受性不強,反響一般。
四、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
基于調查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將從完善文化育人教育體系、深化思政課的理論加強作用、加強在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中鞏固提升等三大方面,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實踐策略。
(一)完善文化育人教育體系
為確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實,學校方面應積極完善文化育人教育體系。從明確職責、構建評價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著手,優化整體教學機制,以此促進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
首先,高職院校需要考慮到自身的教學特點和發展方向,結合三全育人的要求,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打造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藝術展示課堂等多樣化的活動;借助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切實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進行文化育人,增強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院校的行政部門應積極發揮自身教學督導作用,結合黨的基本方針政策,依據院校實際情況,制訂可行性更強的文化育人的教育流程。
其次,重視對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引進大數據追蹤技術,并著重完善思政教師隊伍,以加強文化育人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3]。對此,高職院校需要重視對相關教育經費的籌集,可適當構建相應的籌備體系,以保證教育資源、經費的充足,這樣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渠道運用各種活動和競賽來推動文化育人。
最后,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高職院校應借助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推動文化育人高效開展。比如,為強化課堂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動力,將文化育人認同性的效果引入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借助各種激勵手段,提高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鼓勵其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落實文化育人。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要及時宣傳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量化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其與學分體系結合,用嚴謹的教學態度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日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深化思政課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理論加強作用
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都閱讀過中華優秀典籍,這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及學校的培養模式相關。因此,要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對文化育人的認知能力,必須深化思政課的理論加強作用。
在理論學習中,學生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也需要根據變化的實際進行創新。要拓展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就必須增加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一方面,需要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特征,吸收優秀的文化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文化育人的實踐創新。另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一系列的熱點前沿問題,比如,近年來各大衛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各地文旅為吸引游客而頻繁登上“熱搜”的現狀,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感悟文化育人的生命力。
(三)加強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鞏固作用
互聯網環境為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教育帶來了契機。在互聯網環境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越來越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這就亟需高校拓展文化育人傳播方式。因此,必須在高職院校中的第二課堂這一教學形式上下功夫[4]。在拓展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上,一方面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包括易班、青年大學習、學生社團、公眾號、微博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社交平臺進行教學和實踐活動。同時拓展新媒體的新形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觀看慕課等方式進行文化育人。另一方面,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組建相關的社團,搭建思政課實踐課的教學場景,拓展思政實踐課的教學資源。這二者是在網絡環境下實施好文化育人的重要實踐路徑。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的相關部門和人員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網絡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強化網絡輿論陣地,利用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興趣,結合實際,對其進行文化育人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5]。
另外,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實踐課和實操課占很大比重。因此,文化育人的方式不應該被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也要發揮好實踐課、實操課中的教育作用。在通過實踐課和實操課進行文化育人時,也要重視為學生構建優質的學習氛圍,嘗試將學生的專業實操課與之結合,構建文化育人與實踐課結合于一體的教育機制。努力做到在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厚植大國工匠精神。
結束語
綜上所述,深度探索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對于高職院校落實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應著重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機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一方面保障學生實現健康、長遠的發展,另一方面為我國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助益。另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拓展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徑,對于引導學生就業、把握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關系方面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也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在信息辨別和反意識形態滲透方面的能力,能夠真正地引導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客觀有效地正視網絡輿論。
參考文獻
[1]王欣.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132-134,137.
[2]張金麗,李清.新時代紅色校園文化育人路徑優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4):171-173.
[3]盧凱,彭慧潔,江峰.“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1):38-42.
[4]楊湘雨.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涵養青年學子精氣神[J].中國共青團,2024(1):41.
[5]龔學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向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3):30-33.
作者簡介:張樂丹(1993— ),女,漢族,山西運城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