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及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推進,大學生黨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也愈發重要。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學生愛國情懷、提升高校專業建設水平。為破解這項工作當前面臨的專業知識與黨史教育融合不夠、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協同育人機制有待完善等難題,高校要夯實課程思政“主戰場”、打造課程思政“主力軍”、筑牢頂層設計“主陣地”,以確保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黨史教育取得實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生;黨史教育
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中國共產黨歷史,就是自黨成立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偉大事業的全過程,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寶貴的經驗教訓和偉大的實踐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史教育應當以課程思政為基礎,通過深入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引導他們立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意義
(一)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元思想的沖擊,使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加開放,容易受到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亟須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實施課程思政,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理念融入各個學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黨的歷史是一部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史詩,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通過學習黨史,大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為國家繁榮和富強、為人民幸福和安康拋頭顱、灑熱血的無私無畏精神。黨史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奮斗中得來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有助于增進大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黨史教育可以讓大學生了解到中國在近代歷史上的屈辱和磨難,以及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艱辛歷程。回望這些歷史,大學生會對今天社會主義中國的繁榮和穩定更加珍視,進而從內心激發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的奮斗意志。此外,黨史教育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黨的歷史,大學生可以深刻領悟黨的初心和使命,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提升高校專業建設水平
高校開設的課程中,專業課程占比很大,學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專業學習上,因此專業課教師也直接影響著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是提升高校專業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將黨史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建設中,不僅能確保專業課程建設沿著正確方向推進,還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以實現高質量就業。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優化,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總之,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升政治覺悟和思想意識,進一步明確價值追求和人生目標,自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專業知識與黨史教育融合不夠
黨史教育與其他學科專業知識進行交叉與融合,有助于加強學生對黨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然而,受學科專業壁壘和教學設計的限制,實現交叉融合的教育存在一定困難。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難點首先在于如何使專業知識與黨史知識融合。專業知識的教學側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應用,黨史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價值觀。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如何使兩者有機融合,保證學生既學到專業知識又提升思想素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此外,除了思政類專業,其他專業的教學與黨史教育在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專業知識主要涉及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黨史教育則涉及黨的歷史、理論和成就等內容。要讓二者結合時既不偏離專業教育的主題、又能夠起到黨史教育的效果,這需要任課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
(二)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不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他們的教學方式和效果也會存在差異,由此導致師資隊伍整體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黨史教育要有機融入課程體系,不僅需要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最關鍵的是要有一支數量充足且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以及一套系統完善的課程思政實施體系。這是黨史教育融入教學所必需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教師是課程思政中開展黨史教育的主要力量,但一方面,部分教師對黨史知識理解不深,難以開展深度教學;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協同育人機制有待完善
協同育人機制涉及多個育人主體,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每個主體都各有特點和作用。如何協調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其形成合力以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目前,就高校而言,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各地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不均衡。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需要整合多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由于這些資源被不同主體掌握,要將其有效整合起來并發揮最大效益,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在推進這一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此外,關于協同育人機制的評價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缺乏科學、客觀、有效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途徑
(一)夯實課程思政“主戰場”
夯實課程思政的“主戰場”,解決黨史知識和專業知識融合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密切協作和共同努力。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需要明確黨史知識和專業知識之間的融合點,即哪些知識點和內容可以相互補充和促進。例如,在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專業中,可以結合黨史中的經濟政策、政治體制、革命歷程等內容開展講解,使專業知識和黨史知識相互印證。又如,偉大建黨精神可以和不同的專業教學相結合,鼓勵大學生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走上工作崗位后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引導學生將黨史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例如,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部分學科在歷史上某一時期發展不健全或者是空白,而黨的某項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力促進了學科發展的實例,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高校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開設一些跨學科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由多個學科的教師共同授課,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參觀革命遺址、研究紅色文化等,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打造課程思政“主力軍”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是主力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支綜合能力優秀的教師團隊必不可少。高校應選拔培養一批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一定思政教育經驗的專業教師,組成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這些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思政素養和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將黨史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講授中。各高校應針對教師的專業背景和教學需求,開展相關的培訓和研修活動。例如,可以定期請優秀教師、專家學者等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提高黨史教育水平和專業素養。高校應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定期組織開展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等,為他們共同探討和研究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提供機會和平臺。教師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為了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高校應建立有效的反饋和評價機制,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評教,了解他們對教學的反饋和建議。同時,教師也應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以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學團隊是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關鍵。通過選拔培養專業教師、開展培訓和研修、加強團隊建設以及完善反饋機制等方式,高校可以逐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筑牢頂層設計“主陣地”
構建和完善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可以有效解決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關鍵在于統一設計、統一規劃和統一指導。高校要構筑起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建立常態化、科學化的領導機制、課程體系、運行機制及評價機制。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黨史教育,以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推動形成宣傳、教務、團委、學工以及二級院系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進而構筑思政教育的大場域。高校可定期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會議,組織各參與部門交流經驗、探討問題,共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高校應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體系,針對不同專業和學科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和計劃,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教材是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在國家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在不改變課程知識結構的前提下,認真梳理課程與黨史教育的銜接點,編寫基于課程特色和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拓展資料,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教學管理是保障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重要環節。高校應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加強對教學的監督和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高校應加強對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例如教師資源、教材資源、教學設備資源等,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時,還應鼓勵不同專業的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學生更好地了解黨情國情、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有力舉措。
參考文獻:
[1]雷虹艷,侯艷,劉東梅.新時代傳承中醫醫德理念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9(10).
[2]李偉雄.張偉鋒.茹雪麗.中共黨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理論界,2011(1).
[3]龐寶慶,王鵬飛.黨史教育融入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教學的意義及途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2(7).
[4]郝曼,劉春龍.以黨史學習教育促立德樹人及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5).
[5]王秀娟,李忠祥,劉婷婷.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9).
[6]王依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挑戰與創新對策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