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做好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是教育的延續性和傳承性的要求。同課異構模式在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專業素養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本文對四位教師執教的“中和反應”課例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尋找實現初高中銜接有效教學的方法,幫助高中化學老師探索有效教學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關鍵詞:同課異構;銜接;有效教學;中和反應
文章編號:
1008-0546(2024)14-0003-05
中圖分類號:
G632.41""" 文獻標識碼:
B
初高中化學教學是兩個差異性較大的教學階段,實現初高中銜接的有效教學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
在蘇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1中,專題3的內容是“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1]在初中化學教材中,與之相銜接的內容是“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師在這一主題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強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電離平衡等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問題。表1列舉了這一主題教學中的內容要求和教學難點。如何解決教學難點實現有效教學,可以從初中的教學中尋找突破口?!读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初中新課標》)對酸堿中和反應的內容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規劃,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內容分布。酸堿中和反應的知識在初中化學整體教學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②內容要求。涉及概念的理解、化學反應本質等化學觀念的培養,證據推理、模型建構等科學思維的養成,在化學實驗中進行科學探究與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核心素養。③情景素材建議?;瘜W教學情境包羅萬象,上至化學史下至生活及生產中的化學。從學業要求來看,包括發現、歸納、演繹等學業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的內容、學業要求與高中“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的教學銜接程度很大。為實現初高中銜接的有效教學,昆山市教師發展中心于2024年3月組織了一次同課異構活動。教學的主題是“中和反應”,活動在初中學校開展,分別由兩位初中教師和兩位高中教師執教。同課異構是一種教師主導的研究模式。它也是化學教學評比的一種常態做法。[2][3][4][5][6]本文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對四位教師的課例進行比較分析,尋找實現初高中銜接有效教學的方法,幫助高中化學教師解決教學難點,同時探索《初中新課標》下有效教學的新模式和新路徑。有效教學的基本類型如圖1所示。[7]
一、多維度設定目標,有效引領教學
筆者分別對這四名教師的課程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初中教師的課程教學目標設定一致之處在于均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從而感知物質之間的反應,且通過數字化的實驗從微觀角度進行證據推理。不同之處在于A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B教師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初中新課標》中,五分之四的主題內容有對酸堿中和反應知識的教學要求,這主要是因為酸堿中和反應原理在生活及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和較高的工業價值。因此,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根據學業質量的要求來設定。高中教師的課程教學目標設定一致之處在于均通過設計實驗認識化學反應,通過符號表征建立反應模型;均通過中和反應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并讓學生體會到學科的價值。不同之處在于C教師在實驗設計目標中關注了定量和能量變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高中化學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如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能夠適時地開展這方面的教學,就能更好地實現初高中的銜接。
初高中教師課程教學目標設定的差異在于初中教師在教學目標中很好地關注了數字化實驗的應用,充分利用數字化實驗開展教學;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更關注“宏觀—微觀—符號”的教學設計,這與高中學業質量要求息息相關。有效教學的評判標準之一就是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而在初高中銜接的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初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差異,多維度地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更好地引領教學。
二、多線路設計活動,精心組織教學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重視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8]基于此,筆者進一步分析了在初高中銜接的教學中四位教師是如何創設情境并利用情境教學的。
1. 教學情境設計
