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考政策頒布后,給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帶來機遇和挑戰,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思路,以滿足新高考標準要求為目標,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借此來幫助學生培養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和行動研究法的運用,分析新高考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對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制定出貼合新高考政策要求的教學模式和策略,讓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更具現實意義,進而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策略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逐步推進的背景下,以往的課程教學模式已不適用,課本知識掌握程度,不再是判定學生語文學科知識掌握情況的唯一標準。新高考政策內容,明確了高中語文課程由課本知識講解向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轉變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及時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教師只有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活動模式,為學生創設更為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1]。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把教學重心放置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夯實學科基礎等方面,但實際上新高考改革較為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如果一味沿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理念,很難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也無法讓學生在新高考背景下取得更優秀的考試成績。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教師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爭取在課堂內容優化、課堂組織形式創新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進行更貼合其實際情況的寫作表達訓練。這能夠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培育,滿足新高考的各項考查要求。因此從上述幾個角度來看,在新高考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務必要對此引起重視[2]。
(二)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以自身視角切入,進行課堂活動內容的組織和建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無法左右課堂教學的節奏,也無法獲得更優良的課堂學習體驗。因此學生的個性思維和理念很難得到表達,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而新高考改革較為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素養,因此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已無法滿足新高考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爭取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課程學習期待,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寬松平和的氛圍下進行自我表達和觀點闡述,只有如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效果才能滿足新高考的政策要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高考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務必要對此引起重視。
(三)能夠讓語文教學適應新高考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引導學生對當前的零碎知識進行記憶和總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形成更完備的知識框架體系,靈活運用所學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但語文學科知識本身是具有一定社會功用的,新高考政策也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工作做出了要求,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語文課程教學理念與新高考改革的趨勢并不相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轉變原有的課程教學方式和思路,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綜合運用水平,這能夠讓學生構建更完備的知識框架體系,適應新高考的評價要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高考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務必要對此引起重視[3]。
(四)能夠有效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以教材為藍本,來進行課堂教學延伸拓展的,由于課程教學資源十分有限,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涉范圍十分有限,內容也較為集中,大多都與課本教學主題緊密關聯。學生難以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聞。但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應的考查評價更關注學生的思維拓展和視野拓寬情況,甚至語文高考題目的設計就有考查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程度的傾向。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語文課程教學活動已不適應新高考政策的發展趨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進行多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的聯合使用,以課本教材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使用更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堂活動,在讓學生獲得更良好課堂參與體驗的同時,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還能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高考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務必要對此引起重視。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未能及時轉變觀念
在新高考政策逐步滲透落實的背景下,語文學科試卷的考查內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意味著師生需要及時轉變觀念,使用更合理的教學和學習手段應對新高考的政策要求。但就目前而言,師生觀念轉變呈現出了明顯的延時性趨向,這很難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貼合新高考改革的步調,因此師生需要及時轉變以往課程活動的觀念。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教師對新高考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對高考改革的趨向并不敏銳。教師在教學觀念革新以及追蹤前沿高考信息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教師仍然習慣使用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意識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規劃,這很難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培養綜合素養,也無法讓學生的課業學習情況滿足新高考的考查要求。由于教師沒能及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分析新高考政策趨向下的觀念變化,因此其所構建的語文課程活動目的性不明確,很難達到新高考的要求。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其日常的學習觀念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如果教師沒能及時了解新高考政策變化趨向,那么學生自然也就會沿用傳統的課程學習形式和習慣,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學生會從教材著手,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以期能夠夯實基礎,進行課本內容的分解和重構。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在個人綜合能力培養方面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這種不正確的學習方式難以使其個人的學習情況達到新高考改革的要求[4]。
(二)教育教學太過于功利化
在以往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活動安排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希望能夠通過課堂教學來幫助學生提高考試成績,因此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呈現出了較為功利化的特征。由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方面的目標達成難以進行量化考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會自動忽略這一維度的目標要求,只著重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各類解題技巧和技能。因此,學生很難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對語文學科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感悟,也無法及時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挖掘。從這個視角來看,功利化的語文課堂活動模式很難在幫助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方面起到既定作用。
基于此,有些教師會通過分析高頻考點的方式,來明確課堂教學的中心,這很容易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厭惡心理,降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終影響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而新高考改革后的語文學科考查內容,呈現出了更為開放的特征,這就意味著功利化的課程教學形式,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無法與新高考的目標要求相匹配。倘若教師不改變功利化的教學活動方式,那么就很難使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趨勢。
(三)教學模式創新動力不足
想要讓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滿足新高考的各項要求,就需要進行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通過多媒體設備和信息資源的運用,進行微課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創新嘗試。但就目前而言,各地區教育教學信息化改革的具體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有些區域的多媒體設備和信息資源使用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這很難讓高中語文的課程教學改革達到既定目標。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存在著明顯的動能不足問題。
還有一些學校雖然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改革的外部環境要素,但參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本身并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和扎實的專業功底,因此無法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不能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無法讓課程教學新模式更滿足學生的學習期待,無法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短時間內得到培育,也不能讓學生個人發展達到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創新轉型動力不足,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面臨的困境之一,教師務必要對此引起重視。
(四)學生缺乏課程學習興趣
