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閱讀不是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是立足學情、立足新課標、立足文本的切實有效的閱讀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標提出了“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等教學要求。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值得我們潛心研究。
思辨性閱讀中的“思辨”一詞,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思考”與“辨別”,思辨性閱讀,是理性的閱讀,是對話式的閱讀,是批判性的閱讀,也是一種建構性的閱讀。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不僅要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還要理解文本蘊含的文化價值,對文本的思想內容進行品鑒。
(一)立足學情
教師要立足學情,立足兒童,遵循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立足新課標
教師要立足新課標,根據不同的學段,制定相應的思辨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三)立足文本
統編教材中的文本文辭優美,內涵豐富,是學生進行思辨閱讀的最佳素材。在眾多文本中融入思辨性的閱讀,就使得我們必須要潛心解讀文本,立足文本特點,找準思辨的落腳點,這樣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盤活整個閱讀課堂。
思辨性閱讀的落腳點就是指執教者準確、敏銳地找出文本中值得思辨的對象,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針對文本的空白處思辨
就像中國山水畫講究“留白”一樣,很多的文學作品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住文本的留白處,激發學生的閱讀想象,就能引導學生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本的留白,提出思辨性問題“究竟是誰害死了這只大雁”,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的回答有:1.射箭能手更羸;2.先前射傷大雁的獵人;3.這只大雁的同伴;4.這只大雁自己。這樣的思辨訓練,既鍛煉了學生分析、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針對文本的價值思辨
統編教材選編的課文,對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人文情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具有的思辨能力在整體閱讀與深度閱讀中十分重要。
在教學《與象共舞》一課時,教師聯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結合相關資料和新聞報道,敏銳地察覺到作者在文本中渲染了泰國的大象為人們舞蹈、按摩以及為人們帶來的種種歡樂,與當今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相悖。教師及時捕捉到了思辨閱讀的靈感,以“‘與象共舞’的含義”為思辨的切入點,用多媒體呈現大象馴化過程的文章《黑象》,讓學生對比閱讀《黑象》《與象共舞》,進而明白真正的“與象共舞”應該是人與大象互尊互愛,和諧共生,不能把大象作為取樂的工具。
(三)針對文本的細節思辨
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評鑒、質疑、創新、反思”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進行文本的細讀,關注文本的細節。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的楊蓉曾執教“重讀《去年的樹》”一課,用四年級的教材去教六年級的學生。楊蓉別出心裁,直擊重點,抓住最后一句“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中的“就”字,引導學生抓住鳥兒的“反常”處進行思辨:鳥兒與樹感情深厚,苦苦尋找樹,作者為何用這個“就”字呢?換成“才”字是不是更合適呢?接著,楊蓉以多媒體介紹作者的生平,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寫作特點。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最后終于明白:作者用這個“就”字,體現了作者的一種處世理念——珍惜過去,順應改變。作者小小年紀就經歷了生離死別,因而他筆下的鳥兒對于失去沒有大悲與大喜,真正做到了作者的理念——珍惜過去,順應改變。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了作者的理念。
(四)針對文本的矛盾處思辨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會有矛盾沖突的地方,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敏銳地捕捉到文本的矛盾沖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
比如,教學《橋》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針對老漢的描寫:“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教師抓住老漢的動作“揪”“推”,引導學生探究:他“揪”出的是這個小伙子,“推”走的也是這個小伙子,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最后揭開了謎底——原來,這個小伙子就是老漢的親生兒子!通過思辨閱讀,學生理解了老漢這個人物形象。
語言活動的背后是思維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要仔細琢磨文本,就可以提出引發學生思辨的問題,從而不斷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