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將在具體的生成活動“送給幼兒園的生日禮物”中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實踐研究。借助幼兒園過生日這一契機,引導幼兒在制訂計劃、實際操作、總結回顧三個方面發現并嘗試解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觀察和實驗驗證,記錄和搜集信息,進而得出結論,形成解釋并進行交流和拓展。
關鍵詞:生成活動;探究能力;教學策略
探究能力是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具體表現。《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當前的幼兒園活動對于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常常集中在某個集體教學中,這樣僅針對某一個領域的探索對于幼兒來說比較片面,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較大的局限性。下面以中班“送給幼兒園的生日禮物”活動為例,探究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生成活動的內涵
生成活動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基礎,以真實的問題驅動為導向,以持續性探究為中心,以綜合性學習為特點,以可展示的成果為旨歸的一種活動組織方式。生成活動的開展能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由此開展實踐研究。幼兒園生成活動的開展可以是幼兒自發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話題,也可以是由教師提出的并且是幼兒感興趣的、能促進幼兒發展的話題。
二、生成活動的實施
1. 抓住契機,適時導入
“送給幼兒園的生日禮物”這一活動是由幼兒園的園慶活動生成的。教師抓住了幼兒對園慶的期待和好奇,尋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在與幼兒共同了解了什么是園慶以后,教師引導幼兒去挖掘要完成的階段性目標。
幼兒園的生日馬上到了。當教師把這個消息告訴幼兒的時候,他們立刻討論了起來,問道:“園慶是不是慶祝幼兒園過生日?”說到生日,立刻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聊起自己是哪一天過生日,在生日當天都做了什么,以及自己有多開心。于是,教師順應幼兒的討論繼續提問。
師:為什么說起自己生日的時候這么開心呢?
生1:過生日時能跟爸爸媽媽一起吃美味的食物。
生2:過生日我就長大一歲,變成大哥哥了。
生3:過生日我能收到很多的禮物。
師:幼兒園要過生日了,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4:可以給幼兒園送禮物。
生5:可以送氣球。
生6:可以送玩具。
生7:也可以送一個生日蛋糕。
師:你們想送幼兒園這么多的禮物啊!這些禮物里面哪些更能代表我們班級小朋友的心意呢?是買禮物,還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禮物呢?
生5:買禮物。因為可以買很多,如氣球、彩燈、玩具等,還很漂亮。
生6:做禮物。因為自己做的禮物在其他地方都買不到,這樣更有意義。
生7:對!自己做的才更漂亮。
在“買”和“做”的問題上,幼兒進行了討論。最后,通過舉手表決,大部分幼兒認為做禮物更能代表大家的心意。幼兒很快就商量好要做蛋糕。于是,關于生日蛋糕制作的討論就開始了。
2. 問題引導,確定方向
師:到底要送什么樣的生日蛋糕給幼兒園呢?
生5:送一個像彩虹一樣的蛋糕。
生6:可以送一個非常大的蛋糕。
生6一邊說,一邊比劃著。
師:你們可以看一看,和我們教室里的哪些物品差不多大呢?
生2:可以跟我們的桌子一樣大。
師:你們同意嗎?
幼兒紛紛表示同意。這樣蛋糕的大小就確定好了。
師:商量好大小以后,我們可以開始做了嗎?
有的幼兒大聲附和道:“可以!”有的幼兒搖搖手說:“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呢?
生1:還沒有確定蛋糕的顏色。
生2:對,我有看到過五顏六色的蛋糕!
這時候幼兒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喜好。
師:除了大小、顏色,要不要確定蛋糕的高度呢?
