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規劃設計水平不斷提高。共生理論作為一種強調系統內外不同要素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理論,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應的設計原則和策略,分析城市這一共生系統的各個要素,有助于發掘、理解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
關鍵詞:共生理論;城市規劃設計;設計策略
一、共生理論概述
“共生”(mutualism)一詞最早出現在生物學領域,是指兩個或多個共生單元在互促共進的共生環境中形成互惠互利、互幫互助的共生關系,主要用來分析共生物種之間的利益關系[1]。按共生生物間的相互利益關系,可以分為三類:合作互惠共生、互利共生和共棲。目前,相關的研究多聚焦合作互惠共生關系。20世紀80年代,黑川紀章將共生理論引入建筑、城市設計規劃領域,結合建筑規劃專業的特點提出了自己的共生思想,包括新陳代謝、蛻變、變生等[2]。
二、城市共生系統及要素
(一)共生單元
若把城市看作一個共生系統,那么其中的共生單元可以定義為構成城市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具體來說,城市共生系統中的共生單元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人口是城市最基本的共生單元之一,人口的數量、結構、分布和流動等都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第二,城市中的資源也是重要的共生單元,包括自然資源(如水、土地、礦產等)和社會資源(如教育、醫療、交通等),也包括硬件設施(如路政設施、公共空間設施等)和軟件設施(配套線上服務設施、數字化智慧平臺等),這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三,政府部門、企業、社會機構等能為城市運行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組織。這些共生單元在城市共生系統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推動城市的發展(圖1)。
(二)共生環境
在城市這一共生系統中,各要素所處的共生環境包含多個維度,其中,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是四個核心組成部分。政治環境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基礎,正所謂規劃建設不分家,只有政策引領,才能帶動規劃建設的發展。經濟環境是核心驅動,它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環境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藝術氛圍、教育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文化環境能夠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游客,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方式,它既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作用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強度。共生模式又可以稱為共生關系。針對城市這一共生系統,可將共生模式細分為三類,即資源共享的共生模式、情感共促的共生模式、價值共創的共生模式。各個共生單元通過共生模式達成交流與共享。
(四)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或載體,它是共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3]。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的接觸方式和機制的總和,它是共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共生界面可分為單介質共生界面和多介質共生界面。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多介質共生界面更為常見,因為城市中的共生關系通常表現為多重共生關系。例如,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步道、盲道等不同的交通道路之間就形成了多介質共生界面。
三、共生視域下的城市規劃設計原則
(一)環境共生
城市作為一個大型的生態系統,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環境共生,也可以稱之為生態共生,即通過城市綠化、道路植被選擇、景觀布局、社區綠色公共空間的打造等手段,營造與自然相融合的環境,實現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使得人們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感受城市內美好的自然景觀帶來的舒心與愉悅。
(二)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另一重要原則。一個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現代化的建筑和便捷的交通,更在于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傳承了文化精髓的古老街巷和人文景觀。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人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對城市來說,留住歷史文脈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我們應當秉持文化共生的理念,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相融合,打造出既具有時代感又不失文化韻味的城市空間。例如:廣州在改造老舊小區的過程中采取微更新的方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復、活化、培育,使仰忠街的粵派騎樓、十三行的西關建筑等歷史文化遺跡“老而不衰”;蘇州平江歷史街區在最初規劃時,設計人員按照保護級別,針對街區里的建筑制定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其中,一些破敗的歷史建筑沒有被仿古重建,而是順應江南民居的特點,經改造成了適應旅游發展的客棧,讓古建筑得以“重生”,既實現了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延續,也為后人留下了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風景[4]。采用挖掘歷史文脈、基于建筑風格搭配城市獨有的景觀元素等方式,可展示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讓人們感受城市的獨特魅力。
(三)技術共生
當前,以互聯網產業化和工業智能化為標志、以技術融合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一系列顛覆性技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城市。第一,虛擬技術與現實技術的共生。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虛擬技術如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和虛擬現實(VR)等,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和模擬分析功能。現實技術則包括建筑技術、景觀設計技術等,用于實際建設和施工。二者的綜合應用能發揮“1+1>2”的效果,使規劃設計更加科學、精準和高效。第二,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共生。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傳統技術(如風水學、景觀營造法式等)與現代技術(如綠色城市、智能社區等)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優勢互補的共生關系。第三,跨學科技術的共生。城市規劃設計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建筑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社會學、藝術學等,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技術類別相互呼應,優勢互補,共同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綜合性、系統性、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四)人才共生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因此,城市的發展需要提前布局,做好規劃,堅定不移地向科技、向人才、向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產生核心競爭力,形成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贏得發展主動權。比如:福建寧德時代廣泛籠絡人才,通過標準化、模塊化、參數化、通用化創新新能源電池生產模式,依托城市發展,利用新質生產力引領新能源產業,帶領城市向新而行,闖出發展新賽道。