筆者分別對這四位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的內容、呈現方式、出現時機和課堂效果進行了統計,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兩位初中教師一致選用了改良酸性土壤這一情境,這也是《初中新課標》學習主題5“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的內容要求,且兩位教師均使用《天工開物》中相關的描述來引出課題,體現了化學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相比而言,B教師的情境引入更為豐滿。他先通過數據展示了土壤酸化的現實狀況,再引出古籍中的記載,邏輯上更為合理。同時在后續的教學中也通過演示實驗模擬了酸性土壤的改良過程,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而A教師對該情境的利用較為單薄,僅用于引出課題以及后續書寫方程式,沒有做到將化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兩位高中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選擇上沒有參考《初中新課標》,而是從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學生的接受程度上與土壤酸化的情境不相上下。C教師較好地利用了腫瘤治療的方法、原理、條件要求,在真實情境中自然地將中和反應的原理、能量變化的知識框架進行呈現,但在中和反應的本質、中和反應的應用兩處知識呈現上沒有對情境進行深度挖掘。D教師選用了松花蛋和醋酸的反應作為情境,醋酸是弱酸,且化學式較復雜,在中學教學中的呈現可能與學生知識掌握的維度不一致。學生如果能在這一情境中積累對高中化學學習的點滴,那么該情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 數字化實驗的加持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實驗也給化學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位教師在實驗部分的教學大體上一致,均采用傳統實驗和數字化實驗兩條實驗路徑,其實驗流程概覽如圖2所示。教師幫助學生在微觀上感知和理解中和反應的變化實質以及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這有利于用符號表征中和反應、高中階段的能量相關知識的教學。數字化實驗的加持讓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將原來學生難以觀察的微觀本質具象化,也就是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在酸堿中和反應突變處的處理上,普通實驗不能敏感地捕捉到突變點,而傳感器可以同時捕捉溫度和pH的突變點,這為高中階段強酸、弱酸發生中和反應的學習積累了知識儲備,是一種非常好的銜接方式。
教學過程的實施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階段,包括呈現行為、對話行為、指導行為等主要教學行為和一定的輔助教學過程,如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數字化實驗技術的應用等。[9]在初高中銜接的教學過程實施中,要兼顧學生、教師、課程、環境取向的有效教學,需要更多的教學智慧。
三、多視角設置問題,科學評價教學
《高中新課標》要求下的課堂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課堂提問不僅是各個教學環節的牽引器,也是師生交流的潤滑劑,更是有效開展化學形成性評價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筆者分別對這四位教師的課堂提問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從四位教師的課堂提問情況來看,A教師的結構性問題比過程性問題多,學生的互動較少,且問題的設置不是引導性問題,而是需要學生經過一番探究才能回答出來,在問題的設置上需要細化。B教師與C教師的結構性問題和過程性問題較多,能夠很好地開展教學流程,同時能通過每一個問題的設置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即時診斷。D教師的過程性問題設置較多,但是結構性問題較為單一,在不同任務的切換上顯得有些生硬,且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不大。
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情感,在初高中銜接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設計更應有意識地關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達成情況的診斷,增強課堂問題的引導性和啟發性,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分析比較四位教師的課例,可以發現:初中化學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以識記為主,在教學方法上側重對化學基礎知識的了解和認知;高中化學理論性、系統性增強,多以應用為主,注重學科素養的實踐,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為主,側重對化學各方面知識的理解。初中化學是高中化學學習的基礎,二者是否能很好地銜接,關系著高中學生化學學習的成效。在初高中銜接的內容上,要想實現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準備環節關注銜接的課程內容要求、多維度設計銜接教學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精心實施教學過程;在教學評價環節,充分考慮學生在銜接教學過程中的接受程度,科學開展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普通高中教科書" 化學" 選擇性必修1" 化學反應原理[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2]張紅俊.同題異授 異中求新——“碳酸鈉的性質與用途”案例比較與點評[J].化學教育,2015(5):43-45.
[3]王更飛.“同課異構”促發展[J].化學教學,2012(1):16-18.
[4]孟獻華,倪娟.“化學鍵”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的質性比較與建議[J].化學教育,2017(5):33-39.
[5]秦蕾.從同課異構看化學教學設計的效果和發展[J].化學教育,2017(5):40-43.
[6]嚴西平,武春娟,王偉群.開展同題異構的課堂分析 促進教師反思能力提高[J].化學教育,2014(17):24-27.
[7]陳玲玲.有效教學的類型、問題及改進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9(6):4-7.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