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社區教育可有效促進農民終身學習,成為提升農民素質、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深度剖析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在厘清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基礎上,提出精準聚焦鄉村振興目標、科學構建評價指標框架、持續夯實創新發展能力、全力激活農民主體意識等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建議。
關鍵詞:社區教育;鄉村振興;評價指標;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77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7-0076-04
農村社區教育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鄉村人才、服務產業轉型的有效平臺[1],也是培養高素質農民、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方式,在全面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服務鄉村振興:農村社區教育的關鍵選擇
首先,鄉村振興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戰略規劃》),明確要求“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2],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推進“三農”工作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其次,農村社區教育已成為提升農民素質、服務鄉村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撐。《戰略規劃》明確指出,重視發揮社區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傳承良好家風家訓。農村社區教育可整合多元主體和資源,將多種學習內容和教育形態融入農村,協助農村社區居民提高行動能力并自發自覺地參與其中,提升農民整體綜合素質,對實現鄉村振興“五大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農村社區教育將“圍繞中心、引導需求、弘揚文化、服務民生”作為工作主線,可全面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成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后,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可有效促進農民終身學習、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鼓勵農民終身學習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不斷加速實現居民自治,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升農村社區教育水平,對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培養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有技能、懂市場、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現狀
當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教育工作普遍存在著社區教育定位缺失、教育意識淡薄、經費投入不足、師資匱乏等影響長遠發展的實際問題[3]。以淮安市A區為例,全區總面積1394平方公里,人口36萬人,常住人口28.3萬人,下轄3個街道、6個鎮,2022年人均GDP約10.39萬元,略高于全國人均GDP8.6萬元的水平。2016年,該區創建成“江蘇省社區教育示范區”。到2018年,全區所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全部創建成“江蘇省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截至2022年12月,A區共建有12個鎮級社區教育中心,122個村級社區居民學校,終身學習網絡覆蓋率達93%。專職教師50名,兼職教師180名,志愿者6276名。2022年共有9.47萬人參與社區各類培訓,占社區總人數的60.42%;參與社區各類活動人數7.37萬人,參與率46.96%。農村居民年參與社區教育培訓達40學時,參與主題教育活動6次以上占比43%,20~59周歲勞動力人口每人接受學歷教育年限12.41年。地方財政每年投入社區教育專項經費約60余萬元,人均年教育經費約2元,A區農村社區教育整體水平居蘇北地區靠前位置。
與此同時,制約A區農村社區教育持續發展的問題不斷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定位尚不清晰。農村社區教育往往工作重點定位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對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參與度不足,沒有完全融入社區治理大格局中,在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社區教育培訓工作中,社區教育中心處于邊緣化地位。二是基礎建設投入不足。大部分社區教育中心校舍老舊,設施設備更新緩慢。部分社區教育中心是由撤并的中小學校舍或政府閑置的老舊房屋改造而來,缺少專項的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更新經費投入。三是社區教育吸引力不足。大部分農村居民尚未形成主動學習意識和習慣,居民接受教育培訓意愿不強。社區教育培訓項目缺少實用性、創新性和吸引力,培訓組織主要靠行政命令或培訓獎品驅動,部分培訓是為了完成上級的指標或任務,數字化、信息化教育手段較少使用。四是經費投入不足。A區社區教育經費雖達到常住人口人均2元的基本要求,但和普通教育相比差距明顯,完成教育培訓任務仍有較大經費缺口。五是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全區專職社區教育教師平均年齡近55歲,僅有50%左右具有本科學歷,大部分是鄉鎮中小學退居二線人員,對社區教育工作認識不足。教師隊伍建設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
三、鄉村振興亟待社區教育助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實現鄉村“五大振興”總體要求關鍵在人才,根本在教育,需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4]。但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如何推進鄉村振興仍存在認知偏差,人才短缺、資金困難以及城鄉融合不足等問題,制約著鄉村“五大振興”的快速推進。以淮安市A區為例,該區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綠色稻米、生態漁業、健康食用菌和食品加工、休閑觀光等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體系,但仍面臨著融合主體多而不強、農產品加工業布局結構不合理、產業鏈補鏈性不強、產業融合還不夠深入等困難。在推進鄉村人才發展方面,該區通過實施“大湖頭雁”鄉土人才工程、“鄉土人才素質提升”行動培養了一批鄉村產業人才、特色鄉土人才、鄉村治理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但人力資源數量不斷下降、農村人力資源質量水平較低、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困難等問題依然嚴峻。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該區通過提檔升級實踐站所、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等形式,大力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但仍存在“缺兵少將”、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硬件設施功能缺失等問題。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方面,該區通過高品位加強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壯大鄉村生態經濟等手段,使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鄉村生態經濟都取得了連續突破,但在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方面仍面臨“干部甩膀干、群眾背手看”,村落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資金投入缺口較大等問題。在推進鄉村組織振興方面,該區深入推進農村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注重從致富能手、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未就業大學生中“內挖外引”人才,但仍面臨著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主動謀劃村級規劃和發展目標能力薄弱、人員素質跟不上發展需要等問題。
