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仍面臨法律風險這一突出問題。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教育不足、法律類課程建設不完善以及法律實務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是法治教育未能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將法治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法治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據第三方機構麥克思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2屆本科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為1.2%,相較于2018屆本科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比例下降了0.6個百分點,這一下降比例高達33.3%。這一數據反映出本科畢業生在創業決策上更趨理性與慎重,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大學生創新創業正面臨著更為嚴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他們面臨的風險種類繁多,其中法律風險尤為不可忽視。為了有效應對和化解這些法律風險帶來的挑戰和問題,將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已變得現實而緊迫。
一、價值意蘊: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55次提到“創新”、1次提到“創業”。報告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全面謀劃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為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在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時,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具創新創業活力的群體,在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的偉大實踐時,更應該成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人才培養和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講話,為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價值指引。
(二)防范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的必然要求
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僅為2%~3%。且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率更是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當代大學生正面臨著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其中,法律風險往往被大學生所忽視,但實際上,它對創新創業具有根本性影響,亟須引起創新創業相關主體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面臨的法律風險,既涵蓋了創業組織籌建過程中的風險,又涉及經營過程中的外部風險和內控風險。這些風險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常見的勞資社保風險、合同管理風險、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知識產權風險以及非法經營等刑事風險。為了有效規避這些法律風險,將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現實要求和理性選擇。
(三)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打造“城校共生”的創新創業生態。當前,學者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定義尚未達成統一共識。學術界認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空間與時間內,創業主體和各個生態子系統之間通過輻射帶動、信息流動以及激勵保障等機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統一體。也有學者指出,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過程中,高校需要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其中法律文化的培育不可或缺。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較為薄弱的投融資活動為例,其法律層面主要涉及創業企業的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等操作。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迫切需要加強法治教育,優化創新創業法治生態系統。
從外部環境來看,政府、中介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確保這些相關參與者與教育機構形成正向的關聯與互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才能實現良性運轉。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政府層面,亟須出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文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在社會層面,需要培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的法律援助組織,為大學生提供法律咨詢、指導和維權服務。在高校層面,需要強化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法治教育環節,通過開設專門課程或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
二、問題檢視: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法治教育融入不足的原因剖析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教育不足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然而,當前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主要聚焦在創業前期的氛圍營造、創業項目的孵化和創新創業競賽組織等方面。盡管開設了創新創業類必修課程,但教學重點更傾向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團隊的組建、商業模式創新、財務分析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此類課程對創新創業活動本身潛在的高風險性提示不足,尤其是對創新創業活動準備前和實施過程中潛在的法律風險關注較少,這導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時法律風險防范意識較為薄弱。以備受關注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為例,在高教主賽道上,超過一半的參賽項目和獎項都集中在創意組。同時,參賽團隊在項目路演及商業計劃書撰寫環節,對項目股權設計及法律風險防范的探討往往淺嘗輒止,而在實際的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這方面的風險卻具有基礎性、根本性。例如,知名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西少爺”肉夾饃的項目合伙人糾紛案,就反映了大學生創業團隊在股權設計以及引進戰略投資者方面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的問題,最終造成原本有潛力的創業項目最終未能進一步順利發展壯大。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法律類課程建設不完善
一是創新創業課程種類較為單一。當前,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課程建設上缺乏系統性規劃。盡管創新創業基礎通識課程的開課率較高,但與創新創業實踐緊密相關的法律類課程開課率卻較低,甚至有一些高校尚未開設創新創業法律類課程。二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結構不夠合理。一方面,創新創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設置不夠合理。考慮到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總學時有限,大多數高校僅開設了創新創業基礎必修課,對包括法律課程在內的其他創新創業類課程,通常只作為選修類課程開設,并且相關創新創業類選修課的選課率較低。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實踐課與理論課的結構也不夠合理。創新創業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創造性活動,然而當前部分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更多側重于理論教學,實踐課程偏少,尤其是法律類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更是少之又少。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實務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一是缺乏明確的創新創業師資標準,法律實務師資融入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渠道不夠暢通。鑒于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相較于英美等國家已經建立起的創新創業教師職業標準,我國目前尚缺乏統一的、專業的創新創業教師國家職業標準。同時,許多高校也缺乏校級層面、具體的創新創業師資建設標準,這導致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仍處于低階粗放狀態,無法為包括法律實務教師招聘和管理在內的各類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充分的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持。二是創新創業師資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尤其對法律實務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上主要以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為輔,實踐實務類教師較為欠缺。其中,法律實踐實務類教師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創新創業師資總量中的占比更低。這種現狀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在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上注重教師的風險投資、創業法律、經營管理、技術處理等知識融合的做法大相徑庭。
三、實踐路徑: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策略
(一)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意識
一是出臺并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法律風險指引。相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可借鑒市場監管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在加強建筑市場規范化管理、出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合作編寫并發布《大學生創新創業常見法律風險防范指南》,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群體全面了解在企業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面臨的高頻法律風險及其相應的預防措施。二是廣泛設立大學生初創企業法律風險診斷公益組織或法律風險評估中心。由高校牽頭,聯合政法機關、法學專業師生、律師協會和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該類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律風險診斷與評估服務,從而降低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潛在的法律風險。三是引入司法執法觀摩機制。通過遴選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觀摩對象,在執法人員對其進行執法檢查時,邀請同行業其他企業負責人參與現場觀摩。對于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大學生而言,相關執法機構在進行企業現場執法時,可積極參與觀摩,親身體驗創新創業活動中可能遭遇的法律風險,從而增強自身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合法經營的能力。
(二)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優化法律課程的設置與開發
一是豐富并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種類,加大法律課程的設置力度。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雖然各高校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但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上仍缺乏明確規劃,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亟待加強。因此,應積極增設創業法學類課程,向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普及企業組織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股權融資、稅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提升大學生創業者的基本法治素養。二是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結構,妥善處理好法律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一方面,要貫徹OBE教育理念,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導向,科學設定創新創業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時比例,合理設置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重,并努力提高創新創業類課程的選課率。另一方面,在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時,做到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有機結合,并合理設置兩者的比例。同時,加強對創新創業大學生的實務實踐指導,如組織創業企業法律風險診斷評估、法律糾紛多元調處等實踐活動。
(三)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實務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師資國家職業標準,暢通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實務師資的準入渠道。具體而言,可借鑒英國創業師資國家職業標準的成功經驗,以創新創業師資的角色定位為重要導向,全面評估創新創業教師在創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傳授、學生創業實踐指導與促進,以及協調學生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結合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增加對創新創業教師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競賽輔導方面的考核,制定一套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備考核性的創新創業師資標準,為包括法律實務教師在內的各類人才進入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提供明確的路徑和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強創新創業師資的專業化建設,特別是加大法律實務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提高創新創業師資的整體數量和質量。具體可參考美國康奈爾大學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先進經驗,探索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通過深化創業師資的知識融合,促進包括法律實務師資在內的不同學科背景師資力量的融合,從而打造豐富的創新創業師資人才庫。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做好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知識產權確權、保護等工作”和“強化成果轉化服務”,為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擘畫了藍圖,也為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契機。相關主體只有立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際,深入檢視法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將法治教育有機地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之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助推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黃兆信.高校創業教育應以“崗位創業”為導向[N].光明日報,2016-11-08.
[3]張毅,方健,徐朦.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改革策略[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