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期下,新媒體技術發展進程逐步加快,為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帶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深入挖掘、開發新媒體教育資源,不僅能夠豐富小提琴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改善與創新小提琴教學活動、教學流程,全方位提升小提琴教學質量,為小提琴的深度教學打下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針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小提琴教學的機遇以及教學改革模式創新策略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J622.1;G64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044-03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與現代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正式到來。新媒體具有的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影響范圍較廣等特征,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模式,也為教學活動改革創新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在組織開展高校小提琴教學過程中,靈活、高效地開發、利用新媒體優勢,針對小提琴教學進行及時、有效的改革,逐步提升小提琴教學整體成效,確保小提琴教學的功能以及價值穩定發揮。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的機遇
新媒體是通過靈活使用無線通信、現代網絡、寬帶區域等一系列渠道,利用智能手機、電視以及電腦等各種移動終端,為用戶提供遠程教育以及音視頻服務、語言服務的新型媒體技術,具備交互性、實效性、時效化、個性化等特征,對于高校小提琴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且可豐富小提琴教學資源,改善小提琴教學氛圍。
(一)豐富小提琴教學資源
傳統小提琴教學活動主要采取理論講解與描述的模式,以教師為核心,學生被動傾聽與學習,學習成效不夠明顯,對于小提琴教學效果提升也有一定的影響[1]。一方面,在過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音樂天分較強的學生與基礎較差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般教師無法靈活依托學生存在的技術差異,調整教學模式和方法,且教學局限性相對較大,很難提升天分較強的學生學習成效與質量;另一方面,在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下,學習進度相對較慢的學生,也難以全面深刻掌握各類基礎性的小提琴知識。
而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小提琴教學中可利用、可挖掘的資源越來越多,學生學習小提琴的空間也更加廣闊。一方面,教師可以規范、合理地使用現代網絡資源、數據資源,針對小提琴課程教學素材與資源進行有效挖掘,逐步拓展小提琴教學范圍與空間;另一方面,學生也可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查找自身所需的資源與信息,學習音樂的空間也更加廣闊,這極大彌補了學生在小提琴知識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例如:部分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可以高效、靈活使用現代媒體技術具備的反復觀看、信息查找等優勢,通過前進、倒退等各種按鍵,針對演奏技巧進行重復、多次學習,顯著提升與強化學生學習小提琴知識的成效[2]。
(二)有效改善小提琴教學環境
早期高校小提琴教學形式單一,主要由教師單向向學生傳遞小提琴演奏技巧、小提琴器樂文化,組織展開重復多次的練習,教學環境氛圍相對較為枯燥。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小提琴教學環境氛圍得到極大改善與優化[3]。一方面,教師可以直接、靈活利用小提琴的表現模式與演奏技巧,巧妙使用互聯網視頻資源,組織實施示范講解、示范教學。網絡中有著極其豐富的演奏視頻資源,可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加深對小提琴演奏方法、演奏技巧的理解,進一步強化學習成效,并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和欲望;另一方面,在新媒體背景下,靈活使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可以全面提升與強化小提琴課堂教學效果。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針對學生組織實施問卷調查、針對性訪談活動,了解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效果,明確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并將其作為參考,搜集與整合互聯網中不同小提琴演奏者演奏的音頻與視頻,詳細講解作品,順勢引導學生學習小提琴演奏知識,讓學生能夠直觀體驗小提琴演奏的樂趣,深刻感知小提琴演奏的魅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小提琴學習興趣和欲望[4]。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一)小提琴課程教學智能化水平欠缺
