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雙線”是指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組元,在和諧交融中體現出語文教學有梯度、有深度、有效度的螺旋上升態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探索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路徑,以單元導語、文本解讀、助學系統、訓練重點等為抓手,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實踐中達成單元教學目標。
在統編教材中,從三年級起安排了單元頁,重點呈現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關“雙線”的表述。雖然二者是分開表述的,通常人文主題在左上位置,引述名人名言、詩句或者是編者對單元人文主題的概括表述;語文要素通常在右下位置,一般分條表述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但是,二者之間往往具有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的關鍵,也是需要從中把握的“雙線”契合點。
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頁中,位于左上的人文主題是“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位于右下的語文要素中,指向閱讀的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指向表達的是“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這樣的兩項學習目標,學習對象都是童話,閱讀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學習、體會童話中豐富的想象,表達方面只是說“試著”編、寫童話,實際上包含了寫出大膽、奇特想象的初步要求,因為缺失了大膽、奇特的想象,編、寫出來的故事就不叫童話了。由此可見,本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讀寫結合的要求體現在明處,即圍繞童話中的想象展開。這樣的目標定位,與單元人文主題之間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的關注對象都是童話這一文體的學習,關注的重點都是童話豐富、奇特的想象。綜上所述,童話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就是本單元“雙線”的契合點。
以“雙線”聯動推進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教師從整體上對單元文本進行解讀,從中探尋具體文本承載的單元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細化往往體現在課后練習要求中。因此,教師解讀單元文本需要從橫向上梳理,關注不同課文課后練習訓練要求的漸進性。
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動物朋友”為人文主題,以“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為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的課文是《貓》《母雞》和《白鵝》。很明顯,三篇課文都能體現“動物朋友”人文主題這條線,但是如何對接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就需要教師對具體課文進行解讀。
《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老舍先生以質樸的語言在描寫大貓的古怪中還寫出了小貓的淘氣,本來“古怪”“淘氣”都是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以此來定位表達對象貓,要表達的是對動物怎樣的感情呢?這又需要教師聯系課后練習要求來確定。課后練習1是“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貓的可愛講了哪幾層意思”,課后練習2是“舉例說說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歡貓,再把你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出來”,其中的“可愛”“喜歡”兩個詞就確定了作者對貓的感情,這從課文第5—6自然段最后互相呼應的詞語“可愛”也可以看出來。
《母雞》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老舍先生在寫母雞的時候,開篇就亮出“一向討厭母雞”的觀點,隨后列出了母雞值得討厭的三種情形;接著以“改變了心思”寫出了一只“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雞,并用“偉大”“英雄”相稱。單從課文的前后內容看,作者在欲揚先抑的表達方法運用上轉折的意味就很突出;結合課后練習的要求,我們就能將欲揚先抑的表達方法看得更清楚。第1題是“默讀課文,畫出‘我’對母雞的態度前后變化的句子,說說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這是要求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從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變化上理解課文的主題,體會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敬佩與贊美之情。第3題是“《貓》和《母雞》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說說兩篇課文在表達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對這一問題,許多教師容易簡單化處理,即把描寫對象都是動物和體現了作家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作為相同點,把不同結構作為不同點。其實,在相同點上還有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兩篇課文都采用了轉折的方式來表達感情,《貓》是在拉家常式的句群中實現轉折的,《母雞》是用過渡句完成轉折的;相比較而言,《母雞》的轉折更明顯,學生也容易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母雞》的轉折改寫《貓》的片段。
《白鵝》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豐子愷先生從叫聲、步態、吃相等三個方面寫了一只高傲的白鵝,表達的卻是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明貶實褒的方法運用更突出。編者在課后練習中提出了相應的學習要求:第1題是“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的趣味”,這種趣味主要體現在風趣、幽默上;第2題和第3題是引導學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寫出白鵝的“高傲”的,實際上就是體會作者采用的明貶實褒和對比的方法,讓“高傲”反轉成了可愛。這與《貓》中的“古怪”“淘氣”中含著可愛的成分比,來得更直接、更徹底。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內容比較多,只有語文要素才是重點訓練目標。在推進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引導學生聚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進行重點訓練。
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處處留心皆學問”表述人文主題,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和“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很顯然,本單元中“連續細致的觀察”是學習和訓練的重點。教師推進單元整體教學,首先需要對課文學習進行定位,幫助學生明確文本中連續細致觀察的例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爬山虎的腳》第3自然段中的細致觀察的方法,學習第4自然段中的連續觀察的方法;學習《蟋蟀的住宅》第5自然段中的細致觀察的方法,學習7—9自然段中的連續觀察的方法。其次,教師需要整合單元語用訓練的關鍵內容。除了在課文學習中選擇典范語段組織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教師還需要關注《語文園地》中的相關要求,比如,在“交流平臺”中引導學生理解細致觀察與準確表達之間的關系,連續觀察除了用眼睛看還要“用耳聽、用心想”,這些都是針對單元語用訓練重點的提示。本單元習作是“寫觀察日記”,根據連續細致觀察的特點,教師應在單元課文學習中,適時安排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植物進行連續、細致的觀察,并進行必要的記錄,體現自己對變化的感知。
總之,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單元內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進入和諧交融狀態,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