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引領教育發展的理念。面對傳統模式下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小眾化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滯后、技術與資源不匹配、師資隊伍適應性挑戰和評價體制機制僵化等發展瓶頸問題,本文闡述了智慧教育理念的內涵及特點,并從構建新生態系統、拓寬普及覆蓋面、增加教育方式多樣性、提升課程思政性和評價科學性等方面探討智慧教育理念指引高校藝術教育轉型與創新的適切性,提出應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全過程、立體化、體驗式”智慧教育模式,結合“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社會化思維、迭代思維”,并加強領導機制體制、師資隊伍和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來實現藝術教育轉型與創新。
【關鍵詞】智慧教育" 高校藝術教育" 轉型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6-0141-06
高校藝術教育是美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是大學立德樹人不可缺少的環節。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和管理等具體要求,為做好新時期高校藝術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事實上,藝術教育的實現不僅限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角度出發,“德智體美勞”五育相互聯系并彼此影響,貫穿于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和價值理念培養全過程中,突出體現在引導大學生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其知識體系、素質結構、審美能力和道德水平等方面。步入數智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智慧教育理念的不斷融合對傳統模式下的高校藝術教育帶來新的挑戰,不僅要求藝術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積極求新求變,還迫切需要培養兼具數智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能夠欣賞美并創造美的創新人才,以及善于運用數智化技術和跨學科知識開展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
一、傳統模式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發展瓶頸
受到藝術教育“專而不廣”固有思想的局限,以及制度、資源供給側不足、創新性不夠等方面的制約,傳統模式下的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在數智時代難以得到有效彰顯,面臨育人發展瓶頸。
小眾化教育特征明顯。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就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校藝術教育的核心環節,并提出八種藝術限選課程。在具體操作中,高??嘤趲熧Y和課程資源的不足,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通常開設門類不全,且覆蓋面有限,更多以講座、藝術團活動等第二課堂形式開展。未成體系的講座難以廣泛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情,以及對審美情趣的追求,藝術團活動也往往成為藝術特長生們“封閉交流”的空間。此外,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未能根據社會需求、學科特點和學生興趣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案,也使得傳統藝術教育陷入“小班化”“小眾化”的發展格局,不利于普及性藝術教育氛圍的營造,以及規范化、系統性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
教學內容和方法滯后。傳統模式下的藝術教育公共課程在內容上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與歷史傳承的課堂教學,注重“經典”卻弱于與時代連接,忽視對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新興技術驅動的藝術形式融入,導致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脫節。教學方法上未能主動順應數智時代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語境的變化,整體上體驗性和互動性不足,導致藝術教育“曲高和寡”“有價無市”,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長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多視角藝術審美及思考能力。
技術與資源不匹配。數智時代的藝術教育強調技術與教育過程的深度融合,數智化技術的使用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技術嵌入的缺失,使得藝術教育過程受到時間、空間限制,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教育資源的單一性使得藝術教育課程和活動停留于課堂講學與基礎的影音觀摩,數智化技術的優勢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師資隊伍適應性挑戰。傳統教育模式下,藝術教育的師資大多來自有藝術特長的師范生或藝術表演者,對智慧教育理念和利用新興技術進行藝術教學能力及經驗的缺乏,使得他們面對教育技術革新和學生需求時往往感到陌生和不適,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師資隊伍建設的不足,也弱化了教師面向數智時代美育工作特點開發藝術教育課程思政的能力。
評價體系與機制僵化。傳統的高校藝術教育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技能水平,忽視了對學生藝術素養和創造力的綜合評價,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評價。傳統模式下,領導層面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這是引起機制僵化的主要原因。不科學的設置機構機制或是機制空轉不僅不符合新時代藝術教育規律,也衍生出藝術教育“形式化”的問題。
二、智慧教育理念的內涵及特點
智慧教育理念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探索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興起,教育領域開始嘗試利用這些技術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智慧教育理念應運而生。其核心在于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的全過程融合,培養新時期全方面發展的學生。智能化、開放化、個性化、定制化、泛在化的智慧教育理念不僅是教育領域的發展方向,也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以及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青年學生學習需求變化規律的必然選擇。
