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是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面臨著諸多挑戰,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要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未來邏輯上來看,紅色文化都可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切入點,在實踐中充分探究紅色文化育人進路,引導大學生固化信念、優化認知、美化行為,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意識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
高校是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帶來諸多挑戰,高校對意識形態方向的把握直接關系著“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以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和擁護,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導方向。
一、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面臨的挑戰
(一)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角度
社會思潮多元化、西方國家搶占話語權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如王培洲、陳冬升指出中國和平發展意識形態正遭遇著“西方三論”內嵌的三個意識形態陷阱。
(二)網絡媒體角度
全媒體時代信息環境開放、輿論生態復雜,人人皆為發聲筒、事事可建直播間,讓網絡意識形態成為最大的變量。如郭亮、王永貴認為網絡流行語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陳憲良、張斯琪指出數字與互聯網技術的推廣讓錯誤歪曲的思想更易滲透到高校,影響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效果。
(三)大學生自身特點角度
認知是認同的前提,新時代大學生有著多樣化的個體經歷、知識背景,其價值觀念自然呈現多元化、其認同方式自然表現為復雜性,這些都是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主體性挑戰。
(四)教育機理角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給意識形態認同帶來教育上的挑戰。如許佃兵認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存在意識形態教化機制落后、引導生硬和獎懲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五)特殊事件角度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一些大型突發事件中,國家的反應速度快慢、措施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波動。如弓昭民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中,疫情的快速傳播、國家公共衛生管理效能與人們對迅速控制疫情的急切預期之間的不同步,引發社會意識形態波動。
二、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不足的表現
(一)教育主體引領力不足
相比目前高校施教主體的教育形式,互聯網時代,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正以圖片、短視頻等吸引力更強、接受度更高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人人可發聲”的時代,教育的話語權呈現“去中心化”,一些網紅、學生領袖的引領力甚至高于高校教師;個別高校教育主體的錯誤示范行為,會削弱大學生對整個教育主體講授內容的認可度。這些都造成教育主體引領力下降。
(二)教育內容詮釋力不足
各教育主體自身背景的差異對教育內容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程度不同,導致其對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解讀、現實性結合、生活化表達等方面水平不一,難以保障教育內容和質量;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碎片化影響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維模式,教育主體對所授內容缺乏系統的把握,大學生也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興趣,片面化截取其中的教育內容。這都導致教育內容詮釋力不足。
(三)教育渠道傳播力不足
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生僅僅出席,并未關注,造成無效教育。互聯網時代讓教育媒介和教育載體都在經歷著多元化的發展,無法充分把握教育渠道,讓教育內容得到有效的傳播,就無法真正實現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涵養。
(四)教育客體吸納力不足
社會快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確的精神追求和行動目標,“躺平”“佛系”受到追捧,大學生更加傾向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和權利的維護;移動互聯網讓海量信息隨意獲取,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分析能力。這都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有著距離感,導致教育內容吸納力不足。
三、紅色文化的意識形態貢獻邏輯
從歷史邏輯來看,紅色文化能夠滿足意識形態認同的需要。紅色文化在近代中華民族為救亡圖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起源和發展,其所內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類解放而奮斗的理想信念。紅色文化根據現實需要和時代語境進行有意識篩選和詮釋建構,進而有效發揮認同的功能。
從實踐邏輯來看,紅色文化能夠滿足正確價值引領的需要。紅色文化發源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在結合中國國情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世界上的先進文化基因。在此過程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等社會意識逐漸內化成全面系統的意識形態,指引著中國從站起來走向了富起來強起來。
從未來邏輯來看,紅色文化能夠保障未來實踐自覺的需要。紅色文化將革命精神、奉獻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等融為一體,構建出中國共產黨強大的話語權和感染力,其所蘊含的精神與價值是保障中國未來沿著正確路徑行進的基本條件與根本前提。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符合國家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時代導向。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已經逐漸內化成全面系統的意識形態,以紅色文化為切入點探討增強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四、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路徑
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深厚的理想信念基因,核心價值基因,傳統美德基因,是開展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引領的有效切入點,從上述三個基因維度探尋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政治導向、價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固化信念、優化認知、美化行為,助力高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進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
(一)加強頂層設計,強化隊伍支撐,提升教育主體引領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因此要強化育人隊伍支撐,夯實高校黨委、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作為主要教育主體的教育能力,同時充分聯合潛在施力主體,如家庭、朋輩、社區、社會組織等,同時要讓學生自身也要成為教育主體,實現“網絡出征”。各方行動協同,提升教育主體引領力。
(二)挖掘時代價值,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育內容詮釋力
整合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其時代價值,梳理教育素材,提升教育主體對紅色文化的轉譯水平,輸出優質的教育內容;完善教育方式,變灌輸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鼓勵大學生多聽多思多問;制定系統化教育目標,選定系列宣教主題,向大學生源源不斷地進行系統性教育。
(三)融入互聯時代,創新教育渠道,提升教育渠道傳播力
移動互聯時代使得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夠通過優化的渠道進行有效的傳播,更快更精準地到達大學生受眾,渠道傳播力提升機遇突顯。充分挖掘未受足夠重視的隱性、感性和場景化教育方式,增加教育的互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處于隨時入網或是長時在線狀態,用好互聯網這一渠道能夠有效延長紅色文化的教育時長。
(四)把握青年脈搏,強化行動自覺,提升教育客體吸納力
精準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破解大學生集體“癥狀”,樹立正確的精神追求;通過課堂教育、榜樣示范、學習研討等形式加強主流意識引領,提升教育內容的認同性;引導大學生強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語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陣地,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面臨著多重因素的挑戰,高校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和主導權。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未來邏輯上來看,紅色文化都可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切入點。探尋紅色文化育人維度,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理想信念基因的政治導向作用、核心價值基因的價值感化作用、傳統美德基因的道德示范作用,引導大學生固化信念、優化認知、美化行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中暴露出教育主體引領力不足、內容詮釋力不足,渠道傳播力不足和客體吸納力不足等問題,可以從隊伍建設、內容夯實、渠道拓展、了解需求等方面探究紅色文化育人進路,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許佃兵.大學生意識形態認同生成機理與改進機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5(06):110-114.
[2]王培洲,陳冬升.和平發展的意識形態祛蔽:對“西方三論”的識別與跨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24-27.
[3]羅麗琳,蒲清平.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時代價值[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6):45-52.
[4]郭亮,王永貴.網絡流行語產生、傳播流變對青少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103-107.
[5]歐曉彥,試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力[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2).
[6]弓昭民,任志峰.抗擊重大疫情中社會意識形態波動與應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3):54-58.
[7]葛濤.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62-66.
[8]宋海瓊,陳睿智.近年來遼寧紅色文化資源研究述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22,46(04):95-100.
[9]陳憲良,張斯琪.新時代高校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22(05):58-62.
【基金項目:2021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高校思政專項)“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編號:L20CSZ011)】
(作者簡介:時代,東北財經大學投資工程管理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