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是保持社區穩定、優化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關鍵路徑。“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深入推進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概述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實施背景的基礎上,以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旺岐社區為例,說明“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實踐形式,結合具體工作情況,提出新型模式優化路徑,為優化社區治理方式、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基層治理
引言
社區治理活動涉及社區議事、社區黨群聯系、居民生活圈等各項事務的有機互動,具體工作內容紛繁復雜,如何實現社工、居民、政府等各個主體的良性互動,提升社區治理成效,是新時期基層治理工作開展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以“互聯網+”為技術手段,搭建有機覆蓋的信息交流及參與體系,暢通各個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流程,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是保障基層穩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1. 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實施背景
1.1 政策導向
社會工作開展成效受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和社會工作機構等三種力量影響,并以此建構社會工作的內在結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已經使得其具有社會互動方式和社會形態的雙重屬性,將互聯網與社會工作融合,使得三種力量的互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也影響到社會工作的服務模式,并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黨和國家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加快推進“互聯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基層社區則不斷加強創新,提出“互聯網+社會工作”新模式,在社區范圍內形成新的互動方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從規劃建設、整合數據資源、拓展應用場景等三個方面,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1]。“互聯網+社會工作”是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互聯網+”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實現形式。基層社區必須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引領,加快推進社區治理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以此推動基層社區智慧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1.2 多元需求
社區治理涉及居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養老醫療、文化服務等多個方面內容,治理工作開展成效受社區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在實際運行中,由于不同居民群體訴求差異,在實際運行中必然會存在不同意見甚至有矛盾現象發生。如何實現多元主體的有效溝通,確保各個主體都能夠發表關于社區治理、服務和發展的意見,推動社區治理機制更加完善,是新時期社區治理發展的現實需求。傳統社會工作運行機制中,這方面的信息交互主要依賴微信群等形式實現,存在覆蓋面不足、信息傳遞效率低下、信息不連貫等多方面問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依托社會工作APP或小程序構建“互聯網+社會工作”新型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還能夠推動社區內外信息資源共享,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
2. 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實踐形式
2.1 旺岐社區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旺岐社區總面積0.5平方千米,常住戶720多戶,人口2500多人,流動人口56人,社區居住人員結構較為復雜,社區治理工作開展難度較大[2]。旺岐社區現建設有日間養老照料中心、老年大學、便民食堂等社區服務設施。同時,為更好地滿足各類居民主體的學習、休閑、生活需求,利用現有條件開設了“健康小屋”“社區書屋”“體育活動室”“書畫培訓”“晚托班”等居民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創設了社區服務良好環境[3]。
旺岐社區所屬街道辦事處下設基層黨建辦公室、黨政辦公室、公共管理辦公室、公共安全辦公室、公共服務辦公室等內設機構。為更好地提升社區治理水平,自2021年始,以民政局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專業社工隊伍,搭建了“制度規范、設施完善、功能多樣、服務專業”的三級社會工作服務網絡。社區積極響應社會工作新模式,積極融入區和街道辦事處所構建的“1+2+1+N”鎮街社工站模式,有效提升了社會工作服務水平。
“1+2+1+N”鎮街社工站模式是以社會救助保障服務為根本,以風險防控和能力建設支持網絡為載體,以激發社區活力的“多元共治”計劃及五社聯動為機制,推動“N”個創新的分級分類社會救助與多元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在模式運行中,以居民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借助“互聯網+”搭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根據服務對象分級分類,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并實現救助政策、資源、服務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有效激發社區治理活力。在社會工作服務開展中,由三名社會工作和志愿者服務中心人員入駐社區,依托社會工作小程序與居民交互,開展社區議事、公益慈善服務對接、社區黨群聯系、社區走訪、社區安全等各方面工作,推動社區治理形式不斷優化。
2.2 服務前期準備
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在形式和內容上屬于對傳統模式的創新優化,為使居民群體更好地接受新型運行模式,確保新型模式運行成效充分體現,旺岐社區所屬的街道辦事處在新型模式推廣前,深入實際做好調研,根據各社區的差異化需求,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從社會工作的要求和特征出發,社工人員先是與社區書記進行社區治理方面的交流,從整體上了解社區環境及基本狀況,同時通過現場訪談方式對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群體進行調研。在交流中,社區工作人員反饋,雖然對社會工作有所了解,但是在本社區治理中,這方面工作開展相對較為滯后,具體治理活動開展還是以傳統方式為主,與居民之間的溝通互動較少、渠道有限。居民反饋在當前社區治理中,與社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也較為稀疏,主要是通過面對面方式或微信群進行交流,但是群內消息內容較為復雜,部分重要信息通常會被覆蓋。在了解整體情況后,社工人員以“1+2+1+N”鎮街社工站模式為依托,搭建社會工作基本服務框架,完善辦公場地和相應的硬件設施建設,加強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建立起居民對社會工作的信任,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為確保“互聯網+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的運行成效充分顯現,針對社區居民開展普遍性需求調查問卷,統計問卷結果,并以此優化社會工作具體方案。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對社區居民進行人口學分類,分析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針對當前社區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優化“1+2+1+N”鎮街社工站模式具體運行方式,形成面向所有居民群體,又能夠實現與周邊社區有效溝通交流,滿足居民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在線上線下引領作用的工作機制;利用平臺收集結構管理,服務對象資料,加強數據整理分析。在完善服務機制后,設定相關服務目標,利用“1+2+1+N”小程序優化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程序,合理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加強社會資源開發,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活動逐漸完善;利用專業的社工服務方法,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引導居民自主化解矛盾,利用合適方法處理問題,展現社區善治新面貌。