將先進的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智慧教育理念對傳統的教學管理、教師授課方法、學生學習環境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并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和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
因此,數智時代的智慧教育理念并不是簡單的“教育+信息化”的改革過程,更強調依托先進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方式的多樣化、教育內容的個性化和教育評價的精準化,以關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智慧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僅具有時代性,也具有自我革新性?!凹夹g驅動”是智慧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轉型的基礎,通過技術手段與教育全過程的深度融合,教育者可以重塑并優化教育環境和教學方式,為個性化教學和精準化評估提供可能;“以學生為中心”是智慧教育理念的行動準則,要求教育者時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成長訴求,并通過數據分析等手段跟蹤學生學習狀況和進展,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內容支持;“社會融合與終身學習”是智慧教育理念的目標導向,通過智能化的教育系統,匯集全社會和國際視野的教學資源,實現“大協同育人”,支持學生的持續學習和知識更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持續優化與迭代”是智慧教育理念的發展規律,要求教育者根據技術、內容的更新和學生群體的變化,通過實踐驗證和效果評估,不斷探索和優化智慧教育體系,在建立“相對固定”的合理化體制機制中尋求“不斷迭代”的未來教育模式及方法,充分釋放教育的靈活性。
總體而言,智慧教育理念應在注重教學人力、物力投入和建設的同時,不斷向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提供優質教學服務上轉變,在最大可能實現教育普及化、公平性的同時,實現以生為本和資源的高效配置,這為突破傳統模式下高校藝術教育瓶頸指明轉型與創新之路。
三、智慧教育理念指引高校藝術教育轉型的適切性
數智時代下高校藝術教育轉型的最終指向是智慧教育。在科技賦能和數據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智慧教育理念不僅帶來藝術教育教學模式和載體的革新,更有助于構建起高質量的藝術教育體系,推動高校藝術教育實現普適性、融合性、創新性的轉型發展。
智慧教育理念有助于打造高校藝術教育新生態系統。傳統模式下的高校藝術教育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講為主,學生對課程形式和內容的自主選擇權較少。智慧教育理念通過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創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學生、藝術作品和教學資源等多元要素相互連接,為高校藝術教育構建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
新生態系統具備實現藝術教育從統一包干、統一管理、統一兜售的“學習工廠”模式到開放共享、聯通互補、互動共生的“學習社群”模式轉變。各“社群”之間的壁壘被智慧教育的技術工具和延展空間所打破,使得學生擁有更多機會與不同學科、專業、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朋輩進行通暢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對單一藝術門類、藝術知識“吃不飽”“吃不透”的問題,也培養了學生觸類旁通的藝術學習方法論和多視角的藝術審美情趣,還營造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藝術教育氛圍,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多元的藝術學習體驗,推動高校藝術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智慧教育理念有助于拓寬高校藝術教育普及覆蓋面。智慧教育理念利用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打破傳統藝術教育在時空、資源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藝術教育實現從“小眾化”到“群體化”的轉變,覆蓋并影響更廣泛的學習受眾。一方面,智慧教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讓高校藝術教育的資源配置更為集中、公平,使藝術教育不再只是少部分人的課程。智慧教育蘊含的云技術、物聯網技術等能進一步匯集優質藝術教育資源,并通過智慧平臺的點擊搜索和模型分析功能精準釋放,讓學生能夠快速“按圖索驥”,并選擇適合自己的進階學習內容積累藝術知識。這一過程中,通過移動端、網頁端的開發和推廣,讓時時處處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智慧教育理念的知識圖譜功能能夠敏捷發現藝術教育各門類及課程知識點的關聯性,學生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找到更多適配的學習資源,拓展了解知識點背后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以及與“德智體勞”的聯系,大幅提升學習效率和育人效果,并有助于激發學生藝術教育終身學習的志趣。
藝術教育的覆蓋面還通過智慧教育理念進一步拓寬至家庭、學校社區、實習場所等不同場景。多場景的聯動使得藝術教育不再停留于紙面、網頁、影音資料層面,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聯想美、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此外,智慧教育理念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強調跨越國界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教育者和同行進行深度交流與項目合作,有助于其了解不同文化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拓寬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快高校藝術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智慧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加高校藝術教育方式多樣性。智慧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方式的創新性和多樣性。通過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藝術創作和表演中,這種沉浸式的教育方式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感知和體驗。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學生不僅可以根據時間安排和學習習慣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式,還能夠加強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連接,培養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模型的開發及應用,學生可以掌握人機交互及數字藝術資源開發的技能,了解新時期藝術教育的前沿發展,拓寬藝術視野。