(五)社會共生
社會共生主要指以城市規劃設計與城市社會發展的交互關系為聯結點,探索城市空間與社會發展相互建構、相互融合的共生關系。城市社會的新需求、新變化、新趨勢等,都需要城市規劃設計進行及時響應和調整。例如:調整社會服務設施布局,主要包括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確保各個社區都能夠便捷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從而實現社會共融;合理分配公共空間,因為其是城市居民進行交流和互動的重要場所。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合理分配公共空間資源,確保社會公平,讓各個社區都能夠擁有足夠的公共空間供居民使用,同時注重美觀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促進城市內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只有及時發掘、轉變城市的主體功能,才能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設計應注重以人為本、系統深入、循序漸進,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四、基于共生理論的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一)注重資源共享,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配置
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配置,需要軟硬結合,不僅包含“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基建,也包含“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基建。一些城市在硬件設施等方面投入巨大,但在機制體制完善、科學統籌協調、數據開放共享等軟設施建設方面不到位、不匹配、不適應,造成了硬建設走在軟管理前面的發展錯位現象。因此,需要城市中的不同主體通過某種機制或平臺,將自己擁有的資源(如資金、人力、物力、信息、技術等)共享出來,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生發展。這主要強調多元主體參與,共同推動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時,為了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需要建立單一或多個共享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是線上平臺,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辦公空間等,也可以是線下平臺,如社區活動中心、公共圖書館等。通過這些平臺,不同主體能方便快捷地共享自己的資源,滿足其他主體的需求。
(二)強調情感共促,探索城市文化感知的規劃范式
城市規劃設計要以人為本,但人是有感情的。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感既是個人的,也可以是與社會普遍情感相聯系的。城市規劃設計需要采取一種遵循以人為本、注重文化感知和互動的城市發展模式,在政策引領、加強社區建設、文化傳承與創新、營造公共空間、完善志愿服務等方面付出努力。正如貴州“村BA”的籃球運動、山東淄博燒烤的爆火、甘肅天水麻辣燙的“熱辣滾燙”,都是城市在后續的規劃設計中更強調情感共促,以情動人,以文化人,打造出的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空間的規劃設計,不僅僅是社會發展規劃和經濟建設規劃在地域的投影,只有珍視人們的情感,睜開“帶有情感的第三只眼睛”看我們的空間,才能打造出充滿關懷和意義的城市。
(三)追求價值共創,探索城市主體功能的規劃設計
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在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應當關注城市主體功能的規劃是否合理,能否給城市帶來益處。需結合共生的設計原則,以創造多元的價值為目標,依托數字化技術進行城市規劃設計,使多元主體通過服務交換、合作交流、資源整合等方式,在城市動態服務生態系統中創造價值、分享價值,探索價值的可持續性。同時,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規劃,為大眾帶來更多可活動的空間。主要研究內容如下:第一,共創經濟價值。通過整合城市內的產業資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等措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同時,鼓勵企業之間的合作和競爭,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城市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這有助于推動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例如:可以通過產城融合的方式,以城市為基礎,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使“產、城、人”都有活力,能持續向上發展。這基本符合共生理論的內涵:從“生產聚集”到“產業主導”,再到“產業完善”,最后到“產城融合”。第二,共創生態價值。推廣綠色設計,宣傳環保政策,合理進行生態保護,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城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提高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推進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三,共創社會價值。通過優化城市的服務設施、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等措施,縮小城市內部的差距,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第四,共創文化價值。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例如: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弘揚城市的文化特色,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加強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文化創新和融合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這樣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城市“走出去”和人才“引進來”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五、結語
共生理論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進一步實現共建共享,最終實現“資源共享、情感共促、價值共創”的共生。同時,共生理論的引入能以系統的角度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路徑。
參考文獻:
[1]宋文恒.基于共生理論的合建式養老設施設計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20.
[2]沈源,王永強.淺析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J].中國科技信息,2013(8):194-195.
[3]侯曉.基于共生理論的會展綜合體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9.
[4]傳承文脈 讓城市留下記憶[EB/OL].(2020-04-30)[2024-05-23].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430/c87423-3169
4598.html.
作者簡介:
王琦,中國計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王子寶,中國計量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