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傳承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地和引擎,在新時代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機遇。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高校的管理方式和效率,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需要更加靈活和差異化的管理方式。文章深入探討了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創新與優化的路徑,探索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提升教育質量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術,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管理創新方案,為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 新時代;高等院校;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4.005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As important bases and engine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heriting culture,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e many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profoundly changing th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fficiency of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and require more flexible and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 methods. The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xplores new concepts,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that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anagement innovation plan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contributing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為進一步實現教育強國建設目標,高校要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1]。從宏觀角度來看,教育管理是國家對教育系統進行組織、協調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而在高校內部,教育管理是對校內資源和教育教務發展模式進行宏觀調整的過程,從而積極發揮各個教育環節的作用。盡管國家不斷推出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但在實際運行中,高校教育管理與政策措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管理體制的滯后導致教育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高校需要推動教育管理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培養優秀人才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
1" 新時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1.1" 應對新時代社會發展形勢的現實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等趨勢的深入發展,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文化認知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教育的功能和目標也在不斷演進,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這種多元化、復雜化的社會需求,管理者需要面對更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和資源配置,需要更高效、更靈活的管理模式來應對日益復雜的教育環境[2]。此外,新時代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必須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唯有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的運行效率和教育質量,有效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1.2" 適應教育改革、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公平、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而高校作為教育改革的主體,必須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適應改革需求。如若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和流程,工作任務和責任不明確,容易導致工作混亂、重復和沖突,甚至出現責任推諉、逃避現象,影響工作效率和效果。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高校必須不斷完善和改進自身的管理模式,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育管理模式,采用先進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高校教育教學環境穩步運行。
2"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理念與內容有待更新
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較為陳舊,注重層級管理和權威主義,忽視學生和教師的主體地位,缺乏人性化、服務化的管理理念[3]。在管理內容方面,主要以教學計劃管理、運行管理、質量管理、評價管理等為主,缺乏對新興教育模式和技術的管理,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多樣化和復雜化需求。在新時代,教學模式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面授課程,而涉及在線教育、自主學習、遠程教學等多種形式,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無法有效管理新形式的教學活動,且難以靈活調整,失去管理效能。
2.2" 管理體系缺乏人文關懷
教育管理涉及全體師生和各個教學環節,部分高校在管理過程中,過于注重條例和規章制度,忽視被管理者的情感和需求,忽略對個體的關心和理解,容易引發被管理者的負面情緒,甚至會讓被管理者感受到壓力和不適,對管理者失去信任和認同,從而減弱管理效果和惡化工作氛圍。另外,缺乏人文關懷的管理方式也容易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疏離和隔閡。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環境中需要得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而過于強調制度和規定的管理方式會使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變得僵硬和局促,難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2.3" 管理制度缺乏科學性
管理制度的科學性是指管理規章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應基于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和規范管理工作的進行[4]。一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設計往往基于傳統經驗和模式,缺乏對教育管理科學理論的借鑒和運用,制度設計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制度內容不符合實際需求,缺乏科學性和靈活性,無法有效指導管理實踐。即便一些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支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在管理制度的評估和調整機制方面,一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評估機制不夠科學,評估指標不夠全面和客觀,導致管理制度僵化和滯后。
3" 新時代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創新路徑
3.1" 革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內容
新時代,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創新首先要革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內容,以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教育環境。管理者應該摒棄傳統的管理觀念,轉向以人為本、開放共享的理念。管理者應意識到,高等院校的核心資源是人才,應將教師和學生放在教育管理的中心位置,倡導尊重、信任和激勵,強調開放共享的理念,鼓勵院校與社會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5]。在管理內容層面,應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和高校自身的需求,注重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①教育教學模式:應促進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借助現代技術手段開展在線教學、遠程教育等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②學科專業設置:應根據社會需求和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注重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融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③教師隊伍建設: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支持,建立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鼓勵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④學生管理服務:應建立健全的學生管理服務體系,提供個性化、全方位的學生服務,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心理健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⑤研究與創新:應鼓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合作,提升科研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在優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全院校師生共同努力,管理者要積極引導教職員工和學生參與管理創新,鼓勵他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共識,推動改革。
3.2" 強化管理隊伍,健全考評體系
管理隊伍是高校管理的基礎和關鍵,其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著管理水平和效果,管理隊伍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如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6]。因此,高校應該通過招聘、培訓、激勵等手段,吸引和培養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管理隊伍。管理者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積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注重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以適應高等教育管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要加強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機制,其中包括學生服務中心、教師服務平臺等,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為學生提供學業輔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支持,為教師提供教學培訓、科研支持、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幫助,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和工作體驗。高校還應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并倡導和營造一種以服務為導向的管理文化,強調團隊協作、互助共享的理念,建立開放、包容的管理環境,為管理人員提供展示和發揮才能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從而推動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考評體系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和監督機制,對于激勵管理者的積極性、提升管理效能至關重要。新時代,考評體系需要更加科學、全面和靈活,能夠充分反映管理者的工作業績、能力水平和潛力,以及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高校應建立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其中包括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指標,涵蓋定量和定性的評價內容,既要考慮管理者的績效,也要考慮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發展情況,能夠根據不同管理崗位的特點和工作重點進行調整和優化,以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為進一步健全考評體系,高校還應建立起管理者之間的互助網絡和學習平臺,促進經驗分享和合作,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3.3" 借助現代技術,完善管理制度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現代技術已經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支撐,其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優化管理流程,還可以促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升級。為此,高等院校應積極借助現代技術,完善管理制度,實現高效、智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監控和管理,提高管理的精準度和效率。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深入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困難,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指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處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常規工作,如試卷閱卷、教學評估等,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實現信息化管理。高??梢越⑿畔⒒脚_,實現學生信息、教學資源、科研成果等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為管理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決策支持。例如,建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學生檔案、課程選修、成績查詢等功能的在線化,方便學生和教師查詢和管理學習信息;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科研項目、成果、經費等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監控,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三是加強對管理制度的科學設計和優化。高??梢越Y合現代技術的應用需求,對管理制度進行科學設計和完善。例如,針對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可以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相關的制度和規范,明確各類信息的采集、存儲、處理和使用流程,確保信息安全和合規性;針對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建立智能化管理相關的制度和規范,明確各類智能設備和技術的使用范圍和標準,規范管理行為和操作流程。
4" 結語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因此,積極創新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借助現代技術,完善管理制度,強化管理隊伍,提高服務意識,優化考評體系。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積極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理念,并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創新路徑,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加青.新時代民辦高校管理育人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1):83-86.
[2] 孫笑琰,郭雅靜,袁寶華,等.新時代地方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的現實問題及對策分析——以某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23,35(6):137-140.
[3] 喬凱平,王浩州.新時代高校“五育并舉”學生管理模式構建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6(3):64-68.
[4] 王憲中.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3,32(1):54-57.
[5] 張引俊,侯燕琴.基于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新時代高校質量評價體系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4):52-56.
[6] 趙青.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