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國民體質監測是指對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系統、全面、科學的調查和評估,以了解國民體質狀況、發現健康問題、制定健康政策、促進健康發展。通過對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血脂、肺活量等多項指標的測量和評估,可以全面了解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健康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國民體質監測是保障國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推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舉措。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從CNKI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搜集287篇以“國民體質監測”為核心的文章,以便獲取最新的信息、焦點以及研究手段,并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綜述后,可以看出:(1)關于體質、國民體質、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的話題依舊是研究的焦點,我們提倡進行更廣泛的、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2)盡管我國的國民體質監測研究已經進入了穩步發展的階段,但是其文獻資料的來源過于單一,且相關的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系也相當疏離;(3)通過主題文獻的研究理論,闡述理論研究、定性研究和創新性研究。
關鍵詞:國民體質監測 "CiteSpace "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7-109-3-ZL
1、研究目標、方法和數據來源
1.1、研究目標
自從1997年“國民體質監測系統”被初步介紹后,成為了許多學者的研究對象。國民體質監測在2004年發文量逐漸增多。本篇論文的目的是利用CNKI中國知網的數據庫,對1997-2024年間的國民體質監測相關的文獻進行概括性的梳理,以便將既往的研究成果與未來的深度挖掘相區別,防止重復的研究并為未來的學術探索指明更多的研究路徑。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1)整合當前在國民體質監測方面的研究成果;(2)概括學者所采用的各類研究視角、手段以及優劣勢;(3)研究未來的進步路徑。
1.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了文獻評估法以及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法,來精確地衡量“國民體質監測”相關的文章的出處、出版時間、核心詞匯、主題等各項屬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預見研究的最新趨勢與焦點,同時也能夠深入地闡述國民體質監測的最新狀況,并且能夠通過圖像化的方式進行分析。通過全局和時間視角來理解研究的現狀、焦點和趨勢,同時也能從研究的關鍵點中提煉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聯系以及發展潛力。
1.3、數據來源
本文的資料是從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獲取的,這些資料包括核心期刊、CSSCI、EI和SCI等,這樣可以提高文獻的權威性和精確度。本篇論文以全民健身和國民體質監測作為研究焦點,研究的年份范圍是1997年至2024年。這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我們的政府已經開始關注全民健康狀況的評估,并且在不同年齡層次上實施了相應的評估與數據分析。2000年第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發布后,就開始了一波研究高潮。從此以后,由于國家對體育行業的高度關注和公眾對健康的實際需求,有關全民體質檢測的相關文件數量逐步上升。在文章中的研究樣本上剔除了一些與主題無直接聯系的文章,以此來確保整篇文章的一致性與精確度。最終,獲取了287篇核心文獻樣本文章。
2、國民體質監測研究現狀
依據CiteSpace軟件所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本篇文章首先提出了一個目標,即國民體質監測是確保國民身體健康的關鍵方法之一,它在我國構建體育大國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達成健康中國的必經之路。這就意味著,需要對當前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
李柏(2019年)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的計量學分析》中指出發文不均的現象,多分布于江浙滬和長江流域,我國其他地區發展水平不高、經濟欠佳的地區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主要的研究機構包括體育類期刊,如上海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以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其中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居于首位。