幼兒一致認為高度也要確定。最后經過討論,共同決定了蛋糕的高度和教室里最高的柜子一樣高。
在商量蛋糕外形的同時,教師用集體記錄的方式幫助幼兒記錄下討論結果,便于后期實施。組織該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幼兒了解蛋糕制作和設計前的大小、外形、顏色等必要步驟,這一話題是幼兒主動提出的,教師原本還預設了與幼兒討論蛋糕的裝飾,后來發現幼兒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做什么樣的蛋糕上。于是,教師繼續順應著幼兒的想法討論。
在討論環節,教師是引導者的角色,在幼兒討論出現困難或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提供幫助。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成為“主角”。但是幼兒在制作蛋糕方面缺乏經驗,因此,需要對蛋糕的細節進行一些討論和設計,再依據幼兒的設計進行初步的蛋糕制作,具體的樣式根據幼兒的討論結果及設計成果進行,如蛋糕的層數、顏色、花紋等。當然,在這之前需要豐富幼兒的經驗,以便幼兒在討論的時候能積極參與,讓幼兒感知到做的是自己想要的蛋糕。
3. 共同思考,合作探究
確定好蛋糕的外形以后,幼兒都想要去做蛋糕,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也缺乏制作的經驗。尤其是手工制作,不知道用哪些材料、如何設計。
師:現在可以做蛋糕了嗎?
生:可以!
師:用哪些材料制作呢?
生2:可以用紙盒,如食品盒、快遞盒。
于是,小朋友們就商量搜集家里的盒子、罐子、紙箱之類的物品。
師:材料準備好以后,每個小朋友制作蛋糕的想法都不一樣,這可怎么辦呢?
生5:那我們就每個人做一個蛋糕!
師:時間來不及,而且也擺放不了這么多的蛋糕。
生7:那我們就合作完成一個大蛋糕。
生8:我覺得很合理。
師:又出現一個新問題,這個蛋糕要怎么設計呢?
幼兒相互看看,一時間也想不起來如何做蛋糕。
師:我們先來看看蛋糕店里有哪些好看的蛋糕吧!
在欣賞蛋糕的時候,幼兒的第一反應就是:哇!好漂亮啊!看起來很好吃!教師追問:“哪里漂亮呢?”“顏色漂亮,上面還有小動物。”幼兒爭先恐后地說道。在欣賞每個蛋糕的時候,教師都帶領幼兒討論其顏色和花紋等,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有了前期的經驗,幼兒在設計蛋糕時顯得得心應手,在欣賞蛋糕的時候心里仿佛已經有了自己的設計圖。畫蛋糕設計圖的時候每名幼兒都很專心,在他們設計好了以后,教師問道:“那我們到底要制作誰設計的蛋糕呢?”幼兒都爭先恐后地說道:“我的我的,我設計的蛋糕最好看!”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時候,教師說道:“這可怎么辦好呢?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一名幼兒說道:“那我們就選出一個最好看的蛋糕,然后再做。”教師轉頭看向幼兒,“這個辦法可以嗎?”幼兒紛紛點頭表示同意。于是,每名幼兒拿了一顆小星星開始投票,選出“最佳蛋糕設計圖”。
在討論如何制作蛋糕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提問。幼兒通過自主設計、討論、投票的過程后確定了集體制作蛋糕的樣式,并了解了做蛋糕的大致流程,完成了整個活動的最初環節,同時解決了蛋糕的設計問題,為后續環節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4. 明確分工,自選內容
選定了蛋糕設計圖后,幼兒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蛋糕了,就這樣蛋糕制作拉開了帷幕等上色。在上色之前,我們也進行了一些討論。
師:設計圖已經出來了,我們要用什么上色呢?
生5:油畫棒!
生6:水彩筆不可以嗎?
生8:不可以!盒子太大了,水彩筆要涂好久!
生3:對!水彩筆會沒水的,這樣太浪費了!
生1:我們也可以用顏料涂色。
幼兒你一言,我一語,確定了上色的材料。
師:每個部分都由哪些人來負責上色呢?
生7:我們小組負責涂一個盒子。
生9:不行,盒子有大有小,這樣不公平!
生10:對!小盒子很快就涂完了。
生11:那大盒子就由兩組小朋友負責。
生12:也不行,這樣有的盒子就沒人涂了!
師:我們以前用過什么樣的方法解決分工問題呢?
生:投票。
師:那我們就來商量一下,每個盒子可能會需要多少人來上色吧!