近年來,各個高校在小提琴課程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開始積極主動響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號召,創新教學方案,采取線上與線下協同配合的翻轉式教學模式,及時有效地應用以微課平臺、慕課平臺、釘釘平臺等為核心的各種不同教學渠道,規劃設計線上直播教育活動與錄播教育活動。不過,從實際層面分析,由于新媒體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出現時間短,大部分高校教學智能化改革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問題[5]。一方面,雖然大部分高校都選擇使用線上慕課、現代新媒體軟件與平臺,實施線上小提琴演奏教學、理論知識與技能講解等活動,但更多只是轉移線下講解式、灌輸式的課程內容,而并非綜合考量小提琴演奏要求與任務,引入網絡化、現代化課程教學內容,或者打造數字化教學模式,所以小提琴的線上教學成效不大;另一方面,在培養小提琴專業人才過程中,指導性教學目標欠缺,更多關注典型小提琴曲目演奏講解,即應試教育,且極少對接社會人才需求,致使小提琴專業教育實踐水平低。
(二)小提琴教學資源匱乏
促進小提琴課程媒體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的前提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交互教學觀念。但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在小提琴課程組織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即是教學資源匱乏。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并沒有打造與構建針對性、專業性的線上小提琴教學平臺與數據庫,僅僅是利用現有的新媒體軟件設備、新媒體教室、PPT軟硬件等,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模式在線呈現與展示小提琴基礎知識技能[6];另一方面,教學資源整合不完善,課程教學模式存在刻板單一等問題,難以精準、高效地向學生教授小提琴理論知識與演奏知識等。
(三)小提琴課程線上學習測驗不到位
現階段,高校在組織開展在線小提琴課程教學過程中,還面臨著師生線上交流互動不到位,以及教師無法利用信息技術考查與監測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相對較多,一是教師對線上小提琴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以至于師生線上交流互動不到位;二是教師并未及時、靈活使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小提琴演奏情況進行針對性測驗與判斷,也沒有及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糾正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從而降低小提琴線上教育以及實踐訓練成效,且對學生樂段和曲目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小提琴教學的改革創新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整合小提琴教育資源
學生作為小提琴知識學習的主體,其演奏活動參與積極性、課程學習主動性等對于高校小提琴學習質量有著直接影響。對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個性喜好、個性化需求以及實際學習情況等層面出發,挖掘互聯網中新媒體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多元化課程教學內容,建構與打造專屬的小提琴知識教學體系[7]。
1.挖掘校內教學資源,構建精品課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小提琴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參與線上資源匯總、線上課程打造等工作,將自主構建的課件發布到高校教育平臺當中,充實和豐富小提琴課程教育資源,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參考依據。一般來講,小提琴網絡精品課程的構建與錄制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需要以普遍性的小提琴理論知識作為基礎,采取小提琴課程講座、大課堂的模式,組織開展視頻錄制;另一方面則需要遵循個性化特征,采取一對一的課程教學模式,錄制微課視頻,確保每一位學生與教師都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資源、素材,以此展開針對性學習與探究。
2.提煉校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需要逐步拓展教育范圍,不僅需要在學院內部整合教育資源,而且更需要放眼校外,從校外尋找與收集精品課程教學資源,比如:收集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小提琴大師課》課程教學資源、著名音樂家張纓《小提琴音樂講解課》教學資源等一系列有價值的小提琴教育資源,并有效傳達給學生,讓小提琴課程教學與國際有效接軌。
3.構建多元學習平臺,展示線上教學資源。靈活利用在線慕課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挖掘線上小提琴理論知識,構建以“仿照”“傾聽”等為核心的知識教學體系,如小提琴運弓、握琴、把位、雙音以及揉弦等,建立實際演奏案例庫,如不同曲目演奏的案例、不同演奏家演奏的案例等,為學生探究學習小提琴表演技巧、音樂演奏技巧與理論知識等提供助力。
(二)改善小提琴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智能化教學體系
