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工作中,通過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與價值,并結合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的實際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教育的路徑更加明確,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注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服務意識,使其能自覺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民族的大任。
關鍵詞:初中教育;德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閆家鄉中學民族團結示范校創建與發展為例”(課題立項號:GS[2023]GHB1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應水(1975—),男,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閆家鄉中學。
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一環,初中階段是塑造學生品格的關鍵時期。為了確保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必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融入校園生活中,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為了落實德育工作,必須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從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一、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無數中華兒女在外敵入侵時挺身而出,為國家獻身,形成了深厚的共同體意識。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傳遞共同體意識,從而在特定的政治體制下,憑借良好的文化氛圍,實現領土統一與民族團結,為國家的長久發展提供保障。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國際化發展趨勢愈發顯著,人們在接收更豐富的國際文化、政治、社會信息的同時,也會受其他國家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在更為寬松的文化氛圍下,各種文化觀念及思潮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1]。初中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黃金階段,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在此階段,學生的觀念容易受各類信息的影響。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培養學生健康的精神風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傳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使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得到提升,也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學生具備共同體意識后,就會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自覺承擔責任,更愿意融入集體,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接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初中教育,可以使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成長的道路上砥礪
前行。
二、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則
(一)在黨的領導下統一戰線
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標準。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不僅是國家與民族的根本,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領導為廣大學生指明了方向和目標,確保他們可以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同時,通過有效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公平,可以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統一戰線作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重要法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統一戰線,能團結全體學生,不論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如何,每個學生都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統一戰線還有助于促進各民族學生的交流和融合,增進相互了解,這能為構建民族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奠定良好基礎。在新時代背景下,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應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國際胸懷的新一代學生,不僅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在尊重多樣性中落實互利共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具有多元文化的國家,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長久以來,各民族間相互依存、共同進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他們不論來自哪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都應共同承擔起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風俗,這些特色匯聚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保障各民族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和傳承,使學生能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淵源,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從而增進對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在培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應堅持互利共贏原則,讓各民族都能從中獲益,實現共同發展。同時,需努力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鼓勵各民族學生互相學習、交流,以增進民族團結與友誼。通過參與各類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此外,加強民族政策教育,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生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對于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具有重要意義。
(三)在文化交流融合下推動創新發展
在培育初中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文化交流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其作用不容忽視。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互動對于維系民族團結至關重要。文化交流能加深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使各族人民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感,為促進民族團結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文化交流的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舉辦民族節日慶典、展示民族傳統文化、民族藝術表演等。這些活動為各民族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的平臺,讓人們得以更好地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斷創新。現代科技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臺,如網絡、社交媒體等。充分利用這些科技手段,拓寬文化交流的渠道,可以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范圍內了解各民族文化。在教育教學方面,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民族認同感的培養,為其營造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還應結合時代發展,采用新穎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自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
三、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相關元素
想要在初中德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并有效整合,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價值觀[2]。在初中階段,各學科都蘊含與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等相關的內容。因此,各學科教師可以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到各民族之間需要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例如,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引導學生探討民族團結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各民族之間團結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之間是平等、友愛的。又如,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來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如民族英雄事跡、改革開放成就以及脫貧攻堅成果等。此外,初中教材中還涉及許多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如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助于培育學生良好的民族團結意識,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教材相關元素的有效挖掘與利用,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意識,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開展主題德育活動
在初中德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為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有效滲透,教師可以開展主題德育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3]。在主題德育活動的設計上,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化,以滿足初中階段學生的探索欲,從而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主題演講比賽中,學生可以盡情地分享自己找到的與中華民族相關的知識,說出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表達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和熱愛。這類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塑造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規范他們的行為。又如,在知識競賽中,可以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與中華民族相關的文化和歷史,使學生能直觀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孕育出的偉大精神。通過參與競賽,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得到顯著提升。再如,在文藝演出中,學生可以將所學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展示給其他同學和教師,使他們領略到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共同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想要有效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教師可以開展研學旅游活動,使學生在游覽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的過程中,深入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旅游活動既能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魅力產生新的認知,也能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4]。例如,游覽長城、天壇、故宮等歷史古跡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輝煌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可以使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獨立而英勇奮斗,從而自覺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體驗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重要的是,在研學旅游的過程中,學生會走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同胞交流互動,這能增進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可以了解當地民族特色、風俗習慣,感受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強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如手工藝制作、學習中華武術、參與當地民俗藝術學習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結語
在義務教育中,初中階段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環節,肩負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使命。我們必須構建有效的教育機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學校德育的核心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海云.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研究[J].創造,2023,31(10):51-55.
[2]喬德中,查斯娜,張歌.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滿族研究,2023(3):7-11.
[3]黃冰鳳,唐世綱.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J].賀州學院學報,2023,39(3):138-144.
[4]何虎生,張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