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階段。教學時,許多教師以仿寫作為訓練重點是一種適宜的選擇,但在具體操作中,卻出現了一些不適宜的情形:有的要求偏低成了無效的仿寫,有的要求空洞成了無用的仿寫,也有的要求過高導致學生無法完成仿寫。這些都是教師在學生習作起步階段開展仿寫時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最穩妥的做法是從有效性出發,以課文典范表達為抓手,以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為目標,扎扎實實地開展仿寫訓練。
在仿寫活動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用什么來仿寫的問題。統編教材十分重視讀寫結合,選入的課文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其中的典范語段是最適合學生仿寫的材料。
1.關注文本中的重點表達方法
盤點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我們可以發現寫清楚屬于重點訓練目標,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明確提出了寫清楚的要求,三年級下冊的前面三次習作連續提出了寫清楚的要求。因此,在指導三年級學生開展仿寫訓練時,教師也要關注寫清楚方面的要求。
比如,教學《荷花》,課文第2自然段屬于典范語段,教材針對這一語段安排的小練筆是:“第2自然段寫出了荷花不同的樣子,仿照著寫一寫你喜歡的植物。”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仿寫時,往往只是讓學生簡單地仿寫三個“有的”句式。這樣的仿寫就屬于要求偏低的無效仿寫。教師在組織學生仿寫時,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并掌握作者把觀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寫清楚的具體方法。比如,作者觀察到的有荷花開放的三種姿態,分別是“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花瓣兒全展開了”“還是花骨朵兒”;實際上一池的荷花中,還有其他姿態,如凋謝的、半開的等,說明作者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三種姿態寫出來了。作者感受到的體現在后兩種荷花姿態上,全展開的后面補充“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將荷花“好可愛”的感覺寫了出來;花骨朵兒后面補充的是“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對荷花的開放充滿了期待感。有了這樣的分析,學生才能真正明白仿寫的目的,學習課文典范語段中三個“有的”句式,把觀察到的對象特點寫清楚,還把觀察時相應的感受寫清楚。教師在仿寫訓練中堅持這樣指導學生努力寫清楚,學生才能逐漸習得寫清楚的能力。
2.關注文本中適宜的補白點
文本中的留白是作者表達上的藝術處理,從寫作的角度看是無須補白的,但是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往往需要進行適當的補白,尤其是涉及文本重點內容與表達方法的留白,通常體現在文本結構、情感表達、心理描寫以及想象上,是值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補白訓練的。
比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課文所在單元是預測策略學習單元,課文中的老屋在每次說“好了,我到了要倒下的時候了”時總有人前來求助,先后來求助的有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求助的時間分別是一個晚上、二十一天、一會兒,很明顯在老母雞走了之后、小蜘蛛到來之前,缺失了一個要求幫助更長一段時間的對象。據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仿寫訓練,讓學生仿照課文中每個小故事的結構,想象一種動物在小蜘蛛之前來求助,將這種動物與老屋之間的對話與交往過程寫清楚。這樣的仿寫訓練,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學習預測的目標要求,另一方面突出了學生按照文本結構進行表達的仿寫要求。學生想象小刺猬、熊、蛇等冬眠的動物前來求助,這樣的補白使整個故事在內在邏輯上顯得更合理。
語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在仿寫活動中,教師需要重視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
1.從遷移寫法上關注語用能力
語用能力從仿寫角度看主要體現在寫作方法上,尤其是單元課文內容整體特點和單元習作要求有機融合的表達方法,值得教師指導學生遷移運用。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屬于寫景單元,安排學習的課文有《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單元習作是《這兒真美》,很適合教師指導學生從單元課文中提取適合學生仿寫的寫景物方法進行遷移運用。首先,教師指導學生提取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總分式和并列式”,《海濱小城》中的“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一個地方的景物”。其次,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的仿寫活動,讓學生遷移運用這些寫作方法。
2.從積累語言上關注語用能力
學生從仿寫角度積累語言,需要把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在相應的仿寫之中。
比如,在《陶罐和鐵罐》中,作者在描寫鐵罐與陶罐的相處中運用了多個描寫神態、動作的詞語,如描寫鐵罐的奚落、傲慢、輕蔑、惱怒,描寫陶罐的謙虛、爭辯、驚訝、興奮等,這些詞語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具有生動傳神的效果,也產生了獨特的魅力,因而是值得學生積累的語言材料。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這些詞語就失去了在具體語境中的活力。教師需要設計仿寫訓練,讓學生仿照課文中的表達方式,選擇適宜的對象,運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體現人物的個性特點。
教師在設計仿寫訓練時,應當關注學生習作需要和習作能力發展,在學生習作的生長點上多發力。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花鐘》,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課文的課后練習安排的小練筆是“仿照課文中表達鮮花開放的語句,寫一寫你喜歡的花”。這樣的練筆有些籠統,三年級學生仿寫起來還是找不到具體目標。教師需要進一步挖掘課文第1自然段中指向學生習作生長點的表達,設計具有讀寫結合意味的仿寫訓練:梳理第1自然段中九種花開放的情形,提取兩種表達方式“時間+開放”“開放+時間”,寫一寫春天里萬物復蘇的情形。這樣的設計,關注到了學生仿寫訓練中的難點,采用引導理解、提取表達范式的方法,既讓學生理解了文本中仿寫的目標,又形成了有梯度的仿寫要求,有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總之,在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活動,需要把握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地設計適合學生習作需求的仿寫訓練,讓學生通過多層次的仿寫實踐,鍛煉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