2.3 服務實施過程
要確保“互聯網+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的實施成效充分顯現,在模式運行中,首先要加強各方面資源建設,如政府公共信息平臺資源、社會工作協會、信息服務中心等各類信息資源,利用小程序將這些信息資源及時推送至信息末端,確保居民能夠實時接收相關信息[4]。在互聯網平臺運行中,還應當加強社區服務需求的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分析社會工作開展中的問題,為社會服務發展和社區治理決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加強與周邊高校合作,為社區干部提供理論講座和培訓活動;加強與周邊各類協會合作,多元開展社區教育、心理講座及暑期成長營等活動。同時,加強社區周邊門店等商業機構資源匯集,完善社會公益慈善資源建設。
在新型模式運行中,利用小程序、互動APP等,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培訓,激發居民自治意識,提升參與社會治理意識,形成推動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更好地應對社區多元化、個性化和復雜化需求。利用“1+2+1+N”小程序向社區黨組織發送倡議信、開展問卷調查,充分發揮黨建在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例如,在各類服務招募中,在小程序中設置招募信息首推,結合線下招募,確保招募信息能夠及時傳達至所有居民群體,提升社區黨員行動積極性。在社區居委會協助下,利用小程序挖掘社區精英信息,吸引更多在社區內有影響力的精英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在“互聯網+”平臺運行中,加大技術培訓和理論學習培訓,采用活動推廣和激勵推廣方式,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
2.4 服務成效分析
在街道辦事處支持和居委會的配合下,“互聯網+社會工作”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取得良好成效。首先,有效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拓展服務范圍,轉變社區治理方式,在整體上營造社區良性發展氛圍。其次,有效滿足社區居民復雜需求,確保居民在家里就能夠實時了解社區全景,提升社區居民互幫互助意識;加大對居民知識和技能的了解,增強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積極性和信心,為社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最后,有效提升社區服務工作效率,及時回應居民各方面信息訴求,節約社區治理時間和物質成本,推動社區治理可持續發展。
3. 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優化路徑
3.1 提升多元主體參與能力
“互聯網+社會工作”實現多元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融入,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不同主體的融入和交流方式,因此,在模式運行中,必須增強各個主體的參與能力,提升主動參與意識[5]。對社區居民而言,要能夠認識到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吸引更多主體意識較強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活動,也能不斷增強居民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肯定。同時,在具體工作開展中,要善于利用新型方法加強各個主體的互聯網理論與應用培訓能力,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提升自我專業能力,提升組織成員協同能力,真正將互聯網轉變為居民提議和訴求的話語平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在日常運行中,通過相互交流學習,提升相關主體鏈接資源應用能力,結合社區情況優化活動組織方式,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活動策劃、組織和管理能力。
3.2 充分發揮“互聯網+”網絡優勢
在“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運行中,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拓展性強、交互便利等特征,構建適應社區治理發展的支持網絡,將“互聯網+”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有效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與社區治理能力建設[6]。利用各種形式的“互聯網+”平臺,培育多樣化的社會社區組織,得到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可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鏈接推動社會組織鏈接,提升正式社會支持和非正式社會支持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確保社會工作者離開社區后,社區居民依舊能夠利用“互聯網+社會工作”平臺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在“互聯網+”模式運行中,要充分提升社區組織成員的認同感,使其具備推動社區發展的網絡資源利用信心和能力,在后續運行中保持良好的發展能力。
3.3 健全“互聯網+”運行機制
構建更為完善的“互聯網+”運行機制,確保“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高效運行,是社區治理發展優化應當注重的重要方面[7]。一方面,對基層政府部門而言,要積極推動“互聯網+社會工作”政策建設,加強社工與政府之間的溝通交流,完善相應的配套保障措施,規范“互聯網+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化流程,確保線上提出的問題能在線下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要完善社區居民自治機制,引導所有居民群體都能夠深入溝通交流,就社區群眾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達成共識,有效解決個別群眾長期難以處理的問題,形成所有居民能夠共同認可并遵守的公約,利用“互聯網+”力量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結語
新時期社區治理“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對改善社區治理現狀、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有極為顯著的促進作用。對基層政府和社會工作者而言,應當適應“互聯網+”理念導向,深入實際做好調研,優化互聯網技術應用方式,以此設計出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運行模式,切實彰顯“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運行成效,推動我國社區治理工作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EB/OL].(2021-07-11)[2024-07-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
[2]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旺岐社區概況[EB/OL].[2024-07-08].http://www.tcmap.com.cn/fujian/maweiqu_maweizhen_wangshequ_info.html.
[3]讓服務更大更密更有溫度——福州市馬尾區創新“1+2+1+N”社工站模式[EB/OL].(2023-05-05)[2024-07-08].http://fz.pafj.net/html/2023/shiyuzhili_0505/10934.html.
[4]曹迪,李玉榮.“互聯網+小組社會工作”的實踐研究——以“在線學習成長記”網絡小組工作為例[J].無線互聯科技,2022,19(2):163-168.
[5]楊梓譽.“互聯網+音樂治療”模式下社會工作介入疫情后醫務工作者心理干預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6): 72-74.
[6]李奇.“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給社會工作的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0):182-183.
[7]呂晨.構建“互聯網+三社聯動”模式的基層社區治理路徑初探——以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為例[J].大眾標準化,2021(13):167-170.
作者簡介:李星陽,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學二級教師,15733131636@163.com,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