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協同作用至關重要。基于角色理論視角,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育人角色變遷進行梳理,剖析當前兩者在合力育人過程中產生的角色困境。這些困境主要源自角色學習滯后于角色規范、角色超載導致角色失衡、角色沖突引發角色降級。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通過明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多場域打造育人“共舞臺”和樹立合力育人角色“新形象”,從而完善角色認知、提升角色理解、賦能角色成長,優化合力育人的角色生態,探索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導師;輔導員;角色理論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研究”(編號:C2022256);上海中醫藥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課題“‘三全育人’視角下新時代研究生‘導學共同體’的內涵、現狀與發展研究”(編號:DJYJ202205)
作者簡介:張雯怡(1993— ),女,上海中醫藥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沈漫(1980— ),女,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王鑫(1983— ),男,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其“三全育人”機制,育人隊伍的建設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基礎。研究生育人隊伍建設的核心在于協調導師隊伍與思政工作隊伍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態勢。在實際工作中,面對不斷更新的文件要求和復雜多變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諸如“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輔導員只需要配合做好日常管理就行”“導師主要帶好研究生科研,思政工作應該交給輔導員”等觀點仍然屢見不鮮。這反映出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對于自身育人角色定位的認識尚不清晰。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是與個人社會身份相關聯的行為模式,體現了與其社會地位相關的權力、義務與責任的動態表現,包含角色期望、角色學習、角色調適等多個行為過程。通過引入角色理論視角,能夠更深入地剖析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困惑以及成因,引導雙方在合力育人的工作中做好角色調適,從而有效規劃并執行合力育人的路徑。
一、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的角色變遷
角色的形成源自角色劇本和角色規范,因此,深入挖掘相關政策文本的內涵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政策文本演變歷程進行梳理和比較分析,有助于厘清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職責范疇,以及雙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一)導師:由“育才”指導者向“立德樹人”責任人演進
1953年高等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暫行辦法(草案)》,確立研究生培養導師制以來,多部政策文件對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進行了角色定位,如學術訓導人、人生領路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人等身份先后被提及。從2018年至2020年,相繼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及《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全面落實導師“立德樹人”的職責。由此可見,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最初的“育才”指導者逐漸演進為“立德樹人”第一責任人,經歷了“旁觀者—參與者—重要責任人—第一責任人”的系列嬗變。導師在研究生“育人”過程中的政策角色定位呈現出由單一向多元、由參與者向引領者的動態變化趨勢。雖然“育德”相較于“育才”進入導師的角色職責范圍較晚,但經過最近二十多年的政策引導,它已成為導師的首要角色職責。
(二)輔導員:由“思政教育”兼管者向“育人”專業人員演進
1987年,《關于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首次提出要“發展一支以少量專職人員為骨干、與較多兼職人員相結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從而正式確立了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地位,該隊伍架構以專職骨干為引領,以兼職人員為主體。在2000年至2010年這一時期,一系列政策文件開始強調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定位由以兼職為主逐步轉向專兼結合,研究生輔導員的“專業化”角色屬性逐漸顯現,并明確了在育人過程中研究生輔導員與導師之間角色“協同”的屬性。到了2020年,《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配齊建強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全面落實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行政崗位職級‘雙線’晉升政策,探索依托導師和科研團隊配備兼職輔導員。”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結構完整性和質量優質性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增強了研究生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專業化、職業化的角色要求,同時角色協同的范圍由導師擴展至整個科研團隊。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研究生輔導員相較于導師的角色定位相對靠后,隊伍整體發展呈現出由“兼職為主”向“配齊專職”的身份轉變,工作關系也從“單打獨斗”逐漸轉向“多元協同”,工作要求則實現了由“底線標準”向“優質標準”的轉變。
二、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過程中的角色困境
政策文件從自上而下的視角出發,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責明確了應有的范疇。然而現實中的角色演繹取決于個體對“角色劇本”的理解與建構,這既受到個體自身經驗的影響,也受所處社會情境的制約。盡管大部分高校已認同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的理念,但現實中兩者各自獨立工作、溝通不暢、銜接不足等問題仍時有發生。
(一)育人角色學習滯后于角色規范
政策的不斷更新給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都帶來了新的角色規范,并由此產生了新的角色行為。角色學習是角色行為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在合力育人方面的角色學習滯后于角色規范的更新。一是缺乏指向角色觀念更新的系統性學習。在政策規范不斷出臺的背景下,針對這一群體的角色學習顯得較為零碎,多數聚焦于政策文件本身的解讀,細化實操的整體培訓較少。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學院,都缺乏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意識和能力的規范和培訓體系。二是缺乏指向角色行為實踐的能力性學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與育人隊伍建設的不完善有著密切關系。面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更高要求的育人角色規范,不僅需要他們形成新的角色認知,更迫切需要填補角色“育德”行為能力方面的不足。三是缺乏指向角色情感義務的互動式學習。角色演繹需要同樣理解他人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扮演自身角色。當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多選擇性地在“舒適區”內扮演自己能力、認知水平范圍內的育人角色,角色培訓也較少將兩者置于同一場域融合賦能,缺乏互動式供給,難以促進雙方對合力育人職責的理解。
(二)角色期待超載導致角色失衡