1.利用網絡軟硬件設備,構建體驗式教學情境。高校小提琴課程教學新媒體化、網絡化的轉型發展,一是需要教師制作以有機整合線上慕課平臺、新媒體交互平臺、虛擬VR空間等為基礎的交互教育方案和計劃,針對交互硬件、線上教學軟件進行平臺構建,為學生線上參與小提琴知識學習活動以及開展小提琴知識學習提供支持與助力;二是經費充足的高校可以規劃設計微信小程序、線上慕課網站平臺等一系列空間,為教師線上體驗式、情景式教學提供助力。例如:教師在課程教學開始前,可以利用慕課平臺,設計一系列練習題,如“如何使用左手、右手持琴和握弓”“如何巧妙靈活揉弦和運弓”“如何針對小提琴曲目組織展開和弦演奏”“如何展開獨奏”等,鼓勵學生在課前展開自主思考與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靈活使用線上虛擬小提琴空間,跟隨教師的引導,探究性學習小提琴演奏技巧,包括揉弦、運弓、雙音、把位等,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為后續小提琴演奏知識與技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靈活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設備,組織開展師生交互教學與網絡教學。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的小提琴課程教學活動,極易受到小提琴課程教學內容、軟件硬件設備以及教學方式的影響與限制,進而造成課程教學效果降低,無法達到特定教學目標等結果。對此,教師需要靈活使用虛擬交互技術和設施、新媒體設施設備等,針對線上小提琴課程教學模式、師生交互教學進行創新改革。例如:靈活使用跟奏視頻、電子版的樂譜、交互AR視頻等,進一步提升與強化小提琴專業教學質量。以“小提琴線上慕課平臺+AR交互式平臺”教學為例,由教師收集匯總小提琴知識點,錄制小提琴教學微課視頻,如《小提琴左右手練習視頻》《小提琴運弓練習視頻》《小提琴揉弦、持琴練習視頻》等,要求學生頭戴VR設備設施,跟隨教師的引導,積極合理地完成各種動作,包括揉弦、持琴以及搖擺轉動等,并及時檢查自己拉琴的演奏力度、音準以及節奏等。同時,教師也可觀察學生演奏狀態,提高對學生小提琴演奏節奏、演奏律動以及發言模式的重視程度,交互指導學生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高度關注小提琴實踐學習水平與成果。
(三)利用新媒體渠道,組織實施課后反思評價
課后反思評價是小提琴課程教學最主要、最核心的環節之一,可以檢測和判斷學生小提琴知識內化吸收情況、深入學習情況。同時,這也可以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線上小提琴知識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于教師教育指導功能的發揮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階段,小提琴器樂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技術技能訓練和藝術表達體現能力(理解與表達音樂內涵)。目前來說,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且與音樂教育交流互動進程的加快,雖然音樂表現力具有個性化、不可量化、無法技術化的特征,這在于每個人的音樂表現力各不相同,但是利用新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卻可以直觀呈現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訓練成果,讓小提琴訓練成效可以測試與評估。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小提琴課程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評價活動。
1.高校可以靈活使用線上慕課平臺、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現代化媒體渠道,規劃設計多樣化的小提琴課程教學評價指標,科學合理引入不同的評價要素,包括小提琴課前預習成效、課程情境交互成效、在線檢測、理論與技能知識講解、師生問題交流討論等,針對學生學習開展系統化評價、小提琴線上線下教學綜合性評價,并且在網絡客戶端平臺上傳教學反思評價結果,當作小提琴課程教師教學內容以及互聯網管理人員的工作重點,讓新媒體課程教學評價的準確性、客觀性逐步提升。
2.豐富評價形式與舉措,靈活、高效應用教師線上評價、學生線上自主評價等各種評價手段,針對學生小提琴線上學習成效組織實施評價活動。通過數字化的教學評價模式,讓學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自身演奏訓練情況,針對性解決自身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全面提升與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和效率。
結" "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設備與技術具有信息傳遞速度快、資源內容豐富充足等各種特征,這對于高校小提琴課程網絡化、智能化與現代化改革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小提琴課程教學需要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發展狀態,靈活開發線上慕課教學平臺、新媒體教學平臺,豐富與充實小提琴教學資源,調整和優化小提琴課程教學活動、課程教學內容,打造線上線下交互式小提琴課程資源,讓小提琴教學具有多元化、智能化等特征,確保小提琴課程教學功能作用可以穩定發揮。
參考文獻:
[1] 李雯雋.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小提琴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0(01):87-91.
[2] 郭躍飛.非技術性因素在高校小提琴教學中的作用和培養[J].音樂大觀,2013(15):27-28.
[3] 張娟.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及質量提升研究——評《小提琴演奏基礎教學法》[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5):244.
[4] 張藝峰,王羽菲.形式階段理論在高校小提琴教學中的應用意義與內涵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0(23):295-296,372.
[5] 韓偉威,任灝.高校小提琴教學的多元化發展——評《小提琴教學藝術理論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2,(Z1):153.
[6] 鐘易非.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雙語教學的研究——以小提琴專業為例[J].藝術研究,2019(03):92-94.
[7] 盧曦.探討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路徑[J].藝術評鑒,2022(04):93-96.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