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2015年以來,劉現莊村培訓基地在農業農村部和河北省委組織部、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的領導和支持下,認真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工作,先后完成47期4740人培訓任務,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發展建設,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工作中,努力做到五個“突出”:
一、突出“細致籌劃,精心組織”
在接到培訓通知后,基地立即成立培訓專班,認真分析通知要求,明確責任分工、優化組織流程、排除安全隱患、狠抓服務質量,確保工作實效。在課程設置上,先行列出課程設置范圍,并對大課題進行拆解、細分;其次是及時與選調地區農業農村部門了解該地區農業發展情況和規劃目標,共同探討課程設置的方向,做好協調配合;第三是積極與參訓學員建立聯系,全面了解學員工作性質和經營特點等,并對學員學習訴求進行登記、分類,做好調研。主動與部、省主管處室以及組織部門、黨校和各大高等院校、專業機構等建立聯系,了解現行農業農村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對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有針對性地建立一支由主管領導、專家學者、行業楷模和一線領軍人物組成的師資力量,為教學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突出“課程多樣,按需施教”
根據不同培訓主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講什么”的原則,設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李大釗紅色革命精神教育、合作社管理、鄉村振興研究、冷鏈物流、消防安全、鄉村旅游、鄉村治理和品牌建設等30多個不同類型課程,根據每期班的實際情況和學員需求進行組合。在專家授課的同時,注重實際經驗的傳授,邀請江蘇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與華西會場同步線上授課,邀請7位優秀學員代表進行現場傳經送寶。在現場觀摩環節,將觀摩與授課結合在一起,由觀摩點的創始人帶領大家講發展初心、歷程和成功經驗、方法,并一對一答疑解惑,使學員們參觀有看頭、學習有勁頭。
三、突出“跟蹤問效,長期服務”
在省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基地成立跟蹤服務小組,采用電話、微信等形式收集各學員的產業發展需求,按照學員地區、產業類型和有關需求進行分類,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研究解決方法:一是按問題類型解決,包括種植、養殖、加工、儲存和銷售等,采用抖音、快手和微信視頻號等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在不同時間段由多個領域專家進行直播授課;二是基地帶領相關領域專家奔赴學員所在地進行現場指導,讓培訓過程延伸到生產一線,現場指導、當場解答;三是形成書面材料向省級主管部門匯報,由省級主管部門督導地方農業農村部門繼續跟蹤解決學員實際需求。
四、突出“規范管理,細致協同”
基地安排車輛對學員實行點對點接送,最大限度保證學員安全和往返方便。每期培訓班,基地成立臨時黨支部和班委會,按照基地—班委會—學員的管理模式,讓學員管理學員、學員協調學員,并請領隊從中協調配合,這樣在管理過程中易于調解矛盾、深化管理,并且在溝通過程中有緩沖、易溝通。學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所有行動保持高度統一,根據不得私自行動、不得不請假外出等要求,按照每天有早操、白天有課程、晚上有討論的安排,規范學員管理,確保安全。班委、領隊和基地工作人員分時段組織學員點名、查寢,確保學員嚴守紀律、按時就寢。
五、“做好保障,用心服務”
做好食宿保障,在現有基礎上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在住宿、餐飲、安保等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目前,基地能夠同時接待300人住宿、會議以及600余人的用餐需求。實施小病免費醫療,安排醫生值班,所有學員在培訓期間,如有感冒、發燒、拉肚子等情況,基地免費提供藥品、輸液等服務,做到了小病不出基地。如需到醫院就診,基地安排專人和車輛進行接送、陪診,確保參訓學員能夠學得安心、住得舒心。
下一步,河北劉現莊村基地將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升。一是發揮基地優勢,助力產業發展。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平臺資源以及廣闊的學員產業資源,嘗試建立農業產業鏈發展示范項目,增加、增強學員對相關領域的認知,并接入學員產品,產生價值。二是提升培訓質量,轉變培訓方式。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學員在模擬場景中學習。鼓勵教師制作微視頻,利用抖音、快手和視頻號等傳授相關知識,做到教師得流量、學員得技術。三是引入相關企業,提高科技含量。邀請人工智能領域、無人設備(無人機)領域、智能農業裝備研發、制造企業以及各大電商銷售平臺進入到培訓中來,快速推動生產力提升,高效實現產銷融合,創新培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