農村社區教育是推動“四化同步”、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可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知識、人才、文化和制度要素供給[5]。一是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方面,農村社區教育可通過對村民進行產業轉型專題培訓、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培訓,扶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支持,促進產業興旺。二是在支持鄉村人才振興方面,農村社區教育可逐步延伸工作觸角。將包括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返鄉務農人員、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農村女性等列入重點培育對象,并針對培育對象不同,通過設置不同培訓目標、培訓課程和培訓形式,不斷增加鄉村振興人才供給,培育鄉村振興主體。三是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農村社區教育可通過加強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斷提升居民文化品位。通過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為打造文化特色產業村鎮等發揮其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效用,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四是在服務鄉村生態振興方面,農村社區教育可從農民科普入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術培養。引導農民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動鄉村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構建生態宜居鄉村。五是在鞏固鄉村組織振興方面,農村社區教育可通過主導或參與開展“文明社區”“安全社區”“和諧社區”等創建,進一步提升社區黨員黨性教育、村民政治素質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水平,融入鄉村治理大局,為構筑幸福和諧、福祉共建、共同守望的社區奠定基礎。
四、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
(一)明確職能定位,精準聚焦鄉村振興目標
農民是鄉村振興、新農村發展的創新力量,農村社區教育多樣化教學形式以及不同的教育模式,可持續引領農民學習發展新理念、掌握發展新技能,滿足農民對知識的渴求,激發農民創新潛能。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在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中,應更加關注農村社區教育這一載體。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職業技能為宗旨,以建立健全社區教育制度為著力點,統籌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科學文明生活消費方式、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6]。這一定位也要求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必須將服務鄉村振興列入重點工作內容。
(二)激勵轉型升級,科學構建評價指標框架
建立引導農村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導向,根據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職責定位,構建一套以培養農村高素質農民、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升農村居民實用技術能力、居民科學素養等鄉村振興急需人才為核心的服務鄉村振興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從農村社區教育基礎能力、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創新發展能力三個維度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貢獻度評價。其中在基礎能力方面可重點評估農村社區教育的管理能力、保障能力、培訓能力和社會評價情況。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方面可重點評估農村社區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情況。創新發展能力方面可重點評估農村社區教育品牌建設、創新能力建設等內容。
(三)深化發展內涵,持續夯實創新發展能力
著力推進社區教育主管部門持續探索深化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內涵。不斷加強社區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專職教師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多渠道吸引各類人才參與社區教育工作,不斷充實兼職教師師資庫,開展專兼職教師培養計劃,鼓勵建立共享師資庫,提升師資隊伍專業能力。不斷促進社區教育開放整合,以“開門辦學”理念為指引,營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參與社區教育機制,完善信息化、網絡化教學手段,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自主學習、智能服務工作平臺。不斷增強社區教育創新驅動能力,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新實踐成果積累和完善,匯聚基層智慧,探索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
(四)重塑價值信念,全力激活農民主體意識
鄉村建設中依然存在農民“缺場”、鄉村治理乏力、鄉土文化流失等問題,其內在原因是忽視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7]。農村社區教育歸根到底是人的教育,其成效最終要依靠農民自身發力,需要全力激活農民主體意識。加強農村社區教育普及度,引導農民增強對社區教育的認可度,并通過參加社區教育活動,轉變發展理念,提升自身素質,指導農業生產,豐富業余生活。鼓勵農民參與社區教育管理工作,針對社區教育課程設置、師資聘請、培訓形式等發表意見和建議,使其既成為社區教育的培訓對象,也是社區教育的建設者。重視農民對培訓效果的評價,在社區培訓結束后應定期開展跟蹤調查,將農民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認同率,對社區教育服務的滿意率納入整體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洪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8(4):69-71.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3-09-12].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劉步柏,顧連生,閔正權.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困境與出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蘇北農村社區教育實踐[J].科教論壇,2019(17):303-305.
[4]吳奕涵,顧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路徑[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16-22.
[5]王巍.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社區教育的功能探究——以四川省蒲江縣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22-25.
[6]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EB/OL].(2016-07-08)[2023-0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l
[7]王崢,王佩.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社區教育的價值重塑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7):68-74.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農村社區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研究”(22SZJA005)、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學習型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B/2022/02/12)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劉正茂,江蘇省洪澤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術培訓;金玲,淮安市洪澤區農業干部學校,高級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職業教育、農民教育培訓、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