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幼兒德育存在內容與實踐脫節、實施方式脫離幼兒主體及評價體系單一固化等問題。在闡述具身認知理論在幼兒德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幼兒德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具身認知視角下幼兒德育的實施策略,包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搭建德育實施橋梁、豐富評價方式,旨在提高幼兒德育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德育;具身認知
作者簡介:呂夢迎(1998—),女,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通信作者:張曉華(1979—),男,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品格形成的初始階段,教師在此階段適度開展品德教育,能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對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學齡前兒童開展德育,還存在認知和方法上的問題。幼兒教育應是身心一致的同一性活動,身體力行的實踐能更好地促進幼兒道德認知的發展。本文從具身認知的角度出發,對幼兒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探討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希望能進一步提升幼兒園德育效果,助力幼兒道德素養發展。
一、具身認知理論在幼兒德育中的重要性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把“品德啟蒙”納入了評估幼兒園辦園質量的指標范圍中[1],旨在促進幼兒園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學前兒童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在生活經驗與主觀感受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與具身認知理論強調的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身和心是一體的、統一的、不可分離的相契合[2]。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開展幼兒德育,能有效提升幼兒園德育成效。
第一,要想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教師需要讓其在實踐中對既有經驗進行整理,從而深化認識。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將具身認知理論融入幼兒德育,能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深刻感悟德育內涵,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二,在身心一致的條件下開展德育活動,幼兒不僅能獲得德育知識,還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融入具身認知理論的幼兒德育更契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能凸顯幼兒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幼兒德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與實踐脫節
目前,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德育時脫離了生活實踐,本質上是一種“美德袋”式的德育[3]。簡而言之,這些幼兒園在開展德育時只是將各種道德理念和規范貼在墻上、掛在嘴上、寫在紙上[4]。一方面,在內容整合上,這些幼兒園只是將德育知識機械地嵌入教學活動中,忽略了實踐內化的重要性。這種做法會導致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親自參與的機會,缺少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體驗,從而阻礙德育有效性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德育中過于重視理論講解與原則闡述,忽視了幼兒情感、意志及行為習慣的培養。這種過度依賴言語說教的方式,容易割裂德育內容與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在這樣的學習中,幼兒不能通過具體行為實踐來內化道德知識,理解知識背后的情感內涵及社會價值,難以在真實的生活中踐行所學的道德規范。
(二)實施方式脫離幼兒主體
幼兒德育中還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活動忽視幼兒主體的具身化實施以及背離全面發展的工具化目標[5],這直接影響了德育活動的育人成效和幼兒道德素養的培養效果。其一,德育方式不完全符合幼兒主體的發展需求。在幼兒德育活動中,部分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導致幼兒在德育實踐中的主動探索和決策空間受限。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我是環保小能手”德育活動中,部分教師會提前準備成品垃圾分類箱,然后引導幼兒進行垃圾分類并制作環保標志。在這一過程中,盡管教師提供了活動支撐,但預設好的固定流程與材料限制了幼兒的創造力,無法給幼兒帶來更好的體驗,也未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其二,部分教師常常把復雜的道德觀念簡化為一條條規則,要求幼兒記憶和遵守,卻忽略了道德教育應有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做法容易導致德育與幼兒的日常生活脫節,使幼兒缺乏親身體驗的過程,從而無法有效提升德育效果。比如,在教學“誠實為本”的內容時,部分教師只是讓幼兒死記硬背相應的道德規范,并不會結合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其創造機會,讓其真正感受到誠實的重要性,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誠實守信這一美德,這樣的教學無法深化他們對道德內涵的認識。此外,當前的德育方式側重于集體教學和統一活動,缺乏針對幼兒個體的個性化教育。這種過于統一的德育方法不僅難以觸及幼兒的心靈深處、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還難以滿足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幼兒的多元道德發展需求,無法促進幼兒的道德認知發展,從而限制德育效果的提升。
(三)評價體系單一固化
當前的幼兒德育評價體系單一固化,局限于結果性評價,這不僅會限制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的提升,還會影響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
首先,評價視角單一化。當前的幼兒德育評價體系過于重視幼兒外在的行為表現,而忽視了對幼兒內在的道德認知、情感認同及行為動機的考查。這種評價方式可能會導致幼兒為了迎合成人或社會設定的“好孩子”形象而做出表面上符合大家期待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并非源自他們深刻理解的道德信念。其次,評價主體單一化。當前,幼兒德育的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這樣單一的評價主體限制了評價維度的多樣化,使得評價側重于外顯的行為結果,忽視了幼兒在德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認知提升及個性展現等方面的內容。最后,評價過程忽視情感與價值。在一些德育活動中,評價過于重視技術性成果的展示,比如過于關注手工賀卡的外觀精美程度,忽視學生感恩、尊重情感的培養。這種評價不能充分反映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情感的產生,還會降低幼兒對后續活動的期待,影響其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幼兒德育現狀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資源局限與教學模式阻礙德育實效提升