江崇民(2008年)在《中國體質研究的進程與發展趨勢》中提出目前體質研究的不足:(1)體育項目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且體育健身資源和體育健身的保障措施之間的矛盾沒有被解決;(2)體質評價方法和技術對于不同人群特征及評價方法的敏感度均有待提高;(3)運動健康的理論框架、評估準則尚待建立,大眾健康服務系統及其對應的數據系統的建設尚在進行中,公眾仍然難以通過有關機構了解到具體個人體質測試等相關資訊。
徐云霞(2007年)在《論健康促進——來自國民體質監測的思考》中指出體育價值觀對于體育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確立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價值觀從宏觀角度要增加社會體育資源,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國民體質現狀及不同人群和地域的人群安排專業人員給予健康指導,以保障良好的健身效果。
綜上所述,在CNKI檢索到文獻837篇,學術期刊421篇,核心文獻287篇;學位論文83篇,0篇(博)、83篇(碩);會議130篇;報紙143篇。其中核心文獻包括但不局限于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機構、研究作者所輻射區域的局限,還包括了跨學科、跨區域的深度合作等問題。因此,爭取更多充足的學術資源,構建合理的資源配置,并且確保資源的流通和再生能力等是根本。
2.1、總體數量特征
自1997年提出了“國民體質監測”這個概念以來,在2000年中國完成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由此改為中國國民體質監測。從整體的發文數量變化上來看,體質這一主題發文仍是占比最高的,緊接著就是國民體質、健康中國研究發文量較多。通過對于老年人體質研究相關文獻刊發數量年度統計,可以有效了解國民老年人體質相關研究的發展脈絡。我國第一篇提及國民體質監測的論文《全民健身計劃科技工程》于1997年發表在《體育科學》。研究主要聚焦于國民體質監測,隨著2000年《第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的刊出,發文量呈現出迅猛增長的趨勢,在2005年的《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與《第三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發布之間的時間流域內,發文量呈持續增長狀態。說明了“國家體質監測”的發文量與政策性文件的頒布呈一定的正相關,隨著《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刊出,研究將會迎來新的研究視角。
2.2、關鍵詞特征
關鍵詞匯是對論文主要信息的精煉,可以準確地闡述論文研究的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路徑以及研究成果等。經過對研究報告的關鍵詞的統計分析,能夠有效地識別出國民體質監測研究的特性和架構。觀察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其中不難發現體質、國民體質、健康中國、全民健身是最常見的。透過對這些關鍵詞的精煉闡述,并對它們的屬性進行深入剖析,能夠理解到研究主題的相互關聯。圖1中展示了國民體質監測的主要關聯性。
在圖1里,總共包含164個網絡節點,也就是164個文獻關鍵詞。這些關鍵詞的數量反映了研究的熱度,當研究節點數量越多,說明研究的熱度就越高。如圖1所示,圖中看到了295條線段。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越緊密,閉合的團體就越明顯。尤其在高頻詞的周圍,這種閉合的團體現象更為明顯,這表明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主題,而是會更加多元化,對未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義。圖1中,體質測試和群眾體育是研究的熱門詞匯,他們都關注同一個問題或領域。因此,在同一篇文獻中,#0聚類代表體質,標簽詞匯包含了差異、體質監測、高血壓等關鍵詞,說明此類研究熱度高漲。
2.3、核心作者分析
如圖2,主要作者的分析是國民體質監測的核心,主要研究作者是研究的導向,能夠代表該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也是該研究領域的主力軍,透過深入探討主要作家的各個方面,能夠準確地解讀中國的學術發展和走向。經過對論文數據的分析和歸納,并通過CiteSpace軟件上的數據處理找到(如表2)王梅(4篇)、張藝宏(4篇)、武東明(3篇)、張彥峰(3篇)、李寧(3篇)、孫君志(3篇)的作者名單以及發表的文章數量。其余學者均發表文章2篇或1篇。近幾年,作者發文量逐年遞增,相關領域的作者也逐漸增多,根據CiteSpace對作者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分析得出(如圖2),核心作者與作者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性不高,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發文量位居第一,主要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為主,對此現象,應加強核心作者與作者、單位與單位,作者與作者之間的交叉研究,達到融會貫通,以此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3、國民體質監測研究類別
3.1、研究主題熱點分析
通過對國民體質監測聚類圖譜的分析,可以看出共分為9個聚類,同時,聚類間具有一定的重疊現象,說明聚類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此外,聚類圖譜中顯示(如圖3),近些年研究大多圍繞體質(兒童、少數民族、學齡前),國民體質(體質檢測、經濟發展),體質測試(身體素質、階段特征、體育管理),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群眾體育、體醫融合)等展開,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當著重從這四個角度出發,同時加強與其他聚類間的合作研究。