多樣性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時減少了藝術教育公共課程的資源開發成本,使得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元的同時,更可持續發展。
智慧教育理念有助于凸顯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思政性。智慧教育理念強調“內容為王”,不是指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規范化設計課程思政內容,將美育功能與思政教育通過智慧化手段有機融合,讓立德樹人潤物于心,使得美育不再僅局限于藝術欣賞和創作技能的培養,更關注學生與時俱進的審美能力提升與貫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素養積淀。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授課邏輯演化,教育者可以精準找到藝術教育課程和活動背后的課程思政內涵,從而將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藝術教育中,形成規范及系統的授課邏輯。學生在學習藝術技能、觀摩藝術活動、了解藝術知識的同時,能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也更加愿意接受和認同思政教育內容,避免傳統模式下將思政內容與藝術教育“生搬硬套”和“硬性嫁接”所引發的學生反感。智慧教育理念的迭代特性能夠緊跟課程思政內容的時代步伐,使思政元素與新時代數字藝術、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等融合,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時俱進,不斷成熟。
智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升高校藝術教育評價科學性。智慧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習效果的客觀評價與實時反饋。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教育者可以實施跟蹤并獲取學生學習進度、學習成果、課堂參與度等多維度數據,并通過數智化技術全面客觀的評估與分析,生成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傾向、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的“精準畫像”,從而幫助教育者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和指導,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模式和策略,促進藝術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的不斷提升。
智慧教育理念的人機互動功能進一步豐富了教育評價的內涵,促使教育者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人工智能之間形成“師-生-機”的新型教育互動關系,課程交流互動彈幕、大模型實時反饋、即時課程觀察系統等都使得評價過程更多元、評價方式更具體、評價視角更互補,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提升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四、智慧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轉型與創新的方法和路徑
智慧教育應用于高校藝術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變革突破口,也促使藝術教育自身加快轉型,以適應學生學習需求變化,更是創新教育理念、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創新要求。就藝術教育轉型和創新的目標而言,應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全過程、立體化、體驗式”智慧教育模式。
“全過程”是指藝術教育的實施應構成充分融合信息技術的完整閉環系統,并貫穿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活動資源配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成果呈現、教學反饋評價等環節?!叭^程”要求藝術教育的規范化建設應避免碎片化、偶發化的設計“陷阱”,并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已有平臺進行融合與拓展,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交互的教學過程。
“立體化”是指通過技術的合理運用,實現智慧學習環境的立體場景構建。與傳統的教育手段相比,智慧教育致力于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場景,推動學生的學習從淺層次向深層次轉化,從單一的藝術門類向多元的藝術門類遷移,實現互聯網環境下多維協同、無邊界的學習。在立體化場景構建中,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內容會有更加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體驗式”是指通過數智化技術手段的應用(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虛擬增強等),增強學生的學習互動體驗,讓學生能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進行切換(如翻轉課堂),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研究藝術問題,并引導他們進行反思,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實現智慧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的轉型與創新,還需要教育者加強四種思維。