相比較以往的語文學科考查方式來說,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試題更側重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是課程教學的主體,把控著課堂教學的節奏和計劃,學生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就能夠按照既定規劃進行達成教學目的。但這種陳舊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無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也難以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難以獲得良好的課堂學習體驗。如果教師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課程活動的組織建構,那么學生很難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提升自我效能感。這樣一來,如果在高考中出現了教師未能涉及的題目內容,那么學生就難通過自行分析和探究的方式進行解答[5]。
除此之外,現有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理論化知識的輸出和講授,因此課堂實踐活動占比并不高。這很難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學生也無法在實踐活動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個人的知識運用水平。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步喪失學習主動權,也無法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也就無法滿足新高考的政策要求。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師生及時轉變教學和學習觀念
1.教師方面
教師需要及時了解新高考政策背景下的各項變化,把握新高考的政策要義,摒棄以考試為主導的陳舊教學理念。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明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新課堂教學改革方向,借此來明確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爭取讓后期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加強高考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連接,盡可能站在高考改革的角度,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盡可能凸顯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2.學生方面
學生要積極了解與新高考相關聯的各類政策性內容,花費一定的時間了解新高考改革的目標,并在這一過程中配合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新模式的運用,通過自我審視和自我評價,來了解自身當前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及時完善現階段的課程學習計劃和安排,爭取讓個人的核心素養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教師還可與學生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進行以新高考改革為主題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和學生需要積極就新高考改革方面的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爭取讓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呈現出協同性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夠讓高中語文教學轉型方向與新高考政策改革方向一致。
(二)教師嘗試進行非功利化的教學
1.總體概述
教師想要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效果得到更進一步的凸顯,就需要從非功利化的角度切入,進行課程教學的組織和建構。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圍繞新高考的政策要求,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解讀,在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為學生構建更為優良的外部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獲得更優良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培養個人的核心素養。
2.舉例分析
譬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結合新高考對學生現代詩鑒賞方面的要求,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典故,品鑒詩歌意象,了解詩歌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趣,并以此為教學目標設計導學方案。教師可圍繞教材明確課程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在詩歌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在朗讀、分讀等不同形式的運用過程中,感受這一首詩歌的意境美和音律美。教師需要摒棄圍繞高頻考點,來建構課程教學活動的功利化教學思路,讓學生深入到詩歌文本當中去,體會詩歌本身所表達的意境和傳遞的情感。這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還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現代詩歌鑒賞和品味的方式。這樣一來,即便在新高考中出現了現代詩鑒賞方面的題目,學生也能夠正常應對。
(三)課堂活動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1.總體概述
新高考政策改革的背景下,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應當呈現出更具有生活化的特征。許多新高考試題在題干信息建構方面,都有緊緊圍繞學生日常生活的特征趨向,因此教師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過程中,盡可能解決課本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節的問題,積極在課堂活動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實際上這種教育教學方式的運用,不僅能夠凸顯語文學科知識的實際功用,還能夠降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難度,這能夠從側面幫助學生完善課程學習體驗。
2.舉例分析
譬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蜀道難》《望海潮》《揚州慢》等詩詞時,如果僅僅是從字句分析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活動的建構,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生的知識遷移拓展水平也無法得到提升。但如果教師通過構建問題的方式,來讓學生深入品鑒蜀地的自然風光、浙江繁華的人文景象,那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在品鑒祖國山河壯觀景色的過程中,想到一些經典古詩詞,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活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問題一:李白為何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題二:“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那么同學們,錢塘到底有多繁華呢?
教師也可嘗試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圖片信息資源的呈現,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在腦海中描繪美好景致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緒和思想。當新高考中出現以生活視角切入的古詩詞鑒賞題目時,已經在課程教學新模式中品鑒過古詩詞的學生,就能夠及時應對新高考中的問題挑戰。
(四)教師合理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
1.總體概述
新高考較為側重考查學生的深度學習情況,希望學生能夠在材料閱讀過程中進行多維度的思索,進行個性化的觀點闡述。因此教師需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問題探知的興趣,并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個人思考和交流互動空間。上述課堂教學要求是很難在抽象知識講述和傳遞過程中達成的,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堂教學主題進行逼真教學情境的構建,借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配合教師參與課堂討論。因此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進行翻轉課堂或微課等多種形式的運用,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進行個性觀點的表達。
2.舉例分析
譬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部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邊城》這篇課文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并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嘗試通過收集與湘西有關的人文背景資料,進行更為逼真的教學情境構建,并結合當時沈從文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文章情節的了解。教師可在學生進行閱讀和鑒賞活動之后,以“你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樣的感想?”為主題,讓學生自選角度進行文章的品鑒和剖析。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有個性化表達的機會,還能讓學生在文章反復閱讀和鑒賞過程中進行深度學習,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夠讓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更貼合新高考的政策要求。
(五)教師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
1.總體概述
學生個人的思維深度和思維活躍程度是有限的,但新高考較為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想要讓學生個人的思維素養滿足新高考的政策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就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升思維活躍程度,在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根據所學課本知識進行學科知識體系的重構。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通過與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來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靈感,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深度,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教師也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法的運用,讓學生通過思維交互等方式,進行必要的創新思索,讓課堂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
2.舉例分析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部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孔雀東南飛》這一作品時,可通過構建開放型的問題“你認為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達何種思想?”來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并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深度互動,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切入,對文章進行品鑒和分析。有些學生會從“封建家長對婚姻的破壞”這一角度切入,進行文章主題的探究和分析,而有些學生則會從“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這一角度切入,進行文章主題的鑒賞和解讀。教師不應當通過強制干預手段的運用,規范問題答案,而應當通過聆聽學生的個性化敘述和表達,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這種互動交流形式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個人核心素養培育更貼合新高考的要求。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實踐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貼合新高考的政策趨向,才能讓學生在新高考背景下展現個人實力,獲得更優越的考試成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培育。
參考文獻
[1]楊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3(12):74-76.
[2]田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之友,2023,42(12):14-16.
[3]文艷梅,劉競飛.基于新課標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轉型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3):87-89.
[4]曾怒敏.立足大單元教學推進高中語文課堂轉型: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研究[J].語文新讀寫,2023(6):90-92.
[5]崔冠軍.探究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著力點[J].教育藝術,202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