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健身教練工作內容為主線,從教學現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思考,對高職《健身營養科學》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勝任健身教練的崗位。
關鍵詞:健身教練;高職;項目化;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眉山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院級教改項目,《健身營養科學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1JY03。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發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就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做出部署。預計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健身教練2.16名,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因此,健身教練前景廣闊。同時,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深入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推進,中國健身營養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相關統計顯示,過去五年,中國成為全球健身營養產品消費增速最快的市場。健身營養補給品里,最開始都是給專業的人士使用的。然而如今,愈來愈多的普通年輕人開始進入市場,選擇購買健身營養補給品。因此,對《健身營養科學》課程進行項目教學設計,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為以后從事健身教練的工作打下基礎。
二、基于教學過程,分析教學現狀
《健身營養科學》課程共32學時,為純理論教學,是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為學生以后從事健身教練,搭配健身餐提供一個必要的理論基礎,但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學內容雜亂,學生學習不成體系
《健身營養科學》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營養學基礎知識、食物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與膳食指南、不同健身人群的營養配餐以及營養狀況評價等,這些內容一部分是食品營養學中的知識,另一部分是與健身專業相關的知識,暫未形成知識體系。選用過的教材中,這兩個知識模塊的內容也是獨立的,且不同的教材側重點也不一樣,有的側重于營養學,有的側重于健身指導。
因此,教學的內容復雜混亂,也無法與學生以后從事的工作崗位的內容進行對接,讓學生不能成體系的學習。所以,該門課程迫切需要將項目化運用到教學中,使教學與工作崗位、工作內容深度融合,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枯燥,學生興趣不高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先講授各種營養素,再講解食物的營養價值,然后講解營養配餐,最后講解健身人群的營養特點及營養狀況評價,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的分章節講授,借助案例、視頻等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參與度不高且缺乏學習積極性,多在被動下學習。同時,本門課程是純理論教學,無實踐操作,學生興趣不高。
(三)配餐涉及計算,學生難以理解
本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是營養配餐,但營養配餐的步驟較多,且每一步都涉及到計算。同時,學生絕大部分是文科生或中職生,懼怕計算。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通過一兩次講解學生還無法掌握配餐的方法,將營養配餐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的難度就更大。
(四)教學方法單一,評價體系不完整
教師往往根據教材內容分章節講授,借助視頻、問題等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參與度不高且缺乏學習積極性,大多數學生是被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充分體現“做學一體,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理念。目前該課程的評價主要以結果性評價為主,通過期末閉卷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比較片面,學生往往通過死記硬背來獲取好成績,無法評價學生實踐能力。
三、立足典型崗位,確定教學目標
(一)崗位分析
本課程設計思路是遵循任務驅動、做學一體的原則,將教學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有機結合,以真實工作過程為依據、以實際工作項目為載體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項目化設計過程中,通過對眉山及周邊城市,包括成都、樂山等地走訪調研,發現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畢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健身俱樂部,就業的崗位主要是私人健身指導、團課教練、各單項健身教練、俱樂部策劃與管理等,這些崗位主要是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健身指導,而與《健身營養科學》課程相關的工作內容主要為營養配餐。
(二)教學目標
通過對眉山及周邊城市,包括成都、樂山等地的健身房進行調研,對涉及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進行分析,對從事該崗位工作所需營養學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進行歸納和總結,確定《健身營養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具體要求:
1.知識目標:
(1)了解常見運動的供能特點;
(2)掌握人體能量需要量的計算方法;
(3)熟悉各類營養素的分類及功能;
(4)了解各種營養素的主要作用及缺乏癥的主要表現;
(5)熟悉各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
(6)掌握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內容;
(7)掌握不同健身人群的膳食安排原則及營養配餐方法;
(8)掌握食譜評價的方法;
(9)掌握營養狀況評價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能夠計算不同健身人群每日能量需要量;
(2)能夠獨立進行營養調查、收集數據、分析營養特點;
(3)能夠根據不同健身人群的特點進行營養配餐;
(4)能夠針對不同健身人群出現的營養缺乏癥進行膳食指導;
(5)能夠對健身者的營養食譜進行評價。
3.素質目標:
(1)通過食譜的編制和用餐者每日能量的確定,培養學生計算思維;
(2)通過獨立進行營養情況調查,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
(3)通過膳食指南的解析,培養學生合理膳食的習慣。
四、根據工作任務,重構教學內容
針對當今全民健身對健身運動營養知識的旺盛需求,結合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特點,在健身營養科學教學中,注重調整知識結構,重構教學內容,摒棄以知識體系傳授為主的課程模式,緊密結合崗位要求,采用項目+任務的模式,以營養配餐為載體,設計教學內容。實施案例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等,使學生能將所學內容輕松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一)工作任務分析
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健身營養科學》課程內容的建構,要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根據高職院校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就業情況調查,就業方向主要是健身俱樂部,主要從事的崗位是私人健身指導、團課教練、各單項健身教練、俱樂部策劃與管理等,主要的工作內容是了解每一位會員的身體情況及健身目標、建立個性化健身資料、制定符合客戶身體素質要求的健身和營養計劃、實施個性化健身營養指導服務、宣傳健身知識,示范標準動作,提供營養方案建議等。顧客到健身房的流程是健身需求詢問、體格狀況檢查、營養狀況評價、健身指導、膳食指導、膳食評價等。