以“用戶思維”增強教育體驗。藝術教育的核心受眾是學生,融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教學設計與開發必須緊密圍繞學生這一用戶群體展開。各類智慧教育產品和技術不僅需要采用人性化的方案設計和人本化的流程引導,更需在用戶體驗上“深耕細作”,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用戶粘性。當前,許多高校推出各式各樣的學習App和小程序供學生使用,但往往因體驗感不佳而遭到學生抱怨和棄用,使得教育者自以為的“好物”最終變成“雞肋”。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藝術教育平臺應具備如下特點:使用便捷(避免系統嵌套和鏈接跳轉)、外觀美觀(符合新時期學生的審美偏好)、考核激勵機制(學習過程中融入闖關和互動元素)、即時反饋功能(允許學生隨時與人工智能和教師進行溝通和探討)、興趣小組設置(便于有相同興趣的學生交流和探討)。以“用戶思維”為導向設計的智慧藝術教育產品能為學生帶來更強的參與感和融入感,從而優化學習體驗,實現教育效果的顯著提升。
以“大數據思維”優化資源供給。實現智慧教育的重要前提是教育者應樹立“大數據思維”。優質資源分配不均和資源供給匹配度低是限制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瓶頸,構建泛聯互通的藝術教育大數據庫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實現世界各地優質藝術教育資源的實時共享和二次開發,推動資源正向流動,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資源開發和尋找消耗。另一方面,應用大數據思維也是提升學生使用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數據采集和篩選,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學習門類、課程、學習伙伴和教學師資,實現藝術教育的精準實施和普及。
以“社會化思維”強化教育協同。藝術教育不應局限于高校范圍,而應借助社會化力量重新構建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溝通關系和組織管理方式。應用智慧教育理念的倡導與實踐,促進政府部門、高校和藝術組織之間的充分聯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感知藝術、體驗藝術、實踐藝術的機會,實現教育成本的最小化和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讓藝術教育成為學生連接跨學科知識和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的驅動力量。
以“迭代思維”推動教育創新。智慧教育理念強調推陳出新,教育工作者本身應具有對智慧教育迭代的認識和推動教育迭代的能力,開發更多適用于數智時代的藝術教育平臺和教學形式。應以互聯網模式為基礎,設計多樣化、全媒體的教育創新產品,使教育內容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讓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藝術教育成為專業學習、人才成長、終身學習的重要陣地,而非僅僅是育人的輔助和補充。
在推進智慧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轉型和創新過程中,還應加強領導機制體制、師資隊伍和教育評價體系建設。
構建高效聯動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應建立由校領導、教學管理部門、藝術教育部門、信息技術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協同領導機制,以確保智慧教育理念與藝術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效運轉的體制機制有助于優化藝術教育教學的決策流程,確保藝術教育轉型和創新過程中的各項決策能夠迅速、準確地得到執行。另外,高校還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藝術教育轉型和創新提供包括資金投入、資源配置、師資培訓等方面有力的制度保障。
強化與智慧教育適配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藝術教育教師的數智化教學應用和開發能力培訓是提升高校藝術教育質量的關鍵。高校應加強藝術教育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其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藝術教學需求。此外,可以通過與專業藝術院校的合作,定期組織內部的教學法研討會和工作坊,為教師提供定期的專業藝術培訓和學術交流機會,從而提升教師的藝術修養和教學技能。同時,高校應積極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的藝術與科技、藝術與人文等交叉領域的人才,充實到藝術教育教學的師資隊伍中,為藝術教育帶來新的思路和活力。
創新多元化的藝術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者應建立健全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體系,不僅評價學生的藝術技能和知識掌握情況,還需包括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和開展藝術實踐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思維、創造力、團隊協作等非技術性能力的評價,從而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藝術教育成果。在智慧教育理念下,高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數字化評價平臺,引入智能分析系統,實現評價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提高評價效率和精準性。此外,還可借鑒國際先進的藝術教育評價標準和方法,進一步提升評價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國際化藝術審美的學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校藝術教育的轉型與創新將是對傳統藝術教育模式的升級和完善,也是對現代信息手段應用于藝術教育領域的積極探索。高校和藝術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智慧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為新時代高校藝術教育和美育工作的繁榮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寧薇.中國高校美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537-541.
[2]郭聲健,聶文婧.高校美育教材建設:政策導向、現實訴求與創新思路[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2):18-26.
[3]徐曄,黃堯.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生態[J].寧夏社會科學,2019(03):139-145.
基金項目:本文為上海市學校藝術科研項目成果,項目名稱:“智慧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轉型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HJYS-2017-C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