隨后,教師將班上的小朋友分成人數不等的小組。
生10:最大的盒子需要的人多,9個人。
生8:蛋糕越往上的部分,盒子就越小,需要的人就越少,3個人足夠了。
確定好顏色和涂色人數后,幼兒自主選擇想要涂色的部分。很快,分工圖也出現了。于是,根據前期討論的結果,幼兒開始分工上色。
在整個制作環節,幼兒通過討論發現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再次發現問題……同時,自主選擇想要制作的部分,以及想與哪位小朋友合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幼兒的想法給予材料上的支持,如記錄表、顏色和排筆,讓幼兒自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使幼兒獲得了新的經驗。
在蛋糕的半成品完成以后,幼兒成就感滿滿,但是認為不是特別美觀,提出以下問題:“蛋糕和商店里漂亮的蛋糕不一樣怎么辦?蛋糕上的圖案怎么印上去呢?”經過討論,幼兒都想用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裝飾,并且已經想好了要怎么裝飾這個蛋糕。于是,教師將所有的材料,包括絲帶、大小和顏色各異的珍珠、彩帶、蝴蝶結、紙黏土、小絨球等一一向幼兒介紹,這樣裝飾圖就設計出來了。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根據之前獲得的經驗,自主在設計圖上進行選擇,開始分組進行裝飾,初步的成品就這樣完成了。
5. 經驗再現,有效調整
該環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當完整的蛋糕呈現在幼兒面前時,他們會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這一過程將《指南》中的大目標變成了具體的、操作性強的小目標,使幼兒能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并準確地用語言描述出來。在該生成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掌握表達自己感受的方法。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問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增加作品的美觀度。
做好的蛋糕擺出來以后,教師讓幼兒欣賞。
生:哇!好好看啊!
師:我也認為蛋糕做得很好看。哪位小朋友來說一說,到底哪里好看呢?
生1:我認為蛋糕的顏色好看,五顏六色的。
生6:整個蛋糕形狀好看,它高高的。
生4:我認為上面的蝴蝶結和油泥做的小花特別好看,但是蛋糕上層的顏色不好看。
師:哪里不好看呢?
生4:上層的幾個顏色都是深色的,像一個顏色。
幼兒已經有了對顏色的感知和欣賞的能力,但是在相似色或者撞色上表述不明確,這時教師的追問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在運用前期經驗討論、調整后,幼兒心目中“完美”的蛋糕完成了。
此環節主要是教師引導幼兒在自己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能夠對探究內容有更深入的感受。本項目以“制作生日蛋糕”為載體,通過感受、欣賞、討論、創造、合作、調整等步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將獲得的新經驗用于解決新問題中,實現了經驗的積累與再利用。在一個個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幼兒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三、生成活動的收獲
1. 啟示
第一,開展生成活動能夠讓教師準確了解并抓住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繼而通過有效提問、師幼共同參與環節,共同確定活動。
第二,在生成活動中,探究與討論、設計與制作、自主解決類似問題等環節有利于幼兒的深度探究。
第三,生成活動中的師幼互動,不僅使教師的敏銳度有所提升,同時對觀察能力和教育機智等專業能力也有所發展,使教師能夠將教學理論付諸實踐,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中心。
2. 關注
第一,勤于觀察。教師對于幼兒的語言、行為的探索要觀察細致,這樣才能敏銳捕捉到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及時進行引導。
第二,靈活運用。開展生成活動的過程中,不要局限于活動一開始設定的計劃、操作和回顧三個方面,而是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狀態及時調整,可能是動態的制作過程,也可能是靜態的討論過程,還有可能是幼兒的操作沒有按照計劃進行。
第三,整個生成活動的開展是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教師需要關注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及產生的新的有價值的話題,抓住契機,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譚仕群. 淺析如何借助幼兒園主題活動培養幼兒探究能力[J]. 名師在線,2024(13):35-37.
[2]蔡莉君. 主題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J]. 第二課堂(D),2023(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