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十分重視習作教學,一方面以集中的方式安排習作訓練,每學期安排習作單元開展專項訓練,每個單元單設習作板塊進行訓練;另一方面以小練筆的形式隨機安排片段訓練,細化落實單元習作目標要求。與習作專項訓練目標達成要求比,一個單元安排一次小練筆的訓練頻次明顯不夠,何況還有許多單元中一次小練筆也沒有安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單元習作訓練的需要,以小練筆為范例,自主設計隨文練筆作為補充。這樣的隨文練筆,在設計時有哪些追求,需要選擇什么內容開展練筆活動,都是值得教師重視和探究的問題。
小學第二、三學段的寫作稱為習作,學習寫作的用意是很明顯的。教師設計隨文練筆訓練,細化寫作目標,這樣的隨文練筆也有自身的追求。
1.隨文練筆設計有趣味追求
隨文練筆是學生習作的有效補充,教師應設計有趣味的隨文練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一方面教師需要努力挖掘文本的情趣因素融入練筆要求中,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讓學生尋找有趣的表達對象進行練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沒有安排小練筆,該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指向閱讀的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指向表達的是“體會習作的樂趣”?;诖耍處熢凇痘ǖ膶W?!返慕虒W中,可以設計隨文練筆:“課文想象了花的學校,大家讀了花的學校里花孩子的種種表現,覺得很新鮮;請你想象還有什么學校,以‘____的學?!癁樵掝},寫一寫學校里孩子們新奇有趣的生活。”這樣的隨文練筆不僅補充了單元小練筆的空白,而且指向想象新奇有趣的表達,學生覺得趣味十足,寫出了各式各樣的新奇“學校”。
2.隨文練筆設計有層級追求
隨文練筆盡管屬于細化單元習作目標的訓練,教師同樣需要注意不同水平學生的差異,通過設計有層級的練筆,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訓練,力求學生在隨文練筆中都能獲得發展與提升。比如,教學《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在學生充分感知、品析自然段的表達特點后,教師針對班級學生的習作能力,設計多層級的隨文練筆:一是基礎性練筆,仿照課文第2個句子寫一寫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用“比喻+擬人”的方法寫);二是提高性練筆,仿照課文第2—4句寫一寫體現某個季節景色特點的語段(用排比句寫);三是發展性練筆,仿照課文第2自然段的總分結構,寫一段話描寫自己很喜歡的美麗景色。這樣的隨文練筆不限定學生只完成一個,學生可以試一試,完成多個層級的訓練。
3.隨文練筆設計有方法追求
隨文練筆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表達實踐活動提高表達能力,重視從中學習、總結表達方法、表達規律,避免為練筆而練筆的不必要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隨文練筆時,應引導學生在從學習到運用中重視表達方法的感知、破譯,逐漸習得寫作方法。比如,教學《火燒云》,課文第4—7自然段寫的火燒云形狀變化的情形,值得學生仿寫學習。教師以第4自然段為例設計隨文練筆:“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寫火燒云變化的方法,仿照這種方法,寫一種形狀的火燒云變化的情形?!蓖瓿蛇@樣的練筆,學生先要分析課文第4自然段中寫火燒云變化的方法,從中提取表達范式:“出現……形象……變化……不見……”,然后再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行仿寫,就能夠進行有序表達了。
隨文練筆的設計不得有隨意性,而要想體現練筆的價值,就必須選擇文本中讀與寫的有效聯結點進行設計,且這樣的聯結點需要與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密切聯系。
1.在文本的留白處設計
留白是文本中作者表達藝術的體現,這樣的文本具有虛實相生的效果;從創作的角度看,補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從閱讀的角度看,補白又是理解文本內容的重要抓手。學生學習課文首先是理解的行為,因此適度補白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與精妙表達。只是文本的留白幾乎隨處可見,到底選擇哪些補白設計隨文練筆,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尤其是單元習作訓練要求,設計補白類的隨文練筆訓練。比如,教學《題西林壁》,這是蘇軾的一首哲理詩,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指向表達的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教師可以抓住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設計補白類的隨文練筆:“蘇軾在廬山游玩的時候,寫下了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看到的各種景色,成為寫詩的好材料。請你用日記的形式,寫出蘇軾看到的‘遠近高低’的具體景色。”這是針對詩歌留白開展的練筆活動,需要學生搜集資料,查看廬山有哪些風景名勝,具體有什么特點,再按照一定的游覽路徑,以日記的形式來寫游覽的所見所聞。無論補白的形式還是補白的內容,都聚焦本單元的習作目標要求。
2.在情感的共鳴處設計
情感是作者表達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學生閱讀課文自然需要圍繞情感的表達進行理解、體會、感悟,進而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文本中情感表達的關鍵之處,設計隨文練筆,使情感的體會通過語言的表達獲得升華。比如,教學《鳥的天堂》,課文描寫的是南國的一棵大榕樹上聚集了無數自由自在的鳥,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熱愛與贊美;對于這樣一處著名的景點,作者兩次劃船來到這里,竟然都只是把船在樹下“泊了片刻”,這樣的表達是如何體現作者的熱愛與贊美之情的呢?教師可以就此設計隨文練筆:“作者與朋友兩次到鳥的天堂,都只停留了片刻,每次離開時他是怎么想的?”有的學生寫道:“我知道這棵大樹上真的像朋友介紹的那樣,有無數的鳥,但是此時此刻,它們都已經入夢了,睡得正香呢!如果打擾了它們美好的夢境,就會讓它們整個群體整夜都不安寧,甚至會懷疑在這棵樹上棲息、生活不再有安全感了,所以我們應該讓它們繼續享受天堂一樣的夢境生活!”有的學生寫道:“此刻它們愉快地交流昨夜的好夢,商量著今天的活動安排,叮囑孩子在家的注意事項……如果打擾了,它們會覺得厭煩,也會失去一天的好心情!”這樣的想象練筆,豐富了文本內容,讓作者走入了鳥的心里,對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自然體現出對鳥的天堂的無比贊美之情。
3.在生活的聯系處設計
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常常需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這足以說明文本表達中時常有學生僅從文字本身理解不了的內容。這些內容中,如果與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聯系密切,就適宜作為隨文練筆的設計點。比如,教學《守株待兔》,課文是一則文言文寓言,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故事中的種田人在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后,一心想著再撿到兔子,就放下種田的工具守在樹樁邊等著撿兔子,但是再也沒有撿到兔子。教師設計的練筆是:“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選一個清楚地寫下來。”有的學生寫自己有一次考試前看了一篇范文,考的作文題目竟然與范文一樣,他把范文寫下來,得了很高的分數。后來,每次考試前他不是認真復習、練習,而是用心去看一篇范文,但是考試作文再也沒有出現與范文相同的情況了,結果每次習作得分都很低。他從中認識到,那次碰到作文題與自己熟悉的范文相同,這是偶然的,不可能每次都碰到。這樣的練筆就能夠體現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隨文練筆活動,教師既需要充分考慮練筆的基本追求,又應重視練筆設計點的選取,讓所設計的練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