由此可見,《健身營養科學》課程相關的營養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貫穿于整個工作流程中,在此工作流程中典型工作任務是營養狀況評估、不同健身人群的膳食指導、不同健身人群的營養配餐、健身營養食譜評價等。在典型工作任務中都包含多個項目,為了避免過多的內容重復,選擇其中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較為全面的項目組成教學內容,并且詳細分析完成子項目工作的過程和能得到的能力。
同時,對接教育部“1+X”證書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中級),其中對工作任務及職業技能要求也進行了相關描述,工作任務主要是運動營養信息收集、運動營養信息管理、運動營養檔案建立、膳食調查與評估、膳食營養配餐制訂等,主要的職業技能要求是能夠通過訪談及問卷調查方式建立營養檔案,能夠正確選用膳食調查方法,能夠根據評估結果與個體或群體改善目標,對其日常膳食的食物量及食物選擇方面提供咨詢服務與合理建議等。
(二)重構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內容是營養學基礎知識、食物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與膳食指南、不同健身人群的營養配餐以及營養狀況評價五大模塊,這些內容是碎片式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學習,沒有進入到健身教練的角色中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在走向崗位后,不能立刻將所學的健身營養相關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所以,對《健身營養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勢在必行。
分析健身教練崗位對本課程知識與技能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健身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點,明確學生所需掌握的有關知識和技能,并將其融入健身教練的實踐工作中。將教學內容轉化成項目,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把本課程傳統的教學內容融入到工作項目中去,使學生完成相應的工作項目后就能獲得完整的工作任務,而每一個項目都基于涵蓋本課程全部工作任務構成的完整工作過程,從而使知識與技能融入任務中,變學習過程為工作過程,以尋求解決辦法來激發學生主動探尋如何工作,在能力訓練中歸納和總結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通過和健身行業的人員深入交流,以及對照教育部“1+X”證書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中級)中的相關要求,提煉出健身營養檔案建立、健身營養方案制定和健身效果評價和分析三個典型工作任務,并分解成營養情況調查表的設計、訪談及問卷調查表的設計、營養指標的計算與解讀、能量與能量攝入量的計算、健身膳食指南的制定、減脂人群營養食譜的編制、增肌人群營養食譜的編制、運動營養品的選擇和使用、BMI及體成分等指標的測定與分析、膳食食譜的評價與分析十個工作項目,其中營養情況調查表的設計、訪談及問卷調查表的設計、營養指標的計算與解讀對應的傳統教學內容為營養學基礎知識和食物的營養價值,能量與能量攝入量的計算、健身膳食指南的制定、減脂人群營養食譜的編制、增肌人群營養食譜的編制、運動營養品的選擇和使用對應的傳統教學內容為合理膳食與膳食指南和不同健身人群的營養配餐,BMI及體成分等指標的測定與分析、膳食食譜的評價與分析對應的傳統教學內容為營養狀況評價。
五、分析學情特點、優化教學方法
(一)分析學情特點
本門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大一的學生,授課時間是大一下學期,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健身專業素養,但還未學習營養學相關的知識,基礎較薄弱。
從學生性別來看,女生占比略大,男生占比較少,女生性格普遍內向但較細心,男生性格普遍外向,在組建小組時可考慮男女搭配,在項目實施的時候男生負責調查、訪談和指導等,女生負責計算、制定方案、營養指標測定等。
從學生的學歷基礎來看,本班不存在中職就讀健身專業的學生,但存在少量中職學過營養學相關知識的學生,少量高中文科或者理科生,絕大多為中職其他專業,學生的營養學基礎較為薄弱。
總體來講,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接接觸新鮮事物,喜歡表現自己,愿意參與到項目化教學過程中,但是計算能力較差。
(二)優化教學方法
基于學生的學情特點,在此次教學改革中,運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作為教學情境設計者、教學任務引領者、教學資源提供者、教學過程監督者、教學效果評價者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六、豐富考核方式、完善教學評價
聚焦典型工作崗位職業標準,融入“1+X”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技能證書標準,設計基于“健身教練”職業成長的形成性評價(平臺基礎分等四維指標)、終結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的“三類六維”全過程考核方案,為學生逐一建立電子檔案,形成師、生同步掌握的動態化成長曲線。借助信息技術,全過程采集教與學的數據,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組織形式和教學資源。其中形成性評價由平臺基礎分、課程任務分、技能操作分、反思改進分構成,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末考核分,增值性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學習情況及時進行分析與建檔,關注后10名學生的動態化成長曲線,對其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養目標的達成度實時監測,通過前后項目的縱向對比,增值20%以上給予增值評價賦分。
七、結語
通過項目化教學改革,將傳統教學內容融入到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中,重組教學內容,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并且能夠更全面、主動地學習健身營養相關知識。優化教學方法,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盡可能的還原健身教練的工作內容。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通過營養配餐仿真軟件等,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理解營養配餐的方法。完善課程考核體系,評價模式與內容多元化,突出能力本位、實現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衛峰,王紅蘭.基于項目化課程設計的高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實踐研究—以“營養與食品衛生”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21):1-2+5.
[2]謝碧秀.高職《食品理化檢測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實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01):284-286.
[3]劉玲.高職體育保健專業“運動營養”課程內容建構思路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5):161+160.
[4]閻家輝,張曉杰.健身營養膳食搭配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9(16):228-229.
[5]曹蔚,羅慶華,何佩云等.通識教育選修課“運動與營養”教學探索[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02):58-61.
[6]龔漱玉.基于復合崗位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項目化改革——以中高職貫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食品安全與營養”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