3.2、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分析
關鍵詞時間線可以有效地反映在不同時期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從圖4中可以看到2014-2015年的主要研究圍繞成年人、體育經濟、群眾體育、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國展開,在2021-2023年研究主要是從體質、兒童、學齡前的研究角度出發展開研究,因此,通過對時間圖譜的分析,未來國民體質監測的研究應持續加強對于體質、兒童及學齡前的研究,并對各年齡階段的人群開展相應的體質監測工作。
3.3、研究理論分析
在對于國民體質監測的研究文獻總體梳理上,根據國家體質監測的研究內容、方法的信息,將國民體質監測的研究分為理論研究、定性研究、創新性研究。理論探討是對國民體質監測初期階段的概述,對國民體質監測的基本理念、起源和影響等進行闡述性解讀,有助于國內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掌握當前的政策和時事熱點,并協助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定性研究是對于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對于已有的理論知識進行內容上的加工和分析,通過表面呈現出的現象來了解事物本質,進行進一步加深研究;創新研究的含義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研究主題和內容進行擴展和改良,構建出實證與理論模型的緊湊聯系。許多影響公眾健康的因素,使得許多研究開始在模型中添加更多的其他影響元素。這種特性體現在緊密跟隨時代潮流、精確定位研究領域,有助于擴大研究范圍和豐富研究主題。同時,研究過程的復雜性和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也更高,尤其是創新性研究可能會涉及以前未曾出現過的變量。
4、結論與展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任務要求,體育系統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重大任務和神圣使命,提升國民體質這一工作,充分發揮了在全面建設體育強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不斷取得新的更好的成績。目前,對于國民體質的研究還有待加強,需要進行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以便利用我們多年來對國民體質的監測所積累的知識。然而,經過對樣本文獻的深入剖析,我們發現國民體質監測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急需進行改進。第一,在國民體質監測的研究領域,研究手段相對較為單調,主要采用的是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而使用統計學和數學進行的定量研究則是主導。這表明,目前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在掌握跨學科的研究手段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二,關于特定的研究領域,如關注肥胖者和老年人的研究,導致了這些熱點話題的持續增加,而相應的冷門話題則逐漸被忽視。如果這樣持續下去,將會對我們的健康狀況產生消極影響,宏觀角度來說,不利于鞏固全民健身的成果;第三,在體質健康的研究領域里,跨學科、跨機構、跨地域的協同研究相對較少,關鍵的學者之間的協作水平也不夠,這對學術交流的進步并不有利,且在研究視野、研究深度上有所阻礙,因此改變這一現狀刻不容緩。在這個快節奏的時期,社會的進步是無止境的,所有的事物都愈發的緊密。所以,我們需要積極進行跨領域的研究,創建跨領域的主題研討,并且和眾多的研究機構保持密切的溝通。同樣,我們也需要不斷提升研究和國家政策的一致性,以便于政策的可重復執行,從而提升研究的效率,讓研究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中國的實際情況,更好地推進體育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柏,金銀哲,朱小濤.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1).
[2]江崇民,張一民.中國體質研究的進程與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8(09).
[3]徐云霞,方向麗.論健康促進——來自國民體質監測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7(08).
[4]趙健欣,馬嶸.共生理論視閾下中國傳統體育與跨學科主題學習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武術研究,2024,9(03).
[5]劉芳,李安琪.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研究進展及未來趨勢——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4,14(02).
[6]雷英琛,胡劍宏,李彤.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必要性及適用性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7).
[7]張保國,王小迪,張慶來,等.基于國民體質監測數據的淄博市老年人體質狀況及生活方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3).
[8]全民健身計劃科技工程[J].體育科學,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