隨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各界對研究生導師作為育人“第一責任人”和研究生輔導員作為“育人主力軍”的期待越來越高,兩者所肩負的使命也越來越重。一是由自身角色期待超載導致的角色功能失衡。導師對“第一責任人”的角色期待超載使他們自身倍感壓力,“第一責任人”被曲解為“無限責任人”。這導致研究生導師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畏懼心理,又期望把部分角色功能轉移給輔導員。與此同時,研究生相對本科生具有更強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相較于本科生輔導員,研究生輔導員的工作難度更大。然而,許多研究生輔導員依然按照與本科生輔導員相似的“優秀輔導員”角色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可能導致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雙方的角色功能出現失衡。二是由他人角色期待超載導致的角色形象失衡。導師的角色外延從“學術導師”向“人生導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等不斷拓展。這使得外界對導師的角色期待不僅是權威的學術形象,更是人生的榜樣,導致導師可能產生需要扮演完美育人角色的錯覺。而研究生輔導員則將自身定位偏離為輔助性育人形象,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育人作用。
(三)雙方角色沖突引發角色降級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雙方立德樹人的職責界限仍然十分模糊。導師被視為“人生導師”,輔導員則扮演“思政導師”的角色,二者職責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進而引起了角色間的沖突,并導致角色降級。一是角色能動性降級。在兩個角色拿到相似“劇本”的情況下,高校未能對角色“劇本”進行細化與區分,導致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都難以找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準定位,難免限制雙方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角色職能降級。隨著導師被定義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研究生輔導員工作重心逐漸由思想政治教育轉向學生事務管理,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力量正在逐漸被削弱,角色的育人職能遭遇降級。三是角色支持降級。盡管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同步提升,但角色支持卻沒有跟上。學校缺少應對新角色要求的相應保障支撐,依然以固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保障體系來應對新的角色要求。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角色沖突的部分,也是角色支持的“真空地帶”。
三、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過程中的角色調適
角色調適是縮小角色差距、協調角色沖突、踐行角色使命的一系列過程,需要對角色規范和能力進行綜合性和互動式的學習。加強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在合力育人過程中的角色調適,立足兩者實際工作環境來完善角色認知、聚焦育人的公共區域來提升對角色的理解,并從現實問題出發促進角色的成長。通過這樣的方式,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能夠合作發力,共同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培養質量。
(一)完善角色認知,明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角色,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角色管理內容。”由新規范和相似“劇本”帶來的角色模糊與角色沖突,是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為雙方明確育人角色認知,并劃定角色職責定位,這有助于改善當前角色在各維度上感受到的混亂困境。一方面,需要從學校中觀層面細化落實合力育人的宏觀政策文件。為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制定專門的制度規范,并通過考核制度在招聘、晉升、遴選等方面有機嵌入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應有的角色著力點。以規范雙方在實際育人過程中的行為標準。通過評價制度,在評優、示范等方面設立角色梯度,使不同年資、層次的研究生導師或輔導員的“理想角色”具象化。另一方面,要明確與育人角色自身定位、特性相適宜的“主舞臺”“主陣地”。研究表明,生活化養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特殊屬性。因此,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作為研究生導師育人的重要切入點。同時,黨團建設是研究生輔導員的“主舞臺”。在創建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黨支部工作中,研究生輔導員可以通過德育工作與學院科研領域進一步融合的方法,特別強化對年級、課題組、團支部工作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二)提升角色理解,多場域打造育人“共舞臺”
角色的深度理解往往源自于角色間的互動,而互動的基礎是渠道與平臺的搭建,因此需要為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創造多個場域的育人“共舞臺”。第一,打破經驗慣性,創新育人工作“共舞臺”。以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工作模塊相對孤立,缺乏有機聯系。合力育人理念的提出,對兩者突破原有育人格局提出了要求。例如,在學生事務管理以及大型公共事件中,應改變輔導員唱“獨角戲”的現狀,鼓勵研究生導師以專業領域意見領袖的身份參與發聲,投身學生公共事務管理。這樣既讓科學家在育人平臺上講好故事,又能夠從專業角度有力增強引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的話語公信力。第二,借助新媒體,創新育人交流“共舞臺”。打造各類新媒體社群,幫助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突破時空限制,共同了解學生的最新科研狀況和思想動態。社群內的交流反饋有助于降低雙方的溝通成本,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共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時事熱點的平臺。第三,打造沉浸式培訓,創新育人學習“共舞臺”。開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案例和現實情境為基礎的模擬培訓活動,將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當作同一場域的共同培訓對象,通過模擬情境和沉浸式學習,在增進雙方互動的同時,開啟彼此對育人角色理解的交換之窗,增強合力育人意識。
(三)著眼于角色成長,樹立合力育人角色“新形象”
新時代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的合力育人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需要勇敢地突破原有思維局限,與時代同頻共振,樹立育人新形象。第一,要著眼“三全育人”工作全局,樹立“主動擔當”的新形象。研究生導師要明確自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地位,以培育國家高層次人才為己任,主動擔當起思想政治教育引領者角色。輔導員要主動轉變角色,從單一的學生事務管理執行者轉變為與導師協同育人的顧問,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資源供給者和協調者。第二,要放眼“立德樹人”實效的新態勢,樹立“德育為先”的新形象。學校要積極幫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講好育人故事,在對研究生“育才”成果報道的同時,加大對于研究生“育德”成果的報道力度,凸顯研究生導師、輔導員及科研團隊在育人過程中的協同角色。第三,要放眼家國社會大局,樹立“與時俱進”的新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順應時代變化與形勢要求,不斷提升自我修養,以終身學習的態度,勇立時代潮頭,與職業角色共同成長,使高層次人才教育者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楊曉慧.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個統籌協調”[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
[2]陳明宇,郭存.我國研究生導師培訓研究回顧與展望:基于CNKI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2(14).
[3]奚從清.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4]王麗欣.生活化養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0).
[5]劉亞輝,劉怡,肖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高校研究生德育隊伍結構優化[J].高教學刊,2022(17).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