學校資源不足會直接影響德育環境的創設效果,導致德育實施路徑窄化,使幼兒在道德學習上缺少實踐機會。部分幼兒園在進行德育時,過于依賴以教師為主導和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未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和創造力,導致德育內容過于抽象并且脫離了幼兒的生活實際。此外,部分幼兒園缺乏個性化園本課程,在開展德育活動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集體活動形式,忽視了幼兒在道德品質發展上的多樣性需求。
(二)培訓滯后與方法失衡阻礙德育效果提升
一些幼兒園沒有充分落實教師培養和培訓兩個層面的工作,導致教師出現能力儲備不足、認識不足等問題[6]。部分教師在傳授德育內容時比較模式化,側重于規則理論教育,忽視情境實踐教育,導致德育與幼兒生活實際脫節。同時,由于缺乏科學、全面評價幼兒道德發展情況的方法與工具,部分教師在評價時過于重視幼兒外在的行為表現,忽視幼兒內在的道德認知及情感價值觀的發展。在評價過程中,他們過于依賴統一的標準,未能充分考慮幼兒的個性差異、成長背景及學習情況,導致評價結果不能準確反映每個幼兒的道德品行發展情況。此外,部分教師專業發展受限,在開展德育時過于依賴個人經驗及傳統框架,未能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化需求,采用的成人化教學策略無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幼兒道德品質的培養。
(三)知識灌輸與忽視個體差異影響德育成效提升
部分家長在進行德育時,習慣灌輸知識性內容。他們雖然會利用類似《三字經》這種具有較高德育啟蒙價值的讀物,但是更多關注的是幼兒對讀物內容的背誦情況,很少結合實際生活對讀物中德育知識的內涵進行講解。同時,在對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進行評估時,部分家長也習慣將幼兒外顯的行為作為評價指標,忽視幼兒內在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及價值觀塑造。此外,部分家長在實施德育時,喜歡依據自身經驗和自己對社會競爭的認識來塑造幼兒的行為模式,忽視幼兒的獨特需求與個人興趣。尤其是在祖輩參與撫養的情況下,較容易出現過度寵愛的現象,這容易導致幼兒形成不好的性格。
四、具身認知視角下幼兒德育的實施策略
在對幼兒實施德育時,我們需要創造能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環境,通過實踐體驗,推動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情感價值觀與行動習慣。
(一)以園所為平臺,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幼兒園必須全面審視并優化德育工作體系,將德育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幼兒園要結合園所課程資源開發校本德育活動課程,遵循自然和諧的原則投放德育活動場地材料。例如,為了讓幼兒在勞動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園可開設勞動課,規劃種植區,讓幼兒在勞動過程中感悟德育知識。另一方面,幼兒園要組建專業的德育師資隊伍,鼓勵優秀德育教師組建德育工作室,并通過公眾號發文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宣傳成功的具身德育案例以及具身認知理論知識,引導教師形成具身認知觀念。此外,幼兒園要幫助教師從品德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德育情境的創造者,讓其學會結合幼兒特點構建多樣化德育活動情境。這樣一來,幼兒便能通過親身體驗與直觀感受,更加透徹地理解活動中蘊含的德育知識。
(二)以家庭為支點,搭建德育實施橋梁
完善家園共育模式下的德育機制,是幼兒德育工作的關鍵。家長應從情感教育入手,打造適宜對幼兒進行德育的環境,并根據幼兒日常的行為,及時進行引導、糾正,從而不斷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
幼兒園教授的社會規范需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家長可通過多種渠道與幼兒園溝通,如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微信群等,及時了解園所各階段德育教學的重點。在幼兒園德育活動實施前,家長可在家中引導幼兒進行先導學習,讓幼兒形成初步認識。在活動結束后,家長可引導幼兒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讓其通過反復實踐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強對德育的重視,轉變過分強調知識的觀念。此外,家長還應參與到幼兒的具身德育實踐中,利用家校合作平臺,與學校共同策劃和組織各類德育活動。
(三)以認知為導向,豐富評價方式
在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幼兒德育評價體系中,評價者要將目光聚焦于幼兒身體在活動中的表現,并引導幼兒評價自身在活動中的表現、收獲與成長,這樣的評價能反映幼兒在德育活動中的真實體驗與感受,使幼兒對德育活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反饋和體驗,調整德育活動的方向和重點,確保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需求,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的提升。此外,教師還可讓幼兒進行互評,以此反思自己的表現。為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教師應綜合考慮幼兒所處的環境及周圍各方主體的反饋,建立以幼兒為中心的“身質兼備”的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的價值。
結語
在幼兒德育中融入具身認知理論,能借助具體情境提升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幫助其塑造良好的品質。在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幼兒德育工作中,教師要結合活動反饋和行為觀察,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提升家園共育合力,以此確保幼兒道德行為與認知協同發展,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幸福新童年編寫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解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22.
[2]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3]沈光銀,尹弘飚.從“離身”到“具身”:道德教育的應然轉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2(2):25-38.
[4]嚴從根,馮建軍.潛規則化的道德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23-128.
[5]張潔,秦旭芳.德育工作中幼兒身體作用的式微與提振:基于具身認知理論[J].中國教師,2022(12):91-94.
[6]虞永平.深入實施課程游戲化,推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J].早期教育,2023(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